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說太多孩子反而會不聽,用「非語言信號」,會比語言更響亮

2021-01-19 昊科育兒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很多家長應該都有這樣的體驗,我們管得越多、說得越多,孩子反而更加容易出現叛逆或逆反行為,不會輕易地接受作為父母的建議,儘管父母的經驗是對的、儘管他們可能碰到麻煩,但孩子就是不願意輕易地"低頭認輸"。

因此,有人認為在教育孩子方面,非言語信號有時比語言更加有效果。非語言信號是正面管教的第41張工具卡,由"正面管教"創始人簡·尼爾森創作,讓家長能夠用和善而堅定的態度來養育孩子,培養更加優秀出色的孩子。

在非語言信號工具卡中,我們可以看到三點:

這些教育方式都是充滿愛、輕鬆,沒有我們家長容易出現的說教或是打罵,讓孩子能夠在輕鬆的氛圍之下接收父母發出的信號,及時地改正自己的不良行為。

那麼,究竟什麼是"非語言信號"?為什麼"非語言信號"會有這樣大的效果和威力呢?父母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又該怎麼去使用"非語言",怎麼判斷"非語言"的效果呢?接下來我們就來詳細地學習了解一下。

非語言信號的定義

非語言信號,顧名思義,就是指除了語言信號之外的溝通方式,例如我們的肢體語言、表情,這些都是可以作為語言的"代言人"。

我們可以舉個簡單的例子,家裡來了客人,但是孩子還總是在大吵大鬧,父母可以用簡單的話語:"不要吵啦,家裡有客人在呢!"來提醒孩子,也可以用簡單的手勢"噓",用手指放在自己或是孩子嘴巴上,用這樣簡單的手勢讓孩子明白自己要小聲一點了。

除了肢體語言,另外的非語言信號就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出現的"副語言",那麼什麼是副語言呢?其實就是我們在與他人溝通的過程中不自主地發出沒有具體含義的聲響,例如簡單的咳嗽、輕笑等,心理學家就把這類行為歸結為"副語言",也就是除了語言之外的各種聲音特徵。相信很多父母或老一輩的都會有所感受,我們和孩子說話故意出現的"娃娃腔",這個就是典型的副語言。

非語言信號強大的原因

這個時候家長就會很好奇了,為什麼無聲的表達對於孩子反而更有效果呢?事實上,我們的面部表情和肢體動作總是能夠真實地反映我們的情緒和情感狀態,例如皺眉頭、怒目等,這些表情都能清楚地傳達父母的情緒,讓孩子明白父母對於自己行為的反應。

最重要的是,父母應該意識到,對於孩子來說,大聲的呵斥或是講大道理反而是"對牛彈琴",孩子不能明白父母所講的東西,而是被父母粗暴的行為和聲音給嚇到。

雖然等到孩子長大,他們能夠明白父母的苦口婆心,但是總是出現"一邊耳朵進一邊耳朵出"的問題,也就是孩子本身可能出現逆反心理,導致孩子不會輕易地接受父母所講的"大道理",這樣看來,語言的作用就微乎其微了。

非語言信號讓父母和孩子能夠建立簡單明了的約定,例如簡單的小手勢或是表情等,藉此來提示或是提醒孩子遵守彼此之間的約定和規則,這些相比較於說教、大聲呵斥反而更加緩和,更加能夠發揮孩子的主動性和主觀性,讓孩子能夠自己明白過來,避免出現強勢的爭吵行為。

非語言信號雖然不是明確地表達我們的想法,但卻很有用,能夠暴露我們內心的想法和真實感受,例如父母可以依靠孩子不安或焦慮的身體信號來判斷出孩子的不適。因此,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可以嘗試多一些的非語言,而不是總是粗暴的呵斥或說教。

非語言信號的適用場景和情形

雖然非語言信號很強大,但也不是說幾乎所有的場合都適用,畢竟非語言信號也是有著自己的不足,語言溝通在親子關係之中也是很有必要的。那麼家長就會問了,那麼究竟什麼時候非語言信號能夠更有效果呢?不用著急,接下來我們就來詳細說說"非語言信號"的適用場景。

(1)當父母或是孩子情緒不穩定的時候。

也就是說,父母處於發脾氣或是孩子現在正在發脾氣的時候,說教或是講道理反而是火上澆油,這個時候父母就可以和孩子約定好手勢,提醒自己和孩子,不要發脾氣,雙方要冷靜下來好好地解決問題,避免雙方出現更加強烈的衝突或是造成不必要的傷害。

(2)當父母或是孩子忘記自己說好的事情或約定的時候。

有時候,家長和孩子做好約定,但因為某些事情耽擱,或是孩子總是顧著玩耍,忘記自己立下的規則或是制定的計劃表的時候,父母就可以指著約定書或是計劃表來提醒孩子,或是讓孩子來提醒自己立下的約定,這樣也能培養孩子的時間觀念和守信。

(3)當父母或是孩子想要表達自己內心想法的時候。

有些時候,語言沒法表達我們的內心想法或是無法說出口,那麼父母可以和孩子約定好固定的手勢或表情,例如比心,表達自己對於對方的喜愛;作出哭的表情,表達自己的難受等,確保我們的真實感受都能夠傳達到孩子。非語言信號能夠為親子關係的表達創造更加有效的途徑。

(4)當父母想和孩子創建共同"語言"的時候。

父母總是希望孩子能夠多和自己分享,那麼就可以藉助非語言信號來創造親子共同語言,例如相互擊掌來表達我們的喜悅和勝利,或是簡單的眯眼睛來提示對方"媽媽或是爸爸心情不好了"等等。

父母需要注意的是,非語言信號也可以和其他正面管教的方式一起使用,例如"擁抱""修復錯誤三部曲"等,結合其他卡片能夠更加有效地發揮非語言信號的作用。家庭教育的最終目的就是引導孩子更好地學習、生活,只是父母也要注意好自己的行為,因為最終都是想要解決問題,我們可以嘗試採用更加和諧的方法來進行。

非語言信號能夠創造出親子有效溝通的渠道和方式,父母在使用的過程中可以進行不斷地拓展,最重要的是倡導"愛""和善"的教育方式,不需要總是有過多的嘮叨和大聲呵斥,那樣只會增加孩子心靈的負擔。

最後需要提醒各位父母的一點就是,照搬工具卡可能會出現"無效"的行為,有時父母會在無意中把這些工具卡變成"控制"孩子的行為,那麼它的效果自然就不回答,也就是無效。父母需要注意的是,無論是什麼教育方式,都不是強制教育孩子的手段,而是需要父母的愛和關懷,這樣的養育方式才能培養出優秀的孩子。雖然強勢也能培養優秀的孩子,但愛和關懷能夠培養孩子更多的主動性,更加懂得愛。

我是昊科媽媽育兒師,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相關焦點

  • 左耳進右耳出,孩子總把話當耳旁風?用「非語言信號」效果更好
    小孩子不懂得話中的意思,但是能看懂父母行為,動作能更直接地與孩子"對話"。對於年幼的孩子而言,父母講的"大道理"他們聽不懂,兼職可以說是"對牛彈琴"。而且,很多時候,孩子聽完父母的教導之後,會停止錯誤的行為,不一定是因為聽懂了、明白了道理,而是因為被訓斥時父母的態度、語氣嚇住了。孩子不明白真正的道理,以後很可能會繼續做不正確的事。
  • 孩子語言敏感期,家長怎麼做?培養孩子語言能力,謹記這5步!
    孩子處在語言敏感期時,如果得到正確引導,長大後孩子對知識和語言的接受能力強,思維敏捷,充滿好奇心和想像力。如果粗暴制止孩子語言敏感期時的正常表現述求,將影響到孩子的大腦發育和心理健康,長大後易出現口吃、說話不清楚、愛講髒話、易暴躁、智力低下等情況。孩子語言敏感期,家長應該怎麼做?
  • 三項訓練,讓孩子作文語言更優美
    具體如何做到這一點,文章給孩子們總結三個語言錘鍊的努力方向:1 準確把握詞語意義意義是詞語的內容,是詞語的靈魂,脫離詞語的意義,談錘鍊語言,是不可能有好結果的,甚至會鬧出令人嘀笑是非的情形。例如,曾有人用「嘆為觀止」來形容疫情的失控,鬧出笑話。「嘆為觀止」一詞,多用於形容某項成就讓人讚嘆,認為無法超越,這就是頂峰了。
  • 孩子不愛講話就是內向?6招讀懂孩子語言,教你跟孩子打成一片
    孩子不愛說話,家長卻以為是有心理疾病,紛紛諮詢醫生,或自主以為是自己的孩子內向無法融入社交。其實大部分孩子不喜歡說話是因為我們家長還不夠理解孩子,沒聽懂一些孩子的語言。經常抱怨到:--「孩子沒有小時候和我那麼親了」--「不知道他在想什麼,問他也不說」--「說一次沒反應,說多了就嫌煩」--「好好說不聽,非得用吼的」這也導致了很多孩子面對父母的溝通都是心不在焉來敷衍,把父母的話當空氣。世界頂級思維「吉德林法則」說:找到問題的關鍵,問題便已經解決一半了。
  • 兒童語言發展緩慢?可以通過訓練方法,提升孩子的語言發育能力
    平常在生活中我們會經常看到一些活潑亂跳孩子,也會注意到有些孩子真的會很調皮搗蛋,但是可可這種類型的孩子也不缺少,語言是孩子嬰幼兒時期最重要的能力發展之一,當孩子出現不說話,不願意表達自己的想法時候,家長就應該注意到這一點,因為幼兒時期孩子的語言能力是最重要的,孩子的語言發育遲緩,父母應該如何來應對呢?v 兒童語言發展緩慢是什麼情況呢?
  • 上幼兒園被拒,只因孩子不太會說話?語言發育遲緩緣何如此嚴重?
    北方的妖風呼呼地吹,卻依然抵擋不住家長送孩子來上矯正課的步伐。就在周三時,一對父母急匆匆地跑到我們機構尋求幫助,言語間充滿了急迫之情。兩廂交談之下,我們這才明白家長為什麼這麼著急。孩子快四歲了,本來應該在去年九月份進幼兒園學習,但入園面試時卻非常不順利。
  • 成都兒童語言障礙,孩子吐字不清、說話晚是發育遲緩嗎?
    父母可以比較他們孩子的典型語言發程作為參考兒童語言發育不僅指語言表達(生成或使用語言的能力),還包括感性語言(理解語言的能力)和姿勢交流(非語言交流、點頭、搖頭、臉和眼神交流)等,需要家長綜合考慮。但是,如果自家孩子的語言發育與上圖不完全匹配也沒有關係,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不同孩子的語言發展能力也各不相同。
  • 語言暴力,被語言暴力毀掉的中國孩子,能將天使變成惡魔
    語言暴力,這個名詞聽起來很陌生,但它的確是現實存在的。雖然極端的事情不經常有,但類似的傷害卻時常在我們身邊發生,而且對學生造成的傷害也是不可磨滅的。語言具有催眠性,所謂「人言可畏,眾口鑠金」,別人的「假話」足以亂了「真我」;其次具有隱蔽性,就像一枚裹了糖衣的炮彈,令人防不勝防;另外還具有持久性,一旦形成心理上的創傷,可能要花上數倍時間療愈。每個人所說的話,某種程度上,都是說給自己聽的,語言暴力的施行者也不例外。
  • 如何第一時間發現孩子的語言障礙?
    導讀:語言發育一直是家長們非常關心的話題,比如:●我家寶寶說話比別的孩子晚,到1歲半了還只會說爸爸;●我家寶寶2歲時突然出現了口吃現象;●我家孩子大舌頭、口齒不清;●我家孩子聲音比較高尖;健康查體時,醫生說這些情況可以隨著生長而緩解,但心裡還是沒有底,到能需不需要專科醫生檢查呢
  • 孩子對父母說「不」,這是最美的內在語言
    哥哥懂事兒,聽話,從來都不惹自己媽媽生氣,村裡面人教育自己孩子都拿他當作範例,是典型的「別人家的孩子」。弟弟的表現就有些不盡人意了,他喜歡說「不」,經常違背母親的意願,他媽媽竄門時,提起他總是搖頭:這孩子,不聽話啊,自己的想法太多……初中輟學後,他們的母親建議他們去毛巾廠織毛巾,毛巾廠車間溫度很好,跟個蒸籠一樣。雖然累一些,但是收入要比種地要好。
  • 家長用偏旁部首為孩子起名 稱名字特別機會會多
    用生僻字給孩子起名不稀奇,可您見過有用偏旁部首當名字的嗎?有網友爆料"有個女孩叫『王冫冖』,不認識也不會念,太奇怪了。"河北師範大學漢語言專家馬恆君表示,"丨、氵、丿"等偏旁部首確實為古語漢字,但現代已不用。家長標新立異,用古漢字給孩子起名,讓醫生、民警、老師們犯了難。
  • LILY英語說:錯過兒童語言學習黃金期,為此要付出多大代價?
    這位家長簡稱周媽媽。周媽媽是LILY英語的老家長了,大寶7歲,在LILY英語純線下班學習;二寶5歲,在LILY英語翻轉課堂學習。 前陣子周媽媽給Lily老師發了個微信,感慨到:「大寶班裡有幾個孩子呀,太淘氣了,聽隨堂錄音老師總在管紀律。二寶這個年紀的孩子更淘氣,去了純線下肯定不會好好聽課,還是適合翻轉課堂。
  • 提升寶寶的語言能力,父母用這4個方法,孩子口齒伶俐,頭腦靈活
    一、充分的交流除了讓孩子進行朗誦、讀書的鍛鍊之外,想要提升孩子的語言能力,家長應該多和孩子進行交流。孩子只有在表達交流中才可以將頭腦中已經吸收的詞彙和語句進行組合運用,在鍛鍊口頭表達的同時,也是在鍛鍊不同場景、不同人物的不怯場的表現能力。
  • 先聽後說解放語言天性,大思英語打造新的學習效果
    就是我們從小開始英語的教學模式就普遍採用聽說讀寫同時進行的方式,違背了人類語言學習的規律。所有國家的兒童學習語言都是從聽開始,用聽來輸入,輸入到達一定量級再通過說來輸出,聽說能力發展到一定階段再學習讀寫。有了聽說基礎,讀寫不但學得快,而且學得深。
  • 家長如何輔導孩子寫作文?先聽孩子從小事學「說作文」
    如果沒有耐心聽小事、小話,與孩子的交流就無從說起。王金輝製圖 資料圖大家都知道「聽、說、讀、寫」是語文的基本功。其中「聽」和「讀」可以看作是信息輸入,而「說」和「寫」則是信息輸出。在學前階段,孩子識字量有限,閱讀量不足,要用書面表達的方式來輸出信息難度很大,因而在這個階段,重點是在「說」這一項上,把「說」的能力培養好了,也就為將來的「寫」打下了基礎。能說好就能寫好。那麼,怎樣才能讓孩子「說好」呢?孩子不會講大話,因為他的生活中原本都是小事、小話(在大人眼裡),如果我們沒有耐心聽這些小事、小話,與孩子的交流就無從說起。
  • 家長說,「六年級孩子整天不寫作業,油鹽不進」,家長該怎麼辦
    家長你好!我注意到你在評價孩子時僅僅用了八個字,包括兩個四字詞語,每個四字詞語中都帶有表示否定的「不」字。從你的語言表達當中可以看出你對孩子不寫作業很不滿,在孩子面前,你好像什麼方法都用盡了,可是收效甚微。你有想過哪裡出問題了嗎?孩子在你眼裡「油鹽不進」又是在抗拒什麼?其實孩子並不是冥頑不化 ,這只是一種掩飾。
  • 孩子識字量大、會講故事、語言表達能力強!媽媽分享三個實用方法
    老師對我說,孩子有這樣的能力,相信我在背後一定花了很多心思和精力。確實,女兒是一個很普通的孩子,幾年來,我花了很多時間陪伴她成長。我是如何培養孩子的?下面,我分享幾點經驗,供家長們參考:(1)從小給孩子講故事從女兒八個月大起,每晚睡前 我就堅持每給她讀睡前故事。有些故事已經重複讀了幾十次,幾百次,但只要女兒要求聽,我總是不厭其煩地讀給她聽。
  • 《父母的語言》抓住這3點,利用大腦運行的規律,幫孩子重塑智力
    如果一味要求孩子跟上大人的思路,反而會讓孩子對閱讀失去興趣。不如就圍繞孩子感興趣的來講,而不是急著把繪本從頭到尾講完。第二(Talk more)充分溝通,跟孩子講話時多用「描述性詞語」,比如給孩子洗手時,可以詳細地跟孩子講:「搓手心,搓手背,搓指縫」,一邊洗一邊跟孩子討論洗手液的香味。
  • 天主教教皇:父母要向孩子說「愛」的語言
    教宗對嬰孩的父母說,把孩子帶來接受洗禮,「這是第一步,你們還肩負著向他們傳遞信仰的任務」。但這還不夠,「我們需要聖神來傳遞信仰,光靠我們自己是不可能的。能夠傳遞信仰是聖神的一大恩賜」。教宗解釋道:你們把孩子帶到這裡來,是讓他們領受「將居住在他們心中的天主聖三」。此外,教宗也叮囑家長們「以家庭的方言、父母親和祖父母的方言傳遞信仰。如果父母在家中不用愛的語言彼此溝通,那麼就很難傳遞信仰,也無法傳遞信仰。你們不要忘記這一點。」教宗繼續表示:「要理教員將透過各種概念和解釋去發展這種在家庭中首先傳遞的信仰。」
  • 說話是把雙刃劍,傷人者必自傷,不去用語言傷人,也不被語言所傷
    這裡分享的是不一樣的情感時尚美……點讚收藏轉發三連支持作者多寫點,記得關注,隨時回家欣賞在大多數人看來,說話是一件再簡單不過的事情。確實,只要不是啞巴或其他語言缺陷,說話是挺容易的,張口便來。比如:有的夫妻反目成仇,有的多年的友誼小船說翻就翻,有的左鄰右舍老死不相往來,有的互不相識惡語傷人,有的甚至打大出手。人們匆匆忙忙趕路,難免腳碰腳,怎麼辦?諒解他。交談中上嘴唇碰下嘴唇,輕重不會像尺子一樣有刻度,難免分寸把握不好,哪句話聽著不合心意,怎麼辦?諒解他。人的心煩時或氣頭上,難免語氣有些重,怎麼辦?諒解他。故意挑釁、造謠生事、無理取鬧、興風作浪、含沙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