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王星外天體為第九大行星存在提供新證據—新聞—科學網

2020-11-23 科學網
尋找行星「小九」
海王星外天體為第九大行星存在提供新證據

「第九大行星」被假定為擁有2~4倍於地球的直徑,並且和諸如海王星等冰態巨行星相似。圖片來源:wikipedia

新的太陽系天體曾讓美國加州理工學院(Caltech)行星科學家和理論家Konstantin Batygin分心。每項發現都會為他的使小行星圍繞太陽運轉的太陽系計算機模型增加新問題。但是現在,Batygin渴望自己能發現更多天體,曾經錯失的機會則讓他難過不已。在今年9月底和10月初,布滿烏雲的天空使位於夏威夷莫納克亞山山頂的昴星團望遠鏡連續6晚無法運行。Batygin說,所有你能做的「就是靜靜地坐著並且等待情況變得略微好轉」。

將Batygin拉入這場搜尋行動的是「終極大獎」—— 一顆在1個多世紀裡首次被添加到太陽系的新行星。這個被俗稱為「第九大行星」的遙遠的假想世界擁有10倍於地球的質量,並且繞太陽運轉一圈需要1.5萬年。今年1月,Batygin和Caltech天文學家Mike Brown提出,這顆巨大的行星或能解釋海王星外6個冰封天體擁有的古怪地聚集在一起的軌道。如今,包括Batygin和Brown所在的若干團隊正忙著直接尋找「第九大行星」。

而在日前於帕薩迪納市舉行的美國天文學會會議上展示的研究,為他們提供了額外的鼓勵。研究人員已發現了另外3個海王星外側天體(TNO)。它們和最初發現的6個天體一樣,或許能證實「第九大行星」的存在並且幫助縮小假定的軌道。天文學家表示,這顆未見過的巨行星的影響力或許還能解釋垂直於太陽系平面的另外兩個天體擁有的奇怪軌道,以及為何太陽朝著其軸線略微傾斜。

新的證據讓華盛頓卡內基科學研究所天文學家Scott Sheppard「可能有90%的把握斷定,海王星外存在一顆行星」。不過,其他人表示,這些線索還是太少並且無法令人信服。「我認為,最終證實是真的概率只有1%左右。」加拿大維多利亞自治領天體物理天文臺天文學家JJ Kavelaars表示。

「第九大行星」的蹤跡出現於2003年。當時,Brown發現了太陽系最遙遠的天體之一,即一顆被稱為Sedna、距太陽900多個天文單位(天文單位為地球和太陽之間的距離)的古怪天體。更重要的是,Sedna距離太陽最近時也不會少於76個天文單位,是海王星與太陽距離的兩倍多。這使得Sedna超出了最後一顆冰巨星——海王星的引力影響範圍。一定是別的東西將其拉入了奇怪的細長軌道:可能是一顆經過的恆星,或者是銀河系的引力潮。

又或者是一顆巨大的行星。當Brown和Batygin發現了另外5顆TNO奇怪地聚集在太空中時,他們通過廣泛的建模意識到,一顆巨大行星的引力可將任何天體從其路徑上拋出去,使剩下天體的軌道擠在和太陽系相反的方向上。

現在,另外的天體可能正加入到這一模型中。在此次會議上,Sheppard和來自夏威夷雙子星天文臺的同事Chad Trujillo展示了兩個新進入者:2014 SR349和2013 FT28。

2014 SR349和較早發現的6個天體位於同一方向,2013 FT28則位於天空中的相反方向——恰好處在「第九大行星」假定的軌道內,而計算機建模顯示,這將免受引力影響。太陽系最遙遠的天體之一、第三顆新的TNO ——L91看上去位於反向排列的天體群內,但在此次會議上描述了該天體的英國貝爾法斯特女王大學天體物理學家Michele Bannister表示,建模顯示它可能同「第九大行星」沒有任何關聯。

在「第九大行星」被直接看見之前,沒有人會相信它的存在。大多數時候,行星位於其軌道最遙遠的地方。在那裡,它們運行得最慢。對於「第九大行星」來說,這將使其處在獵戶座的某個地方。目前,Batygin、Brown、Sheppard和Trujillo均在利用8米昴星團望遠鏡,因為它的超級主焦點相機在每次拍照時都能覆蓋大部分天空。在9月底的最近一次運行覆蓋了「第九大行星」假定軌道上10%的最遙遠部分後,Batygin相信,「穩操勝券的概率達到了10%。」

發現一顆新行星的榮耀將屬於勝利者。「我們試圖保持著友好。」Sheppard說,但這確實是一場競賽。他同時表示,早些時候,不同團隊曾探討過共享其計劃好的搜尋領域,以避免重複性工作,但現在,「大家都想成為發現『第九大行星』的那個團隊」。(宗華編譯)

更多閱讀

《科學》相關文章(英文)

相關焦點

  • 太陽系第九大行星存在新證據:質量地球十倍 軌道奇異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4月5日消息,自從今年初發現神秘的「第九大行星」以來,科學家就一直在尋找能證實該行星存在的證據。加州理工大學的天文學家邁克·布朗(Mike Brown)是一月初發現該行星的科學家之一。他前不久發推特稱,他已經找到了進一步的證據,能證明該行星的存在。這顆巨大的行星藏身於太陽系的邊緣地帶,質量是地球的十倍,屬於與天王星和海王星類似的氣態行星。
  • 第九大行星在哪裡?它是否存在?
    今夜,讓獵戶座來為你指明夜空中那顆理論上可能存在的第九大行星的大概位置。目前為止,還沒有人看到過這顆太陽系行星,有時也被稱之為X行星。如果它是真實存在的,那麼它應該很大很遙遠。圖解:第九行星被假定為地球直徑的二至四倍;類似天王星和海王星等冰巨行星。你們中的一些人也許知道如何根據獵戶座的腰帶三星找到畢宿五,金牛座中最亮的星。如果找不到,請參考下面的星空圖。一旦找到畢宿五,你就很有可能找到第九大行星——如果它真的存在的,並且天文學家關於它在太陽系中的位置推測正確——差不多位於獵戶座腰帶東邊,畢宿五的正南方。
  • 最新研究表明,太陽系第九大行星可能確實存在
    按照部分科學家的推算,第九行星的質量是地球的10倍,距離太陽大約有600個天文單位(AU:指的是地球和太陽的距離,大約為1.5億公裡),但是科學家仍然找不到這個神秘的行星,不過根據最新的一項的研究結論,現在有越來越多的證據指向該行星的存在。
  • 神秘冰冷天體對發現第九大行星提供重要線索
    天文學家最新發現太陽系外側一顆小型冰冷星體,它環繞太陽運行一周需要2萬年,這項發現很可能為搜尋太陽系第九大行星提供重要線索。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伴隨著近年來在太陽系最外側發現更多的小型冰冷星體,將有助於研究人員發現神秘的太陽系第九大行星。最近發現的小型冰冷星體叫做「L91」,它的公轉周期很可能是2萬年,沿著一個巨大橢圓軌道環繞太陽運行。  研究人員首次發現L91是2013年,但是最新觀測的奇特軌道表明,這顆星體受到太陽系一顆神秘氣體巨行星引力牽引。
  • 第九大行星在哪裡?
    這是一個疑似冰凍矮行星的新海王星外天體。就像布朗和特魯希略10年前發現的冰冷矮行星塞德娜一樣,VP113也是一個極端海王星外天體,它神秘地「脫離」凱伯帶,現在跑到了離海王星很遠的地方。與塞德娜的另一相似之處在於,VP113的運行軌道相當長,以陡傾角向不變平面傾斜(除軌道運動混亂的水星外,所有行星均在不變平面運行)。
  • 太陽系第九大行星真的存在嗎
    雖然2006年國際天文聯合會將冥王星「開除」出行星行列,太陽系九大行星就此變成了八大行星,但很多科學家依然相信存在另一個沒有被發現的「第九大行星」。一項新研究稱,神秘的太陽系「第九大行星」應該位於太陽系外緣某個地方,但它可能根本不是行星。
  • 太陽系真正的第九大行星 或許要出現
    軌道計算表明,如果第九大行星存在,它的質量將為地球的10倍,軌道為橢圓形,繞太陽運動的周期約為10000到20000年。它離太陽最近的距離也不會小於地日距離的200倍(即200個天文單位,簡稱AU),比冥王星遠得多,位於柯伊伯帶的冰雪世界中。從來沒有人見過第九大行星,但研究者已經根據柯伊伯帶中幾個天體的運動規律推斷出了它的存在。
  • 太陽系第九大行星之謎:它真的存在嗎?
    但是經過多年的搜尋,天文學家在這個領域並沒有發現新的行星。「第九大行星」真的存在嗎?目前仍沒有定論。 幽暗的太陽系邊緣近幾十年來,天文學家一直試圖對海王星軌道以外的太陽系邊緣進行研究,但發現的問題要比結論多得多。其實這也不難想見,因為對該區域的天文學研究充滿了挑戰:首先,天文學家要尋找的天體可能非常小;其次,這些天體距離我們也非常遙遠,使得它們很難被發現。
  • 第九大行星
    這一天體已經被研究人員暫時命名為「第九大行星」。它與太陽的距離不小於305億千米,是冥王星與太陽的平均距離的5倍以上。研究者說,儘管它的個頭很龐大,但是它可能相當昏暗,所以目前還沒有人觀測到它。2014年,卡內基科學研究所的特魯希略和斯科特· 謝潑德就在《自然》雜誌上聲稱,他們發現的一顆名為2012VP113的較小天體,以及之前觀測到的存在於外太陽系的少量天體的運行軌跡,暗示那裡可能存在一個行星大小的天體。證據存在於這些小天體的軌道中,尤其是一個名為近日點輻角的、不為人關注的參數上。該參數是用來描述一個天體到達其近日點的時間,與其穿越太陽系平面的時間之間的關係的。
  • 巴西天文學家:太陽系中第九大行星或再次出現
    巴西天文學家羅德尼·戈梅斯日前在美國天文學會會議上指出,在海王星以外運行的小型冰塊軌道出現攝動,表明太陽系邊緣存在一顆未知的、體積相當於四個地球大小的行星。這是戈梅斯通過計算得出的,也是太陽系中可能存在的第九大行星,暫時被稱為「X星」。  2006年,國際天文學聯會決定,由於冥王星過小(比月球還小),「開除」了冥王星在太陽系行星中的「星籍」。
  • 太陽系邊緣發現新天體 或有助發現「第九大行星」
    該天體目前暫名L91,其特殊的位置和軌道或將引導人類發現太陽系真正的「第九大行星」。   L91由位於夏威夷的加拿大—法國—夏威夷望遠鏡發現。研究人員目前還沒有獲得其大小與質量的確切值,但計算顯示,L91可能正處於從冷冰冰的奧爾特星雲向另一個冷冰冰的柯伊伯帶遷移的過程中,它擁有太陽系中已知最長的軌道——環繞太陽一周需要2萬多年。
  • 我們能給黑洞拍照,卻找不到太陽系的第九大行星,這是為什麼
    在我們的太陽系中,原本是有九大行星的存在,但是由於種種原因,冥王星被剔除出行星的行列。冥王星已經降級為矮行星了,於是,現在太陽系只剩下八大行星了。但是,科學家們依舊相信太陽系存在著第九大行星,並且正在努力地尋找它的存在。不過,到目前為止仍然一無所獲。
  • 太陽系第九大行星真的存在嗎?
    自從冥王星被踢出太陽系九大行星之列後,人類就從沒停止過尋找替代者的腳步,但可惜的是,至今沒有找到繼冥王星之後的第九大行星。曾經我們認為冥王星就是太陽系的盡頭,我們以為那裡將是一片虛無,但事實是我們錯了,那裡無比熱鬧,遍布著直徑幾公裡到幾千公裡的冰封行星,那裡就是柯伊伯帶。
  • 太陽系發現未知第九大行星?且慢下定論
    太陽系發現新行星是公眾很感興趣的話題,但這幾年都有類似成果聲稱太陽系可能存在未知行星由於柯伊柏帶天體運行軌道與預期不符,有天文學家提出,太陽系內 柯依伯帶以遠的區域內可能存在未知的大行星。由於這些區域又冷又暗,未知行星反射的太陽光極為微弱,要通過觀測確證未知行星非常困難。但未知行星一旦確 證,將改變太陽系的疆界,行星的定義可能又要重新修改,太陽系形成模型也要修改。
  • 冥王星為什麼被踢出了九大行星?
    郭鑫鵬如果你了解太陽系,也許能夠熟練地說出包括地球在內八大行星的名字。但是不久前,太陽系還有「九大行星」,多出的一個就是原本處於末位的冥王星,但在2006年,科學家卻把冥王星踢出了行星之列。冥王星位於太陽系的外圈,非常黯淡,直到1930年才被人們發現。
  • 假想中的第九大行星或是一個原始黑洞,引力效應的來源
    這顆假想的行星,被命名為第九大行星,可能是引力效應的來源,而引力效應將解釋現有宇宙學數據所強調的外海王星天體(TNOs)軌道的不尋常模式。TNOs是圍繞太陽運行的天體,位於海王星之外。他們的論文發表在《物理評論快報》上,推測TNOs的異常軌道和在5年光學引力透鏡實驗(OGLE)數據集中觀測到的過多微透鏡事件,可以同時解釋特定天體群體的存在(其中一個是第九大行星)。更具體地說,它介紹了第九大行星,剩下的這些天體可能是原始黑洞(PBHs)。 「我們的工作開始於詹姆斯和他的妻子蘿拉去芝加哥天文館,看到了一個關於第九大行星的短紀錄片。」
  • 美科學家:太陽系重現第九大行星 重約冥王星5000倍
    美科學家:太陽系重現第九大行星 重約冥王星5000倍 2016-01-21 15:27:23來源:新華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唐云云
  • 「第九大行星」真的是葡萄柚大小的黑洞嗎?
    藝術家構想的吸積耀斑是由奧爾特雲彗星與太陽系外的假設黑洞相遇而產生的。一項即將到來的天空調查將有助於測試一個瘋狂的想法——一個葡萄柚大小的黑洞潛伏在太陽系外未被發現。在過去的幾年裡,研究人員已經注意到在多個海王星外天體(TNOs)的軌道上有一個奇怪的聚集,這些天體居住在遠外太陽系的黑暗深處。一些科學家假設TNOs的路徑是由一個比地球大5到10倍的物體的引力塑造的(儘管其他人認為TNOs可能只是相互拉扯)。
  • 太陽系是否存在第九大行星?如果存在,它是如何形成的?
    在人類走出地球之後,首先看到的就是廣闊的太陽系,過去科學家對太陽系行星的認知是九大行星,可是後來隨著觀測技術的進步,科學家發現冥王星太小了,如果它也能稱之為行星的話,太陽系還會存在第十顆行星,第十一顆行星。於是,後來科學家通過研究將冥王星降級為矮行星,踢出了行星之列,從此太陽系由原來的九大行星變為八大行星。
  • 太陽系真有第九大行星?
    新聞背景 國際著名雜誌《科學》與《自然》在進行2017年科學展望時,都把尋找太陽系第九大行星列入其中。那麼,這個問題是如何提出的?天文學家們又為此付出了怎樣的努力?他們根據6顆軌道怪異的柯伊伯帶天體(太陽系內位於海王星軌道外,距離太陽約30到50個天文單位的小天體)數據,用計算機數值模擬的方法得出結論:太陽系很可能存在第九顆行星,其質量約為地球的10倍,與太陽的平均距離大約是海王星的20倍,軌道是非常扁的橢圓,而且近日點(行星軌道上與太陽距離最近的位置)與其他行星相對,完成一整圈繞日公轉約需要1萬年到2萬年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