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殿》通過圖文並茂的形式,介紹了太和殿設計和建造的巧妙之處。
太和殿外部構造圖。
太和殿隔扇有精美的菱花紋。
「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於明萬曆年間來華,在《利瑪竇中國札記》中描述了紫禁城宮殿建築修繕所需木材的運輸方式:神父們在運河邊看到把梁木捆在一起的巨大木排和滿載木材的船,由數以千計的人拉著沿岸跋涉。有些一天只能走五六英裡。這樣的木排來自遙遠的四川省,兩三年才能運到首都。」這是世紀文景日前出版的新書《太和殿》中收錄的一則小故事。
本書作者周乾博士是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古建專家,曾任職故宮博物院建築部,參加太和殿大修工作。2004年至2007年太和殿大修時負責太和殿結構設計分析,每日在太和殿工作。2007年至今一直開展太和殿研究。在《太和殿》這本書中,周乾通過圖文並茂的形式,帶領讀者由內到外、由上到下、由整體到局部了解太和殿設計和建造的巧妙之處。書中500幅彩圖,讓讀者從視覺上清晰直觀地認識太和殿的建築功能、建築技藝、建築技術、建築文化和建築藝術。
作為紫禁城裡「C位」建築,太和殿經歷了歷史的滄桑巨變。比如,太和殿曾見證明朝的滅亡。1644年春,李自成率百萬大軍,由西安北上攻打北京城。守城的大臣們選擇了投降,崇禎帶著心腹王承恩上吊自殺於景山。李自成在紫禁城武英殿登基。不久,吳三桂率領的大軍抵達北京郊外,李自成敗退出城。離開紫禁城時,根據牛金星建議,效仿西楚霸王火燒阿房宮放了一把大火,包括太和殿在內,紫禁城70%的建築被燒毀。我們今天看到的紫禁城古建築,大部分都是清代復建的。1908年冬,年僅兩歲的溥儀從京城什剎海北岸的醇親王府被抱入宮。1908年12月2日,溥儀登基儀式在太和殿舉行。清末進士金梁所寫的《光宣小紀》記載,坐在太和殿寶座上的溥儀當時嚇得哇哇大哭。
太和殿還見證了八國聯軍的胡作非為,以及袁世凱曾經破壞太和殿建築風格的行為。1912年2月12日,袁世凱逼清帝遜位後,溥儀搬到了乾清門以北的後宮區域,而包括故宮三大殿在內的前朝則由民國政府佔用。後來,袁世凱想當皇帝,恢復帝制。在登基前,準備了寶座、龍袍、玉璽等皇帝專用物品,並對三大殿的建築風格進行了更改,如把三大殿黃瓦改為紅瓦,把太和殿改為承運殿、把中和殿改為體元殿,把保和殿改為建極殿,對大殿內的柱子加赤金,並飾以盤龍雲彩等。他還下令把前朝所有宮殿匾額上的滿文去掉,改為漢文。
太和殿建築的保護和修繕,歷來是萬人矚目的大事。2006年至2008年,故宮博物院對太和殿開展了為期兩年的大修。這是太和殿在1697年建成後的首次大規模修繕。太和殿大修的主要內容包括:屋頂揭取瓦面,更換糟朽的椽子和望板,再重新鋪瓦;支頂局部下沉的梁架,並緊固鬆動的鐵箍;檢修鬥拱,填配補齊局部缺失的鬥拱構件;修補鬆動的牆體,並對局部脫落的牆皮重新抹灰;對與牆體相交的柱子進行檢查,採用傳統方法替換柱根糟朽的位置;對鬆動、挪位的臺基石進行修補、恢復到原來的位置;外簷重新作油飾彩畫等。今天我們看到的太和殿,為2008年大修後的樣子。太和殿大修,反映了中國古建築保護人員具備了對文物採取及時有效保護的能力和水平。
先後經歷了五次火災後,大家目前看到的太和殿為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所建,其營建主要材料為木材。在這本書中,我們了解到,太和殿在明代初建時所用木材是楠木。楠木有獨特香味、不怕蟲蛀、不易糟朽變形,是營造宮殿建築的絕佳材料。太和殿所用楠木尺寸碩大,最大直徑達2米。營建紫禁城所用楠木主要來自四川、雲南、湖南、湖北、貴州、浙江、山西等地的深山老林中。
由於派採楠木數量多、直徑大,且多半位於深山老林之中,因此砍伐之後,首先要解決牽拉出山的問題。然而由於當地地形條件複雜多變,天時陰晴、水枯水榮不易把握,加上產木之地有些在瘴癘毒霧之鄉,都增加了採運的難度。百姓冒險進山採木,很多人為此丟了性命,後世有「入山一千,出山五百」的說法,形容採木所付出的生命代價。
當時北京城內東西兩個大木儲存場「神木廠」和「大木倉」材料充足,因此在興建紫禁城期間,從未出現過停工的現象。
神木廠設在今崇文門外。據《明史·成祖本紀》記載,永樂四年(1406年),被派往四川尋找木材的禮部尚書宋禮向永樂帝朱棣稟報,說某天晚上看到了很多大木料自峽谷漂到了長江。朱棣認為這是神的旨意,因此把開採這些大木的山稱為神木山,並派遣官員進山祭祀。這些大木運到北京後,存放它們的地方被稱為神木廠。現在北京城內西單稍北的大木倉胡同,就是600多年前為營建宮殿所設儲存大木的地方。
大木倉有倉房3600間,保存條件良好,到明正統二年(1437年),仍有庫存木材38萬根之多。
周乾在書中告訴我們,太和殿在明代初建時的木作負責人是蒯祥,蒯祥原是蘇州吳縣的木工巧匠。據康熙《蘇州府志》和《吳縣誌》的記載,永樂十五年(1417年)應召到北京,當時只有二十歲。後來北京的宮殿、皇陵及文武諸司等,多是蒯祥主持營造。蒯祥善於製作圖樣,每個圖樣都能讓皇帝滿意。據說他能左右手同時畫龍,兩條龍合併後猶如一條龍。他繪圖非常能把握準度,表面似乎漫不經心,實際上繪製好的圖準確度不差毫釐。蒯祥剛進宮時被稱為「木工工頭」,後被任命為營繕所丞(正九品),後又多次升遷,官至工部左侍郎(正三品),破格享受正二品俸祿,後又享受從一品俸祿。至明憲宗時(約1477年),蒯祥已經八十多歲了,但仍在朝廷做官,享受豐厚俸祿。皇帝不叫他的姓名,親切地稱他「蒯魯班」。
封面新聞記者 張杰 實習生 李昊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