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喜@鄉村小喬、@科學施肥用藥、@李子柒、@漁人阿烽、@田野裡的七月、@岫雲村李君、@村野發現·湘妹心寶,以及「三農」內容創作機構「住宅公園」獲得2020年金稻穗獎!
金稻穗獎是農民日報、字節跳動共同發起的中國首個移動網際網路領域「三農」信息獎項,旨在表彰在幫助農產品上行、推廣農業技術、展現當代特色農村生活等方面成就突出的創作者和創作機構。本屆金稻穗獎共收到4697條報名信息。
抖音、今日頭條等產品擁有廣泛用戶基礎,利用精準分發技術,可以把有用的信息推送給需要的用戶,這大大提高了信息服務效率。當這種服務效率和「三農」結合,產生了技術傳播的價值、創造經濟收入的價值和豐富農村文化的價值。
@村野發現·湘妹心寶曾慶歡視頻記錄農村生活,一年讓200多萬人愛上鄉村好風光;@田野裡的七月郭鋮鋮夫妻分享家鄉美食,助銷當地農產品;@科學施肥用藥專家團隊科普農技知識,幫助農戶提升種植效益;@鄉村小喬王小喬藉助人氣,3場直播賣出3萬支百合花,幫花農解決燃眉之急……
讓我們走進其中4位金稻穗獲獎者的生活看看。
解決貧困山區婦女就業問題
站在腐乳工廠的車間裡,心寶一不小心恍了神。
在車間工作的,大多是40歲上下的婦女。有了腐乳廠的工作,她們就能在家門口就業。
「如果小時候,縣裡有這樣的扶貧工廠,媽媽是不是就不用去外面打工了?」心寶想著,鼻子忽然酸酸的。她努力把正在直播的手機對準女工們手裡正在灌裝的腐乳,開始講解。
心寶知道,她通過抖音直播多賣出一些腐乳,當地的扶貧企業就可以擴大生產規模,招聘更多員工。鄉親們就能在家門口就業,像她小時候一樣的留守兒童,就能少一些。
留守之痛讓她不願外出務工
心寶原名曾慶歡,是湖南省婁底市新化縣人。在今日頭條、抖音等網絡平臺上,網友更熟悉她的網名@村野發現·湘妹心寶。
今年3月脫貧摘帽前,心寶所在的新化縣曾是湖南省最大的國家級貧困縣。過去,年輕人在當地賺不到錢,紛紛選擇外出打工,村裡只留下老人和兒童。
心寶就是這些留守兒童之一。從小到大,她一直跟著爺爺奶奶生活,一年到頭只有過年才能見父母一面。沒有父母陪伴的童年,她常常覺得孤單。
在縣城讀了中專後,她被學校介紹到廣東沿海的服裝廠工作,也成了離鄉外出務工的人。爺爺的離世,讓她決定回到家鄉,花更多時間陪伴奶奶。
2018年底,表哥楊博提議和她一起做「三農」自媒體。楊博是「70後」,比心寶大20多歲,有多年電商運營經驗,他在工作中察覺到,近年來付費流量越來越貴,傳統電商都在謀求轉型,未來自媒體平臺很可能會有較大發展。
2019年3月,心寶和楊博開始拍攝短視頻。最初一個月效果並不好。報名參加頭條學院的「扶貧達人培訓計劃」後,開始掌握了一些視頻拍攝技巧,也明白了內容定位和方向垂直的重要性。
他們決定,把方向確定在記錄農村美好生活上——一條記錄農村耕作的視頻,當天就火了,1700萬播放,漲了30萬粉絲。之後,直播記錄農村婚宴,走訪雪峰山長壽村老人,都受到了網友追捧。其中,花幾個月拍攝的一碗米飯背後的故事,被抖音網友點讚110多萬次。
讓農副產品走出大山
新化縣地處雲貴高原向江浙丘陵遞降的過渡帶,地形險峻。東部是連綿的低山和深丘,西部則是海拔1000多米的雪峰山。
近年來,當地政府做了大量工作,讓縣裡的每個村都通上了公路。但地形造成的交通不便和常年的積貧積弱,依然困擾著鄉親們。
一次,拍攝當地梨子時,心寶和楊博得知,成熟的梨子靠人力挑下山才能賣出去。人力不足,銷售渠道有限,果農常常白忙活一年。
「看到梨子我就傷心,就生氣。這麼好的梨樹長在這裡,不種可惜,種了多少能賣一點點獲得收入。可是每年九成的梨子都爛在山裡賣不出去。」果農說。
這讓心寶和楊博產生了嘗試視頻、直播電商的想法。他們在今日頭條、抖音開起小店,帶貨當地農副產品。
新化縣白溪鎮手工腐乳是當地有名特產,獲得國家地理標誌證明商標,此前只能通過線下銷售,銷量也有限。心寶決定和腐乳廠合作在抖音推廣。
今年5月的一場直播,心寶一晚上就賣出了40萬元的腐乳,是這家工廠平常3個月的產量。截至目前,心寶幫新化縣白溪鎮賣出了6萬多份腐乳。一己之力帶動白溪腐乳的生產發展,有網友開玩笑說,她是「新時代豆腐西施」。
今年8月,心寶長期合作的腐乳廠建好了新廠房。有了銷售渠道,當地的扶貧企業正在努力擴大生產規模,爭取為當地提供更多就業機會。
「一個產品在傳統網店上架後,不可能馬上有銷量,需要做權重、做推廣。水果、蔬菜等農產品等不了,10天可能就爛了。做直播的話,只要開播就有銷量,就能幫農民解決問題。」楊博說,他們還準備做一家「三農」MCN,孵化更多像心寶一樣的「三農」達人,爭取村村都有「三農」主播,為家鄉做出更多貢獻。
分享家鄉美食助銷農產品
郭緒鳳和郭鋮鋮夫婦覺得,他們在農村才活得自在。
大學畢業在外闖蕩幾年後,郭緒鳳放棄設計院的穩定工作,回到家鄉山東省聊城市高唐縣西郭村。他用短視頻記錄鄉村生活、分享家鄉美食。一年多時間,兩人的抖音帳號@田野裡的七月積累200多萬粉絲,被網友們點讚近4000萬次。
現在,郭緒鳳夫婦每月通過抖音銷售出的農產品達到四五百萬元。他們還幫村裡建起了黏豆包小型加工廠,為當地20多名婦女提供就業機會。通過短視頻創業,郭緒鳳讓更多人看到,年輕人在農村也能闖出一片天。
90後建築設計師返鄉創業
郭緒鳳出生於1990年,家裡用「龍鳳呈祥」為堂兄弟四人取名,他分到了「鳳」字。在短視頻和直播裡,妻子郭鋮鋮稱他為「鳳兒」。
2013年,郭緒鳳從山東農業大學畢業後去了建築設計院工作。在大學裡學習建築設計的他,原本以為設計是「天馬行空」的事,工作後才發現,這個職業所擁有的自由遠沒有想像中高:「甲方讓你幹啥就幹啥,跟個機器人一樣,時間久了人都會變麻木。」
2015年,郭緒鳳辭職回到西郭村,希望能在家鄉做出一番事業。最開始,他嘗試著開網店賣家鄉出產的五穀雜糧。但因為不懂推廣,一個月時間,店鋪裡只賣出了一件產品。
郭緒鳳灰頭土臉關了網店,去了叔叔的農場做設計工作。農場是當地新農村建設的項目之一,主要業務是文旅、水果採摘、特色農副產品銷售等。2018年農場遊客減少,村裡的特產墜面也滯銷了。
為了幫助村裡銷售傳統手藝製作的墜面,郭緒鳳開始嘗試短視頻創作。墜面細如絲線,從高高的竹竿上垂下來,像是輕柔的紗簾。郭緒鳳覺得墜面晾曬的場景很有美感,就用手機記錄下來,上傳到抖音。
沒想到,很快火了,網友紛紛評論「想買」。這讓他第一次看到了短視頻的力量。村裡的墜麵廠每天能生產80箱墜面,大約400斤,郭緒鳳通過短視頻一天就能賣完。滯銷的墜面找到了銷路,郭緒鳳和妻子也找到了創業方向。
短視頻記錄家鄉美食
其實,在走紅之前,郭緒鳳和郭鋮鋮也經過了多次嘗試。
返鄉後,郭緒鳳把短視頻定為自己的創業方向。他在不同平臺上嘗試,但都沒什麼效果。妻子支持他,長輩們卻不理解。年邁的父母不懂什麼是短視頻、自媒體,只覺得兒子每天都是拿著手機、相機拍來拍去,「不務正業」。
2018年7月,郭緒鳳和郭鋮鋮的女兒「七月」出生了。懷孕期間,郭鋮鋮辭去了會計的工作,和郭緒鳳一起準備短視頻創業。這也讓家人更加反對。
「人家的孩子都買樓買房了,就你拿著手機在村裡到處逛。」2019年春節期間,父親告訴郭緒鳳,再給他兩個月時間嘗試,再做不出成績,就不要折騰了。
郭緒鳳決定,把這兩個月花在抖音上。
家鄉風景沒有特色,房子也規規矩矩,郭緒鳳和妻子決定從鄉村美食入手:「從家鄉去大城市的人越來越多,我們把家鄉的美食拍出來,讓他們能在視頻中找到一些小時候的感覺,找到家鄉的味道。」
很快,就有作品火了。郭緒鳳恍然大悟:「大家喜歡的是『七月』媽媽身上那種樸實的家鄉味和真實的生活。我們去做一些大魚大肉,朋友們反倒不喜歡了。」
粉絲多了,夫妻倆開始嘗試直播帶貨。去年底,他們做了第一場直播帶貨,賣掉了3600件山東特產。
「今年疫情對農產品線下銷售有很大影響,但好在有帶貨直播。很多主播都願意幫助農民們銷售農產品,你帶一點他帶一點,也就都賣出去了。」郭緒鳳說,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以來,他們幫助鄉親們賣出超過50萬斤桃子。
現在,郭緒鳳夫妻倆每月會做七八場帶貨直播,銷售農產品四五百萬元。他們還帶動了村裡3名年輕人一起短視頻創業,幫村裡建起了黏豆包加工廠,讓20多名婦女在家門口就業,每月增加兩三千元收入。
郭緒鳳說,他想通過抖音帶動村裡實體經濟發展,把當地更多農產品、手工藝品銷售出去。
用視頻形式給農民做科普
對種植果園的農民來說,青苔是個需要注意的問題嗎?農業專家們在廣西的柑橘園裡做了3個月田間試驗,給出了答案。
在今日頭條@科學施肥用藥的帳號裡,類似的文章還有很多。豐創研究院的幾名農業專家,把實驗室裡的數據、報告「翻譯」成通俗易懂的科普文章和視頻,讓更多農民便捷了解科學使用化肥和農藥的方法。
以前只在農技培訓班裡授課的專家,出現在了科普視頻裡;以前憑經驗、口口相傳的農業知識,現在打開手機就能學習。在今日頭條和西瓜視頻,實驗室裡的報告、試驗結果,變成了通俗的農業知識,惠及更多農民。
實驗室裡的農作物醫生
除草是種植最常遇到的難題之一。雜草生命力強,大規模種植的除草要靠農藥才能完成。
廉價高效的除草劑百草枯因毒性被禁售後,哪種農藥是農民除草的最佳選擇?今年6月29日,科學施肥用藥在今日頭條發表了一篇科普文章,對常見的除草農藥草甘膦和草銨膦進行了科普。
文章從兩種農藥的作用機理、除草速度、負面作用和安全性等多方面對比,並通過田間試驗,對比兩種農藥的使用方式、噴灑配比、除草效果等。最後,還給出了選擇建議等實用指南。
「我們每個月收到的私信裡,十幾條都在問除草。」科學施肥用藥帳號運營者之一岑紅梅表示。為了讓農民們更加科學使用農藥除草,她和同事們花了近3個月時間,在廣西桂林的兩個砂糖橘園進行了兩次為期十幾天的除草實驗。
岑紅梅和同事們來自大豐收集團豐創研究院。他們大多畢業於華南農業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等農業院校,在農業化學研究領域擁有豐富工作和研究經驗。日常工作中,他們對農作物的不同問題進行藥物試驗,研究農藥、化肥使用方法,就像是「實驗室裡的農作物醫生」。
岑紅梅是豐創研究院實驗室負責人,畢業於南京農業大學,在農業化學領域工作已經近20年。多年的工作經驗讓她深知農民們使用農藥化肥的困難——有農業知識的大學生不會下田去種地,真正種地的農民們接觸農藥、化肥相關知識的途徑卻不多。
2018年,她在今日頭條上註冊了帳號,想做農藥、化肥相關知識科普。2019年中,她把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帳號改成了科學施肥用藥,聯合研究院幾名同事一起做農技科普。
課堂裡的專家走上網絡
以前,農民使用農藥、化肥主要依靠經驗,在農資店裡購買化肥時向農資店老闆詢問用法、配比,很多時候,很難得到有效指導。如果想學科學用藥知識,只能靠農技培訓班或農資商的農民會,但這樣的機會有限。
現在,農民可以通過今日頭條了解農藥的科學使用方法。去年10月,岑紅梅又開通了西瓜視頻帳號,用視頻形式講解科學用藥的方法,讓科普更直觀。
農業專家們還會針對大家在文章、視頻評論區和頭條問答裡留下的問題進行解答。有時候,為了回答一個關於非常用農藥的問題,還得專門做田間試驗。「沒有經過驗證,我們沒辦法明確知道這個藥混配後會不會產生一些危害或無法預料的問題。」
「2018年11月我去陝西楊凌時,當地農民用的手機還都是功能機。到去年10月我再去,很多人就已經換成了智能機。雖然是自己家孩子淘汰下來的那種智能機,但也能讓他們多一點獲取資訊的渠道。」岑紅梅說。
最近,視頻裡出鏡的王明明,參加線下農民會、培訓班時常常被人們認出來:「您是王老師嗎?我試了您在視頻裡教的辦法,挺管用。」
岑紅梅說,未來他們想把開展田間試驗植物的品類從柑橘、葡萄等水果擴展到更多農民們廣泛種植的經濟類作物,也將在廣東廣西之外的內陸地區展開農藥研究。將來,他們還想在短視頻領域持續發力,用更豐富的視頻形式給農民朋友們帶來農業知識。
返鄉創業幹起「三農」自媒體
「以後咱不餵了,不養了。」看著邊賣豬邊流淚的媽媽,王小喬不知怎麼安慰。
2018年春天,小喬剛辭職回鄉創業不久。那年,因為非洲豬瘟疫情,豬肉價格跌到了谷底。一家人起早貪黑養豬,反而賠了錢。
媽媽的絕望,讓王小喬看到了農民的辛酸。沒有自己的銷售渠道,靠天吃飯的農民只能指望當年年景好些——可如果年景太好大豐收,客商們不愁收購,農作物依然賣不上價。
那時的小喬還沒想到,自己在西瓜視頻、抖音上做「三農」自媒體創業,不僅能給自己和家人帶來更好的生活,還能幫助生活困難的鄉親們增收。
返鄉創業
王小喬出生於江蘇省連雲港市東海縣,是一名「90後」。大學畢業兩年後她辭去穩定工作,決定回鄉創業做「三農」自媒體。
「看到有同學在今日頭條做美食自媒體,就想自己也嘗試一下。」在同學的帶動下,小喬在今日頭條上註冊了帳號@鄉村小喬,成了一名「三農」創作者。
最開始,家裡人和鄉親們都不太理解,一個年輕人為什麼要每天拿著相機到處轉悠。好在純樸的鄉親們對小喬拍視頻並不反感,有時還會主動配合。
小喬在今日頭條上記錄下鄉村生活和美食、農村新鮮事。網友們被寧靜的鄉村生活和小喬一家人的質樸吸引,小喬漸漸獲得了不少粉絲關注。
幾個月後,西瓜視頻開通了直播功能。小喬成了西瓜視頻直播的第一批創作者。在和粉絲的交流中,她發現大家很喜歡通過直播觀看農村真實生活。農民田間地頭勞動、村裡的剃頭匠、集市上的羊肉湯,都成了小喬直播的內容。
網友最好奇農村的婚禮。小喬每次直播,一場直播就能漲3-5萬粉絲。現在,小喬在今日頭條、西瓜視頻、抖音等平臺上的粉絲近650萬。
找到銷路
2018年8月,小喬接到一名陌生人求助。那年大蒜豐收,採購商收購量有限,這名老鄉的蒜沒賣出去,眼看就要爛在地裡。小喬想到年初媽媽賣豬的場景,想通過自己的努力幫老鄉一把。
她決定無償幫老鄉銷售大蒜。大蒜價格公道,12.8元5斤包郵,很受粉絲們歡迎。帶貨僅三四天,滯銷的近3萬斤大蒜就銷售一空。
此後,小喬通過她的自媒體平臺,為農產品銷售困難的農民們,找到了一條全新的銷售途徑。村裡一名老鄉貸款種了20畝海棠樹苗,眼看樹苗長成,3年前承諾來收購的買家卻不見了蹤影。眼看貸款要還不上,小喬出馬,很快通過今日頭條幫老鄉找到了銷路。
去年,小喬家隔壁鎮上出產的藍莓銷路不好,鄉親們找小喬幫忙。小喬一有時間就通過西瓜視頻和抖音直播帶貨,一個月賣出了1萬多單藍莓,解決了鄉親們的燃眉之急。
小喬還多次參與字節跳動扶貧組織的助農活動。她到過國家級貧困縣陝西合陽,幫忙銷售當地的蜜薯;也到過雲南紅河,幫當地農民銷售梯田紅米。今年疫情防控期間,小喬還通過5個多小時的3場直播,幫山東花農們賣出了3萬多株鮮切花。
美好生活
通過平臺流量分成和直播帶貨收入,小喬讓家人生活更好。如今外出參加活動,小喬都會帶上媽媽,讓她有機會見見外面的世界。
今年去參加西瓜視頻的活動時,小喬帶媽媽第一次吃了自助餐。在海南三亞水族館玻璃前,媽媽看著工作人員扮演的「美人魚」著了迷,久久不願離去。
鄰村一名60多歲的大爺負擔重,妻子和兩個孩子都有智力障礙。小喬購買了原材料,教大爺做手工小馬扎。她通過頭條店鋪幫忙銷售。以前只能靠種地維持生計的大爺,每天多了五六十元的收入,生活負擔減輕了一些。
最近,小喬還籌劃著在村裡建棉花被工廠,讓網友們買到放心棉被的同時,也為村裡的婦女們提供一些就業機會。未來,她還想打造一個屬於自己的農產品品牌,通過自媒體帶動農產品銷售,幫助周邊更多農民增加收入。
來源: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繆翼
監製:李飛
編輯:李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