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談記者 白明山
優秀傳統文化,如何為今天的基層治理所用?鄉村治理,如何探索充分貼近民情的「接地氣」路子?在河北省邢臺市任澤區,一批批「和合說事工作室」的出現,讓我們看到了基層治理既講道理、更講文化的動人圖景。
調解員在進行調解
和合之鄉,和合說事
劉仁書是任澤區西許花村人,十幾年來一直租賃王某的門面房經營超市。這期間,劉仁書為修理店門墊付了維修費。後來,王某要用房,他答應劉仁書,店鋪騰清交鑰匙時會還上維修費。結果,劉仁書交了鑰匙,卻遲遲拿不到維修費。欠帳越理越亂,鬧得兩家十幾年的關係也生疏了。
聞知此事,當地「和合說事工作室」專職調解員許俊景找到王某,多次為其講解和合文化,做他的思想工作。終於,王某被說動,將維修費還給了劉仁書。
小小一樁調解,卻是「和合說事工作室」在任澤區生根結果的縮影。任澤區曾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命名為「中國和合文化之鄉」,在謀求鄉村治理轉型的今天,當地以和合傳統融合法治、德治與自治,陸續在195個村建成集聚和合文化元素、凸顯德教文化功能的「和合說事工作室」。
任澤區委書記李海林說,農村矛盾燃點大多從房簷子(宅基地糾紛)、地邊子(承包地糾紛)、扯孩子(家庭矛盾)引發,如果動用司法力量解決,不僅不易化解,還容易留下積怨。藉由說事把矛盾「說」開,既疏導了怨氣,又培植了新風,還激發了鄉村治理的新活力。
吸收「五老」,完善隊伍
近幾年,任澤區逐步建立健全區、鄉、村三級調解委員會,形成了以區級調委會為牽頭、行業性調委會為依託、鄉村調委會為基礎的人民調解體系。在此基礎上,「和合說事工作室」的推出水到渠成。任澤區司法局黨組書記、局長王忠說,目前「和合說事工作室」做到了「五個有」:有固定場所、有工作人員、有管理制度、有經費保障、有考核獎懲。
說事由人說,關鍵誰來說?任澤區就地取「才」,延請鄉村中威信較高、為人正直、辦事公道的老黨員、老幹部、老教師、老長輩、小老闆等「五老」坐鎮。「五老」諳熟當地民情,往往兼具政治優勢、威望優勢、經驗優勢乃至親情優勢,不但能做調解工作,還能宣講政策、教育後生。任澤區為「五老」提供及時的法律、政策等方面業務培訓,確保其知識儲備不掉隊。
李中秋退休前是當地一所小學的校長。2014年,任澤區大屯鄉成立鄉級人民調解委員會,聘請退休幹部、鄉賢發揮餘熱,由於威望高、熱心腸又善於學習,李中秋成為大屯鄉人民調解員,並負責鄉「和合說事工作室」工作。在調解中,李中秋秉持「和為貴、合則美」理念,強調「家事糾紛以孝為先,民事糾紛以和為貴,經濟糾紛以信為本」。由於成效突出,他被評為「全國模範調解員」。
李中秋說,2020年年初,大屯鄉大屯村3兄弟因贍養老人發生矛盾糾紛,老人無奈只得向他求助。了解事情原委後,李中秋與兄弟3人談心,又設法發動當事人的兒女親朋做工作,終於讓3兄弟重歸於好,老人贍養問題圓滿解決。
基層治理,新風可期
「和合說事工作室」穩定運行,讓任澤區的治理面貌有了新變化。2019年,任澤區共排查各類矛盾糾紛658起,成功調解644起,調解成功率98%,成功化解初訪案件145起,化解率98%。
以工作室為平臺,鄉賢示範帶頭作用在任澤得以充分發揮,實現「管群眾」到「群眾管」轉變,群眾精神面貌改變,孝老敬親、兄友弟恭、鄰裡互助等好家風、好村風回歸,全縣鄉風文明水平進一步提升。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和合說事工作室」成員還變身抗疫前線的「戰鬥員」、保障百姓生活物資的「快遞員」、普及疫情防控知識的「宣傳員」,讓群眾看到了危急時刻鄉村三治融合的新力量。村民們都說:和合說事,區裡辦了實在事,大家少了煩心事。(刊於《半月談》2020年第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