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先說一件小事兒。
小樹過生日時,我帶他去麵包房訂生日蛋糕。
小朋友的蛋糕有各種各樣的卡通人物可以選擇。他思考再三,最後敲定了小豬佩奇。
我給他提建議:你是男孩,是不是選喬治更好一些?
小樹連忙搖搖頭,斬釘截鐵地說:不!
他認真地對我說:媽媽,我想要小豬佩琪。一定要幫我買小豬佩奇的蛋糕哦。
我有些好奇,就問小樹:為什麼一定要選小豬佩琪?
他趴我耳朵上悄悄地說:媽媽,你不是說過生日的時候會邀請朵朵來我們家做客嗎?朵朵可喜歡佩琪了。
我樂得嘴角彎成一道弧線。原來,在選擇蛋糕時,他內心已經進行了一番「取捨」,犧牲了自己的喜好,選擇了朵朵喜歡的卡通人物來「取悅」她。
過生日時,朵朵小朋友打扮得像個小公主來到我家,她一看到佩琪蛋糕,高興地為小樹跳了一段舞蹈。那天,小樹跟朵朵一起玩得很開心,他們一起吹蠟燭,一起唱生日歌,好幾次讓我給他們倆合影,還叮囑我幫忙把照片洗出來……
2
如果孩子順從我的提議,沒有說「不」,而是違背自己的意願順從我,選擇了喬治蛋糕,那麼這個生日對小樹而言,可能會留下小小的遺憾。
我很喜歡孩子對我說「不」。因為孩子說「不」的背後,一定有他自己想法和理由。孩子說「不」,也是他自我意志生長和發展的需要。
父母與子女之間是一場漸行漸遠的修行。就像龍應臺所說:「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當孩子跟父母說「不」的時候,這個字就像一個軟隔斷,放置在父母和孩子之間。
孩子在說:你就是你,我就是我。
軟隔斷的另一端,父母在思索:孩子不僅僅是我的孩子,他還是一個擁有獨立思想的個體。
3
我們村有一對雙胞胎兄弟,因為他們的父親去世的早,母親賺不出學費,他們在初中就輟學了。
這對雙胞胎個子高,身強力壯,一表人才。雖然他們外表難以分辨,但性格迥然。哥哥懂事兒,聽話,從來都不惹自己媽媽生氣,村裡面人教育自己孩子都拿他當作範例,是典型的「別人家的孩子」。
弟弟的表現就有些不盡人意了,他喜歡說「不」,經常違背母親的意願,他媽媽竄門時,提起他總是搖頭:這孩子,不聽話啊,自己的想法太多……
初中輟學後,他們的母親建議他們去毛巾廠織毛巾,毛巾廠車間溫度很好,跟個蒸籠一樣。雖然累一些,但是收入要比種地要好。
向來聽話的哥哥毫不猶豫地答應了。他進了毛巾廠,一幹就是八年。因為兢兢業業,他成了車間主任。
可弟弟對媽媽說:媽,我不想去毛巾廠,想去深圳闖一闖。
媽媽阻止他:不行,不能去南方,太遠了,我們又沒文化又沒關係,在大城市裡混不開的。留在自己家鄉,安全,我還放心。不管混得怎樣,有這一畝三分地在,好歹不會餓死。
弟弟不聽,把書賣了當路費,隻身一人去了深圳。
他跟著師傅給人送快遞,因為人機靈,很快就包攬了一個片區。
那時候網店剛剛興起,他辭去快遞的工作潛心研究網店運營,從工廠開始批發進貨服裝在網上銷售。因為趕在網店突飛猛進的風口上,短短兩年時間,他擁有了上百人的電商團隊。後來又創立了自己的服裝品牌,在深圳買了幾套房子。
冬天,村裡老人們在麥垛旁曬太陽時,都會議論起他,說:這孩子,命好,運氣好。
他們只是看到了表象,沒有從深處去分析和思考。弟弟之所以會取得如此成就,是因為他衷於自己的內心,敢於對家人和世俗說「不」,所以才會跳出小圈子,開闊自己的視野,成就自己的事業。
4
心理學家武志紅有次上中國和英國聯合開辦的精神分析課時,聽一位英國老師說:據統計顯示,英國孩子學會說的第一句話裡,出現最多的字就是「不」。
就這件事兒,武志紅髮了條微博,一位網友回覆說:「不」真的是最美的內在語言了,因為它代表著自我意志,代表著內心最真實的想法。
可當孩子說「不」的時候,很多家長卻認為,這意味著叛逆,意味著孩子在對權威進行挑戰。
想起我小時候,媽媽給我買了一件枚紅色的夾克。
85後的童年,衣服大多是紅色,深紅色,淺紅色等。
可我特別喜歡素雅的顏色,對紅色向來排斥。
我對媽媽說:媽媽,我不喜歡這個顏色,不想穿。
媽媽說:其他小朋友不都是穿這個顏色的衣服嗎?
媽媽幾番軟磨硬泡,我都堅持不穿。無奈,她只好把衣服收了起來。
後來媽媽跟別的大人聊天時,說到買衣服這件事,她說:這孩子太不懂事兒,可任性了……
如果穿上這件枚紅色的衣服,我會如坐針氈。我只是表達了我的喜好,堅持了自己的內心想法,卻被貼上了「不聽話「,「任性」的標籤。
很多父母,不喜歡孩子說「不」,讓他們喜聞樂見的是,孩子對他們唯命是從,在他們眼中,只有這樣的孩子才稱得上「懂事」和「聽話」。
其實,很多時候,家長是打著教育孩子的旗號,去綁架孩子的意志,逼迫孩子對象徵權威的家長進行認同。在這種壓力之下,孩子越來越順從,越來越不會說「不」,也越來越找不到自我。
他們教育孩子的方式,就像對一顆石子進行改造。如果一顆石子有稜有角,他們就會大刀闊斧地加工,直到這顆石子被打磨成一件看似完美的藝術品。
如果這顆石子不夠圓滑,那麼就認為是教育的失敗。殊不知,這種方式已經違背了自然,違背了教育的本質。
5
有天我跟飛同學一起送小樹去幼兒園。拐進一條窄路時,一位老環衛工突然從路邊上竄了出來。
飛同學連忙減緩車速,同時按喇叭引起他的注意。可那位老環衛工雖然臉上寫滿驚慌,卻站在路中央一動不動。
汽車在急剎車中停下來。後面的車都有些驚慌,也開始急剎車,輪胎跟柏油路摩擦,發出了刺耳的聲音。
所幸都相安無事。飛同學摸摸額頭的汗水,抱怨到:「這人怎麼這麼不小心啊!」
「是啊,太不小心了。」我驚魂未定,隨聲附和道。
「爸爸,這不是老爺爺的錯。」小樹的聲音從後座響起:「你以前給我講過,拐彎時速度要放慢,這樣才會安全,但你開得很快。」
「還有,他還是個老爺爺,打掃衛生還很辛苦,你不應該對他抱怨。」
「那老爺爺為什麼聽見喇叭聲還站在路中央一動不動呢?」我問小樹。我想提醒他,老人這樣做是很危險的,是不對的。
他忽閃著大眼睛,說:「因為聽見喇叭聲後,老爺爺害怕了,一害怕就不知道該怎麼辦。就像你們有時候教育我時聲音會大,聲音一大我就不知道該做什麼了。」
沒有討好與奉承,也沒有妥協與忍讓。他只是從他的視角,說出了他的想法。
而且,他的這種視角和想法別具一格,如當頭一棒,讓我們去反思。
到了幼兒園,他衝我們擺擺手,又做了一個鬼臉,然後一蹦一跳地走進了教室。
回去的路上,飛同學說:「孩子敢向他權威的爸爸說「不」了。」
透過後視鏡,我看到他臉上滿意的微笑。
作者簡介:
提拉沒有米蘇,85後媽媽,喜讀書,愛寫字,家有一兒一女,用感恩的心陪伴孩子成長,用筆收錄一切美好。已出版《我敢讓自己活得不一樣》。本文首發於我的公號「youtaoyoudou」
親愛的,喜歡米蘇文章點一下關注支持一下,謝謝!
(本文來自:百度寶寶知道 有桃有豆)
————————
世界很複雜,百度更懂你
關注寶寶知道超級頻道,了解備孕、懷孕、育兒更多精彩內容:專家直播、日刊知識、胎教電臺、兒童故事、動畫片,還有寶媽們最愛的社區圈子!寶寶知道與千萬媽媽在一起,科學孕育,為愛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