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千年前,古人看到的太歲星,原來就是太一!古人真了不起

2021-01-08 天罡奇門遁甲於海洋

太一遊宮

太乙就是太一,就是太歲,太歲在此處,不在單指歲星,而是勾陳星匣嘴裡叼著在 一顆星,這顆星就是天皇大帝。

古人認為天皇大帝坐著帝車北鬥七星在巡遊天地,北鬥就是諸天的喉舌,是太乙大帝發布命令的傳聲筒。天皇大帝會隨著時間而變化移宮,當下已經走到了勾陳二。

古人將整個天宇分成了三個垣,分別是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古人將天與地相 匹配,有皇宮、妃子、內侍、丞相、三公、將軍、軍隊、車馬、護衛等等,地上所有的一切,天上也全都有。

太乙九宮與洛書九宮之間有個 45 度的交互。其中洛書九宮元旦盤是三階幻方,無論在哪個角度三者相加都等於 15。但太乙九宮不再追求三階幻方,只有八條線相加才 等於 15,不再追求四邊的相等。

太一數的陰陽分法,與大眾分法有所不同,其中 8、3、4、1 數字為陽數,2、7、6、 9 數字為陰數。

太一隻遊八宮,不入五宮。首先要計算太一當年所落宮位,每宮治理三年,每三年 移宮一次。

太一落宮之後,第一年治天,治理天上七曜(金、木、水、火、土、日、月),管 天災;第二年治地,查四季之氣,推斷當下的節令。不及與太過對大地的影響,管地煞; 第三年治人事,管人禍。

太一以九宮為體,八宮為用,配以二十四節氣,永遠的這樣輪轉,職掌著天災、地 煞、人禍。應於地壇 72 元,八宮與八州相合。

本文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

喜歡袁天罡奇門遁甲的朋友,歡迎在評論區討論!

相關焦點

  • 現在就是五運六氣所述大涼反至的氣候,古人的智慧真是了不起
    根據《黃帝內經》五運六氣的理論,2018年戊戌年,自從3月21日春分交日起算,就進入二之氣的氣候階段了。同時,在春分後的第十三天,4月3日起也進入到二運階段。這些都是五運六氣的內容,把一年分成五段和六段來考慮。都是根據中國傳統的太陽曆規律來分段的。
  • 老人常說「犯太歲」,這「太歲」是什麼,能影響古人幾千年?
    老人常說「犯太歲」,這「太歲」是什麼,能影響古人幾千年?太歲,作為古代中國天文學的名詞,通常表示一年的時間,以幹支紀年法為運轉周期,在《爾雅·釋天》一書當中對其有過明確的表示。為何可以影響古人長達幾千年的時間?首先從天文學名詞上來說,在遠古時期,人們以天象的空間變化來表示一年四季的變化,天皇是創製了歲星名,用「歲」來表示一年。因為當時天文學的不發達,大家對於天上的東西都會習慣性的神話,因此太歲神也就誕生了。神話於我國的傳統文化而言是必不可缺少的一環,在太歲神誕生之初,其是一個吉神,故而為大家所敬愛。
  • 傳了幾千年的北鬥七星,原來是「北鬥九星」
    原因是九星中的兩顆星已經「消失」了很多年,所以我們無緣相見,其實它們並沒有消失,只是暗淡到我們幾乎看不見。沒想到,傳了幾千年的北鬥七星,原來是北鬥九星。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了解曾經的北鬥九星。要了解九星,先了解七星。北鬥七星可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我們自主研發的某著名導航系統就是以這個命名的。
  • 古人把月球叫做廣寒宮,為什麼古人知道月球很冷?
    而北京後英房元大都遺址出土的「元代廣寒宮圖漆器殘片」上,更讓我們看到了古人想像中的「廣寒宮」世界。精美的圖案上,那雲氣環繞的三間樓閣,清冷幽深的意境,幾百年裡「冷」到深入人心。那麼問題來了,雖然以現代科學家的測算,月球的地表最低溫度常在零下180度左右。可在科技條件落後的古代,古人為何也能感知到月球的「冷」,甚至能憑空想像出一座「廣寒宮」來?
  • 人類被超文明改造過,古人血腥祭祀的習俗,就是模仿這1過程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致敬和崇拜的最高境界,就是模仿!從古到今,人類都在做這件事,並且把這種模仿活動,認為是最重要的事。人類所有活動的中心,是圍繞著對被崇拜者的模仿而展開的。科學,就是人類在用數學模仿真理。愛因斯坦一生都在用數學符號模擬宇宙的運行。
  • 袁天罡奇門遁甲:太一方術是什麼?太乙、太一、太歲是啥關係?
    太乙就是太一,就是太歲,太歲在此處,不在單指歲星,而是勾陳星匣嘴裡叼著在一顆星,這顆星就是天皇大帝。    古人認為天皇大帝坐著帝車北鬥七星在巡遊天地,北鬥就是諸天的喉舌,是太乙大帝發布命令的傳聲筒。天皇大帝會隨著時間而變化移宮,當下已經走到了勾陳二。
  • 古人過的那才叫年
    一首《元日》成為中國古代年味的縮影,流傳至今,為我們展現了一個活生生的春節場景。家人、爆竹、美酒、春聯,這些元素成為幾千年來中國春節的獨特情懷,繪製出了一幅濃鬱的中國民俗圖。人們到了這個節日都會早早地準備,大人們忙碌著,孩童們嬉戲著,每個人的臉上都洋溢著喜慶的笑容。
  • 天安門前佇立了500年的柱子,到底有什麼作用,古人真聰明
    隨著經濟的發展,旅行已成為人們生活中常見的一部分,空閒的時候選擇了陌生的地方,繼續走著,看到了不同的風景,遇到了不同的人,雖然旅行很累,但是陌生的城市和風景總是充滿著異樣的誘惑,我們不斷地去旅行,不斷地走著。
  • 古人對色彩的看法與我們一樣嗎?五色的服裝,蘊含著對五行的理解
    關於間色的問題,皇侃說的條理很清晰,邏輯很明白: 所謂間色,就是用五行中與之對應的正色,去調和在五行中被其相剋屬性的正色。總結一下,主要應該突出以下幾點:間色是調和色,不用表示懷疑。間色是兩個正色調和出來的。間色是利用兩個在五行中相剋的屬性對應的正色調和出來的:綠色是青黃調和,紅色是赤白調和,碧色是青白調和,紫色是赤黑調和,騜色是黃黑調和。
  • 北鬥星為何成為古人最早的膜拜星宿?
    距今一萬年前的內蒙古翁牛特旗白廟子山新石器時代遺址中,就發現有早期北鬥七星巖畫。距今6500多年前的山東莒縣凌陽河大汶口文化遺址中,出土過刻有北鬥星鬥形的陶器,用7個圓圈象徵七星。距今五六千年前的河南濮陽西水坡墓葬遺址中,發現有蚌殼堆積塑造的三角形與兩根人脛骨組成的北鬥形象,蚌塑三角形代表鬥身,脛骨代表鬥柄。殷商時期的甲骨文卜辭中,有大量拜祭北鬥的記載。
  • 天文、宗教與哲學:「太一」與老子之「道」的同源互構!
    作為中國古代的天文學、宗教神話和哲學思考的「連接點」的「太一」,內涵豐富,儘管「同出而異名」,但體現了中國古人特有的「關聯性」思維模式。指的就是這一現象。《史記·天官書》:「中官天極星,其一明者,太一常居也。」天極即北極、北辰,「太一」是其住所,故太一象徵北極。《淮南子·天文》:「太微者,太一之庭也。紫宮者,太一之居也。」高誘註:「太微,星名也;太一,天神也。」還有《春秋緯·元命苞》 「北者極也,極者藏也,言太一之星高居深藏,故名北極。」故可知「太一」即北極星。
  • 解讀震卦,感嘆古人的智慧
    這不是我的故意,是古人在幾千年前就認識到了,振動是萬物產生和發展的根源,把震作為萬物之帝。而現代那些,從事物理學、生物學研究的人們一發現了它,我們就給他們冠以科學家的名號,卻虧欠了對古人的讚譽。在這裡我們一起來給中國人的祖先點個讚吧!生命離不開運動,生命也離不開振動。生命從一搭建就開始了振動,因振動而得以發展。振動頻率的高低決定一個人的狀態。
  • 古人為何把農曆九月初九定為「重陽節」?揭秘神奇的數字「九」
    那麼,古人為何把農曆九月初九定為「重陽節」呢?數字「九」又有什麼神奇之處呢?古人將天地萬物歸為陰陽兩類,陰代表黑暗,陽則代表光明、活力。奇數為陽,偶數為陰。九是奇數,因此屬陽,九月初九,日月逢九,二陽相重,故稱「重陽」。《易經》中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兩九相重,古人認為是一個值得慶賀的吉利日子。
  • 古人是如何知道時間的?他們對月亮的精準判斷,超越人類科技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人類祖先 曾創造出多個奇蹟據科學家推測,地球已經在浩瀚的宇宙當中運轉了40多億年,而在這40億年的時光裡,人類可能只參與了百分之一,甚至更短。然而在這短短的時間裡,人類是如何超越其它動物而一下成為地球上最為聰明的動物的呢?
  • 司馬遷說太歲星出現就有災禍,後人據此發明一句諺語,大家都會說
    「太歲」是古人為紀年的需要而假想出的一顆行星。古人經過觀察,認識到歲星由西向東運行十二年繞天一周(實為11.86年),就把歲星經行的一周劃分為十二等分,每一等分都有特定的名稱,用歲星所在的位次來紀年。但是,歲星由西向東運行的方向,跟一周天由東向西排列的方向恰恰相反,歲星的排序與十二支的次序不能順應,對於紀年多有不便。
  • 今天的你我,與古人仰望的是同一片星空嗎
    它基於古人的「天人感應」思想,他們認為天上擁有和人間相對應的皇宮與政府,因此構建了三垣二十八宿的星官體系。  「最主要的星座分類,西方是比較一貫的,東方則比較多,東方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中國古代的星官體系。東西方分類標準不同,跟文化傳統相關。西方文明起源自兩希(希臘和希伯來),於是西方星座大多源自於希臘神話,表現的是神話裡的人物和動物、物品。
  • 古人怎麼整頭髮?沒有髮膠用這個,古人也能做出美美的髮型
    上期,小宮帶大家探秘了唐朝的發達程度,今天,小宮要帶大家來看看古人沒有髮膠,怎麼固定頭髮的?廢話不多說,來一起看看古人們的固定頭髮的妙招吧!紅樓夢裡的女性角色,經常用簪子固定頭髮,看過紅樓夢的小夥伴們一定有印象。封建社會裡,使用工具是分為明確等級的。紅樓夢裡,地位比較高的女性,就用做工細緻的名貴簪子,地位低一些的,做工就當然粗糙一些。如果是丫鬟一類的女性,一般頭上只能別根細木棍。
  • 古人稱「男怕水蛇腰,女怕小噘嘴」,是什麼意思?其中蘊含大道理
    中國作為一個擁有2000多年歷史的文明古國,文化博大精深,除了傳統文化值得我們去繼承和發展,還有就是民俗文化也值得我們去了解。隨著時代的發展,歷史的變遷,很多的文化已經埋沒在歷史的長河之中了,但是俗語文化,流傳至今已有幾千年的歷史,它的作用和蘊藏的智慧實在是不容小覷。
  • 古人夏消的那些事
    那麼,古人真的就只能這樣硬挨嗎?並不是,他們有冰塊。1973年,在鳳翔縣姚家崗秦國雍城宮殿群遺址中發現春秋時期的藏冰庫遺址,是我國迄今發現最早的古代藏冰庫遺址。該遺址最外側是一圈土牆,牆內有一口東西長10米、南北寬11.4米的長方形窖穴。在溝通窖內外的通道底部,還鋪設有排水道。據推算,這處藏冰庫可以堆下190立方米的冰塊。有這麼多冰塊,窖主的夏天一定很涼爽。
  • 古人真會算日子
    就像是古人對於年齡的稱謂也大有不同,三歲到九歲左右的孩子被稱呼為垂髫,這個的意思是這個時期的兒童不束髮,頭髮下垂,髫在古代的意思是兒童頭上下垂的短髮。對於十三四五歲的女孩子,古人有個特別美好的叫法,那就是豆蔻,這是出自杜牧的詩,娉娉嫋嫋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還有像不惑,指的就是人到了這個年紀已經遇事能明辨不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