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51章:萬物皆有德,而人卻沒有德,人怎麼才能厚德載物呢

2021-01-13 雅風國學

大家好,我是雅風,感謝關注雅風國學。今天我們來學習道德經第51章,這一章主要是講道和德生養萬物的歷程以及萬物尊道貴德的原因。我們先來看一下原文: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成之熟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在上一章裡,老子講述了人類的生與死所遵循的自然規律,所得出的結論是有十分之三的人不遵循養生之道,由於自身的肆意妄為,使本來應該長壽的生命卻變得短命而夭亡,這是非常可惜的。在老子看來,這十分之三的人之所以生生之厚,不遵循自然規律,跟自己的巧智和欲望是分不開的。相反,看似並不具有智慧的萬物,卻能夠遵道而貴德,做到生生不息,這是非常值得人類借鑑和學習的。

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勢成之。之,在這裡代指萬物,但並不是指某一個具體的事物。因為所謂的道生萬物。實際上是道激活了萬物,給萬物創造一個適合生長的環境,然後讓萬物自我生長,自我繁育。

易經上講一陰一陽之謂道,所以道德經第42章中說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也正是陰陽交互生成的和氣是萬物得以生發。萬物遵道而行,也就是萬物皆有德,有德使萬物得以蓄養,蓄,是易經的一個卦名,分為風天小畜和山天大畜,象徵著萬物,畜養實力,積少成多,而道分化與萬物就是德,萬物靠自己內在的德性來畜養, 德者得也,於是厚德載於萬物,萬物得以成形,這也就是第21章中所說的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這種精質經過德的物化便形成了萬物的各式各樣的形狀,當然萬物要想更好地生長發育,藉助道和德的大勢是很有必要的,正所謂春生夏長秋收冬藏,萬物生長發育要遵循道的原則,要符合德的態勢,順道則昌,背道則亡,包括人類在內的萬物,要想有所成就,必須要遵道而行。

所以老子在講完道生養萬物的四個歷程之後接著又說,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在老子看來,萬物皆有德,而且萬物的德要比人類的德要更廣大更深遠,所以老子說人法地,其實就是要人類效法大地將厚德載於萬物。

道派生萬物,道存在於萬物之中,所以萬物皆依道而存,萬物皆有德。萬物聚於大地之上,存於天地之間,所以大地集厚德於一身。老子說的厚德載物,本意是厚德載於萬物,由於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因此厚德載物後來被儒家升華為人的高尚的德行。這兩者在本質上實際是一回事。因為人為萬物之靈,域中有四大: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人法地厚德載物,正是老子教化人類要像萬物一樣摒棄巧智和詐偽,遵道貴德,才能得以畜養,得以成就。

但是老子認為道和德生養萬物的功勞還不是道德之所以尊貴的主要原因,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大道之所以尊崇,大德之所以珍貴,是因為他們並不對萬物橫加幹涉,而是讓萬物順其自然的生發繁育。

萬物自然生長,所以萬物尊道貴德,在於他們完全出於自然,我們這裡有必要再強調一下老子所說的自然,並不是指我們現在所說的大自然,而是自己所以然,本來應該如此的意思。這一句對應第32章中的,民莫之令而自均,意思是說天之道可以使萬物自我生發自行繁育,而聖人之道則可以使民眾自我教化,自行發展。這就是道和德在自然界以及人類社會所起到的積極的作用。所以最後老子總結說,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成之熟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成之熟之,在有些道德 經的版本中寫作「亭之毒之」,而亭和毒正是成和熟的通假字,意思是一樣的;養是指護養。覆是維護、保護的意思。有了道,使萬物得以生發,有了德,使萬物得以畜養。

道和德給萬物創造了適合生長發育的環境和條件,使萬物得以生長,得以發育,得以成熟,得以繁衍,大道養育萬物,並加以保護和覆蓋,然而大道生養萬物,卻不加以佔有,為萬物創造環境,而不自恃有功,護養並保護萬物而不加以主宰,這就是深厚的大德呀!老子在第10章中也同樣寫到了: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道所具有的玄德表現在人的身上也就是老子在第38章德篇開篇時所說的上德。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上德」的人不表現為外在的有德,因此實際上是有「德」;具有深厚大德的人像道一樣功成而不居,所以你看不出來它有德,其實它才真正有德。其實早在第二章老子寫道德經的總綱和索引時就已經詮釋了功成不居的概念,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就是功成不居的表現;而只有功成不居,才能稱之為玄德和上德。

本章老子說明了道有創造性卻不含佔有性,有保障性卻不帶主宰性,這不僅是道具有的大德上德,也體現了老子哲學的基本精神。人類和萬物是一樣的,是平等的,所以也應該像萬物一樣遵道而行,唯道是從。厚德能承載於萬物,也就能承載於人類,所以當人能夠效法天地,集萬物之德並承載的時候,也就是聖人具備了上德,能厚德載物的時候,聖人能以厚德載物,就能以上德服人。這也就是老子之前所說: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萬物將自化,道理之所在!也是聖人無為而治,則天下太平長治久安的原因之所在。

我們最後再看一遍譯文:

道生發萬事萬物,德養育萬事萬物。道和德使萬事萬物出現出各種各樣的形態,交創造適當的環境和趨勢使萬事萬物有所成就。所以,萬事萬物莫不尊崇道而珍視德。道之所以被尊崇,德之所以被珍視,就是由於道生發萬物而不加以幹涉,德畜養萬物而不加以主宰,順任萬物自然生發。因而,道生發萬物,德畜養萬物,使萬物生長發展,成熟結果,使其受到培養和保護。生發萬物而不佔為己有,撫育萬物而不自恃有功,護養萬物而不加以主宰,這就是廣大深遠的上德呀。 

好,第51章我們就分享到這裡,這裡是雅風國學,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敬請關注,點讚、評論和轉發,謝謝大家。

相關焦點

  • 怎樣理解老子《道德經》中的「德」
    老子老子《道德經》講,「道」是:「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功成而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主」。生養萬物的責任,「道」從來不推遲。「道」生養了萬物卻即不佔為己有,也不主宰支配它們,而是讓萬物自由地發展。「道」生出了萬物,也一直在滋養著萬物的生長。它生養了天地萬物有巨大的功勞,卻從不彰顯自己的功勞和才能,只是默默無聞地工作,以至於很多人連它的存在都不知道。這種默默無聞地工作而不彰顯自己,不求什麼回報的精神,是非常可貴的。老子講,能繼承「道」這種精神的人,就稱之為有「德」。
  • 道德經教你報怨以德,疏解情緒還十分正能量
    《道德經》第七十九章:和大怨,必有餘怨,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常與善人。這段話的意思是,和解深重的仇怨,必然還會有遺留的怨氣,這怎麼算作妥善的辦法呢?所以聖人雖然拿著借據的存根,而不強迫人家還債。只拿著借據的是有德的人,只管收債的是無德的人。天道對人無所偏愛,經常幫助有德的人。
  • 易經解道德經之六六:成大事需學坤卦厚德載物,能容不爭之德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六 十 六 章江 海 之 所 以 能 為 百 谷 王 者 ,以 其 善 下 之 , 故 能 為 百 谷 王 。是 以 聖 人 欲 上 民 , 必 以 言 下 之 ﹔欲 先 民 , 必 以 身 後 之 。
  • 《道德經》中的「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到底是什麼意思?
    「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這句話出自《道德經》第四十章: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前兩句是什麼意思?循環反覆是「道」的運作方式(反者道之動),而在無形中對萬物施加影響是「道」的特性(弱者道之用)。這是在闡述「道」的特質和運行狀態。
  • 人無德,必有災
    德薄而財厚,財必移其位古人云:「無德無行而取厚利,必有奇禍;善行善德而受磨難,多有後福。」一個人得到了和自己品德不相符的財富,只會讓這些財富壓垮自己。因為沒有品德的人,在過多或者來得容易的財富面前,會迷失自己的心智,讓欲望吞噬自己。
  • 老子《道德經》:和光同塵的人,才是真正自帶「貴氣」
    「和光同塵」這個詞語出自於《道德經》,老子分別用2個章節來解釋其真正內涵。《道德經》第四章說: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道德經》第五十六章又說: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那麼,「和光同塵」到底是什麼意思?
  • 人有德,必有福;人無德,必有災
    最後被抓的時候,面對記者的採訪,他說:「我寧願從來沒有這1000萬。」在美國,超級大樂透又被稱作「死亡詛咒」,獲得巨額財富後能善始善終的人,少之又少。天上不會掉餡餅,對於普通人來說,突如其來的財富帶來的更多是無法承受的災難。古人云:「無德無行而取厚利,必有奇禍;善行善德而受磨難,多有後福。」
  • 道德經第48章:為學益,為道損,企業破產有原因,老闆成功有定數
    今天我們來學習道德經第48章,上一期我們說過,第47章和第48章是老子從認識論的角度剖析人類過多欲望的來源,所以若要體會無為的益處,就必須克制不斷滋生的欲望,這是統治者能夠長久治理天下的必要條件,我們來看第48章的原文: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 道德經:善,可積福;德,能聚財
    1 善,可積福 《道德經》有言: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老天不會偏袒任何人,卻從不虧待善良的人。 惜福是一種生活態度,這種態度決定你有沒有資格享受福報。 對待世間的任何東西,都要珍愛它,不要輕賤它。 對待日常所用之物,要物盡其用,不要浪費,這就是惜福。 做人懂得知足惜福,天地萬物都會眷顧你,讓你逢兇化吉。
  • 讀懂《道德經》第8章,領悟「水之美」,做個有道之人
    我們若能讀懂《道德經》第8章,領悟「水之美」,學習水的4種美德,也可以悟透何為道,然後努力做個有道之人,做人至柔、至剛,無往而不利。下面我們來一起看看!1、滋潤萬物;《道德經》第8章便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可見,水可以滋潤萬物,助長萬物的生長,天生就具有奉獻精神,即道的「仁愛」。
  • 道德經第十章:你了解道家的性命雙修嗎?修道究竟是修什麼呢?
    今天我們學習道德經的第10章。我個人認為道德經前10章。當中最難解讀的就是第10章了。為什麼這樣說呢?大家知道道德經前兩章是總綱和索引,從第3章開始一直到第9章,老子通過一系列的形象比喻,既擺事實,又講道理,讓我們對天之道和聖人之道有了一個相對比較清晰的認識,但是知道不等於做到。無論是現在的讀者還是老子時代的王公士大夫,都會面臨同一個問題:大道很好啊,可怎麼才能做到呢?
  • 《道德經》與《易經》的關係破譯
    履即鞋,卦說的是人踩在老虎尾巴上而沒有危險。怎樣才能做到呢?老子認為順其自然可以避開死亡,因而善於保護生命的人在大山中行走不避犀牛、老虎,進入敵陣中不不帶鎧甲和兵器。泰卦有「小往大來」,老子說「重為輕根」;泰卦有「天地交而萬物通也」,老子說「二生三,三生萬物」;泰卦告誡君主幫助自然演化,老子認為君主能守住「道」的無為,萬物就會自然教化;泰卦說「無往不復,天地之際也」,老子說「反者道之動」、「復命曰常」。否卦告誡人在吉利時應該有警惕之心,老子也認為善道者小心謹慎如冒著嚴寒趟水過河。否卦認為順應天命沒有害處,「順其自然」正是《道德經》的核心思想。
  • 《道德經》問答17、18章-竹簡本對老子寫作體系的實證
    因為《道德經》真有一個完整的寫在體系,但從帛書本時就改亂了。老子在七十章言:「吾言甚易知也、甚易行也。而人莫之能知也,而莫之能行也。言有君,事有宗。夫唯無知也,是以不我知。」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是說《道德經》的每一個章節都有一個獨立的主題,論述的事情都有來源,只是學習的人不會知道,而且老子也不想讓人知道。為什麼老子不讓人們去「甚易知」,把其中的秘竅點明不就行了嗎?
  • 經典|《道德經》洋洋灑灑五千言,到底在講什麼呢?
    這就容易使人陷入對道的迷思中,從而錯失了《道德經》整篇文章的一體性。其實,《道德經》這篇經典在講什麼,這本身是一個不需要去回答的問題。既然整篇經文分為「道篇」和「德篇」,那麼,其中心點必然落在「道」與「德」兩個字上:首先說「道」。什麼是道?這是一個無法回答的問題,甚至連道祖也沒有辦法解釋清楚「道」究竟是什麼。
  • 知雄守雌,知白守黑,知榮守辱——解讀《道德經》第二十八章
    【深入解讀】  天下溪,老子說,水善利萬物,故幾於道,所以此處的天下溪一種善利萬物的狀態,因為可以利萬物,故而常德不離。老子又說,無名為天地始,有名為萬物母。無名為陽,有名為陰,知陽而守陰,為何?無名有生化天地之功,有名具生化萬物之德,若要歸根源,需要大德相匹配,又或者說需要進德而入無名之境,故而知雄守雌。
  • 被誅仙誤讀的「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是何意?道德經才是正解
    看過《誅仙》朋友們可能知道:小說中有一句十分霸氣的語錄:「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很多的誅仙迷們,可能都不清楚這句話的意思,或者被書中的解釋給誤導了。更甚者,有的朋友連「芻」字都不認識,談什麼理解整句話的含義呢?閒暇之餘,就來談下這句話,別被《誅仙》給騙了,《道德經》才是正解!
  • 怎麼用道德經取一眼淪陷的小寶寶名,意境唯美
    勝天  出自《老子·德經·第七十八章》: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解釋:遍天下再沒有什麼東西比水更柔弱了,而攻堅克強卻沒有什麼東西可以勝過水。弱勝過強,柔勝過剛,遍天下沒有人不知道,但是沒有人能實行。  2. 智勝  出自《老子·道經·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 《道德經》道可道,孔子怎樣去觀察人和事?
    《道德經》81章從不同角度出發比喻的方式說「有」說「無」。如:第35章用大象比喻「道」。盲人摸象,摸著的是「有」是大象,沒有摸到的是「無」也是大象。摸著的「有」+沒有摸著的「無」是完整的「大象」。老子用完整的「大象」來比喻「道」。繼續比喻,四有:《老子道德經》第十八章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 道德經中「吸引力法則」教給我們哪些道理?
    萬般皆為鏡,萬般皆為鏡中我,只不過我們不了解全面的自己行有不得,反求諸己,遇到阻礙先自省,答案都在心裡大家好我是舜緣文化的張詩苓,我是傳統文化的受益者和傳播者,希望古聖先賢的智慧,可以利益到更多的朋友。今天我們繼續來學習道德經的第二十三章。
  • 《道德經》:男人慾成大事,首先要學會「和光同塵」
    「和光同塵」這個詞語出自於《道德經》,老子分別用2個章節來解釋其真正內涵。《道德經》第四章說: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道德經》第五十六章又說: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那麼,「和光同塵」到底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