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語言敏感期,家長怎麼做?培養孩子語言能力,謹記這5步!

2021-01-09 若蘭媽咪的育兒日誌

孩子的成長發育是每個家長都關心的問題。「語言」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是大多數父母都非常在意的發展指標之一。語言是實現人際交流的重要手段,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很重要,是一個人思想的外在表現。語言能力的發展,涉及到未來孩子如何與人進行有效溝通和表達自己。一個能夠善於表達自己和與人溝通的孩子,在未來的社會競爭中將具有很強的優勢。所以,身為父母,要像重視孩子的健康一樣,重視孩子語言能力的開發。

一、兒童語言的黃金期從出生就已經開始。

義大利教育學家瑪利亞·蒙臺梭利提出了孩子發育的「敏感期」的理論。孩子在生命的發展過程中,會對外在環境的某些刺激,產生特別敏銳的感受力,並在內心產生一股無法遏止的動力,驅使孩子對他所感興趣的特定事物,產生嘗試或學習的狂熱。蒙特梭利稱這段時期為「敏感期」,有些教育家則稱為學習的關鍵期或教育的關鍵期。

心理學研究表明,寶寶在語言發展方面,理解先於表達,即寶寶聽話、懂話比說話要早得多!現代發達的醫學知識就證明了兒童語言的黃金期從出生就已經開始。也就是說孩子從一出生開始就在學習如何表達自己的感情和感受,所以我們從孩子出生起就應該重視語言能力的培養。

研究表明,嬰兒出生一周後,可以馬上分辨出人聲或物聲。主要是因為,嬰兒來到這個世上以後便有聲響需要,同時會從各種各樣的聲音中產生「誘發效應」。3個月大的嬰兒,腦內的聽覺神經已經發育成熟,如4個月的寶寶,成人親切的話語會引起他愉快的情緒反應,報之以微笑和全身的活躍動作,甚至會引起他發音的反應。6~7個月的寶寶就能聽懂一些簡單的語句,如問:「媽媽在哪兒?」他會東張西望地尋找媽媽。這表明,寶寶在4~6個月就已經具備了接受語言的能力。我家若蘭寶貝7個多月的時候,只要家裡有人打電話,她就特別興奮,咿咿呀呀地湊過來,要是把手機靠近她的耳朵,那興奮勁更是別提了。

二、兒童語言敏感期的7個關鍵階段

瑪利亞·蒙臺梭利的「敏感期」理論中提到「語言敏感期」是0-6歲。孩子的語言敏感期是學習語言的高峰期,在這個階段,多進行引導,激發孩子語言的潛力,以提高孩子的語言能力。當然,語言的發展不是一蹴而就的,每個孩子都需要經歷咿呀學語的過程,從無意識的發音,到能夠理解他人的語言,再到完全自如的表達。兒童語言敏感期具體可以細分為7個關鍵階段。作為孩子的首席教育官,父母有責任充分了解他們語言發展的每一個階段,並結合他們在每一個階段的語言發展特點,為他們提供適宜的語言環境,幫助他們發展起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讓他在生活、學習等各方面的表現更加優異。

第一階段:先聲期(0~8個月)

這階段是咿呀作語和初步理解的階段,故又稱「先聲期」。到孩子8個月時發聲練習達到高峰,並會改變音量和音調以模仿真正的語言。

0~8個月的寶寶還不會與成人對話,幾乎不能理解成人的語言,嚴格地說,這個月齡段的寶寶還沒有產生真正意義上的語言理解和語言表達能力,但寶寶試圖通過「咿咿呀呀」做自我訓練,嘗試理解某些字,詞,句的意思。

在生命前幾周,我們可以借著接近他,以平靜、甜蜜、溫和的說話方式來停止嬰兒哭泣。人類的聲音能夠溝通彼此的感覺,能安撫嬰兒使他安靜下來。當人們在嬰兒聽力範圍內談話時,他具有語言中樞的腦半球,即顯示出清晰的腦波反應。

出生兩個月,嬰兒哭的時候有個很有趣的現象,他們會使用不同的呼吸間隔。這些外在形態的改變告訴我們,嬰兒正嘗試和環境溝通。

出生兩個月後,嬰兒獲得改變聲調的能力。這是一種主要用在母性照顧期間和母親互動的語言。在這時期,母子之間有許多機會可以凝視對方,這和溝通有直接關係。

大約三到四個月,新的表達方式產生,發出來的母音幾乎是清楚的、自發的、愉快的。假如父母或是成人,顯示出對嬰兒的聲音活動有興趣而加以響應,嬰兒即會滿懷快樂的和大人對話。這對參與他活動的大人也是一種鼓勵。

五到六個月,某些子音的聲音變得明顯而清楚,像「m」、「n」、「d」,把這些子音和元音連結使用,則會發出如「媽媽」、「爸爸」、或「答答」的音出來。

七到八個月大時,幼兒能以適當的方式,回應和他們共同生活的大人:比方「拍手」、「說哈嘍」、或幫他們穿衣服時說「把手(或腳)給我」。

第二階段:前語言理解階段(9-12個月)

發音器官正常,具備良好語言環境的寶寶,9個月開始真正理解成人的語言,10個月開始進入口語萌芽階段。但由於遺傳、教育、環境等原因,寶寶語言發展的個體差異比較大,有些寶寶7~8個月就進入到語言理解階段,有些寶寶1歲多了才開始,這需要媽媽耐心地觀察和指導。

第一、二階段屬於兒童語言發育的準備階段,也可以成為「前語言階段」。這時期,他們也清楚了解「不」的意思。假如環境的刺激和助力足夠時,就能讓嬰兒繼續進步,大約到十二個月時,他已經能夠說出最基本的言語,如和家人、食物、打招呼等有關的用語。這些言語稱作「全片語」,因為每次都被用來表達完整的情境,所以它們的功能就像慣用句一樣。這些字句的意思只能由那些和幼兒一起生活,以及能認得幼兒姿勢、音調和具有特殊溝通背景的人才懂得。其它的大人則需要「翻譯員」,像是母親,她能「翻譯」和解釋這簡單的字所包含的事情。到了12個月時,幼兒已可使用三、四個全片語來表達。

在前語言階段,最重要的影響因素是成人是否對其講話以及講話的水平如何。通過傾聽,發聲,模仿,呼喚,發出與行為有關的聲音等一系列活動,開啟寶寶的語言訓練計劃。

第三階段:以詞代句階段(13-16個月)

這個階段的孩子不會說完整的句子,但已經開始嘗試掌握詞彙了,會用一兩個詞代表一句話的意思,也就是以詞代句階段。

這時期的語言特色是說單字句,能用手勢、表情輔助語言來表達需要;能以動物的聲音來代替其名;會模仿自己聽到的聲音,如問:你幾歲?他會鸚鵡式複述:幾歲,如同回音般,故又稱「回音語」(備註:「回音語」出現在這個階段,並持續到2歲左右消失,為正常)。

這個階段的孩子會嘗試把不同的詞和具體事物進行區分和聯繫。一個一歲半左右的孩子已經可以聽懂短小的故事了。而當寶寶開始能不用模仿成人而自己說出一些真正意義的字,詞時候,就代表寶寶的口語能力真正產生。

第四階段:簡單句階段(17-24個月)

進入這個年齡階段,孩子的語言發育進入一個飛躍的階段,在理解語言的基礎上,孩子說話的積極性逐漸增高,會說的話越來越多。孩子可以說簡單句組成的複合句,開始進入語言的爆發期,語言的理解與表達能力均有爆發性的發展。

這個階段又稱「稱呼期」,這個時期的幼兒開始知道「物各有名」,喜歡問其名稱,字句迅速增加。寶寶可以掌握較多的日常基本詞彙,如常用的代詞,常見物品的名稱以及常做的簡單動作。

這個階段的孩子不再出現「以詞代句」的情況,但所說的句子比較簡單,也會用簡單句組合成簡單的複合句,如「媽媽吃飯,寶寶也吃飯」等,這個階段的後期,隨著寶寶語言理解能力的進一步加強,可以和成人進行簡單的對話。

第三、四階段也可以成為「片語期」。瑪利亞·蒙臺梭利博士稱這個時期為「語言爆發期」,到第二年結束時,幼兒可使用約兩百個字彙,同時或多或少可清楚的發出它們的音。在這個階段,家長的大量的語言刺激及有效引導,對寶寶語言的真正獲得至關重要。

生命前兩年,稱為「感官動作智慧期」,因為這段期間,幼兒運用感官和動作,來了解自己以及這個世界。但當他們學到把收到的每一則訊息給予一個名稱,就能把具體轉為抽象。語言把感官動作轉換成符號,這在人類智能發展上是質的一大躍進。在口語語言之後,隨之而來的是文字語言,它是幼兒在環境中的一項利器,可以接收和產生無限擴增的知識。

第五階段:複合句階段(25-32個月)

大約在28個月左右,幼兒學習到不同的詞類,詞組變得更長、更複雜,並出現大量的複合句,開始學會用語言評價人和事,也能使用語言支配他人,還可以用語言進行最簡單的組織活動。這一時期也可以成為「去片語期」。

在去片語期,幼兒透過對語言的利用和理解,表現出他對外界和他們自己,令人印象深刻的了解程度。他們能描述周遭的事物、自己的情緒、以及正確判斷不同的情況、或說「不」來反對。這個時期的寶寶容易出現暴力語言,因此為寶寶創設豐富,優美,準確的語言環境,引導寶寶在生活中運用語言表達自己的喜怒哀樂,並不斷協助寶寶拓展句式,有助於提高寶寶對語言的使用能力。

第六階段:(33-48個月)自我語言階段

3~4歲的寶寶特別願意和他人交談,甚至能嘮嘮叨叨地講上一兩個小時,他們能夠掌握豐富的詞彙,複合句大量增加,語言的發展步入到自我言語階段,這正是寶寶語言開始進入社會性的階段,他可以像個小大人一樣以「語言者」的身份加入到各種活動中。自我言語的語言形式,3歲時達到高峰,8~9歲完全消失。

第七階段:(4-6歲)幼兒語言綜合能力的發展

4歲左右的孩子開始有意識地掌握語音,詞藻以及語法的規則,隨著年齡增長,思維表達能力也有所提高。此時,父母要根據寶寶語言發展的特點,制定針對性的語言發展訓練計劃,同時發揮成人的榜樣力量,努力開發寶寶的潛在語言能力,促進其智力階段性的發展和提高。

三、孩子語言敏感期,家長應該怎麼做?

孩子處在語言敏感期時,如果得到正確引導,長大後孩子對知識和語言的接受能力強,思維敏捷,充滿好奇心和想像力。如果粗暴制止孩子語言敏感期時的正常表現述求,將影響到孩子的大腦發育和心理健康,長大後易出現口吃、說話不清楚、愛講髒話、易暴躁、智力低下等情況。孩子語言敏感期,家長應該怎麼做?我們整理了幾個有助於培養孩子語言敏感的tips:

第一步:(嬰兒時期)及時回應孩子,多與孩子交流

嬰兒時期的孩子雖然不會說話,但他已經開始和父母交流,並從中學習到「人際技能」,其語言能力的提高,也促進其思維能力的發展,因為語言是思維的表達形式和工具。

孩子在咿咿呀呀還不會講話時,如果你耐心地聽他說,或者跟他對話,他會用很興奮地表情回應你。儘管事實上他並不清楚你在說什麼,而你也不知道寶寶咿咿呀呀的意思,但這並不妨礙你們之間的親子交流,對於寶寶來說,這是很好的語言學習機會。

從寶寶出生後,與父母每一次的互動都是學習語言的最佳時機。例如:換尿布時,可以說:「媽媽現在要幫你換尿布了,先脫褲子,再抬起小屁股。」「尿布包好了,我們現在要把褲子穿起來。」)隨著年齡增加,便可增加「左腳」、「右腳」等方位概念。

跟寶寶面對面地說,讓他看到你的表情和口型;同寶寶說話時,用詞簡單、句子短,反覆說;與寶寶的說話要慢一些,要稍稍用輕柔又略帶誇張的方式來說話,聲音可以稍稍響一些。寶寶喜歡爸爸媽媽這樣的方式說話,這還可以引起寶寶的注意。

第二步:(1—2歲)「聽看做練」齊上陣,擴大孩子詞彙量

隨著孩子逐漸長大,到了1、2歲的時候,父母可以採取更多一些合理的方式加強孩子語言能力的培養,讓孩子逐漸開口說話:

1、聽:不要小看了「聽」,會聽才能更好地說。3個月大的嬰兒,腦內的聽覺神經已經發育成熟,嬰兒可以辨別身邊大人發出聲音的位置,且聽覺的刺激也能讓孩子更容易熟悉母語的音位系統。因此,爸爸媽媽如果能給予孩子更加豐富的刺激,那麼孩子在語言的表現上會更好。

寶寶牙牙學語就是從聽開始的。幼兒正處於語言發展的關鍵期,讓他們會聽,會說並會用語言交流思想感情,培養幼兒傾聽能力是發展幼兒語言的基礎。所以語言能力的提升,先從聽開始。可以讓寶寶聽你講故事、念兒歌和說話。兒歌要短小易記,朗朗上口。經過多次反覆,寶寶的大腦就會建立起一個加工系統,使故事和兒歌變成他的內部語言。

2、看:即看物說話、看圖說話。例如我們常帶孩子去超市購物,可以利用這種真實的環境認識各種蔬菜和水果的名稱。現在市面的教材、玩具多種多樣,家長可以依照孩子的年齡及興趣選擇,並在與孩子遊戲的過程中,多使用「開放式」的問句。例如:「你最喜歡哪一個小動物呢?為什麼?」「這張卡片上面有什麼呢?」鼓勵孩子自由表達自己的想法,當孩子還不能說完整的句子時,父母可以根據語意,將孩子的想法完整說出來,給予示範。

3、做:即做動作學說話:1-2歲的寶寶是個小小運動員,他學會的動作技能不僅多而且明確,如:爬、走、跑、聽、跳、攀、拿、扔、滾、要等。做動作學說話一般要經歷三個階段:一是你要用準確的語言「翻譯」他正在做的動作;二是他聽你的指令做動作;三是邊說邊做動作,即做說並行。

4、練:美國芝加哥大學研究發現,如果媽媽和孩子有積極的語言互動,孩子在2歲時所能使用的詞彙能力就會遠高於較少和媽媽互動的孩子。所以,家長們應該有意識地在日常生活情景中和寶寶說話、對話,語言要簡練、明確、正規,不要說娃娃語,如吃飯飯之類的兒語都不要說;想讓他說出的字要讀重音或者多重複幾遍,啟發他說話的願望。最重要的是使寶寶經常保持愉快的情緒和學話的氣氛,要用輕鬆的、遊戲似的方法和在充滿愛的氣氛中教寶寶說話,因為孩子只有在感到有人愛他的情況下,他的語言能力才會得到充分的發展!

第三步:(2-3歲)多用提問的方式,加強孩子的表達能力

孩子想吃某樣東西,才看上一眼,還沒來得及說出口,父母就已經將食物擺在孩子嘴邊了。這樣雖然很快地滿足了孩子的需求,但同時也扼殺了孩子表達的機會,損害了孩子說話的積極性,不利於孩子的語言發展。

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多用提問的方式與孩子交流,比如孩子指著某樣東西想要,父母可以問「你想要什麼?」、「你是要這個還是那個?」,引導孩子用清晰的話語、完整的句子表達自己的意願,得到孩子肯定的回答後,再滿足孩子的需求,能有效加強孩子的表達能力。

第四步:(4-6歲)親子共讀,在閱讀中發展語言能力

閱讀是讓孩子學習語言的最好方法。家庭閱讀環境的營造,不僅為幼兒提供寬鬆的語言運用氛圍,而且還為幼兒提供真實而豐富的語言運用情境和幼兒創造性運用語言的機會。

在這裡,孩子最初的閱讀主要是依賴父母的朗讀,他們是在用自己的耳朵「閱讀」,傾聽是孩子的主要閱讀方式。家長每天應當安排一個固定的時間為孩子朗讀,不僅增進親子關係,還可以培養孩子良好的閱讀習慣。家長在與孩子一起看書時,不僅要求孩子認真聽,還應要求孩子認真看畫面,通過每一頁畫面幫助孩子理解故事內容,培養孩子的觀察能力。同時,還可以進行親子共讀。親子共讀不僅有助於孩子語言能力、認知能力的發展,而且最重要的是一家人通過共讀、討論書中內容的過程,讓彼此情感更加親密。

第五步:(4-6歲)自然環境薰陶法,全面提升孩子的語言能力

這就要求父母多帶孩子進行戶外活動,在接觸大自然的過程中,讓孩子多觀察事物、多動腦筋,有意識地教給孩子一些新鮮的詞彙,把書上看到的、聽到的東西和實物結合起來。孩子描述的過程就是培養他語言表達能力的過程,這樣既會很自然地鍛鍊了孩子的口語能力,同時也培養了孩子觀察事物的興趣和能力,開拓視野,豐富知識,啟發想像力,使孩子的潛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

結束語:幼兒期是語言發展的關鍵期,尤其是2~3歲是掌握口頭語言的最佳時期,是人一生中掌握語言最迅速的階段。家長如果能抓住這個時機積極培養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有意識地運用上述方法,將會有效提高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對孩子語言表達技能產生深遠的影響。

相關焦點

  • 兒童語言發展緩慢?可以通過訓練方法,提升孩子的語言發育能力
    平常在生活中我們會經常看到一些活潑亂跳孩子,也會注意到有些孩子真的會很調皮搗蛋,但是可可這種類型的孩子也不缺少,語言是孩子嬰幼兒時期最重要的能力發展之一,當孩子出現不說話,不願意表達自己的想法時候,家長就應該注意到這一點,因為幼兒時期孩子的語言能力是最重要的,孩子的語言發育遲緩,父母應該如何來應對呢?v 兒童語言發展緩慢是什麼情況呢?
  • 孩子成長中的「敏感期」,越早重視越好,過了六歲幾乎沒法彌補
    這個其實就是孩子的情緒敏感期,他會以自己揣摩到的大人的性格和底線,形成一種自己能戰勝大人的能力。  情緒敏感期不只是孩子哭,也包括了孩子的笑,怒,恐懼,憂傷等情緒,都是值得家長注意的,而且也必須要注意孩子的情緒。
  • 3歲寶寶認識3000字:被抓住識字敏感期的孩子,有多幸運
    5歲時,他就認識3000多漢字,300首唐詩和100首宋詞,也被他圈了起來。題中唐詩三百首,應隨機抽取十首,每聯只隨機保留三個字。按照這三個字的提示,這對聯應該完成了。3歲的神童知道3000個單詞:處於識字敏感期的孩子有多幸運有一道題目撒貝寧只提到作者的姓,他就答出來了;最後,他10道題全部答對。就連「襟、魑魅、殤、窅然「這樣的字都能認出來。
  • 提升寶寶的語言能力,父母用這4個方法,孩子口齒伶俐,頭腦靈活
    為什麼很多寶寶語言能力極強,好像天生能說會道?其實孩子流暢的語言能力並不是天生的,想要具有流暢表達,內外兼修少不了。因為語言能力所體現的不僅僅是「嘴上功夫」,關鍵是孩子內在的儲存量。這和孩子所處的家庭環境有著極大的關係,父母的教育方法從中起著關鍵作用。究竟如何培養語言小能手呢,有以下4種方法。
  • 若想提高孩子的心智水平,請重視成長中的12個「敏感期」!
    家長們可以把寶寶愛吃的東西洗乾淨,盡情的給寶寶吃,不要無情地從寶寶嘴裡拿開。4、手臂發育的敏感期(6~12個月)寶寶喜歡扔東西,並且樂此不疲,這是最早的手眼協調發育。家長不僅不要拒絕,反而要主動給寶寶東西,讓他們扔個夠。5、大動作發育的敏感期(1~2歲)喜歡扶著、站著、走路,而且特別的活潑好動。
  • 家長說太多孩子反而會不聽,用「非語言信號」,會比語言更響亮
    很多家長應該都有這樣的體驗,我們管得越多、說得越多,孩子反而更加容易出現叛逆或逆反行為,不會輕易地接受作為父母的建議,儘管父母的經驗是對的、儘管他們可能碰到麻煩,但孩子就是不願意輕易地"低頭認輸"。因此,有人認為在教育孩子方面,非言語信號有時比語言更加有效果。
  • 探索孩子的吸收性心智和敏感期,讓你真正讀懂孩子
    這一次,他們搬到了學宮附近。學宮是那個年代的最高學府,可謂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孩子生活在這裡,逐漸守禮節、知進退。媽媽表示很滿意,點著頭說:「這才是我兒子應該住的地方呀!」於是就定居此地了。
  • 詛咒敏感期孩子罵人,冷處理不當危害更大,立規矩請用這三種方式
    最近有位媽媽在私信中問,三歲半的小男孩,到了詛咒敏感期,不斷說一些"打死你""狗屁""大臭屁"之類的不文明用語。他們發現,寶寶不僅僅會將髒話當做玩笑,也會在表達不滿時使用。媽媽了解到這是孩子"語言敏感期"的一個階段,並不能代表孩子學壞或者沒教養,於是放下心來,最終決定冷處理。即便孩子語出不遜,也"佛系"處之不予理睬,孩子也漸漸不再對爸媽說這些話了。
  • 抓住小學階段孩子的天文敏感期,你可以輕鬆培養孩子的學霸型思維
    中國古人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來形容一個人的學識淵博,而在美國的兒童培養中,他們選擇在孩子6歲以後開始培養孩子的天文學興趣,有研究表明,在孩子6-12歲這個階段,是「天文敏感期」。了解敏感期相關知識的家長應該明白,在敏感期內對孩子適度引導,興趣培養往往事半功倍。
  • 孩子說話支支吾吾,是邏輯能力差的表現,三步鍛鍊孩子大腦發育
    關於培養孩子的種種能力中,邏輯能力是最不被家長重視的,但是邏輯能力對於孩子的發展卻是至關重要的。孩子在上小學之前,邏輯能力的差距並不是很明顯,當他們上了小學之後,我們會能發現學習好的孩子恰好是那些邏輯能力高的孩子。
  • 孩子沒耐心聽別人說話,家長該如何培養孩子的傾聽能力
    許多孩子從來就不能耐下心來去聽別人說話,他們特別喜歡表現自己,別人說話總是不等別人說完就迫不及待的搶話。大人剛起一個頭,他就急著喊:我知道,我知道。如果大人沒回應到他,他就開始自顧自在講自己剛聽了一耳朵的東西,甚至還會講給身邊的人聽。那麼父母要怎麼樣才能培養孩子的傾聽能力呢?
  • 孩子語言發育階段,當爹媽的心不要太大了
    孩子越是晚說話,越心急想追趕,越急越學不好,家長操碎心,孩子也難受啊。甚至有些語言發育遲緩的孩子,因為想要迫切表達自己的想法,性情會變得暴躁,打人摔東西也不奇怪了。所以說語言發育遲緩要引起重視!小葵媽:小葵3歲,2歲時連爸爸媽媽都不會說,帶她去做檢測,結果說是語言發育遲緩,孩子也因為不說話的原因,理解能力、表達能力和接受能力明顯低於同齡孩子,鄰居都在背地議論孩子是不是弱智了。
  • 如何第一時間發現孩子的語言障礙?
    哈哈,不要擔心了,下面這篇文章能解答你的疑惑,讓你明白什麼情況是不正常的,需要專科檢查的。下面是正文:孩子能吃能睡,就是遲遲不說話,或者說話不清楚,這樣的情況能把媽媽爸爸和家中長輩們的心每天蹂躪若干遍。不是中國家長過於擔心,在其他國家,也有類似的情況。
  • 成都兒童語言障礙,孩子吐字不清、說話晚是發育遲緩嗎?
    成都中童兒童康復醫院為孩子提供一對一專業語言康復訓練,由高級語言康復師帶領語言團隊幫助孩子糾正發音、提升認知能力和語言能力,快步追趕上同齡人。每個孩子都是天賜,每個父母都有自己孩子最可愛最厲害的感覺。但是,看到同齡的孩子說不完,看到自己的孩子說不出話來,整句話都不明白的話,就會有點失落。那麼,孩子的語言發育遲到,什麼時候正常呢?孩子的話遲早和什麼有關,該怎麼引導呢?
  • 父母說話的語氣影響孩子性格,這四句話常說,教育孩子更有效
    ——伍威爾遜人們常說性格決定命運,孩子的性格對他的人生是特別重要的,將來的每一天都會受到性格的影響。很多父母覺得孩子的性格從小就已經決定了,沒有辦法再改變就放棄了,培養孩子的性格。其實一個孩子的性格也會受到後天語言環境很大的影響。甚至連家長對孩子說話用的語氣都會直接影響到孩子的性格,父母一定要清楚這一點。
  • 每個孩子都有情感表達敏感期嗎?孩子變得愛哭、脆弱,家長看這裡
    有的家長面對孩子這樣的表現,會覺得孩子怎麼這麼脆弱?一點都不堅強。有一些暴脾氣的家長可能會因此採取粗暴的方法責怪孩子。在這裡要提醒各位家長,情感表達敏感期是每一個孩子在成長路上的必經階段,家長如果發現自家的孩子進入了情感表達敏感期,不要一味責怪孩子,而要從一個科學的視角去看待這件事情。二、孩子為什麼會經歷這樣一個特殊的敏感期呢?
  • 不給孩子讀古詩和不讓孩子玩都有潛在風險,會讓學習力萎縮
    可是,總有些家長因為孩子在幼兒園沒學知識而焦慮,卻不太關心孩子是否在幼兒園過得開心,是不是通過玩耍增進了智力。 那麼孩子在嬰幼兒時期就不需要費心教育了嗎?恰恰相反,嬰幼兒時期是最需要家長費心教育的階段 ,但是教育的內容絕對不僅僅是知識,更重要的是與語言相關聯的抽象思維能力和適應社會能力。
  • 2歲孩子喜歡跑跑跳跳走不停?「行走敏感期」到了,家長這麼做
    一、什麼是孩子的「行走敏感期」「行走敏感期」指的是幼兒在成長過程中開始嘗試、摸索自我行走的過程。在這個階段裡,他們往往會在走路這方面有更多的好奇心和求知慾,並且這是孩子第一次在「走路」這個行為上進行自我的嘗試和探索,所以我們把這個階段稱為幼兒「行走敏感期」。行走敏感期一般出現在孩子7~8個月大的時候,他們通過一定的認知儲備,慢慢的具備一定的行動能力。
  • 檢查孩子作業家長應該怎麼做才是正確的?這幾點家長們要收藏哦
    如果這樣處理問題,不但不能糾正孩子做作業施拉的習慣,而且還打擊了孩子的學習積極性。 如果換一種方式:「你在規定的時間內做完了作業,這很好,繼續加油。只是這兒好像做得不對,你自己再去檢查一下好嗎?」我想,如果這樣對待孩子,那麼他一定會高興接受的。做家長的要有耐心,只要孩子每天有一點進步,就是值得高興和稱讚的事。培養孩子的學習好習慣要一步一步的來做,不能性急。
  • 孩子拼音讀字老出錯?父母心累孩子崩潰!做好語言啟蒙很重要
    其實我們不難發現,我們的孩子在幾個月大的時候就已經開始慢慢的學習說話了。也許他們並不能像大人一樣說一句完整的話,但他們卻能夠咿咿呀呀的說著我們聽不懂的話。在這個時候,父母們一定要抓住這個重要的時期來培養孩子對語言的興趣,對孩子進行適當的語言啟蒙,給孩子進行良好的語言啟蒙可以讓孩子在起跑線上快人一步。為什麼說語言啟蒙很重要呢?因為這關係到孩子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