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裴剛 雅昌藝術網
藝術家朱金石(右),合藝術中心創辦人、策展人雅行(中),展覽發起人、收藏家劉鋼(左)在開幕現場
2020年6月6日,由於疫情的影響,在北京合藝術中心精緻的蘇式庭院中傳統與當代、東方與西方的多重對話悄然展開。「木·子」朱金石個展是今年合藝術中心第一個展事,內斂含蓄頗具禪意的古典庭院與色彩絢爛、自由奔放的抽象繪畫、裝置相遇,衝突產生的張力,在預設之外的可能性,都共同構成了這次展覽滿滿的實驗性意味。
展覽發起人、收藏家劉鋼(左)向友人介紹朱金石作品《烏江處》
「木·子」朱金石個展 展覽現場
「木·子」朱金石個展 展覽現場
此次展覽呈現的作品,從1979年參加「星星美展」的作品《雨傘》為起始,展開80年代裝置作品《方陣》;90年代抽象作品《黑山獸》、裝置作品《山水案》;直至2000年以來的抽象、裝置作品《烏江處》、《初念》、《意外美學二》、《雙藍》、《墨框》、《來字》等等,以點帶面回望了藝術家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40年間的創作的路徑和思想線索。
「木·子」朱金石個展 展覽現場
「木·子」朱金石個展 展覽現場
「木·子」朱金石個展 展覽現場
此次展覽的主題「木·子」是為了體現展覽的特殊意義,特意以「木字」作為展覽的命名。「木」,首義通樹,朱金石的厚繪畫載體是亞麻布,裝置以宣紙為主,這些原料均取材於木;同時,合藝術中心主體框架也是木製結構。「字」既代表朱金石在厚繪畫中呈現的筆觸,也象徵著合藝術中心的建築造型。
以五行理論,木元素對應的方向是太陽升起的東方,對應的季節是鮮花盛開的春季。合藝術中心期待這個色彩繽紛的展覽,不僅能夠療愈新冠疫情期間遭受的創傷,並且給人們帶來快樂和希望。
「木·子」朱金石個展 展覽現場
展覽中,藝術家朱金石極具個人化語言的裝置、繪畫很難以風格化界定。架上作品自由奔放,高浮雕般厚重顏料仿佛即刻間要逸出亞麻布面,與空間直接發生關係,極具繪畫裝置的空間狀態,介入與空間的對話。透過合藝術中心庭院窗欞、綠樹枝蔓、湖光山色的四時光影變化,與凹凸起伏的斑駁顏料,充滿表現性色彩的跌宕斑斕相互交相輝映,與寂靜中或沉潛,或激蕩,或恢宏......其內在的詩意語言與古典庭院特殊的場域相互作用、融合,共同生成頗具中國文化語境的存在感。
由合藝術中心北廳望向南廳
雅行:
骨肉神氣 激活傳統
「今年1月份作品就已經進入展廳了,疫情的原因延期到現在。最初大家都擔心抽象作品進入古典的庭院空間會不會衝突?對我們來說是一個挑戰。」合藝術中心創辦人雅行在打造合藝術中心之初,創辦人雅行就希望這是一個能夠連接傳統與當代的,形成東西方對話的非營利空間,探討傳統文化與當代藝術家合鳴共同。
「木·子」朱金石個展 展覽現場
「朱老師的作品有西方的骨肉,東方的氣。他以油畫媒介為肉,抽象主義為骨。中國知識分子的文人氣節和審美是他的氣。」雅行在策展過程中體驗最深的是作品逐漸「沁入」空間,相得益彰,最終布展完成後,作品與整體建築空間相互融合為一件大作品。
從前幾次展覽和藝術項目來看,「園音」、「停雲」、「趙半狄/致敬《韓熙載夜宴圖》」等,異曲同工之處都是當代藝術家以當代性的方式,介入非白盒子的古典庭院空間。在包括正廳、側室、迴廊、室外水系等等多樣性的空間中布展,以建築、湖光山色造境,作品注入當代精神的活力,挑戰固化的審美,引人深思,激活傳統。
「在這個庭院建築中,有中國文化傳統脈絡的延續,並依然接續當代,以更深刻的面貌在此出現。這就是文化自信。而且為創作者提供不同於常規展館的經驗,以及新的可能性。」雅行告訴雅昌藝術網,在布展的這段時間,朱金石就住在合藝術中心附近,每天騎單車來到展廳,看作品擺放的方式,和大家一起討論不同的可能性。這樣的古典庭院情景和空間與作品中的文人氣息相互對話,互相激發。
《失去白雲》160x180cmx3聯 布面油畫 2017
《雙藍》 25x30cmx2聯 布面油畫 2020
其間,從中廳隔湖相望的南廳可以看到作品《失去白雲》,通過敞開的木門看進去,乍看之下以為是著色花青、石綠的青綠山水。繞過迴廊走進觀看才顯現在畫布上衝突、激蕩如高浮雕般厚重油彩,轉而看清抽象表現主義風格三聯畫的本貌。
劉鋼:
對話東西 東方精神的抽象作品
「朱金石在德國用一立方體的亞麻布做了一個裝置作品,同時委託朋友在北京找了一個空間,用一立方體的宣紙作了一個裝置,合在一起是一件作品《方陣》。既是東西方對話,現在看來好像就是他的宣言似的。因為,他的作品絕大部分的材料是亞麻布和宣紙。」此次展覽的發起人、收藏家劉鋼談及1988年朱金石就在裝置作品《方陣》中開始討論「物性」、「東西方對話」。
《方陣》 一立方體宣紙在北京,一立方體亞麻布在柏林 鋁板照片 1988(靠牆)
《山水案》局部100 x 100 x100 cm 摺疊桌子、炊帚、麵粉和水 1995
《山水案》與《方陣》(靠牆)展覽現場
「歐洲15世紀繪畫表面非常平滑,不顯筆觸。文藝復興始,藝術家為表現珠寶質感,筆觸出現了。後印象派梵谷的筆觸表現的更明顯。杜布菲的物質性繪畫,把筆觸發展為立體浮雕的面貌。但朱金石與西方藝術家不一樣,朱金石的作品很厚,把時間參與到創作裡,他說自己的作品是給50年後的人看的,因為顏料的色彩會隨時間而變化,表面的肌理也會隨時間的變化而豐富。這是他對繪畫的創造和貢獻。把東方傳統中的天人合一理念融入到後繪畫中來。」劉鋼眼中朱金石的抽象作品極具東方氣質和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他概括的談了幾點:
第一,朱金石1979年參加星星美展,是比較早的參與當代藝術實驗的藝術家。他80年代和藝術家張偉一起參與「公寓藝術」和「抽象實驗」。
第二,朱金石的抽象有中國傳統文化的意蘊。雖然外在的表現形式是西方的抽象繪畫,但內在的神韻是中國的。一個是肌理的變化,朱金石曾跟我講「我的作品50年之後才會被認可。」他是在說肌理和畫面上的褶皺。我收藏的古代漆器表面,百年的會出現斷紋。時間參與到繪畫創作歷來,是具有獨立價值的。
《失去白雲》(局部)
第三,他的筆觸。在我看來中國人會看懂的,就是他在用油畫媒介表現毛筆的皴法和動態的意象。
第四,他的色彩。朱金石的抽象繪畫色彩疏放鬆動,有一些作品的顏色猶如青綠山水。
京劇演員在朱金石作品《意外美學二》前表演
雖然,朱金石作品,《山水案》、《烏江處》、《失去白雲》等作品,或裝置,或繪畫,但都有一個頗具詩意的名字。
《假山石邊的調色板》 58 x 44 cm 調色板、油畫顏料 2020
對話
對話人物:
合藝術中心創辦人雅行&展覽發起人、收藏家 劉鋼
編者:雅昌藝術網 裴剛
借上帝之手完成作品
雅昌藝術網:在合藝術中心的空間環境裡邊,不同的光線和空間尺度,與作品形成的關係也不一樣。在布展的時候如何去規劃?
雅行:這次布展,首先要了解每個空間不同時段的光線是什麼樣的。朱老師的作品有天人合一的觀念在其中。傳統的油畫忌諱是陽光,怕光線改變色彩。但是朱老師的油畫是能接受長時間暴曬的。
《來字》 尺寸可變 畫框、木條、畫布、顏料、木板 202
劉鋼:甚至是直接在太陽底下暴曬。
雅昌藝術網:芒種以後陽光的確很強。
雅行:他的作品需要暴曬,特別是白色,曬後才出現最想要的顏色和效果,是一種天人合一。我們說他的作品是借上帝之手來完成的。
劉鋼:紅星美凱龍曾收藏三聯的一件白色作品,拿回去南方後,因為太潮開始發黃。朱金石說你拿回來我給你曬,曬了大概一年多又變回去了。就像雅行說的是借老天之手。
繪畫裝置作品的觀念
雅行:因為我們不同於其它的白盒子空間。這裡的光線是流動變化的。同樣一幅作品在不同的時間段,折射在地上的光影,陽光和湖水、燈光折射上去的光影都不一樣,這又是特別值得慢慢欣賞、品味的。
《烏江處》 160 x 180 cm 布面油畫 2007
雅昌藝術網:在中庭是作品《初念》。在特製的鋼架上展示的,這和牆面上是兩種體驗,您怎麼看?
雅行:一部分原因是這件作品非常的重;另外,這件作品特別適合有個傾斜角度的欣賞,而不是垂直懸掛在牆上。
雅昌藝術網:是一個繪畫裝置作品的觀念。
雅行:是的。
劉鋼:旁邊的影子,窗欞的花紋都是有規律的,上下左右都是平衡的。朱金石的畫又很奔放,行成對比。
《黑山獸》 55x55cm 布面油畫 1990
詩意的命名
雅昌藝術網:這也符合天人合一的觀念。迴廊裡面那件有廚房用具的1990年創作的《山水案》,以及《烏江處》、《失去白雲》、《初念》等都有個詩意的名字,您怎麼去看?不同於去敘事性的抽象作品常常是「無題」,而是反其道而行之。
劉鋼:這樣的方式是有啟發的,但又不完全點明。比如《烏江處》,會讓人聯想到悲憤的歷史時刻,有個悲劇的背景。如果不知道那就是個地理的的名字,會很不一樣的。
雅昌藝術網:2007年的《烏江處》和2018年的《意外美學》完全不一樣,情境、趣味、顏色的質感都不一樣。
劉鋼:這兩件作品都在一個空間,又面對面。創作時間差十年,語言風格也不太一樣。
朱金石於1979年創作《雨傘》在辦公室鋼琴處
天真圓滿 返璞歸真
雅行:十年能看出藝術家在心理上、思想上有變化,越來越返璞歸真了。
《意外美學二》160 x 180 cm 布面油畫 2018
朱金石作品《意外美學二》在庭院的湖光山色裡
雅昌藝術網:這次展覽布展作品的選擇是怎樣的?
雅行:主要是跟藝術家商量,選擇了比較有階段性特點的一些作品。比如《烏江處》是2007年創作的,那段時間有《赤壁》、《烏江處》等,很能代表他當時的思想狀態;2018年的《意外美學二》與之相差十年。藝術家非常純粹,中國文人的狀態就是天真圓滿的。
雅昌藝術網:從物性切入,但啟發聯想。每個人都身處在自己不同的文化處境裡面,自然會帶著自己的經驗。比如中國人通過宣紙的材料,通過詩詞,歷史典故,會產生聯想。包括《牛頭》這件作品。
《牛頭》50x60x27cm 亞麻布、畫框、油畫顏料 2015
劉鋼:《牛頭》原本是畫在亞麻布上的作品,顏料掉下來了。就積攢做了個像牛頭怪獸的作品,放在有聲音的機房位置,有裝置感。
雅行:整個是一塊掉下來,又剛好選擇了那個地方是我們的機房,恰好賦予它聲音。
雅昌藝術網:有種工業感,機房的聲音,有機房的熱浪,牛頭這個很粗獷的名字。這也是這個展覽跳脫出東方情調的一個獨立作品。
雅行:每一個展覽我們都很期待有這樣的意外的巧合。
既是巧合又是一種啟示
雅昌藝術網:假山石旁的調色板,房頂還有一塊《來字》的局部,都是和室外空間發生關係,在布展時如何形成的?
雅行:《來字》其中的局部,放在屋頂既是巧合又是一種啟示,也是為了突出朱老師作品與陽光發生關係,而產生變化的特點。普通的油畫作品,怎麼可能經受得了這兩個月的強烈的陽光,24小時日曬雨淋。我們也很期待,這一件未完成的作品,在兩個月後會是怎樣的形態。經受了兩個月北京皇城根下的日曬雨淋之後它賦予作品怎樣的信息。包括《假山石邊的調色板》也是這樣,調色盤與庭院裡有生命的動植物發生關係,在它旁邊有花開花謝,驗證著生命的周而復始。
房頂還有一塊《來字》的局部與建築產生關聯
接續傳統與當代的文化脈絡
雅昌藝術網:庭院本身帶有的建築制式,本身帶有歷史和文化的信息在裡面。它也是作品,又與每個不同的藝術家,不同的語言,不同的氣質和不同的觀念發生種種對話。
雅行:合藝術中心不僅是給藝術家提供一個展覽的空間,空間本身蘊含的文化、歷史基因也會給藝術家未來的創作提供新的靈感、新的可能性,這也是文化自信的基礎。
劉鋼:絕大部分展覽都是四白落地,展品放在牆上,要麼擺在中間。在白盒子的場景裡很容易關注到作品。但是在合空間不一樣,藝術家的作品一定有要氣場,可以想像如果是一件普通作品,就不會達到現在的效果。所以本身必須有一定的氣場。而且像這種展覽非常東方,就是中國方式的布展,跟西方完全不一樣。
在義大利巴洛克的建築裡,看過幾個展覽,印象中沒有特別好的,大都被建築「吃」掉了。因為巴洛克雕刻的非常富麗堂皇,一般的作品就會很弱。有一次是看極簡主義豐塔納的作品,三刀切開突破平面的作品,印象特別深,極簡與複雜形成了非常好的對話關係。作品與空間相映成趣,相互把對方的氣場給帶起來了。
《墨筐》 65 x 65 x 82 cm 竹筐、油畫顏料 2017
雅昌藝術網:互相借勢,朱金石作品表現性的動態語言,與蘇式庭院的靜態,形成對比。
雅行:無論是朱老師的作品,還是我們的建築,都有傳統的脈絡。我們想傳遞出來的這種傳統,我們中國文化傳統的脈絡接續當代,並沒有被切斷,它有自身獨立的價值。這也是文化自信。
雅昌藝術網:劉老師也說天人合一。湖光山色和作品相互融合,作品的當代性語言,與蘇式古典庭院發生了意料之外的啟示。
劉鋼:建築本身很有禪意,很含蓄。朱金石的作品又是很奔放的、表現性的語言,相互。
雅行:就像劉老師剛才講的,朱老師的筆觸猶如皴法,遠看很有山水意象,與庭院裡的湖光山色相融合。
《初念》局部 160 x 180cmx3 聯 布面油畫 2017
雅昌藝術網:三聯畫《失去白雲》與中庭的三聯畫《初念》都是遠觀與近看差異迥然。尤其是《失去白雲》融入庭院的山石、建築,有一種青綠山水的韻味,但是近看又是很有表現性的,帶有一種衝突凝重的感受,需要坐下來慢慢品讀。這樣類似繪畫裝置的作品與真正的紙本中國畫青綠山水,在這個空間呈現完全不同的意味。
劉鋼:效果完全不一樣。
雅昌藝術網:這也是合藝術中心展覽的初衷。希望以當代藝術家的作品重新激活這個古典庭院。
雅行:是的。
雅昌藝術網:謝謝!
在朱金石抽象作品《烏江處》前上演的京劇《霸王別姬》
結語:
以往在合藝術中心的展覽中常常有戲劇、音樂、舞蹈與當代藝術作品共同情景交融,有很強的沉浸式體驗。此次在朱金石抽象作品《烏江處》前,同樣上演了京劇《霸王別姬》。「《烏江處》與京劇《霸王別姬》相互作用,展開了歷史和當代文化的碰撞,建築空間整體參與了展出作品的繼續延伸。」 雅行如是說。
- END -
藝術頭條APP及電商平臺 | 雅昌拍賣圖錄APP及拍賣收藏 | 得藝Artplus電商平臺 | 雅昌藝術圖書 | 美術 | 藝術家服務中心 | 文博數位化
原標題:《展覽&對話 | 雅行&劉鋼:朱金石借上帝之手完成作品》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