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古稱建康、金陵,被譽為「六朝古都」或者「十朝都會」,是中國六大古都之一。
六朝其後以後的南唐、明初、太平天國和民國都曾建都南京,按道理南京肯定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但為什麼又經常被說沒有帝王氣運呢?
這是因為所有在南京建都的王朝都是短命王朝,明朝雖然有近三百年國祚,但是權力中心在南京的時間也只有幾十年。
關於南京帝王氣,還有傳說。秦始皇東巡時,被金陵虎踞龍盤的氣勢所震撼,但身邊的謀士卻沉默不言,始皇問其原因,謀士回答,金陵有王氣,五百年後必出一統天下的帝王。
秦始皇想著大秦萬世,便下令斷了方山龍脈,阻隔金陵的王氣。再引淮水貫穿金陵,通達長江,讓這條秦淮河衝盡王氣。又見金陵城北的獅子山、馬鞍山氣勢宏偉,於是命令將此兩座山也斷了山脈,並將金陵改稱為秣陵。
當然,這只是傳說故事。南京經常被南方政權作為首都,但卻無法長久有著深層次的原因。
定都南京的政權大多都是偏安一隅的小朝廷。這種王朝定都的想法首先是要能抵禦北方的攻擊,其次要有發展潛力,能夠支撐北伐。南京恰好滿足了這兩個要求。
經濟上,蘇錫常湖嘉杭等地長期以富庶著稱。經濟重心南移之後,唐時有「賦出天下,而江南居十九」的說法,南宋有諺「蘇湖熟,天下足」,明清江南賦稅更是冠絕天下。
交通上,南京處於南方東西南北向的中心。水路交通都比較便利,有利於定都南京的王朝快速獲取物資。
最重要的是南京有長江天塹,進可渡江支持淮河,退可依大江據險而守。即便淮河防線有失,北軍兵臨長江,只要還能守住長江天險,仍然無憂。魏文帝南徵東吳卻只能望江興嘆,北魏太武帝數次飲馬長江卻只能班師回朝,金主完顏亮興兵60萬卻在采石磯大敗。這些都是利用長江天險的例子。
南京的這些優越條件,使得許多偏安政權和南遷朝廷都選擇在此建都。但正是由於這些以南京為都的朝廷,大多都是割據政權或者國勢衰弱的王朝,而中國從古自今,國家統一才是主旋律,所以這些國家自然而然國祚都不會太長久。
從南京周邊來看,土地戰略縱深小,地勢起伏不大。在國勢正常時,南京進可攻退可守,但如果如果南方政權過於弱小,或者陷入內亂四分五裂,一旦被打過了長江,那就難逃被敵人攻破的命運了。
從整體地形來看,北高南低,北方對南方有著地緣上的壓制。從東西來看,長江中下遊平原無險可守,來自上遊的軍隊可順流而下,直搗南京。南京往下,平原富庶但同樣無險可守,歷史上明朝中晚期倭寇、清晚起鴉片戰爭中英軍以及二戰時日軍都曾從海上威脅或者攻打南京。
所以南京不僅要提防來自北邊的敵人,還有注意東西的防禦。
再者,明中晚期之前,面臨的敵人大多來自北方。南京雖然交通便利,但也很難在第一時間對數千裡之外的北方作出反應。這也是明朝遷都北京的原因之一。
總的來說,南京雖然形勢險要,但是面對北方的壓制時以及在東西方向上具有天然的劣勢。所以在古代,南京作為偏安政權首都尚可,但卻不太適合作為統一王朝的政治軍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