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對父母說「不」,這是最美的內在語言

2021-01-10 寶寶知道

1

先說一件小事兒。

小樹過生日時,我帶他去麵包房訂生日蛋糕。

小朋友的蛋糕有各種各樣的卡通人物可以選擇。他思考再三,最後敲定了小豬佩奇。

我給他提建議:你是男孩,是不是選喬治更好一些?

小樹連忙搖搖頭,斬釘截鐵地說:不!

他認真地對我說:媽媽,我想要小豬佩琪。一定要幫我買小豬佩奇的蛋糕哦。

我有些好奇,就問小樹:為什麼一定要選小豬佩琪?

他趴我耳朵上悄悄地說:媽媽,你不是說過生日的時候會邀請朵朵來我們家做客嗎?朵朵可喜歡佩琪了。

我樂得嘴角彎成一道弧線。原來,在選擇蛋糕時,他內心已經進行了一番「取捨」,犧牲了自己的喜好,選擇了朵朵喜歡的卡通人物來「取悅」她。

過生日時,朵朵小朋友打扮得像個小公主來到我家,她一看到佩琪蛋糕,高興地為小樹跳了一段舞蹈。那天,小樹跟朵朵一起玩得很開心,他們一起吹蠟燭,一起唱生日歌,好幾次讓我給他們倆合影,還叮囑我幫忙把照片洗出來……

2

如果孩子順從我的提議,沒有說「不」,而是違背自己的意願順從我,選擇了喬治蛋糕,那麼這個生日對小樹而言,可能會留下小小的遺憾。

我很喜歡孩子對我說「不」。因為孩子說「不」的背後,一定有他自己想法和理由。孩子說「不」,也是他自我意志生長和發展的需要。

父母與子女之間是一場漸行漸遠的修行。就像龍應臺所說:「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當孩子跟父母說「不」的時候,這個字就像一個軟隔斷,放置在父母和孩子之間。

孩子在說:你就是你,我就是我。

軟隔斷的另一端,父母在思索:孩子不僅僅是我的孩子,他還是一個擁有獨立思想的個體。

3

我們村有一對雙胞胎兄弟,因為他們的父親去世的早,母親賺不出學費,他們在初中就輟學了。

這對雙胞胎個子高,身強力壯,一表人才。雖然他們外表難以分辨,但性格迥然。哥哥懂事兒,聽話,從來都不惹自己媽媽生氣,村裡面人教育自己孩子都拿他當作範例,是典型的「別人家的孩子」。

弟弟的表現就有些不盡人意了,他喜歡說「不」,經常違背母親的意願,他媽媽竄門時,提起他總是搖頭:這孩子,不聽話啊,自己的想法太多……

初中輟學後,他們的母親建議他們去毛巾廠織毛巾,毛巾廠車間溫度很好,跟個蒸籠一樣。雖然累一些,但是收入要比種地要好。

向來聽話的哥哥毫不猶豫地答應了。他進了毛巾廠,一幹就是八年。因為兢兢業業,他成了車間主任。

可弟弟對媽媽說:媽,我不想去毛巾廠,想去深圳闖一闖。

媽媽阻止他:不行,不能去南方,太遠了,我們又沒文化又沒關係,在大城市裡混不開的。留在自己家鄉,安全,我還放心。不管混得怎樣,有這一畝三分地在,好歹不會餓死。

弟弟不聽,把書賣了當路費,隻身一人去了深圳。

他跟著師傅給人送快遞,因為人機靈,很快就包攬了一個片區。

那時候網店剛剛興起,他辭去快遞的工作潛心研究網店運營,從工廠開始批發進貨服裝在網上銷售。因為趕在網店突飛猛進的風口上,短短兩年時間,他擁有了上百人的電商團隊。後來又創立了自己的服裝品牌,在深圳買了幾套房子。

冬天,村裡老人們在麥垛旁曬太陽時,都會議論起他,說:這孩子,命好,運氣好。

他們只是看到了表象,沒有從深處去分析和思考。弟弟之所以會取得如此成就,是因為他衷於自己的內心,敢於對家人和世俗說「不」,所以才會跳出小圈子,開闊自己的視野,成就自己的事業。

4

心理學家武志紅有次上中國和英國聯合開辦的精神分析課時,聽一位英國老師說:據統計顯示,英國孩子學會說的第一句話裡,出現最多的字就是「不」。

就這件事兒,武志紅髮了條微博,一位網友回覆說:「不」真的是最美的內在語言了,因為它代表著自我意志,代表著內心最真實的想法。

可當孩子說「不」的時候,很多家長卻認為,這意味著叛逆,意味著孩子在對權威進行挑戰。

想起我小時候,媽媽給我買了一件枚紅色的夾克。

85後的童年,衣服大多是紅色,深紅色,淺紅色等。

可我特別喜歡素雅的顏色,對紅色向來排斥。

我對媽媽說:媽媽,我不喜歡這個顏色,不想穿。

媽媽說:其他小朋友不都是穿這個顏色的衣服嗎?

媽媽幾番軟磨硬泡,我都堅持不穿。無奈,她只好把衣服收了起來。

後來媽媽跟別的大人聊天時,說到買衣服這件事,她說:這孩子太不懂事兒,可任性了……

如果穿上這件枚紅色的衣服,我會如坐針氈。我只是表達了我的喜好,堅持了自己的內心想法,卻被貼上了「不聽話「,「任性」的標籤。

很多父母,不喜歡孩子說「不」,讓他們喜聞樂見的是,孩子對他們唯命是從,在他們眼中,只有這樣的孩子才稱得上「懂事」和「聽話」。

其實,很多時候,家長是打著教育孩子的旗號,去綁架孩子的意志,逼迫孩子對象徵權威的家長進行認同。在這種壓力之下,孩子越來越順從,越來越不會說「不」,也越來越找不到自我。

他們教育孩子的方式,就像對一顆石子進行改造。如果一顆石子有稜有角,他們就會大刀闊斧地加工,直到這顆石子被打磨成一件看似完美的藝術品。

如果這顆石子不夠圓滑,那麼就認為是教育的失敗。殊不知,這種方式已經違背了自然,違背了教育的本質。

5

有天我跟飛同學一起送小樹去幼兒園。拐進一條窄路時,一位老環衛工突然從路邊上竄了出來。

飛同學連忙減緩車速,同時按喇叭引起他的注意。可那位老環衛工雖然臉上寫滿驚慌,卻站在路中央一動不動。

汽車在急剎車中停下來。後面的車都有些驚慌,也開始急剎車,輪胎跟柏油路摩擦,發出了刺耳的聲音。

所幸都相安無事。飛同學摸摸額頭的汗水,抱怨到:「這人怎麼這麼不小心啊!」

「是啊,太不小心了。」我驚魂未定,隨聲附和道。

「爸爸,這不是老爺爺的錯。」小樹的聲音從後座響起:「你以前給我講過,拐彎時速度要放慢,這樣才會安全,但你開得很快。」

「還有,他還是個老爺爺,打掃衛生還很辛苦,你不應該對他抱怨。」

「那老爺爺為什麼聽見喇叭聲還站在路中央一動不動呢?」我問小樹。我想提醒他,老人這樣做是很危險的,是不對的。

他忽閃著大眼睛,說:「因為聽見喇叭聲後,老爺爺害怕了,一害怕就不知道該怎麼辦。就像你們有時候教育我時聲音會大,聲音一大我就不知道該做什麼了。」

沒有討好與奉承,也沒有妥協與忍讓。他只是從他的視角,說出了他的想法。

而且,他的這種視角和想法別具一格,如當頭一棒,讓我們去反思。

到了幼兒園,他衝我們擺擺手,又做了一個鬼臉,然後一蹦一跳地走進了教室。

回去的路上,飛同學說:「孩子敢向他權威的爸爸說「不」了。」

透過後視鏡,我看到他臉上滿意的微笑。

作者簡介:

提拉沒有米蘇,85後媽媽,喜讀書,愛寫字,家有一兒一女,用感恩的心陪伴孩子成長,用筆收錄一切美好。已出版《我敢讓自己活得不一樣》。本文首發於我的公號「youtaoyoudou」

親愛的,喜歡米蘇文章點一下關注支持一下,謝謝!

(本文來自:百度寶寶知道 有桃有豆)

————————

世界很複雜,百度更懂你

關注寶寶知道超級頻道,了解備孕、懷孕、育兒更多精彩內容:專家直播、日刊知識、胎教電臺、兒童故事、動畫片,還有寶媽們最愛的社區圈子!寶寶知道與千萬媽媽在一起,科學孕育,為愛成長!

相關焦點

  • 天主教教皇:父母要向孩子說「愛」的語言
    教宗對嬰孩的父母說,把孩子帶來接受洗禮,「這是第一步,你們還肩負著向他們傳遞信仰的任務」。但這還不夠,「我們需要聖神來傳遞信仰,光靠我們自己是不可能的。能夠傳遞信仰是聖神的一大恩賜」。教宗解釋道:你們把孩子帶到這裡來,是讓他們領受「將居住在他們心中的天主聖三」。此外,教宗也叮囑家長們「以家庭的方言、父母親和祖父母的方言傳遞信仰。如果父母在家中不用愛的語言彼此溝通,那麼就很難傳遞信仰,也無法傳遞信仰。你們不要忘記這一點。」教宗繼續表示:「要理教員將透過各種概念和解釋去發展這種在家庭中首先傳遞的信仰。」
  • 提升寶寶的語言能力,父母用這4個方法,孩子口齒伶俐,頭腦靈活
    為什麼很多寶寶語言能力極強,好像天生能說會道?其實孩子流暢的語言能力並不是天生的,想要具有流暢表達,內外兼修少不了。因為語言能力所體現的不僅僅是「嘴上功夫」,關鍵是孩子內在的儲存量。這和孩子所處的家庭環境有著極大的關係,父母的教育方法從中起著關鍵作用。究竟如何培養語言小能手呢,有以下4種方法。
  • 當孩子害怕時,父母的語言暴力是自卑的「催化劑」
    父母的語言暴力是孩子自卑的"催化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少年說》,在這檔親子綜藝節目上,有一個女孩上臺傾訴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親子問題。女孩說:"媽媽,你能不能不要總是拿我和同學比較,為什麼我的努力你從來都看不到?"原來,這個女孩的媽媽平時很喜歡打擊女兒,總是拿年級第一的同學和女兒相比較,責怪女兒不夠優秀。
  • 家長說太多孩子反而會不聽,用「非語言信號」,會比語言更響亮
    很多家長應該都有這樣的體驗,我們管得越多、說得越多,孩子反而更加容易出現叛逆或逆反行為,不會輕易地接受作為父母的建議,儘管父母的經驗是對的、儘管他們可能碰到麻煩,但孩子就是不願意輕易地"低頭認輸"。因此,有人認為在教育孩子方面,非言語信號有時比語言更加有效果。
  • 愛是最美的語言
    秦韻老師愛是世界上最美的語言,它可以滋養萬物,沁潤心田,它可以架起人與人心靈的橋梁。記得有一年我帶小班時,發現有些孩子經常會出現穿反鞋的現象。經過我的一些小小策略(鼓勵語言的提示、圖示的支持、遊戲化的引導等)都能奏效,他們會很開心地調整自己的小鞋。可月兒卻不一樣,「月兒,你的鞋子穿反了,把它換過來吧!」我一邊帶著孩子們,一邊提示在旁邊溜達的月兒。聽到我的話,月兒沒反應。
  • 《父母的語言》抓住這3點,利用大腦運行的規律,幫孩子重塑智力
    仔細分析了造成孩子之間差距的真正原因。並教會父母如何運用好語言這把金鑰匙,打開孩子智力的寶庫,激發孩子無限的潛能。一,孩子學習成績的差距,在三歲之前就決定了著名主持人樊登曾說,很多人都覺得孩子小的時候什麼都不懂,只需要交給老人帶,長到上學的年齡再接過來由父母管就可以了。
  • 孩子語言敏感期,家長怎麼做?培養孩子語言能力,謹記這5步!
    但由於遺傳、教育、環境等原因,寶寶語言發展的個體差異比較大,有些寶寶7~8個月就進入到語言理解階段,有些寶寶1歲多了才開始,這需要媽媽耐心地觀察和指導。第一、二階段屬於兒童語言發育的準備階段,也可以成為「前語言階段」。這時期,他們也清楚了解「不」的意思。假如環境的刺激和助力足夠時,就能讓嬰兒繼續進步,大約到十二個月時,他已經能夠說出最基本的言語,如和家人、食物、打招呼等有關的用語。
  • 孩子拼音讀字老出錯?父母心累孩子崩潰!做好語言啟蒙很重要
    沒有孩子的人可能感覺這個事情比較好笑,但是輔導過孩子的家長,都會明白其中的苦惱。對於輔導孩子這件事,媽媽小麗有很多苦水要倒出來。而這些苦水的來源,就是自己的寶貝兒子。小麗的兒子剛剛上完一年級。回顧孩子這正式上學的一年,完全就是一部「血淚史」,哦不對,是小麗的「血淚史」。
  • 父母不該說的十句話,請家長嘴下留情,別痛快自己傷害孩子
    說這話的家長是很恨自己的孩子嗎?這句話不僅對孩子沒有一絲的尊重,還充滿著無限的厭惡。 當孩子聽到父母這樣罵自己的時候,內心先是委屈進而變成反抗。 2.「住嘴,你怎麼就是不聽話。」
  • 父母說話的語氣影響孩子性格,這四句話常說,教育孩子更有效
    ——伍威爾遜人們常說性格決定命運,孩子的性格對他的人生是特別重要的,將來的每一天都會受到性格的影響。很多父母覺得孩子的性格從小就已經決定了,沒有辦法再改變就放棄了,培養孩子的性格。其實一個孩子的性格也會受到後天語言環境很大的影響。甚至連家長對孩子說話用的語氣都會直接影響到孩子的性格,父母一定要清楚這一點。
  • 孩子從小聰明過人,語言表達卻非常差,醫生診斷後父母后悔……
    可能是因為從小就接受優良的教育和優質的食物,讓很多孩子的智商都突飛猛進,所以說現在的小孩普遍都非常聰明。但是,再優秀的教育也不能把孩子的所有方面都培養的非常優秀。特別是現在的家長更加重視的是孩子的技能和本領,但是他們卻忽略了孩子天生的技能。我身邊有很多這樣的例子,比如我朋友家裡的一個孩子,從小就接受優秀的教育,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非常聰明。
  • 孩子不愛講話就是內向?6招讀懂孩子語言,教你跟孩子打成一片
    孩子不愛說話,家長卻以為是有心理疾病,紛紛諮詢醫生,或自主以為是自己的孩子內向無法融入社交。其實大部分孩子不喜歡說話是因為我們家長還不夠理解孩子,沒聽懂一些孩子的語言。經常抱怨到:--「孩子沒有小時候和我那麼親了」--「不知道他在想什麼,問他也不說」--「說一次沒反應,說多了就嫌煩」--「好好說不聽,非得用吼的」這也導致了很多孩子面對父母的溝通都是心不在焉來敷衍,把父母的話當空氣。世界頂級思維「吉德林法則」說:找到問題的關鍵,問題便已經解決一半了。
  • 名師匯 | 袁春花:愛是幼兒教師最美的語言
    名師匯 | 袁春花:愛是幼兒教師最美的語言 2020-05-25 02:4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孩子愛「吹牛、說大話」,父母的任務不是糾錯,而是幫助孩子成長
    文|叮噹聊育兒昔日的網紅「鳳姐」,原名羅玉鳳,她長相普通,條件一般,但在2008年的一次徵婚活動中,因為語言過於「誇張、犀利」被大眾所知悉,她覺得自己智商、顏值都非常高,要求另一半也不能太差,甚至說她喜歡的偶像劉德華和陳坤都配不上她,
  • 語言是把雙刃劍!只有教會孩子表達內心最真實的感受,他們的想法...
    語言和感覺 正如研究者Daniel Stern所說,語言的開始,或者說大腦皮層的參與,是一把雙刃劍。詞語對不同的人意味著不同的東西,語言可以被用來欺騙和歪曲。因此,當情感因素相互影響,我們的情感生活變得更加複雜的時候,我們有必要回到最基本的那九種內在的情感反應。
  • 「父母吵架不需要避開孩子,有利於孩子的成長」,是不是瞎說?
    父母以前吵架的時候經常避開孩子,避免對孩子產生不好的影響。但是最近我看到一篇文章說父母在孩子面前吵架反而有助於孩子的成長,這到底是科學研究還是胡說八道? 對孩子來說到底有什麼好呢? 讓我們一起看看。可以使孩子和父母的關係更親密父母吵架時,孩子會因為其中一方站在自己身邊理解自己、袒護自己,從而產生親近感。在現實中好像真的是這樣,曾經有個朋友也抱怨過,每次她教育孩子,孩子爸爸都會過來說:「別總是批評他,孩子在學校學習很累,讓他放鬆一下」,結果是孩子和爸爸的關係越來越親密,和媽媽的關係反而越來越疏遠。
  • 兒童語言發展緩慢?可以通過訓練方法,提升孩子的語言發育能力
    平常在生活中我們會經常看到一些活潑亂跳孩子,也會注意到有些孩子真的會很調皮搗蛋,但是可可這種類型的孩子也不缺少,語言是孩子嬰幼兒時期最重要的能力發展之一,當孩子出現不說話,不願意表達自己的想法時候,家長就應該注意到這一點,因為幼兒時期孩子的語言能力是最重要的,孩子的語言發育遲緩,父母應該如何來應對呢?v 兒童語言發展緩慢是什麼情況呢?
  • 如何第一時間發現孩子的語言障礙?
    導讀:語言發育一直是家長們非常關心的話題,比如:●我家寶寶說話比別的孩子晚,到1歲半了還只會說爸爸;●我家寶寶2歲時突然出現了口吃現象;●我家孩子大舌頭、口齒不清;●我家孩子聲音比較高尖;健康查體時,醫生說這些情況可以隨著生長而緩解,但心裡還是沒有底,到能需不需要專科醫生檢查呢
  • 5句「爛口頭禪」毀掉一個孩子:父母的嘴,就是孩子一生的風水
    漫畫家幾米說:「小孩寧願被仙人掌刺傷,也不願聽見大人對他的冷嘲熱諷。」有調查顯示:40%的以上的青少年罪犯,都遭受過父母語言上的傷害。父母的話,可以燃起孩子對未來的希望,也能將孩子徹底推向痛苦的深淵。尤其是,父母常常掛在嘴邊的口頭禪,往往傷孩子最深,卻不自知。
  • 父母們容易忽視的發音不準,其實是一個語言障礙
    因此很多孩子雖然受到語言問題影響,但是家長卻難以第一時間發現和重視。再加上我國幅員遼闊,存在著八大方言區,不少家長雖然偶爾能發現孩子說話發音的不準確,但他們很難聯想到那是一個語言問題,還以為這是孩子在長輩那裡待得時間久了的緣故。發音不準不是方言的殘餘,而是一個語言問題出現的前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