才子佳人相濡以沫 蘇軾稱她為「天女維摩」也寫了很多詩詞讚美她

2021-01-08 有客祁祁

蘇軾娶過兩位妻子,彼此之間感情深厚,可惜都未能相攜以老。而作為蘇軾的侍妾,王朝雲卻是蘇軾為之寫詩最多的女人,她被蘇軾稱為「天女維摩」。

欲把西湖比西子

1071年,蘇軾在杭州擔任通判,負責刑獄和司法。在一次宴會上,他認識了王朝雲。朝雲是杭州錢塘人,1063年出生於貧寒之家,因有姿色,能歌善舞,精通樂器,後成為西湖歌伎。古代稱以歌舞為業的女子為伎,「伎」是技藝、才能之意。

雖過早混跡江湖,12歲的朝雲卻出落得清新脫俗。據說「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這句詩,就是蘇軾邂逅朝雲而得靈感所寫。後來蘇軾為朝雲贖身,將其收養為家中侍女。

每次蘇府宴客,蘇軾都會讓善彈奏琵琶的朝雲獻曲。黃庭堅曾作詩云:「儘是向來行樂事,每見琵琶憶朝雲。」

朝雲乖巧,善解人意,與蘇軾續弦王閏之相處甚好。初來蘇家,朝雲不通文墨,蘇軾後來教她識字念書。朝雲對書法很感興趣,一次蘇軾外出,朝雲給蘇軾寄了一封迴文錦書,蘇軾不禁欣喜賦詞。

1079年黃曆七月,身為湖州太守的蘇軾以作詩「譏切時政、謗訕朝廷」之罪被抄家逮捕。從湖州押往汴京,行程二十多天,這位名動天下的大才子,一路非常辛苦,然後被投入御史臺監獄,期間蘇軾曾試圖縱身江流,也曾打算在獄中自盡。而王閏之和家人當時非常驚懼,17歲的朝雲幫助王閏之照料她的兩個小兒子。

御史臺常年烏鴉聚集,又稱「烏臺」,蘇軾這一案,便稱為「烏臺詩案」。因太祖趙匡胤定下不殺士大夫的國策,當時的曹太皇太后又出面力挽,坐牢103天、幾被砍頭的蘇軾,最後躲過了大劫,得以從輕發落,被貶為黃州(今湖北黃岡)團練副使。

佳人相見一千年

翌年正月初一,在差吏押解之下,蘇軾與長子蘇邁悽涼上路,前往謫地黃州。朝雲後也隨王閏之到了黃州,與劫後餘生的蘇軾會合。

團練副使比七品芝麻官還要小,相當於現在民間自衛隊副隊長,職位低微,沒有實權。蘇軾形同流放,被限制居住自由,不得任意他往,一家人生活困頓。

在朋友的幫助下,蘇軾得到數十畝曾作軍營的荒廢土地,在黃州城內東南,地勢西高東低,黃州人稱之為「東坡」, 蘇軾以此作為別號,自稱「東坡居士」。 蘇軾帶領家人,開荒種田以補生計。

謫居黃州四年多,歷經生死大劫的東坡常與佛印禪師及繼連大和尚往來,開始「歸誠佛僧」。 在妻子和朝雲的陪伴下,蘇軾感到快樂而滿足,這段苦日子也成就了蘇軾一生創作的巔峰。

《蘇軾留帶圖》

朝雲荊釵布衣,悉心照料著蘇軾,毫無怨言。19歲時,朝雲由侍女變成了侍妾。

蘇東坡曾攜朝雲同遊黃州朝天門樓。時天邊一輪新月高掛,蘇東坡問王朝雲,乞巧良夜,你最大的心願是什麼?朝雲深情答道:「天下女子皆向織女祈求才智技藝,此夕我只祈求織女保佑我與先生永不分離,再不受別離之苦。」

蘇軾曾以「佳人相見一千年」,表達願與朝雲歡好永諧、天長地久的美好願望。無奈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

喪子之痛

1083年,朝云為48歲的蘇軾生下一子。暮年得子,喜不自勝的蘇軾給新生兒子取名為遁兒,「遁」有吉、遠遁世外之意,蘊含了蘇軾對宦海沉浮的厭倦。

遁兒滿月之時,給嬰兒洗身,蘇軾感慨昔日名躁京華,而今落得如此境地,便作一首《洗兒詩》自嘲: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唯願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

遁兒不到1歲時,蘇東坡接到汝州團練副使的詔令,全家啟程去往任地,途中遁兒中暑,不幸夭亡。東坡無比自責,悲痛寫下:「忽然遭奪去,惡業我累爾!……歸來懷抱空,老淚如瀉水。」

「知我者,唯有朝雲也。」

汝州路途遙遠,且路費已盡,加上喪子之痛,蘇軾便上書請求先到常州居住。從1085年到1093年,蘇軾仕途幾度沉浮。年幼的宋哲宗即位後,高太后臨朝稱制,蘇軾復為朝奉郎知登州(蓬萊)。四個月後,他被召回朝,任禮部郎中。在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個月後,他升至中書舍人,不久又升翰林學士知制誥,知禮部貢舉。後因諫議不見容於朝,1089年蘇軾外調杭州,兩年後又被召回朝,不久又因政見不合,蘇軾被外放潁州。

《蘇軾回翰林院圖》

性情豪放的蘇軾,因暢論己見而遭遇仕途坎坷。偌大的蘇府,也有不少的侍女、僕婦、婢妾,唯朝雲最解蘇軾心意。一次,蘇軾退朝回家,指著自己的腹部問身邊的人:「你們誰知道我這裡面有些什麼?」有人答「文章」,有人說「見識」,蘇軾均搖頭,朝雲笑道:「您一肚子的不合時宜。」蘇軾捧腹大笑:「知我者,唯有朝雲也。」

「天女維摩」

1094年蘇軾再被貶至惠州(今廣東惠陽),為寧遠軍副節度使。此時,王閏之已離世。見蘇軾難再復起,惠州又是蠻荒瘴毒之地,蘇軾身邊眾多的侍兒姬妾就都陸續散去。唯朝雲不畏生活艱苦,誓願跟隨蘇軾南遷,他們翻山越嶺到了一千五百裡外的嶺南。當時31歲的王朝雲風華正茂,而蘇軾已近花甲之年。

到惠州後,東坡與朝雲相依相扶,患難與共。一起種樹養花,一起作詩遊湖,一起煉丹尋道。蘇軾感激朝雲的不離不棄,他將朝雲與白居易的侍妾作比,同為舞伎出身,當初白居易年老體衰時,寵妾絕情離去,留下白居易孤老無依,而自己卻得到朝雲的照顧,蘇軾備覺欣慰,視朝云為「天女維摩」,即純潔不染的人間仙子。

《天女獻花圖》

蘇軾與朝雲相知最深,舉手投足之間,他們便可瞭然對方心思。蘇軾所寫的詩詞,朝雲最懂個中含義。來惠州的第二年秋,落木蕭蕭,朝雲唱《蝶戀花春景》為蘇軾解悶,每唱到「枝上柳綿吹又少」,她就想起蘇軾淪落天涯的境遇,同感在心,淚下不能已,悲傷得唱不下去。蘇軾問其原因,朝雲說:「妾所不能竟者,『天涯何處無芳草』句也」。 蘇軾大笑:「我正悲秋,而你又開始傷春了!」朝雲因蘇軾之悲而悲,因蘇軾之喜而喜,兩人心意相知相通。

1096年春,朝雲生日,蘇軾特地請來幾家熟人為朝雲慶賀,表達對朝雲的深情,並親自作《王氏生日致語口號》,這種文字,一般只是在非常隆重的場合才使用的。

早在蘇軾為徐州太守時,朝雲曾跟泗上比丘尼義衝學《金剛經》。在惠州,朝雲又成為當地名僧的俗家弟子。蘇軾曾作詩,寫到當時一心禮佛的朝云:「阿奴絡秀不同老,天女維摩總解禪。經卷藥爐新活計,舞衫歌扇舊姻緣;丹成逐我三山去;不作巫陽雲雨仙。」

蘇軾感嘆著朝雲撇下舊日的水袖歌扇,如今像玄女維摩一樣忙著頌佛煉丹,而且對佛教禪意已有深悟。也許丹成之時,朝雲就會得道成仙,追隨我(蘇軾)到海上仙山逍遙。他希望朝雲不要像巫山神女那樣,留戀俗世的情愛。

紅顏早逝 佳人已杳

到惠州不到兩年,朝雲染上瘟疫,身體日漸羸弱,雖拜佛念經、尋醫煎藥,終耐不住嶺南悶熱惡劣的氣候。彌留之際,朝雲神智清醒地口頌道:「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頌完這四句偈,朝雲氣息漸弱,芳魂逐天,年僅34歲。

蘇軾尊朝雲遺願,於紹聖三年八月三日,將她葬在棲禪寺松林中東南直大聖塔。

朝雲葬後第三天,突起暴風狂雨,次日早晨,蘇軾帶著小兒子蘇過前去探墓,發現墓東南側有五個巨人腳印。於是蘇軾再設道場,為朝雲祭奠。

在《惠州薦朝雲疏》中,蘇軾寫道:軾以罪責,遷於炎荒。有侍妾朝雲,一生辛勤,萬裡隨從。而既葬三日,風雨之餘,靈跡五顯,道路皆見。是知佛慈之廣大,不擇眾生之細微。敢薦丹誠,躬修法會。伏願山中一草一木,皆被佛光;今夜少香少花,遍周世界。湖山安吉,墳墓永堅……

《朝雲墓志銘》裡,蘇軾贊朝云:敏而好義,事先生忠敬若一。

銘文如四句禪謁:浮屠是瞻,伽藍是依。如汝宿心,唯佛是歸。浮屠、伽藍是梵語,意指寺廟,此處是說朝云為虔誠的佛教徒,皈依於佛。辛苦一生,最後被神佛點化,朝雲也是大幸。

朝雲死前所念是佛家 「六如」,後來栖禪寺的和尚為紀念朝雲,在其墓上築六如亭。傳說蘇軾曾在此寫下楹聯「不合時宜,惟有朝雲能識我;獨彈古調,每逢暮雨倍思卿。」

惠州西湖六如亭

惠州冬月,嶺上梅花盛開如昔,而佳人已杳,59歲的蘇軾借梅花悼朝雲,寫下婉約的宋詞《西江月》:「玉骨那愁瘴霧,冰肌自有仙風。海仙時遣探芳叢,倒掛綠毛麼鳳。素麵常嫌粉汙,洗妝不褪唇紅。高情已逐曉雲空,不與梨花同夢。」

朝雲死後八年,蘇軾又寫《朝雲詩》悼念,中有一句「傷心一念償前債,彈指三生斷後緣」,透露出蘇軾對佛法的深刻體悟。詩中,蘇軾認為自己與朝雲之情緣來自前世,而今朝雲已逝,情緣了斷,情債已還;「彈指三生斷後緣」,是說朝雲生前奉佛至虔,去世前頌「六如」偈語,東坡認為她已達涅盤,擺脫了輪迴之苦。如果是這樣,蘇軾感嘆,二人即使有來生,也無緣再續彼此的情緣了。

朝雲去世後,蘇軾再不復聽朝雲曾彈唱過的那首《蝶戀花》。

相關焦點

  • 這首悼亡詞媲美蘇軾《江城子》讀完請珍惜身邊相濡以沫的她
    悼亡詞,是古人為懷念逝世故人所作。這種題材的的詩詞往往飽含思念之情,尤其是那些夫妻間的悼亡之詞,更是感人肺腑。這種題材的詩詞往往通過對往事的追述,字裡行間流露著今人的思念和孤苦,所以往往最能打動人的心。
  • 傳說中的「廁神」要見蘇軾,蘇軾為她寫了一首詞,讓人笑的肚子疼
    也就是說,蘇軾被貶黃州,正月初一從京城往黃州去,二月初一才到了黃州。有一位名叫潘丙的進士告訴蘇軾:「太奇怪了,你剛開始準備來黃州的時候,黃州人都還不知道,有一位神仙來到姓郭的人家中,說:『蘇軾要來了,只可惜我沒時間見他了。』」那麼,究竟是哪一位神仙想見蘇軾呢?第二年,潘丙又來找蘇東坡,說:「那位神仙又來了,現在還在郭氏人家中。」
  • 蘇軾為歌女寫的一首「詠足」詞,為何被現代專家評價為「無聊」?
    說起北宋大文豪蘇軾,相信喜歡詩詞的朋友對他都十分熟悉,畢竟宋代詞壇雖然高手如雲,但蘇軾是可以被視為魁首一般的人物。蘇軾一生所寫詞作題材廣闊,既有慷慨激昂的豪放之作,也不乏百轉千回的婉約之語,為後世留下了很多經典之作。
  • 蘇軾宴會上贈女子一首詞,讚美她的豁達開朗,最後一句話流傳千年
    蘇軾作為宋代文人的傑出代表,不僅文章獨步天下,對詩詞歌賦,書法繪畫也樣樣精通。然而,這樣一個博學多才的政治家,卻命途多舛,一生鬱郁不得志。他的人生中最要命的便是那場「烏臺詩案」,因為一封《湖州謝表》,被政敵有心利用,導致蘇軾直接獲罪下獄,還連累了一眾親朋好友。
  • 蘇軾送侍妾的一首詞,竟讓朝雲寫在「裙帶」上,開篇10字就絕了
    大意就是一群文人對蘇軾擁有朝雲這樣一位紅顏知己感到既羨慕又嫉妒,希望自己有生之年也能擁有一位通情達意,才色雙絕的女子。  蘇軾的三任紅顏其實各個都有勝人之處,或者不論貧賤甘心照顧蘇軾,或者有識人之慧,為蘇軾的仕途出謀劃策,或者琴棋書畫樣樣精通,能夠指出蘇軾肚子中的「不合時宜」。  但可惜的是三人都沒有陪伴蘇軾太久,都在30、40歲的年紀就去世了,蘇軾為此更是痛斷肝腸。
  • 蘇軾酒後問友人小妾尷尬問題,她回8個字,蘇軾聽完寫下千古名句
    蘇軾酒後問友人小妾尷尬問題,她回8個字,蘇軾聽完寫下千古名句詩詞是一種藝術,是中華民族傳承幾千年的藝術,無論何時,在我們心中最美的文化,永遠都是詩詞。有些人認為,古典詩詞與我們的現代生活已經漸行漸遠了,但其實並非如此,無論《詩經》、《楚辭》,還是唐詩宋詞,無一不圍繞在我們身邊,詩詞的美,歷久彌新。
  • 讀讀她寫的十種詩詞,你就知道了
    讀讀她寫的十種詩詞你就知道了張桂琴揚州姑娘林黛玉堪稱是《紅樓夢》中唯一的詩人,她的作品「文備眾體」。她所寫的詩歌皆是出自詩人之情懷,住的地方、言行舉止皆出自真性靈。她對寫詩填詞有著自己獨特的見解,「詞句究竟還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緊。若意趣真了,連詞句不用修飾,自是好的,這叫做『不以詞害意。』」
  • 端午詩詞裡的名人:元稹將薛濤比作菖蒲 蘇軾借端午「撒狗糧」
    「意內稱長短,終身荷聖情。」宮衣的長短均合心意,終身一世承載皇上的盛情。杜甫仕途坎坷,始終鬱郁不得志,此刻對於這個機會分外感恩。  然而不久後,杜甫因營救房琯,觸怒唐肅宗,將他貶到華州,從此對他不再重用。  除了《端午日賜衣》,杜甫還在《惜別行送向卿進奉端午御衣之上都》提到端午——「裁縫雲霧成御衣,拜跪題封賀端午。」
  • 蘇軾很著名的一首詞,讚美好友的侍妾「柔奴」,最後7字成絕唱!
    【臨其詩境】今天這首詞卻不太一樣,蘇軾在與好友王鞏相會的過程中,不僅見到了其妾,還與她相談甚歡。在著名的「烏臺詩案」以後,不僅蘇軾差點遭受殺身之禍,好友王鞏也被牽連,被貶謫到地處嶺南荒僻之地的賓州。臨去時,其歌妓柔奴(寓娘)也毅然決然隨其去到嶺南。過了幾年,王鞏北歸,與蘇軾相見,喚出柔奴為蘇軾勸酒,想來也是二人關係好,不避諱這些。
  • 都是回憶愛情點滴,看看蘇軾的滿分作文吧
    王潤之的父親是進士,她本人也能讀會寫,但是,她把這些全都一概放下。她只為丈夫做他所愛吃的眉州家鄉菜,做丈夫愛喝的薑茶。東坡先生對她非常滿意。「孰饋我田」,有學者研究,元豐二年(1079)七月發生「烏臺詩案」,蘇東坡下獄,潤之為了營救丈夫,不得不請求父親施以援手,父親遂拿出很多財產讓她去京城打點。妻子死後百日,蘇東坡請大畫家李龍眠畫了十張羅漢像,在和尚為王潤之誦經超度時,他將此十張畫像獻給了妻子亡魂。待到蘇東坡去世後,弟弟蘇轍按照兄長的意願,將他與潤之合葬在一起。
  • 新婚之夜,蘇軾、李清照各自寫了一首詞,「肉麻」程度難分高下
    當年蘇軾迎娶王弗,李清照嫁給趙明誠的時候,兩個人都曾經寫過一首「洞房詞」,「肉麻」的程度簡直難分高下。先來說說蘇軾,公元1054年,蘇軾19歲,王弗16歲,二人兩情相悅,喜結連理,蘇軾特地寫下一首《南鄉子》,為新婚作紀念:寒玉細凝膚,清歌一曲倒金壺,冶葉倡條遍相識。淨如,豆蔻花梢二月初。年少即須臾,芳時偷得醉工夫,羅帳細垂銀燭背。歡娛,豁得平生俊氣無。
  • 蘇軾:喝醉了,我才寫得出大字與草書
    分別為寫給好友陳季常的《新歲展慶帖》《人來得書帖》合卷;為好友王詵自書詩所作《題王詵詩詞帖頁》;寫給範純粹的信札《春中帖頁》;為李公麟《三馬圖》所作跋贊的《三馬圖贊並引殘卷》;信札《治平帖卷》、《歸院帖卷》等。主要是蘇東坡中晚年的書法作品,展現了兩種不同的「蘇書」。
  • 蘇軾落魄時有一歌女仍肯善待他,他一連寫兩首詞送她,都流傳至今
    說起蘇軾,相信喜愛古詩詞的朋友對他的生平應該都有所了解,很多人都會覺得「烏臺詩案」是他生涯的轉折點,在此之前他仕途平順,在此之後他仕途坎坷幾經沉浮。 但事實真是如此嗎?
  • 蘇軾的一首《江城子》令人懂得:死亡並不可怕,可怕的是被人遺忘
    ,是寫蘇軾的亡妻王弗已經去世十年,兩人生死相別數年也並沒有衝淡蘇軾對亡妻的思念之情,每每想到亡妻蘇軾心中都是久久不能平復。這一句「千裡孤墳,無處話悽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是當時蘇軾正身處異鄉,雖然思念亡妻但王弗的墳墓孤零零的在千裡之外,更是無法近身去傾訴內心的悲傷之情,多年歲月的流逝蘇軾的兩鬢早已斑白,即使夫妻二人相逢也不知道能否相認。
  • 佛門弟子蘇軾: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
    七歲時接觸佛教人物,《洞天歌》雲:「餘七歲時,見眉州老尼,姓朱,望其名,年九十餘」;十二歲時其父從天竺寺回家,告訴蘇軾天竺寺的狀況;等蘇軾年齡更大一些,便拜訪佛事興盛的成都,與當時文雅大師惟度、寶月大師惟簡相交往。雖然並未信奉佛教,此時的蘇軾只是對佛教充滿了好奇,地域文化背景、家庭宗教氛圍和蘇軾慧敏的天性為其日後進一步領悟佛教打下來基礎。
  • 18歲進清華的武亦姝,網友稱她為真才女!為何專家卻嗤之以鼻?
    總分660分,她考了613分!在上個月上海市高考成績公布後,再次見證了這位才女真正的實力。武亦姝相對於很多同齡的孩子,或許還在高中奮鬥,然而出生於2001年武亦姝,完全可以憑藉這樣的分數,挑選一所自己心滿意足地高校了,不過進哪個學校,武亦姝早已經有所準備。
  • 蘇軾:一個不可救藥的樂天派
    暫為清歌住,還因暮雨忙。瞥然歸去斷人腸,空使蘭臺公子賦高唐。林語堂寫蘇軾時,最動情的就是寫到他和王朝雲的忘年戀。林語堂說:「蘇東坡一生的幾個女人之中,朝雲最稱知己。她愛慕蘇東坡這個詩人,自己也很嚮往他那等精神境界。
  • 才子佳人小說除了《金梅瓶》還有什麼?
    其中第二十篇「明之人情小說」第一次論述了「才子佳人小說者流」。文中說:「《金瓶梅》《玉嬌梨》等既為世所豔稱,學步者紛起,而一面又生異流,人物事狀皆不同,惟書名尚多蹈襲,如《玉嬌梨》《平山冷燕》等皆是也。至所敘述,則大率才子佳人之事,而以文雅風流綴其間,功名遇合為之主,始或乖違,終多如意,故當時或亦稱為『佳話』。」
  • 由一首《定風波》,尋覓蘇軾的嶺南足跡!
    王朝雲12歲被蘇軾收為侍女,18歲被納為侍妾,生有蘇軾第四子,名遁,半歲夭折。她天生麗質,聰穎靈慧,能歌善舞,雖自幼因家境貧寒混跡於煙塵之中,卻獨具一種清新潔雅的氣質。
  • 秋來,靜坐聽雨也很好,這4首詩詞讓下雨天美到心醉
    那今天我們也來聊一聊古詩詞裡,古人們寫【雨】的詩詞,誰言秋日肅殺?秋日裡靜坐聽雨也很好。《虞美人·聽雨》——蔣捷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年少的時候,歌樓上聽雨,紅燭盞盞,昏暗的燈光下羅帳輕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