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地級市滁州,為何要在融入南京這件事上不斷下苦功?

2021-01-17 澎湃新聞

在融入江蘇省會南京的道路上,滁州已經前行了17年之久。

隨著2018年11月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長三角地區城市間的融入、聯動效應愈加明顯。

長期以來,包括上海、江蘇、浙江和安徽在內的長三角地區三省一市互動頻頻,幾大中心城市以其自身的輻射帶動能力吸引周邊城市「靠近」,周邊城市也不斷通過產業升級轉型、城市空間轉移等手段,試圖加入中心城市的「朋友圈」。

這其中,便包含了安徽省東部地級市,滁州。

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注意到,在融入江蘇省會南京的道路上,滁州已經前行了17年之久。

據人民網消息,進入21世紀,滁州融入長三角、南京的腳步日益加快:2002年加入南京都市圈;2003年提出「融入長三角」;2005年實施「東向發展」戰略;2012年提出「加快建設皖蘇經濟帶、打造美好安徽第一印象」;2013年加入原合肥經濟圈,同年加入長三角城市經濟協調會;近年來,滁州更是緊扣「建設合寧之間區域性新型中心城市」的發展定位,積極呼應長江經濟帶等國家戰略,發揮比較優勢,堅持東向發展,衝破區劃藩籬,全方位、寬領域、大力度推進,在開放發展上邁出堅實步伐……

滁州市委書記張祥安對這座城市的定位很明確:「搶抓機遇,加快實施東向發展戰略,發揮毗鄰南京的優勢,以國家級江北新區建設為最大機遇,爭當江北新區的發展腹地、生態屏障和產業配角。」

「身在」安徽東部的滁州市為何不肯偏安一隅,力圖融入南京?融入南京後的滁州又將會有哪些變化?

滁州市委書記:堅持推進與南京同城化

滁州與江蘇省接壤邊界達400多公裡。此外,滁州與南京隔江相望。

用滁州當地官方的表述來講,就是滁州與南京兩地「地域相連,經濟相融,人緣相親,文化相通,歷史淵源深厚,交流合作源遠流長」。

當然,南京也在2013年將滁州納入了南京都市圈的「好友群」裡。

2013年8月3日,南京都市圈第一屆黨政領導聯席會議暨南京都市圈城市發展聯盟成立大會在南京召開,江蘇省南京、鎮江、揚州、淮安和安徽省的蕪湖、馬鞍山、滁州、宣城八市的各級黨政官員聯席會商,八城市長聯合籤署上報南京都市圈規劃的請示,讓南京都市圈建設向國家戰略層面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這次聯席會議上審議通過的《南京都市圈區域規劃》描述道,南京都市圈將積極爭取江蘇、安徽兩省政府支持,全面協調做好南京江北新區與相鄰區域在基礎設施、產業布局、城鎮空間等方面的資源整合。

兩年後的2015年6月,國家批准設立南京江北新區。

南京市政府官網資料顯示,南京江北新區範圍包括浦口區、六合區和棲霞區八卦洲街道,覆蓋南京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南京化學工業園、南京海峽兩岸科技工業園、浦口經濟開發區、六合經濟開發區等5個國家級、省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和南京港西壩、七壩2個港區,涉及江北17個街道,規劃面積788平方公裡,常住人口170萬。

滁州市委宣傳部相關負責人向澎湃新聞透露,南京江北新區設立後,滁州市委、市政府明確提出,改革開放後的滁州已經走過「大包幹」、「大揚子」、「大滁城」時代,即將迎來「大江北」時代。

地緣相近,且多年來的「互表友好」,讓南京和滁州打破行政區劃的限制,兩座城市空間的結合也有了可能。

2018年12月,滁州市委書記張祥安在南京都市圈黨政領導聯席會議上再次公開表態,堅持東向發展、推進與南京同城化,「是我們堅定不移的發展戰略,也是我們參與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著力重點。」

有了共同的目標,滁州又如何將融入南京的夢想「落地」呢?

交通、產業無縫對接

產業發展,交通先行。

滁州在融入南京的過程中,把交通放在了重要的位置上。

據滁州市官方資料顯示,滁州市交通運輸局編制完成了《滁州市沿南京江北新區扇形區域交通運輸發展規劃研究》,將市轄區內承接南京的區域與南京江北新區快速通道高等級公路建設規劃,做到無縫銜接。

此外,在公共運輸方面,滁州至南京客運班線完成了公司化改造,開通了滁城至烏衣、來安、全椒之間的公交專線,基本實現了大滁城組團內公交同城化。在烏衣建設了滁寧公交換乘中心,實現與南京公交無縫對接。發行了滁州「亭城通」卡,實現了滁州與南京公交、地鐵異地刷卡,一卡多用。

在鐵路方面,滁寧城際滁州段一期工程已正式開工,寧淮鐵路項目完成線路勘察和可研報告編制。

滁州市滁寧城際鐵路建設辦公室主任王義成在接受澎湃新聞採訪時表示,「在2018年年底正式開工建設的滁寧城鐵項目途經來安縣,並計劃2022年通車,它的通車運營將為滁州經濟發展帶來一個飛躍,實現交通便捷化,產業一體化,真正意義上實現一小時都市圈的目標。」

澎湃新聞注意到,隨著滁州市「對接大江北」戰略的提出和實施,產業布局深意逐漸清晰。

滁州以「蘇滁現代產業園」、滁州市經濟開發區「原創城」、「汊河江北水岸科技新城」、「南譙科創城」 這「一園三城」為主體的國家級產城融合示範區獲批,形成對接江北新區主要對接平臺。

其中,位於滁州市來安縣的「汊河江北水岸科技新城」與南京江北新區僅一河之隔,是滁州市東向發展的橋頭堡。

來安縣縣委副書記、縣長楊萍透露,「汊河江北水岸科技新城」在最初的打造過程中就圍繞江北新區產業配套,調整汊河產業定位,進一步明確軌道交通裝備、電子信息、商貿物流等主導產業。此外,當地還深化與中車集團的戰略合作,放大軌道交通聯盟「朋友圈」,全面提升汊河軌道交通裝備產業園的建設水平。

在「汊河江北水岸科技新城」,澎湃新聞注意到,中車集團下屬的某企業專門負責生產各種鐵路可撤內端車門、基礎制動缸、電源控制箱和高鐵製動設備。其產品主要銷往南車南京浦鎮車輛有限公司、大連機車公司、北京二七機車公司、法國阿爾斯通公司和德國洛克爾公司等。

該公司負責人介紹,目前公司有員工230餘人,公司為了更好的吸引並留住人才,將員工的勞務合同、社保等人事關係都放在南京,生產廠設在安徽滁州來安縣,企業成本降低,員工們還能夠享受從滁州到南京市區便捷快速的交通。

滁州市發改委主任孫永進透露,未來滁州市將瞄準南京江北新區新興和既有產業的配套工作,繼續加大電子信息、基因、人工智慧、生物醫藥、軌道交通、汽車配件、機械製造等產業引進力度,高度關注江北新區特別是浦口核心區企業對外搬遷的新動向,承接江北新區配套產業。

向外突破,打出「文旅牌」

「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唐宋八大家之一歐陽修被貶滁州知州時所作《醉翁亭記》,成為古代散文精品。歐陽修在抒發自己被貶苦悶之餘,也從側面記錄下了滁州一帶的山林之美。

在滁州,旅遊也是當地融入南京的一張「牌」。

滁州官方公開資料顯示,圍繞農業和旅遊合作,滁州連續多年參加南京農業嘉年華等展示展銷活動,建成南京「菜籃子」工程特約保供基地3000畝,南京十分之一以上的農副食品由滁州供應,南京遊客佔滁州旅遊客源一半。

2019年1月發布的《滁州市政府2018年度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指出,滁州將在現有的旅遊資源基礎上提升現代服務業,實施傳統服務業優化提升和現代服務業培育行動,發展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發展文旅康養。

另據中國江蘇網報導,2019年2月1日,滁州市文化和旅遊局正式掛牌成立。該局局長楊茜說:「滁州各縣市區都有著獨特的文化和旅遊資源,比如全椒的『正月十六走太平』、琅琊山廟會等等,現在,文化、旅遊部門合併後,更加有利於我們統籌推動文化事業、文化產業和旅遊業的融合發展。南京是滁州的主要客源地,因此,我們將把滁州打造成南京人心目中的短途旅遊目的地。」

楊茜還透露,「未來滁州要充分發揮區位和資源優勢,搶抓發展機遇,主動融入『大江北』,以推進全域旅遊建設為抓手,以打造長三角知名休閒城市和全國旅遊目的地為目標,為滁州經濟社會發展作出積極貢獻。」

另據滁州市委宣傳部相關負責人介紹,滁州將開發一批特色旅遊商品,加強旅遊市場營銷,著力打造區域旅遊目的地。力爭新創4A級景區2個、琅琊山通過5A級景區創建景觀價值國家評定、小崗村完成5A級景區創建景觀價值評定國家申報工作,全年遊客人次、旅遊總收入增長20%以上,為更好的施行「融入大江北」戰略作出努力。

相關焦點

  • 1986年,洛陽地區拆分,原屬洛陽的三門峽,為何能夠成為地級市?
    1986年,洛陽地區拆分,原屬洛陽的三門峽,為何能夠成為地級市?元朝設立河南行省之初,行政區劃並不清晰,但也奠定了河南府的基本框架。明清時期,洛陽、三門峽更是聯繫緊密,基本上都是在河南府治下。民國期間,河南府被廢除設置了河洛道,基本上就包括了現在的洛陽和三門峽。
  • 滁州歷史大事
    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  滁州知州熊祖詒主修《滁州志》10卷。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  一月,滁城基督教堂落成。  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  九月二十六日(10月27日),盱眙、定遠、滁州和來安等地會黨以劉福彰為首起事反清,不久失敗。
  • 在安徽省啟動2020年小麥最低收購價執行預案的通知
    安徽省2020年第一批小麥最低收購價收儲庫點名單承貸直屬企業庫點名稱地市縣詳細地址聯繫人聯繫電話中央儲備糧合肥直屬庫有限公司鳳陽縣官溝社區管溝街北側潘地顧17505523888中央儲備糧滁州直屬庫有限公司鳳陽縣糧食收儲有限公司城東糧站滁州市鳳陽縣鳳陽縣府城
  • 安徽省首個公積金財補政策在滁州出臺
    原標題:全省首個公積金財補政策在滁州出臺「去年住房公積金財政補貼的12.6萬元已全部兌現,6月中旬就打進了公司帳戶。」去年5月,市政府出臺的《關於加快推進住房公積金建制擴面的意見》指出,要建立非公有制工業企業繳存住房公積金財政獎補機制,自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財政對繳存人數超過職工總數50%的新增繳存工業企業,按單位繳存額的50%給予補貼。其中,屬於引進的人才,每人每月最高補貼150元,其他每人每月最高補貼50元。
  • 中山市黨政代表團赴長三角四市考察學習,取得哪些「真經」?
    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出席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和視察廣東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確保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在中山落地落實,11月16日至20日,市委書記賴澤華率中山市黨政代表團赴江蘇省蘇州市、南通市、南京市和安徽省合肥市,考察學習四市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高質量發展,融入長三角一體化、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等經驗做法
  • 滁州「副縣級」鄉鎮,設有4個水運碼頭,是國家氣象服務試點鎮
    滁州是安徽省東部的一個城市,剛好處在安徽和江蘇黃金交界處,和大都市南京距離非常近。所以說滁州的經濟發展是非常不錯的。而且滁州是省內重要的電子信息產業基地,城市的經濟發展比較偏向文化產業和新興產業,是一座吸引力比較強的城市。2020年上榜中國百強城市。
  • 安徽啟動重大氣象災害(暴雪)III級應急響應
    安徽啟動重大氣象災害(暴雪)III級應急響應 2018-01-04 10:21:00來源:央廣網
  • 抱南京大腿啥感覺?這個城市GDP10年漲幅全國第一!
    簡單總結成一句話,那就是——抱緊南京大腿。南京都市圈中,有不少城市其實都說過「要抱緊南京大腿」的話,然而付諸到實際行動上,卻只有滁州做的最徹底,並且也成功踩到了南京城市爆發性發展的節點上。近些年,經過自身的努力,南京全面走出了一條「內生型增長道路」,陸續在數字經濟、醫藥健康、智能網聯汽車、新型都市工業等新經濟領域中布局,深度融入世界產業鏈分工體系中。
  • 滁州這一商業綜合體...
    蔚來城·米盒KIDSMALL,由中國知名商業地產運營機枃——蘇州新耀控股全程規劃、招商、營銷運營,將親子商業與兒童素質教育完美融合,20%為兒童商品零售業態,80%為親子體驗型業態,並充分利用網際網路+大數據平臺,實施線上線下雙線運營雪理
  • 安徽省文明城市(城區)、文明村鎮、文明單位擬表彰名單公示
    根據省文明委《關於開展安徽省文明城市(城區、村鎮)評選工作的通知》(皖文明[2019]5號)、《關於評選第十二屆安徽省文明單位的通知》(皖文明[2019]7號)要求,在層層申報、認真考核並廣泛徵求部門意見的基礎上,報經省委、省政府、省文明委主要領導同意,形成了擬表彰的安徽省文明城市(城區)、文明村鎮、文明單位名單,現予公示,接受社會各界監督。
  • 廣東真是「好運連連」,三市有望聯合,或將成為一座「地級市」!
    廣東真是「好運連連」,三市有望聯合,或將成為一座「地級市」!我國行政區域劃分由來已久,為了便於管理必須把國土面積分成小面積的區域進行登記管理, 由於發展的需要,往往要整合或分散各地區, 廣東省惠東縣、海豐縣、紫金縣,這三個縣分別屬於不同的市,廣東省有21個市,這三個縣分別屬於惠州市、尾市、汕市。
  • 「燦鴻」改道 南京沒多大事
    今年第9號颱風「燦鴻」擺譜多日又幾番磨蹭,總算於昨天16時40分,在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區朱家尖登陸,近中心最大風力高達14級。隨後「燦鴻」強度減弱,並於昨夜掠過上海東部海面,繼續向東北方向前進,前往朝鮮半島。南京因為位置偏西,僅在全市範圍出現了7~8級的大風和小雨。
  • 安徽省2019年氣候特徵回顧 去年有這幾件重大氣候事件還記得嗎?
    安徽省2019年氣候概況1、年平均氣溫為1961年以來第三高2019年全省平均氣溫16.6℃,較常年偏高0.8℃,與2017和2018年持平,為1961年以來第三高。亳州、渦陽、利辛、阜南、潁上、嶽西、桐城、肥東、懷寧及休寧10個市縣為1961年以來最高。
  • 鉤沉| 這些年,關於南京長江大橋要不要炸的「生死辯論」
    有專家認為,由於江面上林立的大橋普遍淨空高度不足,長江被「腰斬」,阻礙了萬噸巨輪在航道上的通行。其中以南京長江大橋最為典型。               因此,當「黃金水道」、「長江經濟帶」成為熱詞而廣受關注時,有網友提出,要搞長江經濟帶,暢通長江黃金水道,首先得把南京長江大橋炸掉。這一聽起來有些「駭人」的主張引發了熱議。
  • 中國唯一以「龍「命名的地級市,人傑地靈,卻鮮為人知
    今天介紹一個有點獨特的城市,是中國唯一一個被命名為「龍」的地級市,注意是地級市,不是縣級市,很多人不知道這個城市的名字是哪裡,真的很低調,這個城市是龍巖,第一次聽說龍巖這個名字的時候,也不知道是什麼時候,等了。
  • 江蘇一周政情丨地市兩會開新局 疫情防控繃緊弦_中共江蘇省委新聞網
    目前江蘇雖保持低風險狀態,但隨著春運即將到來,人員流動和聚集性活動增多,疫情傳播風險不斷上升,「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的難度進一步加大。省委、省政府對冬春季特別是春節期間疫情防控進行部署,地市積極響應,嚴之又嚴抓好常態化防控。回首向來風雨路,初心如磐譜華章。這一周,地市兩會陸續召開,聚焦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紮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確保「十四五」開好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