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浙江農民勤勞致富的最好時代:賣風景能賺錢,流轉山林有收入,當股東有分紅,鄉村土貨熱銷網上。
雲和縣石塘鎮小順村村民陳小明,這幾天發微信邀約記者:來我們村過大年吧,嘗「舌尖上的美味」吧!炊煙嫋嫋,雲霧氤氳,麻餈、黃粿、有機魚……村民在家門口經營鄉村土味,臨湖小順成了遊客心儀的地方。
北緯28°,玉環縣龍溪鎮山裡村,3個月前,金菊花開滿山野。自村裡打造「動漫花谷」後,村民就明白了一個道理:只要在山谷裡播下花種,待到山花爛漫時,城裡人就會不請自來。
這是浙江農民展現智慧、勤勞致富的最好時代:賣風景能賺錢,流轉山林有收入,當股東有分紅,地裡種出的鄉野土貨被放到網上叫賣……2014年浙江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預計達到19373元,繼續領跑全國。
一樣的田野
不一樣的收入
稻穀收,樹葉落,大寒時節的土地略顯落寞。然而,餘姚市陽明街道農民毛小敖卻不忘自家田野這一年的奉獻:一個棚,兩批雞,三畝田,四千斤糧,五千斤雞肉,萬元好收入。
毛小敖說:「現在鄉村種養方式不斷出新,一畝地當做兩三畝地來用。一樣的田地,種出了翻倍的收入。」
確如其言,行走於浙江廣袤田野,色彩斑斕的農田畫卷躍然眼前——稻田裡魚鴨共生,水塘裡蝦鱉為鄰,桑枝條、秸稈變成了種黑木耳的「沃床」。
種養方式在改變,耕作者也在改變,他們在經營中發現:單打獨鬥,不如「聯合起來更有力量」。
於是,種養大戶和農業龍頭企業結成聯盟,加入同一個組織——農業專業合作組織,大家一起在農業領域做名企、創名品、當名家,掙更多的錢。
在紹興市越城區皋埠鎮,120多名種糧大戶加入了稻鴨共育合作社,一邊種糧,一邊養鴨,種出來的優質晚稻米不愁銷路,由合作社的龍頭企業紹興市老百姓食品有限公司收購,加工成香糕等,每斤價格比當地普通糧農高出1角錢左右;養出來的肉鴨被周邊的醬鴨廠、肉鴨店收購,鴨蛋則由當地活躍的販銷大戶收購。
如今,「聯合組織」有了新模式——農民以土地或技術入股,聯合組建股份合作農場。農場實行統一播種種植、統一農耕服務,統一加工銷售。年終,股東按照農場效益分紅。
仙居新合股份合作農場股東張巖金說,加入農場後,我就從土地裡解脫出來,安心賺別的錢了。
愛種地的農民繼續留守田野,精耕細作;洗腳上岸的農民則變身產業工人,進廠務工領工資,或者懷揣一門手藝賺工錢。浙江農民的收入更加多元。
在人均純收入3萬多元的奉化市滕頭村,工業和服務業上升為村裡的主業,家家辦企業、家家領工資是這裡農民的常態。滕頭村裡,為數不多的農具被濃縮進了農家博物館,取而代之的是國家級高科技生態農業示範園。滕頭村民說:「我們村的農民不穿蓑衣,穿白大褂,莊稼種在試管裡,這些高科技的試管種苗遠銷法國、荷蘭。」
打開農民的「錢袋子」,「工資收入」依然最耀眼。數據顯示,2014年浙江農民人均工資性收入11773元,佔總收入比重為60.8%。去年,全省農民務工工資上漲了10%至15%。
一樣的資產
不一樣的價值
在浙江農民的工資性收入、經營性收入、財產性收入和轉移性收入4大收入中,財產性收入僅佔4%,總量小、比重低,同時也說明挖潛的空間很大。省委、省政府提出,要通過深化農村改革,加快構建農村財產性收入快速增長的有效機制。
圍繞「三權到人(戶)、權隨人(戶)走」,一場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利的浙江農村改革拉開序幕,其目的就是讓更多農民擁有股份,並讓他們持有的股份保值增值,獲得穩定的分紅。
到2014年底,全省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權證頒證率99.5%以上,林權證頒證率99.7%;農村宅基地確權登記頒證率達到82.6%以上;74.5%的村經濟合作社完成股份合作制改革。
農民持股計劃在浙江持續展開。村集體經營性資產被量化到社員;具備條件的村整村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折價入股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有的村盤活農村土地、房屋、林權等資源,增加農民的租金、利息、股息金和紅利等財產性收入;有的地方興辦新型農村金融服務組織,方便農民手中擁有的各種「產權」、「資產」變成可以帶來收益的財產。
得益於此,德清雷甸鎮洋北村70歲的張成袁成了村股份經濟合作社的股東。洋北村把村集體資產劃分成2223.5股,按每股本金1200多元分到全村戶籍人口,張成袁和他老伴各分得一股。「這股份不僅是資產,還有收益。」張大爺說,每年他倆還能從村裡拿到分紅。
一樣的資產,不一樣的價值。通過股權改革, 2014年成為浙江農民人均財產性淨收入的增長最快,達到了18.8%。其中,全省土地流轉租金為農民帶來了60多億元的收入,集體股權分紅的收入有30多億元。
一樣的鄉村
不一樣的生活
浙江電商發展讓縉雲縣北山村走向全球。村民把自家寬敞農居改造成最實在的倉庫,通過一根網線、一臺電腦,將帳篷、睡袋、衝鋒衣等產品賣向全球。全村400多村民從事電子商務,去年銷售額超過1億元。
手工索麵在瑞安南山村的生產曾經式微,農民很難再靠它增收。然而,回鄉大學生杜克用電商的方式營銷,手工索麵在「南食召」的網店裡被輕鬆賣到每斤18元,把全村人都帶動起來做索麵。古老索麵找到了一條恢復青春的奇特路徑。
農村小生產接入網際網路大市場,讓藏在鄉野的山貨土貨飛向全國。到去年底,全省農產品電商經營戶達到3.7萬家,位居全國第二。農村青年網上創業群體超過了100萬人,全年農產品電商銷售額達180億元。
而今,浙江省「電子商務進萬村工程」已經啟動,通過系統地開展農村電子商務培訓,幫助農村青年網絡創業。
「2015年,我們將全面建成覆蓋全省範圍的農產品網絡銷售平臺和11個地市館,帶領農民掘金網際網路,深耕『新田野』。」省商務廳電商處負責人說。
一樣的農村,一樣的農產品,因為電子商務的滲入,刷新了農村的生產方式,讓農民的「錢袋子」鼓起來。
一樣的農村,因為浙江10年美麗鄉村的建設,衍生出休閒農業、鄉村旅遊、養生養老等「美麗業態」,農民創業就業的門路越來越廣。
把馬廄變成咖啡屋,將豬食盆用作洗手池,甚至請設計師進家門,改造自家老房子成高檔民宿。浙江農民經營「美麗業態」的智慧迸發。
依託景區,安吉縣開張了658家農家樂,旅遊人次近390萬,創造了8.7億元的效益。憑香樟、溪流、青蓮、古杏等美麗資源,桐廬縣環溪村的民宿接待中心天天滿客,別具情調的「榻榻米」和鄉村氣息的小木屋讓遊客們寄情鄉村……
2014年,浙江856個村被列為農家樂特色村,全年實現接待遊客1.75億人次,營業收入175.36億元。鄉村旅遊成為農民經營村莊、發展美麗業態的新收入來源。
擁有鄉村的水、空氣和整潔的農居,在農村裡創業逐夢,似乎代表著當下的流行。當城裡人越來越豔羨農民,當更多的資本和知識向農村回流,浙江鄉村復興的觸點已經來臨。
(《今日浙江》雜誌授權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發布,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