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往事:光陰好比一條船

2021-01-10 親歷者的故事

當知青,講知青,紀念知青。讓我們一起傾聽知青的故事,感悟歷史中的人、人的歷史………

當上山下鄉成了唯一的出路時,不是你去不去的問題,而是只有考慮去哪裡的問題了。

張青年沒有小名,是我西木頭市小學的同班同學,據他自己說,父母親給起這個名字是有原因的,建國伊始,百廢待興,人們對新的生活充滿了期望,恰巧他的出生日期是1951年5月4日,青年節,故取名: 青年。大家從小就這麼叫到現在,叫了六七十年。

在我們的印象中,青年一直都是一個充滿了熱情的人,無論有公事還是私事兒,也不管是誰的事情,只要他知道了都會主動幫忙,就是幫不上忙也會替你出出主意,總之絕不會袖手旁觀,是天生的那種樂於助人的熱心人。

他具有較強的組織能力,有凝聚力,大家從小學開始就願意同他在一塊兒玩兒,到現在都過去60多年了,還是如此。

青年家住朝邑觀巷,跟他住在一個巷子裡的同學不少,記得有:張喜之,鄭善芳,韓安正,劉雲卉,陳世清,何翠珍,姚小斌,張芝蘭,張清晨,秦百濤,劉玉鎖,滿崇娟,胡東蘭……,還有,記不清楚了,可能全班三分之一學生都是那個巷子的娃。

朝邑觀巷住的老戶原來大都是經商的,大戶多,有錢人多,而這條巷子就是大家自己組織修建起來的,院子的格局都很講究,有氣勢,基本上都是正宗的四合院,且大部分都是分前院,中院,後院,雖前後貫通卻錯落有致,各不相同,青磚黛瓦,高屋建瓴,別有一番氣派。

房子、院子建的好,人也不簡單,能人輩出,近得不說,古時候的同州府所管轄的朝邑縣在清朝就出過一位官居尚書者,在大荔縣主持修建成"天下第一糧倉",曾名振四海,當以為最。

青年是個愛學習的人,愛好也比較廣泛,是當年老師們心中的好學生。但當文革以熊熊之勢來臨之際,他的命運自然和同齡人一樣也被隨之改變。

1968年的12月28日,在全國一千多萬失學的初、高中生上山下鄉的革命大潮中,青年與幾個同學一塊兒插隊到陝西省的彬縣,成了一名"知識青年"。

他所在的龍高公社,白堡大隊是彬縣的一個邊沿,北邊兒是旬邑縣,東邊兒是淳化縣,涇河以南是永壽縣,曾經是陝甘寧邊區的一個很貧窮落後的地方,陝西人稱:古彬州。

說起來彬縣插隊,還是個很曲折複雜的經歷,記憶深刻難忘,也順便給大家一個交代。

由於全國人民都在轟轟烈烈地搞文化大革命,學生們都幾年不上學了,不能升學,工廠等等又不招工,誰也不知道出路在哪裡?而當上山下鄉成了唯一的出路時,不是你去不去的問題,而是只有考慮去哪裡的問題了。

他的情況比較特殊一些,是家裡的獨生子,只是據說可以不下鄉,但又不確定以後的出路在哪裡?在政策變化莫測的形勢下,他不顧父母親的勸阻,做出了一個符合十七孩子年齡的選擇: 下鄉!

五中位於大南門裡的書院門往東一點兒,是個很有歷史的中學,地盤很大,在西安市很有名氣。

五中是我們這一片兒的學區學校,西木頭市小學畢業的學生基本上都是考到這兒,只有少數考不上的學生去別的學校,比如24中,職業學校,民辦中學等等。

學校的學生很多,分批下鄉,地方也不是一處,有寶雞固川,漢中的,渭南的,澄城的,還有彬縣的,他和幾個平時比較要好的同學一商量,不等了,就去彬縣吧。

剩下的事情就按部就班,報名,轉戶口,收拾行李,當時上了大卡車以後還在城裡轉了一圈,在鑼鼓聲中像出徵的戰士一樣,胸佩紅花,以壯聲威。

儘管已在心裡作了無數次的想像,也做了準備接受最艱苦磨練的打算,但當現實的"再教育"場面擺在眼前時,心靈還是被深深的震撼了,情況超出了他預料的範圍。

西安市長大的娃,又是家裡的獨生子,哪裡見過這個偏僻和落後的環境,從電影上也沒見到過呀?

詫異 ! 這陝甘寧邊區的老區人民,跟著毛主席打江山,新中國成立都快有二十年了,依然這麼貧窮。

按奈著激動的心情,一邊兒下車,一邊兒放眼望去,遠處和近處的高土深壑,滿眼蒼茫,眼前這一群穿著古樸又破爛的熱情村民,既熟悉又陌生,既新奇又惶恐。

青年首先想到的是,以後將在這裡生活,逐漸的熟悉祖祖輩輩生活在這山村裡的鄉親們,像他們一樣紮根於此,也許是一輩子?

原標題:知青生涯一一土變陶續集(二)——美好的回憶之:青年

作者:宋亞南

作者介紹:宋亞南,陝西西安人,1951年出生,西安市六中五年一貫制69屆高中畢業生,1969年隨學校安排到商南縣清油河公社下鄉插隊,後招工到位於本縣的「冶金部商南鉻礦」工作,四年後隨單位碾轉在漢中「漢江鋼鐵廠」、西安「中鋼西重"等企業的質保部門工作,至退休。

相關焦點

  • 知青往事:那年下鄉
    一輩子也不會忘記成為「知青」的日子——1974年4月18日,我還未滿十八歲!這天是告別父母下鄉的日子,可父母沒來送我,都去上班了。那個年代他們公私分明,時間觀念又很強,絕不會因我下鄉而請假影響了「抓革命、促生產」。
  • 知青往事:我在這條河裡絕地逢生
    當知青,講知青,紀念知青。讓我們一起傾聽知青的故事,感悟歷史中的人、人的歷史…...這是一件很奇怪的事,說來也許沒有人會相信,但它確是真真實實存在的,確是很怪,要說不怪,也就是一件很平常而又普通的事,只不過是一種意識形態在思想領域的神秘反映而已,只因它是發生在我身上的一件事,實在讓我至今都費猜費解。
  • 知青往事:愛的誓言,一生的守候
    向陽溝(大隊)一共有兩個生產小隊,李桂香和王楠楠被分在了第二生產小隊,和另外的三名上海知青組成了一個集體戶。第一生產小隊也有一個知青集體戶,他們都是來自北京附近的知青,一共七個人,四男三女。李桂香的父母都是知識分子,她家的條件非常好。冷不丁來到了東北的這個山溝裡,李桂香還真有點不適應。別的不說,光吃飯就成了問題。在上海吃的是大米,副食也很充足。
  • 一個親切而又陌生的名字——知青
    那時我們還小,可那種火熱的場面,我們卻很熟悉,因為那個年代時不時的都會有送知青下鄉和迎接知青來插隊的火熱場景。那時我們真恨自己太小,不能像大哥哥大姐姐那樣,離開學校,離開父母,走向社會。雖然那時我們還是小不點,但只要有知青的表彰大會,或者知青來做先進事跡報告會,我們都會屁顛屁顛的去湊熱鬧,聽他們都講些什麼?
  • 《原諒》上演加強版「孽債」劉琳成痴情女知青
    由《一年又一年》導演安戰軍執導,劉琳和許亞軍繼主演電視劇《瘋狂的背後》之後第二次合作的電視劇《原諒》正在北京文藝頻道熱播,該劇被視為加強版的《孽債》,講述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幾個「知青」的感情糾葛和複雜的人生軌跡,女主角劉琳在劇中一改戲路出演痴情女知青。
  • 在高速上開車,迎面飛來一條船
    在高速上開車,迎面飛來一條船6月2日12時21分,市交通執法總隊高速五支隊二大隊接過路駕駛員報警,稱在渝遂高速銅梁東至銅梁路段的行車道上橫著一條船。接警後,執法人員立即出警,同時,心裡也在納悶,船怎麼會到高速上來吶?趕到現場後,發現原來是一條大約五六米長的鐵製打漁船橫在加速車道上,執法人員推測可能是從某輛車上掉落下來的。
  • 憶紅色年代 建川博物館知青生活館今日隆重開館
    中廣網成都10月16日消息(記者隆敏)16日上午,位於中國博物館小鎮的成都大邑安仁鎮的建川博物館紅色年代系列之知青生活館正式開館。來自北京、上海、重慶、山東、河南、雲南、四川、成都等地的知青、嘉賓近500人,參加了開館活動。
  • 知青生活往事:當年在陝北插隊他向當地女子求婚,老支書斷然拒絕
    1969年3月19日下午,丁連勝和幾十名北京知青在陝西省銅川市坐上了一輛敞篷卡車,經過一天多的長途跋涉,後又換乘毛驢車,於3月21日下午到達了陝北的喬家莊大隊。丁連勝和九名北京知青被分派到喬家莊三隊插隊落戶,他們住在了三隊隊部的兩孔土窯裡。丁連勝他們一行十人五男五女,都來自北京海澱區,只有他和一名叫李小軍的男知青是高中畢業生,其他知青都是初中畢業生。
  • 「知青歲月」「段日火」
    中間一條壩子,正對面是中緬第七十一號界碑,一步過去,就是另外一個國度。我們的連隊,散落在廣蚌的一片緩坡上,它象一粒橄欖果,苦澀中泛些淡淡的回味,意蘊深長。農場人員組成很複雜,有當地人,有湖南人,更多的是從北京,上海,昆明,四川來的知青,從五十年代一直延續到七十年代。農場在漫長的時間裡,慢慢聚合成為—個龐大而複雜的群體,這樣的群體,是很容易產生故事的。
  • 我是流浪在你心海裡的一條船
    我是流浪在你心海裡的一條船
  • 一條船,一個紅燈籠,一位駕船的女子,在水面上輕輕飄蕩
    在江南,在傍晚,有一條烏蓬船,點著一盞紅色的燈籠。駕船的是一個女人,她頭戴鬥笠,身著紅色的上衣,正在把擼輕輕搖動。天呈藍色,水呈天色。水上有一條真船,水下有一個船影,水上水下兩隻燈籠在交相輝映。船艙裡,或許有人,或許沒人。
  • 「年齡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隊時間最長的知青 」——習近平的七...
    這個時期,知青上山下鄉主要是探索解決城市剩餘勞動力問題,並把它與改變農村落後面貌、開發邊疆和推動偏遠山區經濟社會發展結合起來,進而找到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就業途徑。那些時候政策上也比較穩定,就是國家倡導、本人自願。整個說來,這一時期上山下鄉規模很小,人數不多,從1955年到1966年全國上山下鄉的城市知青約120萬人。 另一個時期,就是從1967年到1978年,大概也是10年。
  • 雲南返滬知青講述過去支邊,讓我想起了《孽債》劇情
    孫阿姨就是隨著當年上海知青下鄉返滬一起回來的上海媳婦,自己的過往像極了《孽債》裡的橋段,說起過去,往事歷歷在目。1951年出生在雲南省邊境的她,是個地地道道的西雙版納姑娘,性格和善,為人真誠。那個時代出生,基本上是新中國發展的見證人,祖國遇到的困難和坎坷她都經歷過。
  • 作家葉辛:十年知青生活 是人生寶貴經歷(圖)
    葉辛他是知青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位,他的作品深入刻畫了一代「上山下鄉人」幾十年的人生軌跡。男知青還好,女知青生活很不方便,泥牆茅屋乾裂以後,裂出一條條的縫,她們只能將報紙塞在縫隙裡,再貼一張報紙來阻擋牆面透光。第二,上海是一個平原城市,幾乎沒有山,雲貴高原就不一樣了,有句話叫「開出門來就爬坡」,隨時要準備上坡和下坡。我們每天幹完活,不管男女都要扛著鋤頭走很長的山路,而這對於我們這些城裡長大的孩子來說,是非常辛苦的。
  • 情感美文:嘆光陰挽夢去,將浮生逝流年
    時光流年,往事成非,在隱形的夢境中,用那一紙紙淡然的素顏,捲起懷念!多情的季節,感嘆時光的薄涼,你總是千次萬次的問,時間到底帶走了什麼,又留下了什麼呢。其實時間匆匆,留給我們的只能是淺淡年華中的回憶。歲月的風聲,吹不散彼此之間美好的回憶。
  • 《生命中的好日子》網絡熱播,王西華打造「知青時代」
    《生命中的好日子》改編自小說《春天的故事》,該劇以韓墨池幾十年的情感婚姻為主線,講述了韓墨池、鍾思存、柔嘉三人幾十年的感情糾葛與個人奮鬥史,為觀眾展示了知青這一群體在改革開放大潮中探索從電視劇《滇西往事》的製片主任,到《邊城》的執行製片人,王西華以匠心打造了一部又一部精彩佳作,此次的作品同樣獲得了不少網友的點讚,期待他的下一部作品!
  • 「知青歲月」殺年豬迎新年
    他的丈人和二七跟進了豬圈,一人抓住一條豬的後腿。3個人將一百大幾十斤重的大肥豬拖出了豬圈,將它搭到二七家門口放的一張矮矮的長木桌前。「1、2、3!」三人齊發力,肥豬被掀摜在木桌上。陳華順勢單膝跪壓在豬前身上,雙手捺住嗷嗷直叫的豬頭。他的丈人和二七雙手緊緊按住黑豬亂蹬的兩條後腿。說時遲那時快,陳華右手從腰間抽出一把兩指寬、尺把長的扁刀,將刀由豬喉嚨處直刺豬心。「嗥!
  • 葉辛推出知青題材長篇小說《客過亭》
    葉辛作品《客過亭》  新華社北京3月27日專電(記者萬一)繼《蹉跎歲月》《孽債》後,著名作家葉辛日前推出知青題材長篇小說  《客過亭》描寫一群剛從工作崗位上退下來的老一代知青的群體雕像。與以往的知青作品相比,《客過亭》沒有正面描摹知青們的當下生活,也不再正面審視時代和社會,而是以倒敘和追憶的敘事方式,把筆端伸向這些老知青的心靈深處。作家張抗抗認為,這是該書在知青文學上的重大突破。
  • 我帶知青下鄉記
    我所在的村是個大村,也是個貧困村,全村3000多口人,我就在這裡與知青同吃、同住、同勞動。當時我想,組織上把這項任務交給我,知青的父母把孩子託付給我,我就要盡到自己的責任,讓他們的父母放心。我組織知青們學習黨的方針政策文件,教他們學習文化知識,學習貧下中農的好思想,好品德,將來成為一個國家有用的人才。  當時農村生活非常困難,農民有病沒錢看,缺醫少藥。
  • 《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選載(一)
    1969年1月13日,我們八一學校20多名同學,背負行囊,與北京市其他學校的知青同乘一趟知青專列奔赴陝北延安農村,開始了上山下鄉的艱苦歷程。    1968年底我們辦理去陝西延川縣插隊手續時,按規定需要先到學校提出申請,攜帶學校證明去家庭居住地派出所把自己的北京戶口註銷,然後再回到學校憑戶口註銷證明領取北京市革委會發給我們幾十元錢插隊購置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