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大家常常用到的曆法就兩種,一種是公元曆法,一種就是農曆。農曆是我國的傳統曆法,它又有華歷、夏曆、漢歷、中歷等名稱,像「端午節」、「中秋節日」、「重陽節」、「除夕」等我國傳統節日都是按農曆曆法來計算的。
二十四節氣圖
公曆則是由西方引進過來的一種紀年方法,公曆的標準名稱為格里高利曆,是國際通用的曆法。公曆曆法規定一年有365天(閏年366天),一年12個月,每個月最長為31天,最短為28天(閏月為29天)。
但歷史上卻有一個月是例外情況——1582年10月。這一年的10月,只有短短的21天,比最短的二月還要少7天。更不可思議的是,這個月4號的下一天竟然是15號,5號——14號這十天從歷史上憑空蒸發掉了。
1582年10月月曆 手機截圖
那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下面小編就給大家解釋一下事情的來龍去脈:
這件事還得從公曆的起源開始說起,咱們現在所使用的公曆是改良後的公曆,是由義大利醫生兼哲學家Aloysius Lilius對儒略曆加以改革而製成的一種新的曆法——《格里曆》。
在此之前,西方社會一直使用的是《儒略曆》,它是在公元前46年,由羅馬統帥蓋厄斯····儒略·愷撒在埃及亞歷山大的希臘數學家兼天文學家索西琴尼的幫助下制訂新曆法。
儒略曆
《儒略曆》曆法規定:一年為12個月,單數月是大月,長31日;雙數月是小月,長為30日;只有2月平年是29日,閏年30日。每年為365天,每四年一閏,閏年為366天。
《儒略曆》曆法編制好後,儒略·愷撒的繼承人奧古斯都又從2月減去一日加到8月上,使8月變成大月,又把9月、11月改為小月,10月、12月改為大月,最後就形成了我們現在看到的月份情況:1、3、5、7、8、10、12這七個月,每月31天;4、6、9、11這四個月,每月30天;2月根據閏年情況判斷是否閏月,閏月為29天,平月(不閏月)為28天。
按照《儒略曆》曆法算下來,每年的平均長度是365.25日,而一個太陽年的完整周期是365.242199……天,這樣算下來每年相差11分14秒。說實話這個誤差在當時社會來說也不算大,對生活也沒有什麼影響,大家也就這樣習慣了。
太陽曆石歷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個誤差也累計的越來越大,不僅對農民種地產生了影響,對教會確定復活節的日期也帶了麻煩。截止到16世紀,每年11分14秒的誤差已經累計成了10天,當時的教皇不得不組織人進行一次校正。
當時校正曆法面臨著兩個問題:一個問題是怎麼做才夠減少曆法的誤差,儘可能的與太陽年周期保持一致;另一個問題就是由於之前的誤差,相差的十天怎麼解決。
羅馬 教皇
面對第一個問題,當時有人提出在原來每四年一閏的基礎上,每逢世紀之交,也就是類似於800年、900年、1000年這種的「00」年,能夠被400 整除的閏年,對於那些不能被400整除的,即使可以被4整除也不閏年。
所以,我們現在看到的公元1800年、1900年這些能被4整除的年份也不屬於閏年。按照新的曆法計算,每年的誤差降低到了25.96秒,每2800年才會相差一天,對人民的影響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了。
教皇圖像
第一個問題算是解決了,還有第二個問題:差的十天怎麼辦?負責修改曆法的人就向教皇建議用官方聲明把這10天抹掉,當時的教皇是格利戈八世,他就以教皇訓令頒布,將1582年10月5日至14日抹掉,於是這10天就這麼消失了。解決的方法竟然是這麼簡單粗暴,以致當時的西方民眾大都對此感到不可理解,無法接受。所以直到1752年,英國才做出決定,放棄《儒略曆》曆法而採用《格里曆》曆法,而當時的誤差已經達到了11天。
羅馬古建築遺址
真沒想到,一個我們日常使用的公曆曆法,竟然還有這樣的一段歷史故事。
看到這兒,如果還有不相信的朋友,不妨拿起自己的手機,將日期調回到1582年10月,看一下是不是這樣,眼見為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