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9年,美國公司spaceX通過六次火箭發射,把360顆人造衛星送人太空,計劃在太空中組建一個新的數據傳輸網絡,這是一個新的劃時代的的計劃,在這個龐大的計劃中,馬斯克計劃在未來幾年,通過約 4000 枚相互連接的衛星和依據地理分布的地面基站,構築一個覆蓋全球的廉價太空通信系統。並且給這個計劃在 2020 年代中段鋪設完成的偉大構想命名為:星鏈計劃starlink。
相比於現在的網絡通信工程,所有的國家之間的網際網路數據的傳輸主要通過海底光纜進行傳輸,有線的傳輸必然會出現國家和地區直接的連接不暢,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位於印度和中國兩個國家的邊界線的兩個村莊,如果他們之間的發送電子郵件,數據需要從中國的個人電腦到中國的數據中心,中國的數據中心去到新加坡,然後從新加坡轉到印度,然後再到印度的個人電腦,這中間經過了很多不必要的路徑,這就帶來了信息的傳遞出現時間差和傳遞中間出現誤差。現在美國正在做的是拋棄海底光纜的傳輸,通過衛星來實現寬帶數據的傳輸。這樣的話,數據就可以通過最近的一個衛星或幾個衛星就可以完成了。
這個計劃是在為未來網際網路數據傳輸鋪設一個基礎架構平臺,不亞於原來美國主導的GPS,當年中國為了擺脫對於GPS的依賴,組建了自己的導航系統北鬥,現在美國又在升級自己的網際網路傳輸平臺,這個大平臺一旦建設成功,先發優勢將更加明顯,後來者的追趕將更加艱難。
中國目前領先的5G技術,實際上是在這個鋪設在海底光纜的數據傳輸基礎上的延伸。打個比方來說,5G技術是通過在一個個城市裡面建立基站,把一個城市的數據傳輸道路加寬,運送數據的汽車速度加快,讓這個城市裡面的數據流通更快;城市與城市之間的連接還是通過光纖的傳輸,類似於通過高速公路連接;國家與國家之間通過海底電纜連接,可以比喻成為遊輪。星鏈計劃則是通過飛機把一個城市和一個城市連接起來,這樣的數據傳輸的效率將會更加高效。
對於在「5G」時代處於劣勢的美國來說,這個計劃便如「救星」般的存在。以衛星網際網路取代地基網絡,進而重新獲取網際網路通信領域的優勢,甚至將網絡通信市場一網打盡,順帶把頻譜資源收入囊中,姑且不論其成敗如何,但這盤棋的布局卻很老辣。
那麼美國已經開始了,中國是否跟進了呢?答案是肯定的。此前,中國曾有多個分別由 「國家隊」 航天企業和民營衛星公司提出的衛星網絡計劃。但組網所需的巨額投入意味著幾乎沒有任何一家具備獨立的組網能力。因此,中國版 Srarlink 走上了國家牽頭、出資,多家央企和民企共同加入成為衛星組網供應商的新方向。如果進展順利,就通信衛星項目本身,未來 3-4 年時間裡每年發射的衛星數量將達到數百顆的級別。
央企航天科技集團、航天科工和中國電科,對應的衛星網絡分別是鴻雁工程、虹雲工程、天地一體化信息網絡,民營企業的銀河航天提出了星座計劃——銀河 Galaxy。這些公司的共同發力將讓中國的近地寬帶衛星的發展加速,加上國家的統一協調,打通衛星生產企業沒有火箭發射能力,火箭發射企業沒有衛星生產能力,讓雙方互相需要,變互相競爭為相互合作,讓整個計劃良性發展。在更高一個層級進行協調,擺脫開始階段的市場競爭,從國家戰略的層面考慮問題,將能夠發揮中國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
有人質疑這是新的星球爭霸,新的太空軍備競賽,但筆者認為,這個系統完全是「新基建」的內核,是避免以後外部圍剿,卡脖子的關鍵的提前布局,未來世界的話語權掌握在有能力搭建平臺的國家,這個網際網路基礎平臺我們不能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