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奇葩」到「特別人類」,《奇葩大會》變了嗎?

2021-01-10 吳懟懟

最新一期《奇葩大會》,清華化學工程專業博士,畢嘯天,跟大家分享了他的一眾小實驗、小發明:風雨型防霧霾可穿戴設備、手機帶振電動牙刷、人力自行車自動洗襪機等等,還用嚴謹的實驗得出了香蕉+棗的科學吃法,秋衣外穿比內穿更保暖——一些正常人不知道,哪怕知道了也不會去踐行的結論。想到第一季《奇葩說》,同樣一個清華博士生,卻遭遇了高曉松「國之重器」的怒懟。

從《奇葩說》和《奇葩大會》第一季看過來的觀眾知道,這個節目包容,不同行業不同背景不同屬性的人群聲音我們都能看到聽到,是特異者可以得到理解和寬慰的空間。這個節目理性,總是能切中當下生活的道德困頓,鞭辟入裡地接近矛盾本質,這個節目溫暖,在很多腦洞題中切近哲學,又在最終落地時給人以希望。

奇葩說上的辯題、奇葩大會上選手的分享,經常成為第二天大家熱烈討論的話題。李銀河關於婚姻制度終將消亡的那段演講,第二天就刷爆了朋友圈。但新一季奇葩大會開播後,關於節目的評價,很多奇葩說粉絲覺得,它變了。

特別人類,在「別處」尋找生活

要說變化,與第一季《奇葩大會》相比,第二季在賽制上最明顯的差異是投票權由導師轉變成觀眾,選手到節目來分享自己的經歷和生活,再由現場觀眾投票,票數超過60 的選手可以參加最後的特別人類峰會。那麼,什麼是「特別人類」呢?

有人根據第一期節目,對《奇葩大會》第二季的選手進行分類:抵抗無聊的有趣人類,活出閃光的平凡人類和已知特別人類。其實這三個分類可以達成找到更高一層級的概括——他們都在「別處」尋找生活。

第一期節目裡,北大考古學博士劉拓,講述了他在伊拉克被誤判抓進監獄的故事,監獄環境很艱苦,40 多個人一間,每天都有人熱死,但儘管在這樣的條件下,獄中人還是給予了他這個闖入者最大的幫助和善意,人性中的光明在這個故事中很耀眼,儘管劉拓的球鞋像剛從考古現場回來。

還有一位選手,吳悠,號稱中國街球鰲拜,讓人驚訝之處在於,他毫不掩飾自己的野心,「我就是要贏」。在今天以「佛系」、「虛無主義」盛行的青年文化中,尤其是在《奇葩說》受眾內部,「玩世不恭」才是安全,「要」,在某種程度上是一種「不正確」,很容易招撕。

但吳悠的特別之處在於,他「要」但不焦慮,把自己完美封存在一個閉合的價值體系之中,並且通過這個體系自循環,獲得有效的價值感。

上一期節目,馬東讓蔡康永用三個詞形容「特別人類」,得到一個很精彩的歸納:「不自覺、不在乎、不甘心。」所謂「不自覺」,也就是不能覺知自己,一種忘我的狀態,所謂的「痴」;所謂「不在乎」,並不是什麼都不在乎,而是知道對自己而言什麼是重要的、值得在乎的,大多數人所在乎的人和事,也就雲淡風輕了;所謂「不甘心」,來上節目的選手都有一種與世界相處的方式,在這種方式下形成自己與世界的密語,且在這一方領地上,不容有失,比如吳悠的街球,如晶的辯論,還有範湉湉的hi-pa。

其實,無論是《奇葩大會》第二季,還是第一季,也包括最早的奇葩說,那些在這收穫掌聲的選手,都符合這三個特點。其實《奇葩大會》想要傳達的價值觀並沒有變化,變的是節目框架,也就是賽制,而賽制的改動會影響到節目中發生的事件。

換句話說,搭一個什麼樣的場景,某種程度上決定了人們進來後,會發生什麼。而觀眾接收的,首先是發生了什麼,受到震撼後,才去思考背後的價值。

馬東曾經在接受採訪時說,對綜藝節目而言,歡愉度就是最大的審美。但可能這次,在讓觀眾歡愉這件事上,《奇葩大會》需要思考的維度更多。

奇葩的觀點就有趣,特別的生活卻無聊?

除上述提到的以外,對「特別人類」還有一個整體感覺——他們都活得很有勁兒。第一期第一位選手「戲精牡丹」,以模仿中國大媽走紅網絡,驚訝於他對生活細節的捕捉,媽媽們的拍照姿勢、家庭聚會常用語等等;第五期,有一位開了22 年計程車的北京的哥,業餘時間自己錄歌,業內時間聽自己錄的歌,順便開車。他們都試圖在豐富生活的層次。

劉拓提到他在伊拉克監獄中的一個細節,在最無助最恐懼的時候,他在獄友給的紙板上寫漢字,在監獄裡唱崑曲,在節目現場打動了很多人。電影《驢得水》中,張一曼在山村教書,不管條件再惡劣,她都一定要穿旗袍、燙頭髮,每天去採最新鮮的花兒。

王安憶也曾提到,她到女子監獄採風,發現女犯人都私下藏著些小鏡子、小皮筋,她把這看作是「喪失生活實感的自我呈現」。也許這種努力,只有在作為基層的「生存」受到威脅時,才顯得迷人,一旦將這些置於普通人的生活中,當它們不再易碎、脆弱時,觀者似乎很難被吸引。發現並欣賞瑣碎中的閃光,並不是所有人都可以。

今天的人們慢慢達成一種認識,看綜藝的實質,其實就是消費,而消費就一定伴隨著快感的獲得。回想前幾季奇葩說,幾乎每一期我們都看得酣暢淋漓,選手們新奇的觀點要麼說出我們不敢說的,要麼刷新三觀和知識,部分小有名氣的選手被懟,那種尷尬也會為觀眾帶來生理上的快感。

亞里斯多德有一個著名的戲劇理論,悲劇的「Katharsis」功能,這個古希臘語詞彙譯作「淨化」,也譯作「排洩」。大概意思是說,在看戲的過程中,觀眾通過主人公的情感體驗宣洩庸常生活中無可投遞的情緒,使靈魂得到淨化。

很多電影愛好者會發現,藝術電影往往不走商業電影的原型劇情結構,也正因如此,導致很多人看不下去,因為觀影永遠不是被編劇牽著鼻子走的被動過程,而是一個主動發掘細節和情感的過程。也許真的需要一顆「特別人類」的心,才能讓人在他人平實瑣碎的生活中,抓住一刻光明吧。

我們很願意聽到這句話在歌詞裡唱,但卻不願意看一眼別人田野裡都開出了什麼樣的花。說到底,是我們對他人的生活沒那麼在意。我們點開節目,從來不是來看別人是怎麼把日子過好的,他人的「醜」和苦難才是我們快樂的來源。其實每個人都一樣,看著跟自己差不多的人在舞臺上光芒萬丈,看著成功的人繼續講述成功,這事可能沒那麼享受。

所以也許,不是因為《奇葩說》變了,而是我們從來就沒有因為這個節目發生過多大改變,哪怕每期都看,哪怕那麼喜歡。

拋開歷史包袱,「奇葩」IP 的擴展?

第二季奇葩大會在節目一開始就聲明:本季奇葩大會不再為奇葩說選人,而是尋找特別人類,共同抵抗無聊。但有觀眾卻覺得,反而是節目無聊了。

新玩法意味著選手們不是準備來打辯論的,當奇葩大會不再有海選的性質,節目關注的重點也不再是選手的觀點是否足夠新奇、足夠犀利了,而是他們的生活態度和生活方式是否有特別之處。從表達觀點到分享生活,也就相對削弱了節目的衝突性,觀點有上下,生活無高低嘛。

但是,衝突性小,是不是就意味著奇葩大會試圖傳遞的價值發生了變化呢?關於這個問題,「奇葩」與「特別人類」的差異,也許能提供一些解釋。

肖驍第一季《奇葩說》海選的時候,說他想不明白怎麼會有節目起這麼個名兒,就算有人拿了冠軍吧,還得被叫「奇葩」。但正是這群「奇葩」們,湊在一起,觀眾不斷被新的觀點衝擊著,他們總能說出我們羞於或害怕說出來的話,所以在觀看節目時,就會產生一種「快樂」。在四季節目的建構之下,「奇葩」在觀眾心裡其實已經有了一個相對固定的形象,要敢怒敢言、要語不驚人死不休。

第一季《奇葩大會》裡,有一位選手印象很深——冉高明,他在兩年前就參加了第一季《奇葩說》,當時馬東讓他兩年之後再來,從此,上《奇葩說》就成為他心中的一個執念。

在聽完他的辯題後,馬東說了這麼一番話:「我在你的身上看到了肖驍,甚至看到了一絲馬薇薇,恰恰是看不到冉高明自己的那個東西在哪。」或許他認為在奇葩說上出現過的表現形式他身上都有,但這可能恰好是他的問題所在。

也許,這也能解釋為什麼節目組要提出「特別人類」這個新概念,可能正是為了避開觀眾對於「奇葩」的刻板印象——都得能言善辯,也是為了避開為上節目、搏出鏡而可能出現的複製。當「奇葩」成為一個刻板印象,那這檔節目的意義也就不存在了。話不驚人,不代表活得不鮮明,這也許是提出「特別人類」這一概念的原因之一。

某種程度上來說,《奇葩說》的「奇葩」,其實是邊際效益遞減的一種驅動,當下一二線城市的一些青年群體,對諸多先鋒話題早已脫敏,對他人的生活方式包容度也大大增強,繼續按先前的玩法,估計又會有個別彈幕出來:這也算奇葩?所以,節目組必須獲取新的資源,進一步擴展「奇葩」這個IP。

《奇葩說》的擁躉,與喜歡看《奇葩大會》的不一定是同一群體,但無疑都延續著馬東這位60 後試圖與90 後世界交流的風格,只不過形式已經有了一定分野。前者注重辯論的對抗性,後者更傾向於討論人如何自處。「奇葩」這個IP 已經走出了一條特立獨行的綜藝之路,《奇葩大會》是時候擺脫其刻板印象,拋開「歷史包袱」了。

相關焦點

  • 從《奇葩說》到《奇葩大會》,「奇葩」還是原來的配方嗎?
    最近播出的新一季《奇葩大會》選擇了與《奇葩說》分家,不再以向《奇葩說》輸送參賽選手為目的,而只為尋找世間的「特別人類」,將之齊聚一堂互訴衷腸。乍看之下,這似乎回到了奇葩說最初的樣子。節目終於沒有了新老奇葩之間的階層分化,還恢復了「馬曉康」的經典組合,但從前兩期的反饋來看,觀眾的反饋似乎還是很難超越第一季。在導師陣容上,製作組十分用心。
  • 《奇葩大會2》百人名單詮釋「特別人類」
    網易娛樂1月31日報導 曾掀起點擊率狂潮的「奇葩」系列綜藝《奇葩大會》第二季即將回歸,擅長搞事情的節目組這次依然不按套路出牌,「我們不一樣」的主題一出便引起大眾的熱烈討論。趙又廷頂替何炅加盟導師團 「馬曉康」重聚集體搞事情據悉,本季的《奇葩大會》將緊扣主題「我們不一樣」,無論是從導師陣容,選手經歷,賽制規劃等方面都有所不同。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便是導師陣容的變更:由第一季的何炅搭配「馬曉康」更換為趙又廷搭配「馬曉康」。廣大吃瓜群眾不禁發問:國民老公趙又廷到底有什麼「特別」之處?竟然能頂替何炅成為徵服「馬曉康」的男人?
  • 奇葩大會來了,奇葩說還遠嗎?
    2018年,《奇葩大會》第二季歸來,有別於上一季的規則,馬東大有讓《奇葩大會》另立門戶的野心,並不想讓它淪為《奇葩說》的一個「附庸」。  這一季的主題為「尋找特別人類」,從節目的預告中不難看出,《奇葩大會》第二季齊聚眾多青年文化特殊人物,坦誠展現多元、個性、包容、獨立思考與糾結衝突的多維思想碰撞。
  • 《奇葩說》衍生的《奇葩大會》為什麼還能這麼火?
    《奇葩大會2》此次招商總金額達3億元,在已播出的5期中,既有方文山、馮唐、惠若琪等已知特別人類,又有有趣的博士生畢導、紀錄片《老搖滾》導演侯祖辛、京劇梅派第四代男旦傳人巴特爾等未知特別人類。雖少有一夜爆紅的故事或人,但它也在細水流長般地釋放它的力量。但是呢,《奇葩大會》即使經過專業團隊的打造,後期人員的反饋與建議,還是會有很多不一樣的聲音。
  • 為什麼現在比起《奇葩說》,我會更喜歡《奇葩大會》?
    之後慢慢延展,衍生出「子品牌」——《奇葩大會》。《奇葩大會》與辯論無關,更像是分享,類似TED,當然,來的都是「奇葩」,分享的故事和內容也大多讓人驚掉下巴,沒有「TED」那麼學術化,權威性,更多的是個性化,但這並不影響感觀,有喜樂、有感動、還有傷感......聽這麼多人分享自己的故事,莫名的覺得這個人間真是有意思極了,世界萬象,這不就是萬象和眾生嗎?
  • 想要傳遞正確思想觀念的《奇葩大會》第二季,現在也下架了
    4 月 10 日晚間,綜藝節目《奇葩大會》第二季在愛奇藝正式下架。在愛奇藝上搜索《奇葩大會》已不會顯示第二季相關內容,但《奇葩大會》第一季仍然可以正常觀看。《奇葩大會》的製作方米未傳媒隨後對外稱,此次下架是因為內容問題,但並未給出更詳細的解釋。
  • 《奇葩大會》開播連續24小時登熱搜 超越《奇葩說》
    《奇葩大會》只一期便顯露「爆款品相」,製作方米未傳媒用精良製作和創新理念向業內人士再次證明,除了《奇葩說》,《奇葩大會》的品質與創新將為「奇葩」系列節目再添王牌。­  高曉松、何炅­  關注與口碑齊飛節目首播獲強勢關注­  《奇葩大會》由成功推出《奇葩說》系列的米未傳媒打造,節目一經上線便引爆全網。
  • "奇葩說"衍生出"奇葩大會" 馬東當辯手何炅來主持
    作為這兩年最成功的網綜之一,《奇葩說》不僅讓「辯論」的熱度重燃,其分享的價值和觀念也為年輕人所追捧。近日,第四季《奇葩說》啟動在即,其衍生的大型先鋒觀點集會秀《奇葩大會》也開始了錄製。而蔡康永則感慨,何炅過去優雅的形象,很可能在《奇葩說》來個顛覆,「今天第一次聽到他(何炅)在《奇葩大會》開口的時候,我覺得他還保留了一點文明的氣息,可過了十分鐘就撤退了,全面瓦解,恢復到野蠻的狀態,看來是要跟我們一起沉淪!」高曉松更幽默直言,和何炅認識二十多年了,沒想到他還有「潛力」未發揮,「我倆1994年同一個晚會出道,長得完全不像同一代人,這是我第一次看到他也有另外的一面。」
  • 奇葩大會第二季暖心收官!導師選手互換身份竟換來世紀大告白?
    《奇葩大會》第二季今天就要收官啦!這一季的哪個點戳中了你內心最柔軟的深處呢?《奇葩大會》第二季的內容是比一比誰更「特殊」,傾聽那些特別人類講述他們獨一無二的故事。《奇葩大會》被誤抓進國外伊拉克監獄的考古學博士劉拓,在監獄裡結識了銘記一生卻再也找不到的朋友。
  • 《奇葩大會》選手中驚現多位網際網路CEO,為什麼?
    除了劉楠之外,同樣有過電商創業經歷的55度杯創始人賈偉也參加了節目的錄製。事實上,劉楠和賈偉早已不是第一個走到熒幕面前的創業者。3月4日凌晨,劉楠在轉發奇葩說官方微博中這樣寫道。就在三天前,高曉松因阿里影業公事繁忙而辭去《奇葩說》導師一職,由羅振宇和張泉靈接任。圍觀網友戲謔道,「矮大緊」都忙到沒空錄節目了,為什麼創業公司CEO們卻能擠出時間上綜藝?2011年開始,聚美優品CEO陳歐就首登職場節目《非你莫屬》,後來更是密集參加《快樂女聲》、《天天向上》、《百變大咖秀》等高收視娛樂節目。
  • 《奇葩大會》真奇葩,選手公然分享犯罪中止經驗,博取眼球刷存在
    微博大V科學家種太陽在《奇葩大會》節目中分享了自己的一段經歷,稱自己在13歲時曾因一個女同學美貌,與另外一個男同學商量了半天犯罪行程。在兩人商量了半天后,即將實施犯罪時,突然醒悟,並終止了自己的行為。而不少網友認為這位選手上《奇葩大會》是在進行自我洗白,企圖用言語來掩蓋自己曾有過犯罪欲望的念頭。更有網友對這種行為進行了科普,百度百科告訴大家這叫:犯罪中止。網友們對他的文章進行了深度解剖,認為他是被法律所約束卻自己被自己感動,並為之驕傲自己的靈魂得到升華。《奇葩大會》是一檔受眾較廣的網絡綜藝,選手這種言論一經播出,就在微博上引起不少討論。
  • 奇葩說,說奇葩!
    從第一季到第五季,我們見證了薇薇姐從專業辯論大牛到米果文化副董事長,事業線飛升;見證了她從單身到戀愛再到分手,感情線的曲折。第五季中被馬東老師反將一軍,失意的模樣讓我們看到薇薇姐並不是戰無不勝的。不管從哪方面來說,馬薇薇是真的變了。
  • 《奇葩說》,沒有奇葩也沒有說
    作者 | 薛望舒《奇葩說》第七季有點急躁了。隨著辯論這個小圈子逐漸走進大眾視野,《奇葩說》的風格也從「奇葩」向「說」靠攏,專業辯手不斷加入,到第六季達到了頂峰——而這也被不少網友詬病《奇葩說》的精英感太過濃重。第七季做出了改變。
  • 《奇葩大會》選手言論引爭議 高曉松點讚蔡康永反駁
    蔣方舟《奇葩大會》吐槽李誕 高曉松蔡康永對嗆  天津北方網訊:由愛奇藝出品、米未承制的《奇葩大會》第二季每周六晚8:00正在愛奇藝全網獨家熱播,上期節目中,青山與野生動物的故事及網紅考研老師張雪峰的分享引發網友熱議
  • 程璐:我不但能「吃軟飯」,還能在《奇葩說》辯論
    程璐出現在《奇葩說》第六季時,同樣被人不看好。一些網友甚至在微博下面問,脫口秀都沒講明白就去辯論,就不能安心地做思文的老公嗎? 其實,最開始鼓勵程璐去辯論的,就是思文。 聽到《奇葩說》第六季要招募新選手時,思文就覺得,程璐特別合適。每次兩個人吵架,程璐都能吵贏,說明程璐是有一些邏輯的。 程璐一開始有點打退堂鼓。
  • 奇葩大會袁碩在哪個博物館工作 他曾是2017年最恐怖的網紅
    本周《奇葩大會》第二期節目中第一個登場的「奇葩人類」袁碩給大家分享了他在博物館做講解員時有趣的工作經歷,那麼奇葩大會袁碩在哪個博物館工作呢?   2011年,袁碩(河森堡)畢業於首都師範大學。雖然所學為計算機專業,但出於興趣,他選擇了一份與專業完全無關的工作。他以豐富的知識儲備成功應聘為中國國家博物館講解員。
  • 奇葩大會選手告訴馬東,農村人比城市人更不怕死,有道理嗎
    《奇葩大會》2018年3月31號這期,第三位奇葩叫丁銳,是一個開"死亡體驗館"的人。他介紹,死亡體驗是一種心靈成長的活動,通過在死亡體驗中的感悟,可以幫助聆心者,看清自己的生活。當得知丁銳是因為在醫院從事過臨終關懷工作,才產生了開一個死亡體驗館的工作,變提出了問題。你安慰一個臨終者的時候,告訴他沒有痛苦,不要怕。會經歷什麼,會去向哪裡,會感覺到什麼?丁銳的回答是:因人而異。很顯然四個字的答案不能讓人信服。於是丁銳舉了個例子。小時候在村子裡,大家的婚喪嫁娶,是能感受得到的,它是生活的一部分。
  • 奇葩說的奇葩星人都是哪個星座?
    大家一定很感興趣奇葩大會這些腦迴路清奇的「奇葩星人」都是「哪個星座」呢?我們一起來盤點一下吧:1. 黃執中:天蠍座。極具喜劇化而超強的畫面構建能力的肖女神,不僅是奇葩說顏值擔當,更是反應迅速,在選手中具有很高人氣。
  • 冉高鳴你是行走的歇後語大全嗎?建議加入奇葩說辯論氛圍組!
    最近看《奇葩說》真的要笑死了,《奇葩說》和《脫口秀大會》其實是有所區別的,《奇葩說》重在辯論而《脫口秀大會》重在搞笑,所以《奇葩說》有的時候辯論犀利不會特意去迎合觀眾的笑點,但是架不住辯論的人口才好啊,今年《奇葩說》就辯論得挺好笑的。
  • 《奇葩說7》當奇葩資源不足時,節目就只能選擇反芻了
    《奇葩說》第七季如約而至,在此感謝馬東同志,讓我等老粉沒有白等、白盼。今年的節目與往季相比還是有較大變化的,這倒是也符合馬東本人的個性,什麼事兒都要來個求新求奇。就像節目名稱一樣,奇葩。本季節目最大的變化就是取消了原來的《奇葩大會》,變成了「千人奇葩撈」了。不過,在本季節目裡也看到一個很明顯的現象,那就是回鍋肉太多了。讓人感覺奇葩新人的資源趨於枯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