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食品工程師,北京小夥劉星對公交卻有著超乎尋常的熱愛。他曾發起「北京最長公交挑戰」,組織過「坐50站公交車你的終點在哪裡」的活動。甚至在深更半夜,帶領同樣「睡不著」的小夥伴,去乘坐夜班公交。時刻關注著公交系統的他,將其視作「感受一座城市最好的方式」,也見證著北京的華麗蛻變。
坐上夜班公交整個城市都是你的
與三五好友,在大排檔東拉西扯觥籌交錯;與親密愛人,在電影院你儂我儂親親熱熱;抑或是獨自一人,點起香薰蠟燭,泡個舒適綿長的澡……
結束了一周工作的星期五晚上,你的選擇是什麼?
9月中旬的一個周五,7名白領於深夜11點準時到達東直門宇飛大廈對面的公交站,等待由劉星引領著去探尋「另一種北京」。累了一天後,他們卻願意將時間消磨在乘坐公交車這種事情上,理由令人好奇——
「夜班公交多好玩啊,整個城市都是你的!」小個子的夏沉眨了眨細長的眼睛,她是那種直爽漂亮的姑娘,跟大半夜不回家跑來坐公交這種事看上去毫無違和感。
「我以前坐過別的線路,這次想體驗新線路。」男生「立方」的上一份工作在五棵松,以前加班晚了為了省錢,會坐公交到建國門。他對夜班公交並不陌生,體驗的同時也是一種懷舊。
而Echo和曉丹這種「從沒坐過夜班公交」的公務員,報名純粹就是出於一種對朦朧夜色的少女心。曉丹坦言,看到帖子的時候「文藝細胞」發作。「正巧好朋友Echo是下一天的生日,想在凌晨的公交車上第一個祝福她。」
……
面對躍躍欲試的旅伴,劉星顯得有些興奮。等車時他為大家介紹了近兩三年北京夜班公交的發展變化以及今晚的路線。大伙兒知道將要乘坐夜10外,去「看看真正意義上的皇城根」。到達西單後再轉乘夜1,「感受一下空曠的長安街」。
他們等到城市睡去才開始工作又趕在天亮前「消失」
時針跨過零點,目標車夜10外與新的一天共同到來。
魚貫上車的大家打破了車廂原本的寧靜,在安全員「往後走」「扶穩」的連聲叮囑中,幾位體驗者經過了兩位分別在刷手機和聽歌的姑娘,以及兩位身穿灰色T恤的代駕師傅坐了下來。今夜直至凌晨5時,安全員需要一直守在門邊,無論車廂有沒有乘客。
車子發動,涼風拂面。簋街依然賓客滿棚燈火通明,但店外的凳子基本空了,喧囂都已縮到室內。交道口附近的小胡同徹底黑了下來,鼓樓在夜色中的剪影也更加溫柔。再轉個彎兒,點點燈光圍著前海亮成一圈,湖面被映襯得猶如墨色的鏡子……
道路卻不似想像中安靜。除了以難得的速度暢快行駛的晚歸者,還有剛過凌晨便準備出動的環衛車,以及至少四五輛噴著碩大水圈、緩緩駛過的灑水車。好幾處路邊和地下通道,聚集著身著橘色工服的市政工人,遠遠便能聽見機器的轟鳴。
半小時後到達西單,當夜1路進站剛剛停穩,三四位代駕飛速躍下,麻利抖開摺疊自行車便「刷刷」遠去。能夠中途下車往往意味著收到訂單以及相應一份百元左右的收入,他們是車上至少20位同行羨慕的對象——橫貫東西的夜1路上,代駕和他們的摺疊自行車常將車廂填充得滿滿當當。夜班公交是代駕移動的家,無數個夜晚,他們就這樣一邊等待派單提示響起,一邊在行進中迎來黎明。
「比我想像的人和車都多」,第一次坐夜班公交的曉丹感慨。大伙兒意識到有另外一群人,等到整個城市睡去才開始工作,又趕在天亮前「消失」,仿佛什麼都沒有發生。
北京比想像中大 比想像中有趣
活動持續到近凌晨兩點,劉星目送所有參與者離開後才獨自回家。雖然十分疲倦,但看到大家似乎都有所感悟,他十分欣慰。
主業為食品公司研發工程師的劉星,空閒時會約著朋友共同嘗試一些其他領域的活動。最熱衷的,便是與公交有關的探索。
夜班公交是劉星一直想做並醞釀了很久的嘗試,在此之前的2016年,他還曾發起「北京最長公交挑戰」,邀請小夥伴乘坐從北京朱辛莊到河北涿鹿,全長120公裡的898路公交車。
由於距離過長,那次活動最終僅來了一位參與者。原本有些亢奮的兩人,歷經「想和司機聊聊但被趕回座位」「邀請乘客加入直播又遭到拒絕」後,漸漸接受了旅程中的平淡。「於大包小包的乘客,這只是一種生活的日常。」
另一場「坐50站公交車你的終點在哪裡」活動則火爆得多,劉星帶著七八位參與者,每條線路乘坐5站,通過隨機的遊戲來決定每次換乘的車輛,總計10條線路,歷經東直門、潘家園,最終到達琉璃廠。
劉星坦言,設計這場活動是受「人人網」流傳甚廣的「坐100站公交車」啟發。「有人可能在北大繞了一圈還在北大,有人可能到了門頭溝差點沒回來……那場挑戰的參與者都是獨立行動,我想帶著大家一起玩兒。」
劉星回憶,有幾個在海澱讀書的大學生,來到東直門的那一刻就說,除了在三裡屯吃飯,自己從沒有去過東邊,原來商業氣息這麼濃厚。等到了潘家園,大夥又站在街邊感慨這裡的車流也這麼洶湧。行至洋橋人們發現,附近住宅區十分密集,但卻顯得很冷清……「他們見到的跟西北地區環境完全不一樣,覺得自己去了一個『假的北京』。」劉星笑言,朋友們的體驗各不相同,但共同結論是北京「比想像中大,比想像中有趣」。
公交對時代印跡的演變體現得特別清晰
對道路和公交的熱愛,在劉星幼時便已生根發芽。四五歲時,他常跟開著「小面」的父親出來轉,並默默將所經路段在腦海中構畫成一幅動態地圖。「能認路、不會丟」,被劉星視作表達獨立與獲得安全感的重要途徑。
如今,劉星已無意去盤點或「炫耀」曾記得多少條線路的走向,手機導航軟體的普及也令這件事顯得不是那麼重要。事實上,在公交線路時有增刪調整的當下,關注其變化及分析背後的原因讓他覺得更有意思——
「之前我很不看好一條線,從四惠到故宮北門的58路。後來覺得可能是想要遊覽CBD區域的人非常多,以及需要緩解故宮天安門的交通壓力,就單開了條類似區間車的線路。」
「你發現近年三環路上的長線公交車大幅減少了嗎?就是因為10號線的開通。其實每當有地鐵新線開通,周邊公交都會進行調整,一是儘量避免重複線路,二是方便接駁利用地鐵+公交方式出行的居民。」
「這一兩年打車軟體、共享單車對核心區公交的影響也很大。伴隨疏解外遷,郊區需要新開很多站點。城市發展與政府規劃傳導到公交上是比較靠後的一環,所以它對時代印跡的演變能體現得特別清晰。」
在劉星看來,相對於地鐵的「點對點」,公交能讓人真切感受到城市的模樣。「你看到夕陽下的鐘鼓樓,會覺得北京很美。看到西四的一片小商店,會回想從前那裡的胡同……當你突然靈光一閃,不妨給自己一個機會坐坐公交車,去認識或再次認識這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