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馗是古代著名的捉鬼之神,他的形象威武嚴厲,長得豹頭環眼,鐵面虯髯, 身穿大紅官服 ,足蹬皂靴。只見他手擎利劍,腳下踩著一個小鬼,作 刺殺狀,「鍾馗斬鬼,」 「鍾馗捉鬼」, 的傳說在民間盛傳不衰。 據說在唐朝開元年間,唐明皇從驪山校場歸來, 忽然得了惡性瘧疾,巫師們用盡了心計忙活了一個 多月也不見好轉。一天深夜,明皇夢見一小鬼, 身穿紅衣,一腳著靴,一腳赤足,腰間掛著一靴,這個小鬼偷偷盜走了楊貴妃的紫香囊和明皇的玉笛。 明皇大怒,怒斥小鬼,小鬼自稱「虛耗」。這時,只見一大鬼「頂破帽,衣藍袍,束角帶」,徑直抓住小鬼,以利指刳掉小鬼的眼睛,提起來生吃了。明皇吃驚地問他是誰,大鬼奏道:「我是終南山的進士鍾馗,因為殿試不利,自殺於宮殿的臺階上,曾蒙聖旨賜綠袍而葬,此後,我發誓要驅除下虛耗妖孽。唐明皇大夢醒來,病也好了。於是命大畫家吳道子按夢中所見繪出鍾馗像。明皇在畫像之後批詩一首: 靈祗應夢,厥疾全瘳,烈土除妖,實須稱獎。因圖異狀,頒顯有司,歲暮驅除,可宜遍識,以祛邪魅, 兼靜妖氛,仍告天下,悉令知委。由於李隆基皇帝的大力推崇和批告天下,鍾馗名聲大震,成為中國古代頭號打鬼之神。
但另一則傳說,與此稍異,說鍾馗字正南,終南山秀才。生得醜惡駭人,但才華出眾。唐德宗時, 進京應試,不假思索,一蹴而就。主考官韓愈,陸贄對鍾馗的才華十分賞識,將他點為頭名狀元。 但唐德宗卻以貌取人,聽信奸相之言,欲將鍾馗趕出龍廷,鍾馗是一個剛烈之士,當場自刎死。德宗深為感動,並封鍾馗為「驅魔大神」,遍行天下,以斬妖邪。閻王爺給他配上「含冤」、「負屈」二位,為 他的文、武將軍,將奈何橋的小鬼化為蝙蝠,當鍾馗的嚮導。鍾馗翦除鬼魅,立下大功,上奏玉帝, 被封為「翊有除邪雷霆驅魔帝君。」清初《天下樂》傳奇則是這樣記述:杜平樂善好施,贈金給鍾馗赴京應試,鍾馗將自己妹妹許配給杜平。鍾馗為人好剛使氣,一天醉酒後,進入一 寺廟,看見僧人正在為好友杜平作道場,十分生氣 便毀榜毆僧,並對杜平說:「人之禍福在天,何得託名於鬼?如果鬼真能作禍於人,那它就是害人之物,當殺而啖之!」後來惡鬼將此事告到觀音那兒,觀音偏聽偏信,決定減損鍾馗之壽。鍾馗在往長安應試的途中,走進一條山谷時,被眾鬼圍攻面容被毀, 變得十分難看。入京雖考中會元,終因相貌過於醜陋被黜,他含冤而死。死後,他奏玉帝,被封為 「斬崇將軍」,領兵三千,專門懲罰作禍人的惡鬼 鍾馗不忘前時諾言,率鬼卒除夕回家,將妹妹嫁給杜平,這就是民間傳說的「鍾馗嫁妹」。
其實,在歷史上並無鍾馗其人,他是人們假託的神名。古代人稱椎為「終葵」,椎是古人打鬼的棍棒 ,人們在舉行驅儺儀式時,往往帶上大椎。因為字音的相同將「終葵」寫作「鍾馗」,鍾馗開始含義是「逐鬼之椎」。到了唐玄宗時才將其人格化為打鬼之神,並附上種種傳說。 由於鍾馗捉鬼、吃鬼的傳說的流行,「鍾馗捉鬼圖」也流行於世,宋代鍾馗像已作為闢邪驅鬼的門神像,上自宮廷,下至民間廣為流傳。在明初還出現了《慶豐年五鬼鬧鐘馗》的雜劇。還有不少鍾馗斬鬼之類的神奇小說。鍾道相貌雖醜陋,但心地善良,其作為特殊的藝術形象,影響廣泛而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