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當前的世界發展格局來看,美國彭博社經濟部首席經濟學家湯姆·奧爾利克與彭博社經濟專家比約恩·范魯瓦耶共同在「彭博商業周刊」上發布了一篇文章,題為《經濟學家解讀2050年的世界》,而在這篇文章中,「中國」這個名詞出現的頻率很高,而且評價也相當正面。
這兩位經濟學家表示,就目前的國際局勢來看,中國的崛起已經是「正在進行時」,並且將會在未來的幾十年內向著「更宏大」的方向轉變,到了2035年,中國將會一躍超過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或許也將向更強大的政治角色進行轉變。
文章指出,在2020年,尤其是在疫情大暴發的背景下,中國已經崛起成為了世界主要強國。無論是中國本身的發展水平,還是聯繫到中國對整個世界經濟帶來的影響,都是非常正面的。
尤其是,現如今的「中國經濟模式」已經成為了世界上最主流的經濟模式之一,亞非拉地區很多國家都在爭相模仿我國的發展體系,這足以證明我國的經濟模式優勢巨大。
在過去的幾十年中,我們充分利用了「後來者」的優勢,吸取前人的經驗教訓,取長補短摸索出了一套最適合我們的發展模式。而如今,這種模式也被全世界廣泛認可,甚至成了許多國家的「發展模板」。
彭博社經濟部為了預測未來的發展走向,將各國的勞動力、勞動力資本以及勞動力生產率所做出的貢獻加在一起,製作成了一個「增長核算框架」,並且用這個框架將世界上經濟佔據一定地位的39個主要國家的「潛在GDP」做了一個簡單核算。
數據顯示,從現在起到2050年,將會結束從二戰之後的「經濟穩定期」,而經濟發展的重心也在從西方向東方不斷轉移,完成一個從發達經濟體向新興市場、從自由市場向國家調控的巨大轉變,而這種轉變會直接影響甚至顛覆全球的經濟乃至政治模式。
彭博社經濟專家指出,如今的亞洲地區正在慢慢回到「全球經濟舞臺的正中心」。
21世紀初,亞洲對於全球經濟的貢獻只佔四分之一,可是人口卻是全球的一半左右,這樣的經濟產出率要遠遠低於北美和歐洲地區。
而在這份測算結果中,直到2050年,亞洲地區的人口依舊是全球的一半,而經濟產出也將符合這個比例,佔據全球的一半以上。屆時,北美和歐洲地區也將會「落入下風」。
文章同時指出,對於亞洲地區的經濟而言,做出最大貢獻的無疑是中國以及印度這樣的新興市場。這些新興市場在2020年的時候佔據全球GDP產出的五分之一。而按照該推算模型,到了2042年,新興市場將會一躍成為全球GDP的最大貢獻者;到了2060年,對全球GDP貢獻甚至會超過60%以上。
同時,更讓彭博社經濟專家感受深刻的是,預測數據顯示,印度將會在2033年超過日本,一躍成為世界上的第三大經濟體,而中國則會在2035年一舉超越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
到了2050年,除了中國、日本的排名會保持不變之外,印度尼西亞將有很大的可能性會躋身世界前列,也意味著到時候將會在「世界主要經濟體」名單中,出現3個亞洲國家。
這樣的變化是此前完全無法想像的,但世界上確實有很多讓人無法預料的事情。尤其是,這次的推演是由彭博社給出的,這樣一個全球最大的財經資訊公司做出的預判,無疑可靠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