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字數:2064
文章越燒腦,越能帶來思維提升;看新聞不用過腦,也沒有意義。
閱讀文章前,請先自檢有沒有以下行為:
害怕說出自己內心的想法喜歡主動道歉會迎合他人不懂得拒絕沒有原則和底線
如果有三條及以上類似的行為,基本上可以判定為討好型人格。
具有討好型人格的人總是活在別人的期待中,總是不停的追逐著別人的認可。
討好型人格也是人際關係處理中,最大的誤區。
我們總是習慣性的討好別人(企圖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卻忘記了為什麼要建立人際關係,也不清楚真正的建立人際關係有什麼用處。
先說明建立人際關係的首要原則:
人際關係,或者人脈的本質是價值的等量交換,通過相識或者加微信的方式建立起的人脈很脆弱,一旦等價交換的平衡被打破,人脈也就形同虛設。
下面是腦洞時刻,一起將人際關係抽象為網絡,使用網絡思維來看待我們的人際關係。
網絡思維中,點代表我們每一個人,線代表一個關係。
第一個問題:我們如何衡量一個人的人脈情況?
問題可以抽象成:如何判斷一個點跟其他點建立了多少連結?建立了多麼重要的連結?
比如說,誰是微信群中最重要的人?
一般而言,在一個圈子中,越多人認識你,你就越重要。
社會網絡中有個概念叫「度中心度」,就是這個意思,用連接點的數量代表節點的重要性。
這時大家可能想到一個問題,如果大家朋友數量差不多,那麼誰的人際關係最強?
這時,誰的朋友中具有重要人物,誰的人脈更強。比如,張三有一個朋友叫馬雲,李四的朋友都是小學初中同學,那麼一般可以認為張三的人脈更強。
所以,你的鄰居越重要,你也就越重要。
社會網絡中有個概念叫「特徵向量中心度」,就是這個意思,用連接點的質量代表節點的重要性。
第二個問題:大家都說要找關係,那麼如何找關係?
人在社會中生活,避免不了各種各樣的關係。總不能搬到山洞中躲藏一生,即使這樣,還要處理好自己跟自己的關係、人與自然的關係。
所以,不要逃避關係,認為這是一個很複雜的問題。
相反,正是由於人學會了協同,不斷建立各種各樣的關係,才不斷演化出如此豐富的社會。
關係多種多樣,按照交流、親密、互動、互惠、信任等方法可以進行測量,抽象為關係強度,可以分為強關係和弱關係。
強關係,比如親情關係、愛情關係、摯友關係等;弱關係,比如一面之交、半年同學、從前同事等等。
那麼應該如何找關係呢?
社會網絡中有一個洞見:強關係傳遞影響,弱關係傳遞信息。
簡單的說,如果要託人辦事就要找強關係;如果要尋找跳槽機遇或打聽消息,就找弱關係。
為什麼強關係不能傳遞信息呢?
強關係不是不能傳遞信息,而是由於關係太密切或者在一個圈子裡工作生活,他們知道的信息你大概率也知道。
如果強關係和弱關係之間有一個圈的話,找人辦事就在圈內活動,尋找信息就要「出圈」尋找。
第三個問題:找對象和找創業夥伴,本質區別是什麼?
之前有人提問:找對象,要找喜歡自己的還是自己喜歡的?
還有人提問:跟自己對象合作創業,為什麼多次都失敗了?
現實複雜多變,往往身處其中看不到「廬山真面目」。
社會網絡中,形容人和人之間的相似性,稱為「同質性」;形容人和人之間的差異性,稱為「異質性」。
研究發現:
情感取向的連接(愛情、朋友感情)更容易在同類相吸的原則上建立起來。對於情感取向的連接,同質性連接會更加穩固、質量更高。
對於任務取向的連接,例如商業合作和科學研究,異質性連接更有優勢,更有利於個人的長期發展。多樣的、異質性的社會關係有利於我們接觸到更廣泛的機會,並更新自己看問題的方式。
簡單的說,找對象要找相同點多的,找創業夥伴要找不同點多的。
最後一個問題:如何使用網絡思維,看清成功的真相?
這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同時又是一個很殘酷的問題。
一個人的成功,不能僅僅歸因於自己的努力,這是以這個人為主的這個網絡的成功。
在之前文章中提到:成功=天賦(存量)+努力(增量)+運氣(隨機量),運氣具有放大效應,初識運氣會不斷帶來運氣。
底層的原理,在社會網絡中稱為冪律分布。
冪律分布產生的原因是優先連接。新加入到網絡中的節點,更傾向與超級節點產生連接。
比如說,你轉學到一個新的學校去,你要先找一個好朋友,你大概率會找朋友最多的幾個人做朋友。他們幾個朋友最多的人,就是超級節點,新加入網絡的人會優先跟他們做朋友。
再比如,你要購買一個洗碗機,你大概率會買銷量最好的幾個品牌;你要找幾個攻略,也會尋找點擊最多的幾個帖子。
我們生活中各式各樣的現象都遵循冪律分布,從點擊量、關注度、語言、城市人口,還有人脈、財富、聲望,都遵循的是冪律分布。
對於成功這件事來說,初識的好運氣讓你成為了超級節點,隨後會有不斷的資源、人脈跟你連接,也就是「好運連連」。
大家熟知的「二八定理」或「帕累託定理」,也是冪律分布的一種形式。「20%的人獲得了80%的收入」。
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重申建立人際關係的首要原則:
人際關係的本質是價值的等量交換,通過相識或者加微信的方式建立起的人脈很脆弱,一旦等價交換的平衡被打破,人脈也就形同虛設。
其次,投資自己,是最好的人際關係構建方法。
最後,感情因素,大多數無法用理論來解釋,真心換真情,雖然老套,也是不失為一種好方法。
聲明:本文基於社會網絡研究理論進行討論,不涉及任何主觀經驗分享或歪門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