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喊出「爸爸媽媽」、第一次說出「我要吃什麼」、第一次跟爸爸媽媽撒嬌。孩子的第一次總是有著太多太多值得回憶的東西,而這些,恰好是孩子成長的標誌。
孩子第一次能夠清楚說話是什麼時候?關於這個問題,其實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情況,比如有的孩子語言發展早一點,十一二個月就能喊清楚 「爸爸媽媽」了,但有的孩子則稍晚一點,可能得等到一歲之後。
由此,語言學上將兒童語言發展分為四個不同的階段:語言儲備期、語言模仿期、語言發展期和語言成熟期。而孩子第一次清楚說話就正好處於語言儲備期和語言模仿期之間,也就是一歲到兩歲半左右。
但哪個階段的說話不清楚代表孩子的語言發展出現問題了呢?
語言發展期,也就是兒童2歲半到四歲這個關鍵的時期。其實撫養過孩子的父母應該也清楚,孩子的語言發展速度相當驚人,可能現在只能簡單說些字詞,但過段時間短句、長句就突然冒出來了。
兒童語言的驚人變化,其實離不開前三個階段的基礎。尤其是語言儲備期和語言模仿期,前者讓孩子儲備了足夠表達的字、詞基礎,而後者則是讓孩子從成熟的交流溝通中獲取到了支撐他們語言發展的各種語法結構。
例如,區分語遲兒童和正常兒童的一大特徵就是看兩三歲的孩子能不能弄清楚「你我他」之間的關係,知不知道「我是誰」。當孩子明白這些,他基本的語言邏輯也就成型了。
所以,兒童說不清楚分為兩種不同的情況:
第一種,字音表達上的不清楚
這一種是最為常見的發音問題,主要體現在孩子對個別字音、個別音系、多音系等的不清楚。相對來說這一類的語言障礙兒童外表沒有明顯缺陷,他們和正常兒童的區別就在於說話表達的清楚與否。
當然,如果是先天性生理缺陷導致的說話不清楚,那我們就要格外注意孩子的發音器官是否正常、聽力有沒有出現衰退、舌系帶是否出現過短的情況等等。
一般來說,先天性發育缺陷造成的問題相當明顯,大家能夠注意到。反而是那些不易察覺的問題,逐漸成為影響孩子說話表達的大問題。
第二種,語言邏輯上的不清楚
小孩子的表達,往往存在著一種急於說明的情況。大家不妨想想,自己或者自家寶寶小時候在說話時是不是特別想要一口氣說完自己看到、聽到的東西?只是很多時候說的東西讓人聽得一頭霧水。
其實語言障礙兒童的很多表現都相當明顯,但很可惜,一些家長沒有注意到那些異常的情況。於是,語言問題在孩子的身上越發明顯,久而久之,他的語言表達愈發混亂,變得越來越沒有邏輯。
兩種情況,存在不同的孩子身上。前者的代表問題是功能性構音障礙(大舌頭),後者的代表問題則是語言發育遲緩。
如果你要問這兩種問題哪個最嚴重,小編雖然很想說都嚴重,但語言發育遲緩卻會隨著時間變得越來越麻煩,直到影響孩子的智力發展。大舌頭雖然不會影響智力,但對孩子表達的影響卻會一直存在。
如果家長們想要讓孩子天天呆在家裡照顧一輩子,其實哪個語言問題都無所謂。但如果你們想要讓孩子正常上學、正常社交,那我們就不能忽視任何一個語言問題,這是每個受語言問題影響兒童都必須要重視起來的現實。
最後我們再來說一說可能造成孩子說話不清楚的原因:
方言紛繁複雜
全國各地方言眾多,而且東西南北地域不同,很多方言彼此之間更是存在著很多交流上的障礙,例如平翹舌不分、NL不分等等。如果孩子長期在不同方言環境中生活,那他的語言表達就會出現很大的問題。
使用疊詞萌語和孩子交流
喝水水、吃飯飯、大西幾、小腦斧這樣的詞語不知道什麼時候成為父母和孩子交流的「妙招」。但妙在哪兒沒看見,反而看見孩子的語言表達在這些詞語中變得問題多多。本來一個表達挺正常的孩子,結果就因為這個,現在得忍受說話不清楚的問題,他們何其無辜?
因此,家長們既要避免語言問題的出現,還要注意自己的行為。最後,語言問題發生後要及時尋找專業的語言矯正機構,這是對孩子的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