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學習成績一直是父母非常重視的,雖然成績不能代表孩子的全部和未來,但至少能說明很多問題——畢竟,學習成績不好,將來可能連上高中上大學的機會都沒有。
因此,很多家長都會特別看重孩子試卷上的錯題,通過錯題能了解孩子在學習上存在哪些問題,這樣才能查漏補缺,幫助孩子提升成績。
孩子一道數學題被打叉,家長提出質疑,結果反被老師「打臉」
一位家長在拿到孩子的數學試卷後,發現了這樣一道選擇題:樂器商店新進了9把小提琴,共花了3600元,售價合理的是(),4個選項給出的答案分別是A.498元/把,B.400把/元,C.498把/元,D.400元/把。
這位家長的孩子選的是D,但卻被老師打了個大大的×。這位家長想:9把小提琴,一共3600元,3600÷9=400,明明沒錯啊!為什麼老師給打了×呢,是不是判錯了?
於是,這位家長在微信上找到數學老師,提出了自己的疑問。結果老師這樣解釋:小提琴的進價的確是400元/把,但題目問的是售價合理的是哪一個,400元進的貨肯定要加上合理的利潤啊,哪個老闆會按進價賣貨呢?因此正確答案是498元/把。
聽完老師的解釋,這位家長才意識到原來自己也沒有看清題目,不過她還是憤憤不平:這是數學題,不是腦筋急轉彎,出這樣的題不是故意挖坑嗎?
在筆者看來,這道數學題出得其實並沒有問題,因為如今的課本不僅是讓孩子學到知識,同時還加強了與實際生活的聯繫,如果孩子只會算3600÷9,而不會聯繫實際生活,那麼學習數學又有多大的意義呢?
不止是數學,現在中小學各學科知識都要求加強與實際生活的聯繫,目的在於培養孩子的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
「新課改」下,父母怎樣輔導好孩子的學習呢?
1.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和能力,增加孩子的閱讀量
近幾年來,國家倡導「大語文」概念,孩子學習語文不再僅僅局限於課本,而是需要大量閱讀,僅小學階段課外閱讀量就應達到145萬字以上,而這一點在近幾年的考試中也有所體現——閱讀理解方面的題量大大增加了。
如果孩子的閱讀速度慢,閱讀理解能力差,那麼很可能出現考試時做不完題的現象。然而,閱讀能力的培養更多在於平時的積累,因此,父母平時一定要注重培養孩子的閱讀能力。
閱讀興趣的培養應該越早越好,其實從孩子半歲以後,父母就可以給孩子看一些黑白卡片,識圖卡片等,之後隨著孩子越來越大,可以逐漸地讀一些有聲書、立體書、洞洞書、繪本等。到孩子開始學拼音、識字之後,就應該讓孩子養成獨立閱讀的習慣。
2.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不代替孩子思考
對於低年級的孩子來說,比起考試能不能得到滿分,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其實更為重要。比如說,孩子放學後能先完成作業再去做別的事;孩子在寫作業的時候能做到專心,而不是邊玩邊寫;孩子能夠獨立思考完成作業,而不是等著父母或者老師提供答案等等。
這些良好的學習習慣,對孩子以後的學習非常重要,畢竟,一二年級的知識非常簡單,孩子們難以拉開差距,而等到了高年級或者初中之後,所學知識的難度大大增加,有良好學習習慣的孩子優勢就比較明顯了。
3.加強與學校和老師的溝通,但不過於依賴學校
在以前,父母把孩子往學校一送,就再也不管孩子學習上的事了,孩子學得不好就怪老師,但如今這樣做可就行不通了。
有人說,孩子的未來,拼的不僅僅是自己的努力,更是父母的格局和人生功底。父母多和學校、老師保持溝通,多了解孩子在學校的學習情況,多關注孩子的學習,做到對孩子嚴而有愛、嚴而有度,同時,父母自己也要保持學習力,給孩子樹立一個好的榜樣。
今日話題:對於文中的這道數學題及答案,你有什麼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