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歲孩子喜歡跑跑跳跳走不停?「行走敏感期」到了,家長這麼做

2021-01-08 小允兒的媽媽

文 | 小允兒媽媽(此文為原創 ,版權歸屬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寶媽們是否有這樣的感受,寶寶一到會走路的時候就特別喜歡亂跑,像是在「炫技」,父母怎麼說都沒有用,孩子像是斷了線的風箏,根本抓不住。其實,2歲的孩子跑跑跳跳走不停,是他們的「行走敏感期」到了,對此家長了解多少?

這天,寶媽小丁帶著2歲多的寶寶來到了公園,由於最近一直下雨,再加上疫情的影響,寶寶基本上都沒有出過門,可把孩子憋壞了。

一到公園,她就開心的跑了起來,寶媽找了一個地方坐著,看著孩子四處奔跑。

這時鄰居張阿姨走過來了,對著小丁說這孩子真是活潑,跑來跑去的也不嫌累。

寶媽回答道,在家裡的時候就是這樣的,自從學會了走路,孩子一刻都不願意閒著,就是愛跑跑跳跳地。

張阿姨笑著告訴寶媽,這樣才好,說明孩子腳部有力量呢!

是的,寶媽們好奇孩子愛走動的背後,是寶寶身體發育的表現,對於2歲左右的寶寶而言,愛跑來跑去才是最正常的事情,這說明他們正在經歷「行走敏感期」。

一、什麼是孩子的「行走敏感期」

「行走敏感期」指的是幼兒在成長過程中開始嘗試、摸索自我行走的過程。在這個階段裡,他們往往會在走路這方面有更多的好奇心和求知慾,並且這是孩子第一次在「走路」這個行為上進行自我的嘗試和探索,所以我們把這個階段稱為幼兒「行走敏感期」。

行走敏感期一般出現在孩子7~8個月大的時候,他們通過一定的認知儲備,慢慢的具備一定的行動能力。

然而開始進入了行走敏感期,該敏感期不會一直陪伴孩子,但是從幾個月大的時候開始,這個敏感期會伴隨孩子一直持續到2歲左右。

所以,我們會發現一歲左右的寶寶非常喜歡蹬腿,這是他們在適應行動的過程,而等到孩子長大一點兒了,他們會傾向於在地上爬、走,等到熟練掌握走路本領時,孩子們會瘋狂的進行「實驗」,增加跑、跳行為的頻率。

二、如何幫助孩子度過「行走敏感期」?

1、 為寶寶提供有利的環境

既然孩子在敏感期裡能夠有更濃厚的興趣了解走路,有更強的探索欲望,那麼作為父母我們就需要給孩子提供好的機會,不浪費孩子的興趣。

在家裡的時候可以用一些毯子、墊子來幫助孩子適應地面,畢竟在一些城市裡,季節性的變化比較明顯,讓十幾個月大的寶寶之間光腳丫踩瓷磚面兒,很容易著涼。所以,環境的塑造家長們要考慮安全和舒適度等多個方面,

2、 替寶寶減去麻煩

孩子剛開始學走路的時候自然會比較笨拙,摔倒是常有的事情,所以家長們就要休息在孩子自己嘗試走路的時候,會不會因為磕碰而傷到自己,為孩子減去這些不必要的麻煩,也是我們必須完成的工作。

平常在家的時候把剪刀、水果刀等收好,稜角分明的桌角處進行一定的處理,讓孩子遠離高處擺放了東西的地方,避免碰撞使得孩子被砸傷。類似的做法都可以幫助孩子減少許多麻煩,給孩子良好的成長、學習空間。

3、 給孩子機會,讓他自己嘗試

家長們別害怕孩子會因為自己走路而摔傷之類的,只要家長們前期的工作做的到位一些,另外在孩子自己走的時候看住孩子,意外就不會那麼容易發生。

家長過度擔心孩子自己惹麻煩,反而讓寶寶失去了嘗試的機會,所以父母給予的肯定、信任、機會對行走敏感期的寶寶們來說非常寶貴。

孩子學走路需要家長們的引導,但是更多的在於孩子自身的探索。這是因為主動學習有助於孩子更快的掌握該項技能,學習的興趣也會更為濃厚,家長們這兒也怕,那兒也擔心的,寶寶可能會因為錯過敏感期而無法得到有效提高,耽誤孩子成長。

三、關於孩子行走,家長有哪些注意事項?

1、 注意周邊環境,切實保護孩子的安全

孩子在行走的時候同樣需要家長們的保護,一是保護孩子不被他人所影響,被外在環境傷害,而是要警惕孩子某些行為帶來的危害。

例如寶媽們把孩子帶到了戶外,他自己跑的開心,家長們聊的也開心,絲毫沒有考慮到孩子很可能會被抱走,這是不對的。

而在家裡的時候,父母們也不能因為環境相對封閉便認為沒有危險,燙水、水果刀等同樣會對孩子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脅。所以,不管是在怎樣的情況下讓孩子學習走路,家長們都要考慮環境的安全性。

2、 父母要有原則,讓孩子自己承擔

別覺得2歲的寶寶不需要承擔,小的時候就覺得一切都是別人的錯,責任都在別人,那麼長大後家長就會被此困擾,想要改變孩子的習慣會很難。

此時,家長的原則、引導孩子自己承擔責任就顯得非常重要,

這是因為我們常會在孩子跌倒的時候覺得心疼,所以會怪是地面不平,讓孩子跌倒,是桌子礙事,才讓寶寶磕碰了。心疼沒有錯,但是把事情的責任推卸到這些物體,外界的因素上,就不好了。家長們這是在告訴孩子,你的錯不是自己的問題,都是別人造成的,這種暗示可能會放縱了孩子的原則與底線。

3、 有利的環境不等於沒有障礙的環境

在引導孩子自行探索,利用行走敏感期的問題上,家長們很容易把「環境」想的很簡單,要知道,我們要做的是安全環境下給孩子自由,而不是給孩子簡單、沒有障礙的環境來躲避危險。

許多父母會給孩子設定專門的「路線」,日復一日的在這些家長們自認為安全的地方練習,其實孩子並不能很好的了解、感知行走,反而失去了學習的機會。

有利的環境不等於沒有障礙的環境,家長們別怕孩子身上髒,惹麻煩等,這才是提高。

2歲孩子喜歡跑跑跳跳走不停,是因為寶寶的「行走敏感期」到了,家長們關注這幾個方面和方法,可以幫助孩子,你是否學會了呢?

(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我是小允兒媽媽,是一名2歲寶寶的媽媽,也是一名高級育嬰師。有關更多的育兒知識請關注我們,喜歡這篇文章,請分享給更多的人,別忘了點讚 + 轉發

相關焦點

  • 每個孩子都有情感表達敏感期嗎?孩子變得愛哭、脆弱,家長看這裡
    可是,小麗還沒有安心幾天,發現豆豆的情緒波動很大,回到家裡之後,經常喜歡纏著爸爸媽媽,而且也變得比以前更加愛哭了。之前的豆豆一向活潑開朗,愛笑愛鬧,不是一個敏感愛哭的孩子。可是面對豆豆現在的變化,媽媽一時之間也不知道該怎麼辦了。其實,將上述案例中,豆豆這樣的表現,就表明這個孩子進入了情感表達敏感期。那麼什麼是情感表達敏感期呢?下面就讓我們具體來探討一下吧!
  • 孩子語言敏感期,家長怎麼做?培養孩子語言能力,謹記這5步!
    二、兒童語言敏感期的7個關鍵階段瑪利亞·蒙臺梭利的「敏感期」理論中提到「語言敏感期」是0-6歲。孩子的語言敏感期是學習語言的高峰期,在這個階段,多進行引導,激發孩子語言的潛力,以提高孩子的語言能力。當然,語言的發展不是一蹴而就的,每個孩子都需要經歷咿呀學語的過程,從無意識的發音,到能夠理解他人的語言,再到完全自如的表達。兒童語言敏感期具體可以細分為7個關鍵階段。
  • 孩子突然「強迫症」這麼嚴重?其實是秩序敏感期在搞怪!
    心理學專家曾指出,孩子的秩序感需求在出生1個月以後就開始顯現,2-4歲表現最為明顯,他們通常對物品擺設的位置、動作發生的順序、物品的所有權有著近乎苛刻的要求,然而一旦這種秩序感被破壞,他們就會感到不安、焦慮,甚至發脾氣。「孩子的秩序敏感期,其實也是思維、自我意識以及社會性發展的關鍵期,他們在秩序感上的敏感表現,是認識客觀事物以及相互關係的內在要求的外化。」
  • 3歲寶寶認識3000字:被抓住識字敏感期的孩子,有多幸運
    不少網友心疼地抱住自己:「我已經輸給5歲的孩子」。不可否認,王恆屹是名副其實別人家的孩子,僅3歲時識字就近3000,即使是一年級學生都很少有人達到這程度。幼兒時期,該不該教孩子認字?當馬伊琍教她女兒讀書時,孩子過於反抗了,看到書,就反感。從此,她不敢讓她讀書,等著她長大。這種家長怕讓孩子過早讀書會讓孩子厭學,適得其反。
  • 若想提高孩子的心智水平,請重視成長中的12個「敏感期」!
    家長們可以把寶寶愛吃的東西洗乾淨,盡情的給寶寶吃,不要無情地從寶寶嘴裡拿開。4、手臂發育的敏感期(6~12個月)寶寶喜歡扔東西,並且樂此不疲,這是最早的手眼協調發育。家長不僅不要拒絕,反而要主動給寶寶東西,讓他們扔個夠。5、大動作發育的敏感期(1~2歲)喜歡扶著、站著、走路,而且特別的活潑好動。
  • 孩子成長中的「敏感期」,越早重視越好,過了六歲幾乎沒法彌補
    著名的義大利教育家蒙臺梭利認為要重視兒童的敏感期,要發掘兒童的敏感期。  兒童敏感期一般在0-6歲,是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各種不同的行為,就可以說是他必定經歷的成長。比如對甜味感興趣;對玩具感興趣;喜歡在地上爬;想要去觸摸一些東西;學大人說話;喜歡去看那些小蟲子,或者是一些平常大人忽視的不起眼的東西。
  • 其實是娃到了「口腔敏感期」
    「根據兒童心理學成長和兒童臨床醫學的研究發現:小兒成長發育過程中會經歷各種各樣的敏感期。」為什麼兒童成長過程中會有敏感期?原因在於孩子到了一定的身心發育階段,他們會開始對很多問題或事情出現求知慾和敏感性。
  • 探索孩子的吸收性心智和敏感期,讓你真正讀懂孩子
    敏感期的小秘密 01敏感期的四個特性 1. 敏感期是普遍的,人人都有敏感期。不是孩子的敏感期沒到,是我們缺少發現敏感期的眼睛。 2.
  • 孩子疑似有了強迫症傾向?別太擔心,十有八九是秩序敏感期到了
    秩序敏感期是什麼?秩序敏感期是幼兒成長中一段特殊的時期,是人類秩序感培養的敏感期,在這個階段,幼兒對事物間的秩序有著強烈的需求,表現的秩序感比大人都嚴苛許多。因此對寶寶的一舉一動都十分上心的新手爸媽就很容易錯誤地擔心孩子是不是有強迫症而感到焦慮不安。秩序敏感期都表現些什麼呢?
  • 三歲孩子靠「髒話」建立友誼?背後的奧秘家長要早知道
    四歲的浩辰開心地大笑,兩歲的弟弟也跟著笑起來。我們明顯看到售貨員的臉色不太好看。「不許這麼說!」浩辰媽媽嘗試阻止他倆的對話。「哈哈哈哈,狗屎。」浩辰繼續說著,弟弟也配合著大笑。我們趕緊帶娃離開了這個是非之地,但是孩子們對於屎尿屁的熱情卻一直不減,浩辰媽媽正準備發作生氣的時候,我趕緊告訴她要淡定。
  • 為了阻止寶寶撿頭髮,寶媽長發變短髮,這樣做會影響寶寶變聰明
    有的孩子喜歡去撿頭髮,有的是去撿地上的小紙屑、小石子,雖然撿的東西不同,但是被撿的物品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小。  其實,這是每個孩子都要經歷的特殊時期,關注細小事物的敏感期。這個時期多發生在1歲—2歲的寶寶身上,有的會到4歲。在這個敏感期,孩子的關注重點會在周圍環境中的一些細小事物上,比如:頭髮、紙屑、小石子、線頭、紐扣、葉子、毛球等。
  • 抓住小學階段孩子的天文敏感期,你可以輕鬆培養孩子的學霸型思維
    中國古人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來形容一個人的學識淵博,而在美國的兒童培養中,他們選擇在孩子6歲以後開始培養孩子的天文學興趣,有研究表明,在孩子6-12歲這個階段,是「天文敏感期」。了解敏感期相關知識的家長應該明白,在敏感期內對孩子適度引導,興趣培養往往事半功倍。
  • 解讀孩子的敏感期——口和手的敏感期|嬰兒|嬰幼兒|磁帶|捕捉兒童...
    05:28 來源: 好幼師育兒 舉報   今天跟大家分享的音頻內容是 解讀孩子的敏感期
  • 當孩子遭遇玩具被不等價交換、被搶、被欺負時,家長該怎麼辦?
    此外還有些家長表示,自家孩子換都不換,直接將玩具送人。對於孩子的這些行為,很多家長表示不理解,尤其是那些拿著昂貴物品交換便宜物品的孩子,家長更是不理解,甚至認為孩子「傻」、「吃虧了」、「不公平」。細心的家長會發現,孩子喜歡交換物品的現象,一般發生在剛上幼兒園的那一年時間裡,也就是3-4歲左右,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正處於人際交往敏感期。
  • 詛咒敏感期孩子罵人,冷處理不當危害更大,立規矩請用這三種方式
    最近有位媽媽在私信中問,三歲半的小男孩,到了詛咒敏感期,不斷說一些"打死你""狗屁""大臭屁"之類的不文明用語。他們發現,寶寶不僅僅會將髒話當做玩笑,也會在表達不滿時使用。媽媽了解到這是孩子"語言敏感期"的一個階段,並不能代表孩子學壞或者沒教養,於是放下心來,最終決定冷處理。即便孩子語出不遜,也"佛系"處之不予理睬,孩子也漸漸不再對爸媽說這些話了。
  • 「三歲看大,七歲看老」,面對孩子叛逆期,父母要這麼做!
    婷婷自六歲以後,越來越喜歡說「不」,什麼都要跟大人反著來,尤其是最近,我叫她做什麼,她總是偏偏不做。深圳的 「五一」一過,天氣就開始炎熱了,我想讓她多喝一點水,她總是以不渴為由拒絕。可十分鐘不到,她就問我:「媽媽,我要喝水。」然後咕咚咕咚一仰頭,可以喝掉一大瓶水。
  • 別入坑,錯過這個敏感期,二十年也難改正
    這些現象都表明,寶寶已經進入「秩序敏感期」了。父母如果能夠抓住這個敏感期,利用它培養起寶寶愛整理愛收納的好習慣,寶寶一生都受益。如果錯過這個敏感期,寶寶就會走入另一個極端,做什麼事情都雜亂無章,東西亂扔亂放,這個習慣在今後的二十年都難以改正。
  • 「媽媽,我也要……」,面對孩子攀比,家長要學會「借題發揮」
    「文/萌主媽咪育兒經(原創,歡迎個人轉載分享)」一位網友私信「孩子上了幼兒園以後,要的東西越來越多。上次他們班裡有個孩子背著1000塊的書包,她回來非吵著鬧著要去買,這幾天又不停地說要吃海底撈。怎麼才開學半個月,大字不識幾個,攀比炫富倒是學的溜」。
  • 家長多次發現孩子身上淤青做噩夢:三歲孩子在幼兒園經歷了什麼?
    三歲幼兒手腳有淤青 家長懷疑幼兒園老師動手萬女士三歲零八個月的兒子在安寧子子育親幼兒園讀小班,萬女士說,他的兒子最近經常夜裡驚醒,她還曾兩次在兒子手上和腳上發現過淤青,萬女士因此懷疑,兒子在幼兒園被老師打了。萬女士:「我兒子最近十多天,天天晚上喊著老師打老師打。
  • 孩子越早用筷子越好?過早學筷子的危害,家長心裡要有數
    《捕捉兒童敏感期》一書中講到在三歲左右是手眼協調的最佳敏感期,所以在這個時間內,是學習筷子最佳的時期,很多父母在平時總是想讓孩子過早的學習使用筷子,但這樣,可能會給孩子帶來這些不良影響。1、誤傷孩子在一歲左右時孩子剛剛學會走路,他們對於所有事物都充滿好奇心,即使在吃飯時,也總是喜歡跑過來跑過去,這時候如果讓孩子去學習使用筷子,孩子往往會坐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