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文無第一,武無第二,無論在什麼領域,一定要分出個高下,畢竟有競爭才有進步。當然,這個定理也適用於梁山,正所謂「一山不容二虎」,梁山之主本是王倫,但是晁蓋上山後,他卻在權力之爭中失敗了,甚至為此付出了性命。然而,晁蓋也沒有逃過這個魔咒,宋江被救回梁山後,他很快就步入了王倫的後塵。
江州劫法場後,宋江被眾兄弟帶到了梁山之上,在此之前,梁山上的大部分兄弟都曾受過他的恩惠,就連晁蓋也不例外。所以從一開始,宋江就處在一個高位,每個人都因他的到來而感到高興。然後,晁蓋請宋江坐第一把交椅,因為宋江在名義上於他有救命之恩,無論他是不是要誠心相讓,都必須要把這句話說出口。
不過,宋江卻是個聰明人,他初來乍到,還沒有摸清形勢,就算晁蓋所言出自本心,他仍不能答應。見宋江堅持,晁蓋也就不好勉強了,他只好暫時把這件事擱置下來,待日後再議。這個時候,雖然從表面上看上去宋江和晁蓋的關係不錯,但是在後面的酒席上,宋江卻刻意強調了這麼一首童謠:耗國因家木,刀兵點水工。縱橫三十六,播亂在山東。
可以看出,宋江的名諱就隱藏在這首童謠之中,他正在有意無意地藉助「民意」來匡正自己當梁山之主的合法性。隨後,也不知李逵是真傻還是假傻,他馬上附和了一句:晁蓋哥哥便做了大皇帝,宋江哥哥便做了小皇帝。其實,李逵的意思就是宋江一派的意思,在他們心中,宋江已經是梁山之主了,雖說比不上晁蓋,但地位還是有的。
不久之後,宋江與晁蓋之間爆發了第一次矛盾:宋江執意要接父親上山,但晁蓋卻不著急,他說「眾兄弟連日辛苦,寨中人馬未定,再停兩日」,也就是說,他並未把這件事放在心上。可是,宋江卻等不及了,他堅決要下山,救人的事一旦耽擱,父親就會有生命危險。沒想到的是,晁蓋卻翻臉了,他直接說道:路中倘有疏失,無人可救。話都說到這個份上了,已經是明擺著阻止了,此時晁蓋不讓宋江去救人的理由,已經變為了上級對下屬的命令。
然而,宋江仍下山救人去了,而且在返鄉途中,他還得到了三卷《玄女天書》,回到梁山之後,他還瞞著晁蓋和吳用偷偷研究,也就是在這個過程中,吳用心中的天平逐漸向宋江傾斜。後來,宋江先後數次領兵作戰,他在梁山上的威信已經超過了晁蓋,甚至達到了一呼百應的效果。為了挽回老大的地位,晁蓋終於有了下山作戰的機會,但沒想到的是,他卻被一支帶毒的冷箭奪走了性命。
晁蓋不知兇手是誰,只留下了「為我報仇者,為梁山之主」的遺言。後來,宋江被推舉為梁山之主,他把聚義廳改為忠義堂,重新排了一次座次。一直冷眼旁觀的公孫勝見到,宋江把晁蓋嫡系都排在了不甚重要的位置,官職也被他的心腹壓上一頭,他已經在進行「改朝換代」了。看透宋江之後,公孫勝很快就找了個理由下山了,因為此時的梁山不再是從前那個充滿情誼的梁山,而是一個權力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