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成長發育是每個家長都關心的問題。「語言」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是大多數父母都非常在意的發展指標之一。語言是實現人際交流的重要手段,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很重要,是一個人思想的外在表現。語言能力的發展,涉及到未來孩子如何與人進行有效溝通和表達自己。一個能夠善於表達自己和與人溝通的孩子,在未來的社會競爭中將具有很強的優勢。所以,身為父母,要像重視孩子的健康一樣,重視孩子語言能力的開發。
一、兒童語言的黃金期從出生就已經開始。
義大利教育學家瑪利亞·蒙臺梭利提出了孩子發育的「敏感期」的理論。孩子在生命的發展過程中,會對外在環境的某些刺激,產生特別敏銳的感受力,並在內心產生一股無法遏止的動力,驅使孩子對他所感興趣的特定事物,產生嘗試或學習的狂熱。蒙特梭利稱這段時期為「敏感期」,有些教育家則稱為學習的關鍵期或教育的關鍵期。
心理學研究表明,寶寶在語言發展方面,理解先於表達,即寶寶聽話、懂話比說話要早得多!現代發達的醫學知識就證明了兒童語言的黃金期從出生就已經開始。也就是說孩子從一出生開始就在學習如何表達自己的感情和感受,所以我們從孩子出生起就應該重視語言能力的培養。
研究表明,嬰兒出生一周後,可以馬上分辨出人聲或物聲。主要是因為,嬰兒來到這個世上以後便有聲響需要,同時會從各種各樣的聲音中產生「誘發效應」。3個月大的嬰兒,腦內的聽覺神經已經發育成熟,如4個月的寶寶,成人親切的話語會引起他愉快的情緒反應,報之以微笑和全身的活躍動作,甚至會引起他發音的反應。6~7個月的寶寶就能聽懂一些簡單的語句,如問:「媽媽在哪兒?」他會東張西望地尋找媽媽。這表明,寶寶在4~6個月就已經具備了接受語言的能力。我家若蘭寶貝7個多月的時候,只要家裡有人打電話,她就特別興奮,咿咿呀呀地湊過來,要是把手機靠近她的耳朵,那興奮勁更是別提了。
二、兒童語言敏感期的7個關鍵階段
瑪利亞·蒙臺梭利的「敏感期」理論中提到「語言敏感期」是0-6歲。孩子的語言敏感期是學習語言的高峰期,在這個階段,多進行引導,激發孩子語言的潛力,以提高孩子的語言能力。當然,語言的發展不是一蹴而就的,每個孩子都需要經歷咿呀學語的過程,從無意識的發音,到能夠理解他人的語言,再到完全自如的表達。兒童語言敏感期具體可以細分為7個關鍵階段。作為孩子的首席教育官,父母有責任充分了解他們語言發展的每一個階段,並結合他們在每一個階段的語言發展特點,為他們提供適宜的語言環境,幫助他們發展起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讓他在生活、學習等各方面的表現更加優異。
第一階段:先聲期(0~8個月)
這階段是咿呀作語和初步理解的階段,故又稱「先聲期」。到孩子8個月時發聲練習達到高峰,並會改變音量和音調以模仿真正的語言。
0~8個月的寶寶還不會與成人對話,幾乎不能理解成人的語言,嚴格地說,這個月齡段的寶寶還沒有產生真正意義上的語言理解和語言表達能力,但寶寶試圖通過「咿咿呀呀」做自我訓練,嘗試理解某些字,詞,句的意思。
在生命前幾周,我們可以借著接近他,以平靜、甜蜜、溫和的說話方式來停止嬰兒哭泣。人類的聲音能夠溝通彼此的感覺,能安撫嬰兒使他安靜下來。當人們在嬰兒聽力範圍內談話時,他具有語言中樞的腦半球,即顯示出清晰的腦波反應。
出生兩個月,嬰兒哭的時候有個很有趣的現象,他們會使用不同的呼吸間隔。這些外在形態的改變告訴我們,嬰兒正嘗試和環境溝通。
出生兩個月後,嬰兒獲得改變聲調的能力。這是一種主要用在母性照顧期間和母親互動的語言。在這時期,母子之間有許多機會可以凝視對方,這和溝通有直接關係。
大約三到四個月,新的表達方式產生,發出來的母音幾乎是清楚的、自發的、愉快的。假如父母或是成人,顯示出對嬰兒的聲音活動有興趣而加以響應,嬰兒即會滿懷快樂的和大人對話。這對參與他活動的大人也是一種鼓勵。
五到六個月,某些子音的聲音變得明顯而清楚,像「m」、「n」、「d」,把這些子音和元音連結使用,則會發出如「媽媽」、「爸爸」、或「答答」的音出來。
七到八個月大時,幼兒能以適當的方式,回應和他們共同生活的大人:比方「拍手」、「說哈嘍」、或幫他們穿衣服時說「把手(或腳)給我」。
第二階段:前語言理解階段(9-12個月)
發音器官正常,具備良好語言環境的寶寶,9個月開始真正理解成人的語言,10個月開始進入口語萌芽階段。但由於遺傳、教育、環境等原因,寶寶語言發展的個體差異比較大,有些寶寶7~8個月就進入到語言理解階段,有些寶寶1歲多了才開始,這需要媽媽耐心地觀察和指導。
第一、二階段屬於兒童語言發育的準備階段,也可以成為「前語言階段」。這時期,他們也清楚了解「不」的意思。假如環境的刺激和助力足夠時,就能讓嬰兒繼續進步,大約到十二個月時,他已經能夠說出最基本的言語,如和家人、食物、打招呼等有關的用語。這些言語稱作「全片語」,因為每次都被用來表達完整的情境,所以它們的功能就像慣用句一樣。這些字句的意思只能由那些和幼兒一起生活,以及能認得幼兒姿勢、音調和具有特殊溝通背景的人才懂得。其它的大人則需要「翻譯員」,像是母親,她能「翻譯」和解釋這簡單的字所包含的事情。到了12個月時,幼兒已可使用三、四個全片語來表達。
在前語言階段,最重要的影響因素是成人是否對其講話以及講話的水平如何。通過傾聽,發聲,模仿,呼喚,發出與行為有關的聲音等一系列活動,開啟寶寶的語言訓練計劃。
第三階段:以詞代句階段(13-16個月)
這個階段的孩子不會說完整的句子,但已經開始嘗試掌握詞彙了,會用一兩個詞代表一句話的意思,也就是以詞代句階段。
這時期的語言特色是說單字句,能用手勢、表情輔助語言來表達需要;能以動物的聲音來代替其名;會模仿自己聽到的聲音,如問:你幾歲?他會鸚鵡式複述:幾歲,如同回音般,故又稱「回音語」(備註:「回音語」出現在這個階段,並持續到2歲左右消失,為正常)。
這個階段的孩子會嘗試把不同的詞和具體事物進行區分和聯繫。一個一歲半左右的孩子已經可以聽懂短小的故事了。而當寶寶開始能不用模仿成人而自己說出一些真正意義的字,詞時候,就代表寶寶的口語能力真正產生。
第四階段:簡單句階段(17-24個月)
進入這個年齡階段,孩子的語言發育進入一個飛躍的階段,在理解語言的基礎上,孩子說話的積極性逐漸增高,會說的話越來越多。孩子可以說簡單句組成的複合句,開始進入語言的爆發期,語言的理解與表達能力均有爆發性的發展。
這個階段又稱「稱呼期」,這個時期的幼兒開始知道「物各有名」,喜歡問其名稱,字句迅速增加。寶寶可以掌握較多的日常基本詞彙,如常用的代詞,常見物品的名稱以及常做的簡單動作。
這個階段的孩子不再出現「以詞代句」的情況,但所說的句子比較簡單,也會用簡單句組合成簡單的複合句,如「媽媽吃飯,寶寶也吃飯」等,這個階段的後期,隨著寶寶語言理解能力的進一步加強,可以和成人進行簡單的對話。
第三、四階段也可以成為「片語期」。瑪利亞·蒙臺梭利博士稱這個時期為「語言爆發期」,到第二年結束時,幼兒可使用約兩百個字彙,同時或多或少可清楚的發出它們的音。在這個階段,家長的大量的語言刺激及有效引導,對寶寶語言的真正獲得至關重要。
生命前兩年,稱為「感官動作智慧期」,因為這段期間,幼兒運用感官和動作,來了解自己以及這個世界。但當他們學到把收到的每一則訊息給予一個名稱,就能把具體轉為抽象。語言把感官動作轉換成符號,這在人類智能發展上是質的一大躍進。在口語語言之後,隨之而來的是文字語言,它是幼兒在環境中的一項利器,可以接收和產生無限擴增的知識。
第五階段:複合句階段(25-32個月)
大約在28個月左右,幼兒學習到不同的詞類,詞組變得更長、更複雜,並出現大量的複合句,開始學會用語言評價人和事,也能使用語言支配他人,還可以用語言進行最簡單的組織活動。這一時期也可以成為「去片語期」。
在去片語期,幼兒透過對語言的利用和理解,表現出他對外界和他們自己,令人印象深刻的了解程度。他們能描述周遭的事物、自己的情緒、以及正確判斷不同的情況、或說「不」來反對。這個時期的寶寶容易出現暴力語言,因此為寶寶創設豐富,優美,準確的語言環境,引導寶寶在生活中運用語言表達自己的喜怒哀樂,並不斷協助寶寶拓展句式,有助於提高寶寶對語言的使用能力。
第六階段:(33-48個月)自我語言階段
3~4歲的寶寶特別願意和他人交談,甚至能嘮嘮叨叨地講上一兩個小時,他們能夠掌握豐富的詞彙,複合句大量增加,語言的發展步入到自我言語階段,這正是寶寶語言開始進入社會性的階段,他可以像個小大人一樣以「語言者」的身份加入到各種活動中。自我言語的語言形式,3歲時達到高峰,8~9歲完全消失。
第七階段:(4-6歲)幼兒語言綜合能力的發展
4歲左右的孩子開始有意識地掌握語音,詞藻以及語法的規則,隨著年齡增長,思維表達能力也有所提高。此時,父母要根據寶寶語言發展的特點,制定針對性的語言發展訓練計劃,同時發揮成人的榜樣力量,努力開發寶寶的潛在語言能力,促進其智力階段性的發展和提高。
三、孩子語言敏感期,家長應該怎麼做?
孩子處在語言敏感期時,如果得到正確引導,長大後孩子對知識和語言的接受能力強,思維敏捷,充滿好奇心和想像力。如果粗暴制止孩子語言敏感期時的正常表現述求,將影響到孩子的大腦發育和心理健康,長大後易出現口吃、說話不清楚、愛講髒話、易暴躁、智力低下等情況。孩子語言敏感期,家長應該怎麼做?我們整理了幾個有助於培養孩子語言敏感的tips:
第一步:(嬰兒時期)及時回應孩子,多與孩子交流
嬰兒時期的孩子雖然不會說話,但他已經開始和父母交流,並從中學習到「人際技能」,其語言能力的提高,也促進其思維能力的發展,因為語言是思維的表達形式和工具。
孩子在咿咿呀呀還不會講話時,如果你耐心地聽他說,或者跟他對話,他會用很興奮地表情回應你。儘管事實上他並不清楚你在說什麼,而你也不知道寶寶咿咿呀呀的意思,但這並不妨礙你們之間的親子交流,對於寶寶來說,這是很好的語言學習機會。
從寶寶出生後,與父母每一次的互動都是學習語言的最佳時機。例如:換尿布時,可以說:「媽媽現在要幫你換尿布了,先脫褲子,再抬起小屁股。」「尿布包好了,我們現在要把褲子穿起來。」)隨著年齡增加,便可增加「左腳」、「右腳」等方位概念。
跟寶寶面對面地說,讓他看到你的表情和口型;同寶寶說話時,用詞簡單、句子短,反覆說;與寶寶的說話要慢一些,要稍稍用輕柔又略帶誇張的方式來說話,聲音可以稍稍響一些。寶寶喜歡爸爸媽媽這樣的方式說話,這還可以引起寶寶的注意。
第二步:(1—2歲)「聽看做練」齊上陣,擴大孩子詞彙量
隨著孩子逐漸長大,到了1、2歲的時候,父母可以採取更多一些合理的方式加強孩子語言能力的培養,讓孩子逐漸開口說話:
1、聽:不要小看了「聽」,會聽才能更好地說。3個月大的嬰兒,腦內的聽覺神經已經發育成熟,嬰兒可以辨別身邊大人發出聲音的位置,且聽覺的刺激也能讓孩子更容易熟悉母語的音位系統。因此,爸爸媽媽如果能給予孩子更加豐富的刺激,那麼孩子在語言的表現上會更好。
寶寶牙牙學語就是從聽開始的。幼兒正處於語言發展的關鍵期,讓他們會聽,會說並會用語言交流思想感情,培養幼兒傾聽能力是發展幼兒語言的基礎。所以語言能力的提升,先從聽開始。可以讓寶寶聽你講故事、念兒歌和說話。兒歌要短小易記,朗朗上口。經過多次反覆,寶寶的大腦就會建立起一個加工系統,使故事和兒歌變成他的內部語言。
2、看:即看物說話、看圖說話。例如我們常帶孩子去超市購物,可以利用這種真實的環境認識各種蔬菜和水果的名稱。現在市面的教材、玩具多種多樣,家長可以依照孩子的年齡及興趣選擇,並在與孩子遊戲的過程中,多使用「開放式」的問句。例如:「你最喜歡哪一個小動物呢?為什麼?」「這張卡片上面有什麼呢?」鼓勵孩子自由表達自己的想法,當孩子還不能說完整的句子時,父母可以根據語意,將孩子的想法完整說出來,給予示範。
3、做:即做動作學說話:1-2歲的寶寶是個小小運動員,他學會的動作技能不僅多而且明確,如:爬、走、跑、聽、跳、攀、拿、扔、滾、要等。做動作學說話一般要經歷三個階段:一是你要用準確的語言「翻譯」他正在做的動作;二是他聽你的指令做動作;三是邊說邊做動作,即做說並行。
4、練:美國芝加哥大學研究發現,如果媽媽和孩子有積極的語言互動,孩子在2歲時所能使用的詞彙能力就會遠高於較少和媽媽互動的孩子。所以,家長們應該有意識地在日常生活情景中和寶寶說話、對話,語言要簡練、明確、正規,不要說娃娃語,如吃飯飯之類的兒語都不要說;想讓他說出的字要讀重音或者多重複幾遍,啟發他說話的願望。最重要的是使寶寶經常保持愉快的情緒和學話的氣氛,要用輕鬆的、遊戲似的方法和在充滿愛的氣氛中教寶寶說話,因為孩子只有在感到有人愛他的情況下,他的語言能力才會得到充分的發展!
第三步:(2-3歲)多用提問的方式,加強孩子的表達能力
孩子想吃某樣東西,才看上一眼,還沒來得及說出口,父母就已經將食物擺在孩子嘴邊了。這樣雖然很快地滿足了孩子的需求,但同時也扼殺了孩子表達的機會,損害了孩子說話的積極性,不利於孩子的語言發展。
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多用提問的方式與孩子交流,比如孩子指著某樣東西想要,父母可以問「你想要什麼?」、「你是要這個還是那個?」,引導孩子用清晰的話語、完整的句子表達自己的意願,得到孩子肯定的回答後,再滿足孩子的需求,能有效加強孩子的表達能力。
第四步:(4-6歲)親子共讀,在閱讀中發展語言能力
閱讀是讓孩子學習語言的最好方法。家庭閱讀環境的營造,不僅為幼兒提供寬鬆的語言運用氛圍,而且還為幼兒提供真實而豐富的語言運用情境和幼兒創造性運用語言的機會。
在這裡,孩子最初的閱讀主要是依賴父母的朗讀,他們是在用自己的耳朵「閱讀」,傾聽是孩子的主要閱讀方式。家長每天應當安排一個固定的時間為孩子朗讀,不僅增進親子關係,還可以培養孩子良好的閱讀習慣。家長在與孩子一起看書時,不僅要求孩子認真聽,還應要求孩子認真看畫面,通過每一頁畫面幫助孩子理解故事內容,培養孩子的觀察能力。同時,還可以進行親子共讀。親子共讀不僅有助於孩子語言能力、認知能力的發展,而且最重要的是一家人通過共讀、討論書中內容的過程,讓彼此情感更加親密。
第五步:(4-6歲)自然環境薰陶法,全面提升孩子的語言能力
這就要求父母多帶孩子進行戶外活動,在接觸大自然的過程中,讓孩子多觀察事物、多動腦筋,有意識地教給孩子一些新鮮的詞彙,把書上看到的、聽到的東西和實物結合起來。孩子描述的過程就是培養他語言表達能力的過程,這樣既會很自然地鍛鍊了孩子的口語能力,同時也培養了孩子觀察事物的興趣和能力,開拓視野,豐富知識,啟發想像力,使孩子的潛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
結束語:幼兒期是語言發展的關鍵期,尤其是2~3歲是掌握口頭語言的最佳時期,是人一生中掌握語言最迅速的階段。家長如果能抓住這個時機積極培養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有意識地運用上述方法,將會有效提高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對孩子語言表達技能產生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