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產生行為,
行為必有效果,
要研究思想的正確與否,
與其從思想本身來辯論,
倒不如看它行為的效果如何。
——富蘭克林
文丨舊故麻袋
∨
說起來,《奇葩說》從第一季開始到現在,是唯一一檔讓我秒秒都不會落下的綜藝。我喜歡它用娛樂的方式,一本正經的胡說八道,而且能用「胡說八道」讓你心中本該拿穩的持方分分鐘碎成渣渣,三觀被洗地。
說起來,在很多觀點上,是《奇葩說》讓我成長了。它用「辯論」的語言方式,表達了當代年輕人的內心世界和價值主張,它的獨特性就在於「辯論」二字,這就是節目的價值所在,也可以說是節目最有看點的地方,因為「辯論」沒有對錯,沒有好壞,它只分高低,忠於內心。通過對同一話題的探討,輸出積極、正能量的思考態度,從而引導場外觀眾用更加辨證、包容的角度去解讀這個世界。
和其他只求收視率的綜藝節目不同,它求得卻是人心。當然它也有不少宣傳,有不少廣告,還有自己「東七門」的集散地,甚至還有米未商鋪買各種稀奇口味的食品,涉及之廣,讓我們覺得馬東這個「臭奸商」的標籤貼的頗具喜感。
之後慢慢延展,衍生出「子品牌」——《奇葩大會》。《奇葩大會》與辯論無關,更像是分享,類似TED,當然,來的都是「奇葩」,分享的故事和內容也大多讓人驚掉下巴,沒有「TED」那麼學術化,權威性,更多的是個性化,但這並不影響感觀,有喜樂、有感動、還有傷感......聽這麼多人分享自己的故事,莫名的覺得這個人間真是有意思極了,世界萬象,這不就是萬象和眾生嗎?
《奇葩大會》作為一檔為《奇葩說》「選賢舉能」的「面試」,並沒有如《奇葩說》那般被人奉上神壇,更多的是指責和懷疑。但從第五季《奇葩說》目前的PK賽制看來,真不如《奇葩大會》有看頭。
從前我看《奇葩說》是因為它的不功利,不把賽制放在眼裡,就事論事,對各自觀點的表達十分精彩,而現在,因為名額的限度,變成了一種類似「中國好聲音」等選秀節目的PK賽制,且因為戰火過猛,我一下未能反映過來這竟然是《奇葩說》。
說起戰火過猛,也許你會說以前的戰火難道不猛嗎?當然猛,那些經典語錄至今還在流傳,只是如今這個戰火不是「觀點之戰」,而是「生存之戰」,這個猛是節目未播前就傳出「董靜和傅首爾在化妝間大打出手」;這個猛是老奇葩們的集體失神,不是跑題就是沒辯到點上,或是自己的觀點為他人做了嫁衣;這個猛是前面幾期的「奇葩之王」都做了教練,而另一部分老奇葩則結束了這個舞臺的旅程,比如範湉湉、艾力。
雖說改變本身是一件好事,為了更長久的繼續下去也的確需要更多新的血液,新的面孔,新的話題,新的觀點,但改成這樣面目全非的樣子,作為一名《奇葩說》的忠實觀眾有些失望,不說失望吧,有些不適應。
而導師也從之前的「馬曉康」組合擴建到五人組合,加入了「段子手」李誕和「北大經濟學教授」薛兆豐。一開始,聽說李誕加入我還一臉不敢置信,這不是啪啪打臉嗎?他可是不止在一個場合說過《奇葩說》的不是啊,沒想到還真上了,而且在節目中還擔當了「喜劇」人設。
嘴上說著「人間不值得」,見到金主爸爸就認慫,這就是我喜歡李誕的一點,活得比較煙火氣,還有些風塵,概括一個詞,就是「賤兮兮」的。
而至於薛兆豐老師,這個我目前在「得到」唯一買過的課程主講,聽後表示:《北大經濟學課》真的不好懂。但薛老師也很耐心,每一篇都講的非常細緻,也舉了不少案例,只是我領悟力較低,或許還需要再多聽幾遍才行。
其實比起現在這些改變,我還是更願意回到最初的《奇葩說》,大概是老了,越是過去的,越覺得珍貴,而現在,對《奇葩說》的好感也逐漸降低,倒覺得《奇葩大會》更好看了幾分。
改變賽制勇氣可嘉,美中不足一定有,但還是希望以後能把更多的正題回歸到對熱議觀點的持續輸出上,我想看的不是比賽,我想看的是從不同人眼裡看到的世界,畢竟世界這麼大,多聽聽別人什麼觀點,比什麼都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