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故宮太和殿的脊獸

2021-01-09 陶敏的生活

一九五六年夏天,一個風雨之夜,北京鼓樓附近的居民突然聽到一陣震耳的雷聲,第二天發現在鼓樓牆根躺著兩根精鐵鑄造的巨大鐵條。經過查看,原來是屋頂上殿脊獸「龍鬚」被擊落下來。有人把其中一根「須」稱了一下,竟有十五斤重。大家十分驚奇,平時不為人注意的殿脊獸,它的「須」竟是這麼巨大。不過,鼓樓的這對脊獸,還不及北京故宮太和殿的脊獸宏大。

太和殿的脊獸高三米四,重三千六百五十公斤,由十一塊構件拼裝而成,黃色琉璃,瑩晶絢麗,氣勢磅礴。 更有甚者,號稱我國現存最大佛殿的山西大同華嚴寺大雄寶殿的殿脊獸,竟高達四米五,相當於一層半樓房的高度,又超過了太和殿。而且,其中有一隻是金代遺物,經歷了八百餘年的歷史風雨,仍然光燦奪目,完好如初。

殿脊獸是我國古建築的特有的飾物之一,最初叫鴟尾,早在西漢李時期就出現了。據《青箱雜記》說,海中有魚,虯尾似鴟,用以噴浪則仁降雨。把鴟魚的形象,安放在屋脊遠上,藉以為鎮火災的吉祥物。其實,它是一個重要的加固、防水構件,因為它位於正脊與二條垂脊的交合點,除此之外,還使殿宇更加壯觀,更富有神採。

鴟尾的形象,現在可從東漢及北魏的一些石刻藝術品和唐代所建的五臺山南禪寺正殿見到。中唐以後,開始出現張口的獸頭,兩獸口相對緊咬正脊,故名「吻」,俗稱「吞脊獸」,宋遼金元曾出現鴟吻合一的形象,到明清官式建築,定型為獸吻,也叫正吻或喳吻。按《懷麓堂集》載:「龍生九子不成龍,各有所好。」蜜吻是九子之一,好吞,屋脊上的獸頭是其形象。

龍是我國原始氏族社會的一種圖騰,其實誰也沒見過「龍」的真正樣子,把龍子的造像設於殿脊,同樣是作為鎮物來克制火災的。九子說法不一,向無定論,各說相加,有十七八種名稱。明清時代的古建築,除喳吻吞脊的造型外,還有望天形的脊獸,如北京鼓樓、德勝門正脊兩端就是,據說這是「螭吻」的形象。 故官太和殿的喳吻是明、清的典型樣式,雙面浮雕,狀如龍首,獠牙巨齒,目眥俱裂,張著血盆大口,吞著屋...

而且,龍的頸部深深插進一柄寶劍,劍柄露在外面,十分奇特。原來,它還有著一個神奇而殘酷的故事呢。據說,古代東海龍王駕崩,大太子與小太子爭奪王位,互不相讓。小太子提出比賽本領,以吞屋脊為繼承王位的條件。大太子心生毒計,讓小太子先吞,趁其吞脊無服防備時,拔出寶劍把它刺殺。於是小太子被哥哥活活釘在屋脊上,成為今天這副模樣。

你看它巨口未合,怒目猶張,悲痛和憤想之情仍溢於形色。關於蜜吻的另外一些傳說,就更為神奇有趣了。北京西山潭柘寺,寺內大雄寶殿的一對蠻吻好高二點九米,製作精美、色澤鮮豔,為金元時期的遺物。傳說,潭柘寺寺基原是一潭,潭內有一神龍,每日聆聽華嚴祖師講經說法,漸受感化。一日,忽起風雨,潭移至後山,兩鴟尾從潭中湧出,奇偉異常,遂化身為寺。

及至清代,康熙皇帝遊潭柘寺,一個風雨之夜,電閃雷鳴,只見鴟尾搖頭舞尾,似欲凌空飛去,便敕命工匠打造「鎦金劍光鴟帶」,將其鎖鎮,此後才相安無事。今天,人們去潭柘寺,還可以在屋脊上看見狀若騰飛的蛟龍,身披金光閃閃的鎖鏈,壯美而富於情趣。作為神話傳說,荒誕在所難免。作為建築藝術富有特色的裝飾文物,卻是耐人觀賞一番的。

那麼你們對此怎麼看呢?歡迎留言評論區

相關焦點

  • 紫禁城中的小瑞獸之太和殿上的10個脊獸
    太和殿故宮博物院太和殿老照片故宮博物院太和殿上的10個脊獸太和殿面闊11間, 進深5間,為紫禁城內規模最大的殿宇。其上為重簷廡殿頂,屋脊兩端安有高3.40米、重約4300千克的大吻。簷角安放10個脊獸,數量之多為現存古建築中所僅見。
  • 北京:秋日暢遊故宮,遊人展示「脊獸」雪糕
    2020年8月27日,北京,遊人在北京故宮展示 「脊獸」雪糕。    2020年8月27日,北京,遊人在北京故宮舉起 「脊獸」雪糕拍照。    2020年8月27日,北京,兩位遊人在北京故宮觀看剛購買的 「脊獸」雪糕。
  • 脊獸數量決定檔次--藝術收藏--人民網
    除領隊「騎鳳仙人」外,脊獸 總共有10隻,它們出現的數量越多,說明建築級別越高,從古至今唯一一個擁有10隻脊獸的只有故宮太和殿。作為僅存的一套太和殿脊獸原件,它們如今變身藏 品,住進了東華門城樓。   數量多級別就高   走進紫禁城,中國級別最高的建築——太和殿映入眼帘。如何辨別它的級別?簷角尖端上排座的10隻脊獸正是它身份的象徵。
  • 故宮古建專家用500幅彩圖 「拆解」太和殿的前世今生 - 每日更新...
    這是世紀文景日前出版的新書《太和殿》中收錄的一則小故事。  本書作者周乾博士是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古建專家,曾任職故宮博物院建築部,參加太和殿大修工作。2004年至2007年太和殿大修時負責太和殿結構設計分析,每日在太和殿工作。2007年至今一直開展太和殿研究。在《太和殿》這本書中,周乾通過圖文並茂的形式,帶領讀者由內到外、由上到下、由整體到局部了解太和殿設計和建造的巧妙之處。
  • 故宮博物院成立90周年 民國時兩次險遭拍賣(圖)
    午門(1860年10月25日-11月9日),比託攝,拍攝地點:闕左門南側,是最早故宮系列照片之一  永樂十八年(1420年),北京紫禁城建成。龍椅上的第一位「天子」,是明成祖朱棣,最後一位,是清遜帝溥儀。
  • 「五脊六獸」,那些守護故宮的小精靈們,你認識幾個呢?
    前幾個月帶著孩子去故宮看600年特展,人太多,孩子沒有看夠,於是買了一本《這裡是故宮:脊翔瑞獸》,陪著孩子一起了解故宮脊獸的知識,不光是孩子,我也增加了許多有用的知識。《這裡是故宮》是一套書,《脊翔瑞獸》是其中的一本,是由「壽安宮大學士」向斯編著的。
  • 阿力遊北京——屋脊六獸
    屋脊獸一面3個,兩面6個,故屋脊六獸故宮建築屋簷房脊上常常排列著一些數目不等的小動物,這是漢族建築裝飾的一大特點,這些小動物叫做屋脊走獸、簷角走獸。太和殿屋脊獸故宮太和殿為等級最高的漢族古建築,角脊之上排列著10個小獸,其順序為:「一龍二鳳三獅子,海馬天馬六押魚,狻猊獬豸九鬥牛,最後行什像個猴」,象徵著皇權的至高無上。
  • 北京故宮知識大全!「圖文詳解」
    北京故宮平面圖北京故宮知識故宮位於北京市中心,舊稱紫禁城。於明代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是明、清兩代的皇宮,無與倫比的古代建築傑作,世界現存最大、最完整的木質結構的古建築群。故宮全部建築由「前朝」與「內廷」兩部分組成,四周有城牆圍繞。四面由筒子河環抱。城四角有角樓。四面各有一門,正南是午門,為故宮的正門。故宮被譽為世界五大宮之一(北京故宮、法國凡爾賽宮、英國白金漢、美國白宮、俄羅斯克裡姆林宮),並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1406年(永樂四年),明成祖頒詔遷都北京,下令仿照南京皇宮營建北京宮殿。1420年(永樂十八年),北京宮殿竣工。
  • 北方人常說的「五脊六獸」,原來是故宮裡的這些小「動物」
    此外還有重簷廡殿頂,就是再伸出一層屋簷,視覺上像是又加了一層頂,故宮太和殿用的就是這種屋頂。▌廡殿頂相比之下,普通民居使用的屋頂樣式就要簡單得多。懸山頂由一條正脊和四條垂脊組成,但是屋頂只有兩個面,稱為二坡,因房屋兩側的屋脊略懸伸出牆(山牆)外而得名。硬山頂同樣由一條正脊、四條垂脊和兩個坡面組成,但是屋脊不伸出山牆。
  • 有人說風水是迷信,看看北京故宮你就清楚了!
    風水到底是不是迷信,我們先看看北京故宮再作結論。在中華大地上風水傑作比比皆是,但是正宗的中國皇家秘藏風水的絕世經典之作,陰宅應是十三陵,陽宅當為北京故宮。那麼故宮有怎樣的風水特色?這是北京作為皇城選址在此的理由之一,其次是北京所在的地理位置,恰在由中龍發起的太行山脈和北龍的龍身燕山山脈交匯而成的風水寶地。這種風水格局的中心點,即穴就在故宮處,所以故宮建築就選址於此。對於選址的這種風水原則,筆者認為雖然迷信色彩很濃厚,但是暗含了天地人合一的理念。而天體對地球、對人的影響確實是存在的。例如萬物生長靠太陽,這是看得見,感受得到的。
  • 2020年《故宮日曆》,向六百年紫禁城致敬
    朱元璋在朱棣11歲時,分封他為燕王,領地就在現在的北京。後來,朱棣篡了他侄子建文的皇位。如果還在南京做皇帝,總是覺得心裡有點虛。所以說登基了以後,在大臣們的建議之下決定遷都北京,朱棣畢竟在這兒生活這麼多年,有一份感情在裡頭。所謂大臣的「建議」,其實也是他有意為之吧。所以在永樂四年開始籌建,期間經過十年時間的材料準備。
  • 唐山大地震,震出故宮一秘密,當時的人太聰明了
    雖然唐山災區已經被修復,可是我們失去的親人,卻永遠不會回來了,據當時地震倖存者說,唐山大地震發生的時候,由於北京離唐山非常的近,所以北京的故宮也受到了震動,這一震動就震出了故宮的一個驚天秘密,雖然當時震感特別強烈,但是故宮僅僅是房屋晃了幾下,並沒有造成更大的傷害,足可見古代建築工藝的精妙絕倫.
  • 故宮的隱秘角落,被發現了!_政務_澎湃新聞-The Paper
    故宮有許多隱秘角落,無論是神秘的未開放區,還是開放區的幽深處,都成為故宮魅力的一部分。最近播出的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帶著觀眾「上天入地」看故宮:爬上皇極殿房頂除草,賞鑑養心殿的貝殼瓦片,俯視太和殿前身的地基……今天,一起換上特殊視角,探索故宮的隱秘角落。
  • 兼具趣味與深度 故宮出版社推出系列新著解讀600年紫禁城文化密碼
    《紫禁城365》內頁 故宮出版社供圖 攝中新網北京7月21日電 (記者 應妮)故宮出版社日前連續推出《紫禁城建築之道》《紫禁城古建築營建思想研究》《紫禁城365》3本新書,分別從紫禁城的建築語言、思想境界、營建文化、圖像解構等方面詳細解讀紫禁城的文化密碼。
  • 華夏宮百年魂,故宮永不眠,記憶恆久遠,故宮藝術為何永不過時
    永不過時的建築——故宮紫禁城,這座屹立在中華大地上的宮殿,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也是中國最後的皇宮,它體現的不僅是中國的傳統建築,更是中國古代禮儀制度的立體化、符號化、圖像化的體現。所以整個紫禁城最突出的正是那條校正北京城、進出紫禁城的中軸,它將所有重要的建築都貫穿起來,並且將太和殿作為其核心,其它的建築皆以太和殿為中心,按照大小、顏色、職能進行排列,方正規矩、條理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