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戰爭中國戰敗,都說罪魁禍首是慈禧太后,其實大家都錯怪她了

2020-11-29 指點江山

提到甲午戰爭,大家最先想到的是什麼呢?是日軍無恥的侵略行為,還是清政府的軟弱無能?

我想這些都有,今天想給大家說的是關於此次戰爭的一些真相。因為,一些影視劇和文學作品的原因,大家在心中早已對此次戰爭的一些情況,留下了難以改變的觀點,但這些觀點可能是錯誤的,是跟現實不符的。今天,我們要從一個新的角度來解讀這場戰爭,為大家梳理一些曾經似是而非的歷史觀點。

第一個,慈禧太后挪用了海軍的部分軍費?

當我們討論甲午戰爭失敗的原因時,經常會說到清政府的腐敗無能,為了論證這個結論,還會舉慈禧太后挪用作戰軍費的例子。歷史課本是這樣描述的:李鴻章為了討慈禧太后的歡心,私自挪用了海軍的軍費用於修建頤和園,導致軍隊沒有資金提升作戰裝備。

因此,這裡得出的結論是:如果當時的最高統治者慈禧太后能夠嚴格控制政府支出,將資金用在與侵略者的作戰裝備上,相信清兵還能與日軍周旋一段時間,最後,誰勝誰敗還不一定。可是,事實真的是這樣嗎?堂堂一個大清帝國竟因為一座頤和園,就失去了戰爭的優勢嗎?

我們需要考察一下,當時雙方在海軍裝備上的投入資金。

其實,中國在海軍裝備的投入上並不比日本少。北洋水師從1861年組建以來,清廷每年平均要投入三百萬兩白銀,這些錢佔到年度財政的百分之四到百分之十。反觀日本海軍方面,他們從1868年開始,每年的投入資金平均是兩百三十萬兩白銀,只佔到清廷投入的百分之六十。

並且,關於「慈禧太后修建頤和園佔用海軍費用」的說法,其實並不成立。

因為,太后修建頤和園用的是各地督撫孝敬她的銀子,只是這些錢都掛在了海軍費用的名下。公元1888年,醇親王要求李鴻章向全國各地的總督、巡撫發出通知,讓他們籌錢為太后修建頤和園。但是,這件事不是什麼光彩的事情,這些官員都得考慮一下如何隱秘的完成這件事情。

之後,醇親王想出了以海軍所需來籌集這些錢財,總共籌集了兩百六十萬兩白銀。這些錢,一部分用於頤和園的修建,剩下的投入到鐵路的建設中。因此,頤和園的修建跟海軍費用一點關係也沒有,而且,慈禧太后還自掏腰包,貼錢為海軍增加必要裝備。可見,頤和園並沒有佔用海軍的軍費。

那麼,海軍的軍費為什麼緊缺呢?

清軍和日本在海軍的建設階段,每年投入的資金相差不大。但是,到了戰爭前期,這個差距就十分明顯了。

大戰在即,日本人迅速調整了財政支出的比例,將當年財政支出的百分之三十都投入到海軍作戰的準備中。然而,當時中國每年的財政收入與日本相當,而中國投入到作戰準備的錢只佔到財政支出的百分之一點六。

根據這個比例,清廷每年投入的錢財只有一百多萬,這些錢財僅僅能滿足日常開銷,至於擴充裝備就無從提起了。那時候,李鴻章非常著急,他希望朝廷能緊急調撥兩百萬兩白銀,用於作戰所需。可是,他們最後只拿到了十六萬兩。由於沒有足夠的資源投入,清廷海軍的作戰能力並不強。

那麼,頤和園佔用海軍軍費的說法到底是從哪裡來的呢?

根據史料記載,這種說法是從梁啓超的文章傳來的。梁啓超在自己的著作中提到:「群臣競奏請練海軍,備款3000萬……頤和園工程大起,舉所籌之款,盡數以充土木之用。」

可見,這種說法並沒有任何依據,是不可信的。而且,梁啓超是為了在社會上營造一種反對朝廷,反對慈禧太后的輿論,才寫下了這些內容。

第二個,炮彈裡裝沙子真的影響戰鬥力嗎?

「沙子炮彈」是那場戰爭的另一個謊言,影視劇《甲午風雲》中這樣描述:「鄧世昌在船上命令士兵們確認一下子彈的內部情況,士兵們將彈頭拔下,倒出來的竟然都是沙子。」子彈裡面不裝火藥,竟裝沙子,這個情況確實讓人惱火。

其實,這些「沙子炮彈」的來源,有兩個說法:

一個是炮彈在國內加工,因為,廠長貪汙,挪用公款,為了完成任務不得不以次充好;

另一個是彈藥從外面引進,那些黑心的商人欺負我們愚昧無知,故意賣這些次品給我們。

對於上述兩種說法,都缺乏有力的證據。炮彈不同於其它產品,當時炮彈的成本非常高,所以,製造過程需要層層把關,不太可能出現裝沙子的情況。近日,有學者認為這個「沙子炮彈」其實是一個誤解,它並不是假貨,而是當時艦艇常見的炮彈。

那時候,北洋艦隊使用的炮彈有兩種:

一種是開花炮彈,裡面裝滿了火藥或者炸藥,這種炮彈擊中目標後會爆炸,給目標造成進一步的傷害;

另一種是實心彈,裡面沒有裝炸藥,則是一些泥土或者沙石來增加子彈的重量,這種子彈擊中目標後不會爆炸,單純靠自身的衝擊打穿敵軍的船身,讓他們的船艦漏水。

影片中,鄧世昌控訴的「沙子炮彈」其實就是實心彈,雖然,沒有開花彈那麼好,但還是可以使用。

當時,成立不久的兵工廠技術有限,並不能生產開花彈,只能通過進口。而國內的兵工廠,包括江南機器製造總局和天津機器局,只能生產工藝簡單的實心彈。即使在後期投入資金參與開花彈的研究,彈頭裡也只能裝普通的黑火藥,沒法裝殺傷力更強的黃火藥。

戰爭開始了,北洋軍隊嚴重缺乏殺傷力強的開花彈,他們只能用自己製作的實心彈。因為,在戰爭的前一個半小時,開花彈就用完了,後面的幾個小時只能用實心彈。當時,定遠艦上面305毫米口徑的大炮都是用殺傷力差的實心彈,根本無法跟敵軍相持。

相比之下,日本海軍在這次戰爭中投入的都是自己研製的新型火藥,這種「下瀨火藥」的殺傷力基本能與歐美的彈藥相媲美。在大東溝海戰中,戰爭持續了五個多小時,參加此次戰役的中國軍艦有十二艘,其中有四艘被擊沉,有兩艘被打退,其餘軍艦都被重創到無法修復的境地。

但需要提及的是,北洋軍隊成立相對較早,他們的人員更替也比較少,水師炮手幾乎都是老兵。這些老兵雖然體能跟不上,但技能嫻熟,大炮的命中率比日軍高得多。

但即使這樣,他們還是打輸了,這完全是炮彈不給力。

那麼,甲午戰爭的失敗究竟是制度失敗還是綜合因素作用的使然呢?

最後,我們要講講制度問題。目前,對於甲午戰爭的失利,大家普遍認為是制度不行。日本人跟著歐美學習,成功躋身列強行列。而我們卻是照葫蘆畫瓢,成立了北洋水師,竟還是被列強們打敗了。由于洋務運動的失敗,社會在梁啓超、康有為的推動下,開始反思是不是我們學習西方的方法不正確。

到底是不是制度的失敗?這些年有很多學者提出了自己的見解。

近代史學家馬勇在自己的著作《重尋近代中國》中,發表了一篇文章專門探討這個問題。馬勇認為:洋務運動確實存在只學習西方表面而沒有學習其本質的缺陷,但讓洋務運動承擔甲午戰爭失敗的全部責任確實有些不公平。畢竟,戰爭的結果不全是洋務運動造成的,朝廷的一些官員也必須承擔大部分責任。

而且,我們還需要看到洋務運動積極的一面。

在十九世紀九十年代,清政府的實力雖然不能與歐美列強相比,但它的綜合國力及軍事能力卻在亞洲數一數二,甚至,連日本都不敢隨意挑戰我們。然而,中國在復甦,卻遭遇到日本的當頭一棒。日軍苦心積慮謀劃這次戰爭,目的就是要再次將我們打入萬丈深淵,讓我們翻不了身。

這確實讓國人很難堪,在一個彈丸之國面前,我們泱泱大國居然倒下了,這種恥辱感比之前任何戰爭的恥辱感都要強烈。馬勇認為:戰爭並不代表一個國家的綜合水平,歷史上軍隊強盛而國家不強盛、國家強盛而軍隊不強盛的例子很多,我們不應該僅憑一場戰爭的失利過度自我譴責,這種做法太過於極端!

而且,外國人對這場戰爭的評價是這樣的:「日本素修戰備,待時而動。中國則以寬渾為量,平日絕無疑慮日本有窺伺之心,以友邦相待。」日本為這場戰爭準備了好久,而中國卻毫無準備,甚至在決戰前對日本還是以禮相待。所以,如果中國也為這場戰爭做好了充足的準備,相信日本並不能得逞。

這次戰爭中,中國雖然打了敗仗,但是,不應該氣餒,需要反思失利的原因,可以從情報、軍事裝備、戰法上面進行分析,將它們拿出來討論,定下一個改進的方法。然而,國人並沒有耐心,他們單純地認為就是制度的失敗造成戰爭的失利,於是,他們否定這種制度,轉向了其它方式。

最終,原本平靜的中華大地迎來了又一次紛爭。

參考資料:

【《中日甲午戰爭全史》、《中日甲午陸戰遼海戰事紀》、《清史稿·兵志三》】

相關焦點

  • 甲午清朝為啥戰敗?看慈禧太后和日本天皇都在幹啥,你就知道了!
    甲午清朝為啥戰敗?看慈禧太后和日本天皇都在幹啥,你就知道了!說起甲午戰爭,在不少人心中都是一段非常陰暗的歲月。在這段歷史中,中國實在是太憋屈了。明明有著更強大的海軍,卻被日軍打得是滿地找牙,幾乎全軍覆沒。很多人將全部的過錯歸咎於李鴻章,覺得是他訓練出來的北洋水師戰鬥力不行。
  • 慈禧太后和李鴻章都不贊同出戰,光緒帝為什麼還執意打甲午戰爭?
    楊角風談《走向共和》第33期:當然,決定甲午戰爭打與不打,並非光緒帝說的算,也不是慈禧太后或者李鴻章,甚至整個大清朝的人說的算,而是日本人說的算。自從1887年,日本人小川又次大佐寫了《徵討清國之策略》之後,日本的「大陸政策」就已經開始了,而且是百年大計。
  • 1894年,這三個人的混亂折騰,註定了中國甲午戰爭的失敗
    一八九四年的甲午戰爭是十九世紀中國最大的失敗,使中國痛苦萬分。由於戰爭,中國失去了朝鮮這個最後的藩屬國,世界第六艦隊全軍覆沒。更為重要的是遼東半島和臺灣島被劃歸日本,儘管最後在三國的幹預下遼東又回到中國。但是臺灣島卻一直被日本佔領,日本給臺灣留下的隱患至今還沒有完全消除。
  • 為什麼有人說,清朝之亡,並非亡於辛亥革命,而是甲午戰爭?
    日本侵朝,李鴻章曾上「東事三策」,慈禧太后為何偏偏選了下策?為什麼有人說,清朝之亡,並非亡於辛亥革命,而是甲午戰爭?明實亡於萬曆?清亡於甲午戰爭?關於明朝的滅亡,史學界有種說法,叫「明亡實亡於萬曆」。萬曆即明神宗朱翊鈞,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朱翊鈞是明穆宗朱載垕第三子,隆慶二年(1568)三月十一日被立為皇太子,正位東宮。
  • 甲午戰爭、庚子國難都能挺過來,為什麼慈禧一去世,大清就亡了?
    楊角風談《走向共和》第75期:甲午戰爭、庚子國難都能挺過來,為什麼慈禧一去世,大清就亡了? 關於慈禧太后是維護了清朝的統治,還是破壞了清朝的統治,這麼多年來各方人士也是爭論不休。剛才也提到了,慈禧太后畢竟是一個人,她所做的一切實際上都是為了維護清朝的統治。至少出發點就是這樣的,只是最終釀成了何種結局,這就不是她所能掌控的了。
  • 中日甲午戰爭時慈禧卻在忙過壽:3天打不到北京就行!
    中日甲午戰爭是19世紀末日本侵略中國和朝鮮的戰爭。按中國幹支紀年,戰爭爆發的1894年為甲午年,故稱甲午戰爭,而日本稱日清戰爭,西方國家稱第一次中日戰爭。中國海軍旗的主體是中國龍,傳說中的龍能興雲布雨、消災降福,象徵著內治和祥瑞。  甲午期間,清政府的核心人物有5人。慈禧太后是掌門人,她想在60壽慶中捲簾歸政,大肆建設頤和園準備頤養天年。壽慶有可能是中國內部政治的權力交接,結束慈禧垂簾聽政的一場國家大典。當有人因戰事緊迫建議停止頤和園工程時,慈禧放話:「今日令吾不歡者,吾亦將令彼終身不歡。」
  • 每年的七月十五,為什麼慈禧太后都不出門?原因很簡單
    清朝的慈禧太后是一個非常有講究的人。每天的工作和生活都安排得很好,從每天定時起床,花幾個小時打扮,然後吃飯,處理朝政,遊玩等等,都是有時間表的。作為晚晴時期最有權力的人,慈禧太后也有自己比較忌諱的事情,或者說害怕的事情。也許有夥伴會說,還有慈禧太后害怕的事情嗎?當然有!
  • 甲午戰爭時,清廷軍費緊缺,為何慈禧還要挪用軍款籌備60大壽?
    慈禧太后身為一國之母,「花甲」大壽自然也不甘落人後平民百姓家都是如此重視六十大壽,身為一國之母的慈禧太后,自然也不甘落人後,她的「花甲之年」自然也要按照民間的習俗操辦「六十大壽」。受「凡事講究先來後到」的思想影響,慈禧認為「慶壽大計」在先,是戰爭攪黃了她的計劃,這是要搶走她的慶典資金了,這讓她非常矛盾,所以對將慶典籌備工作暫停,費用充作軍費一直猶豫不決,但戰爭可不會等人。
  • 慈禧太后和恭親王奕訢:合作於辛酉政變,決裂於甲申易樞
    所謂「甲申易樞」,是晚清時期的重大歷史事件,極大地影響了中國近代的走向。慈禧太后在1884年4月突然發布懿旨,將以恭親王奕訢為首的所有軍機大臣全部罷黜,成為她繼「辛酉政變」以後所發動的第二次政變。滿清入關統治中原後,經歷了「康雍乾盛世」的局面,之後逐漸衰落。
  • 甲午戰爭中國賠償2億兩白銀,這個金額是怎麼算出來的?
    說起中日甲午戰爭相信絕大多數中國人都不會陌生,畢竟在我們的初中歷史課本上就有關於這場戰爭前後的詳細描述。然而我們只知道甲午戰爭中國戰敗後賠償了日本2億兩白銀,但是卻並沒有明確說明這2億兩白銀的賠償金額是而來的。那麼究竟這巨大的賠償金額到底是如何定下的呢?
  • 慈禧一天的消費,大抵相當於如今多少人民幣?說來別不信
    從1879年慈禧開始派人為自己修建陵墓到地宮,用了大批的精工巧匠。要說誰是歷史上最奢侈的女人?那慈禧太后那是實至名歸。1894年11月7日,是慈禧60歲大壽,向來奢侈的她,怎會少了場面?光銀飾就花了幾十萬兩,再加上服飾、場面的布置零零碎碎算下來要100多萬兩,真是奢侈至極。生前想著所有美好的東西都屬於自己,死後也不放過那些金銀財寶。
  • 為了治癒這種病,慈禧太后帶頭吸鴉片,還說了一句恬不知恥的話
    大家都知道,乾隆晚年,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著工業革命,當時馬戛爾尼使團帶著西方最先進的工業品,前來中國,此時的乾隆皇帝沉醉於天朝上國的美夢之中。可能有個情況大家不太知道,在清朝前期,對於鴉片的禁止是十分嚴格的,但是在了鹹豐,乃至後來的同治和光緒年間,由於中國國力衰落,對外戰爭連連失敗,最終只能默認了鴉片貿易,接受鴉片茶毒中國人的事實了。雖然這三位皇帝沒有能力禁止鴉片,但是在宮中他們嚴格要求不許吸食鴉片,據史料記載,剛開始的時候,慈禧太后其實對於鴉片也是抵制的。
  • 甲午戰爭戰敗後,百姓邊啃樹皮邊慶祝
    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這場戰爭持續了足足九個月時間。而戰爭的結果放在現在已經是眾所周知的事情,也就是當時號稱亞洲第一的北洋艦隊被日本人打得屁滾尿流。但是在清朝的民間,卻又是另外一番景象。全世界都知道了甲午戰爭是日本贏了,但是清朝的百姓,卻是一遍啃著樹皮,一遍為了戰爭而慶祝。
  • 戊戌變法後,光緒帝被慈禧太后囚禁,日子相當慘,根本就不像皇帝
    話說清朝的光緒皇帝,實在是一個可非常可憐的皇帝,因為作為一代帝王,手中卻沒有什麼權力,完全是一個傀儡,而且很長一段時間他都被慈禧太后給囚禁,根本就沒有皇帝的威嚴和待遇。在最後終於有了出頭之日的時候,慈禧太后就將他毒死,導致他英年早逝,說實話真的連一個普通人都不如。
  • 慈禧太后「年輕時」彩色老照片:眉清目秀,相貌如出水芙蓉般明豔
    慈禧太后「年輕時」彩色老照片:丹眉鳳眼,相貌如出水芙蓉般明豔在我們中華民族數千年的歷史中,有過許多美麗的女性,例如中國古代公認的四位美女等,其實除了這四位著名的美女外,還有許多天生麗質國色天香的美人。今天,小編想要與大家分享的是我國歷史上一位名聲更為響亮的女人,她不僅地位尊崇,一生頗為傳奇。她天生麗質,駐顏有方,相貌看起來像水中的芙蓉一般明豔動人,十分美麗。她就是曾經垂簾聽政的慈禧太后!在中國清朝的末期階段,出現來這樣一位令後人紛紛不屑的女人,慈禧太后。正如歷史記載,這位掌控者整個朝局乃至國家命運的女人不但沒能有什麼貢獻,還因為一系列荒謬行為和奢侈成風成為人們痛恨的對象。
  • 慈禧太后葬禮上,為什麼那麼多送葬的人都捂鼻子?
    多虧了洋人攝影師,在100年前拿著大型攝像機記錄下了慈禧太后那聲勢浩大的葬禮,據在場人描述,整個葬禮場面奢華至極。雖然慈禧太后不在了,但大家「侍死者如生」。據說,慈禧太后去世前4個月,大家看慈禧太后快不行了,就在外面燒了大量的扎紙,都是慈禧太后喜愛的物品,比如用紙紮成鐘錶、菸斗、狗、紙人,轎子甚至來自西洋的歐式布魯厄姆車等等,在中國人傳統觀念裡,這些東西都為專門去冥府打前站的。
  • 甲午中日戰爭,是慈禧太后六十大壽的時候,收到的一份禮物
    甲午中日戰爭,是慈禧太后六十大壽的時候,收到的一份禮物!1894年11月14日,慈禧太后迎來了她的六十大壽。按計劃,這一天要舉辦各種大規模的慶祝活動。光緒帝指派禮部策劃此次慶典活動,以表示他對慈禧太后最崇高的敬意。
  • 甲午戰爭,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清軍陣亡4萬人,那日軍傷亡多少?
    導語:甲午戰爭,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清軍陣亡4萬人,那日軍傷亡多少?清朝末期,英國用大炮轟開了閉關鎖國的清政府大門。當時的清政府為了改變積貧積弱的局面,開啟洋務運動學習西方先進技術,清政府的實力有了一定的提升,後來甚至擁有強大的北洋水師,當時幾乎可以說是亞洲最強海軍。
  • 1894年甲午戰爭中:清軍傷亡4萬人,日軍傷亡人數有多少?
    引言:1894年甲午戰爭中:清軍傷亡4萬人,日軍傷亡人數有多少?甲午戰敗以後,清政府被迫籤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中國進一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在這場戰役中,清軍陣亡了4萬人,你知道日軍傷亡多少人嗎?結果出乎你的意料。 1.明治維新以後,日本確立了對外擴張政策,發動了甲午中日戰爭 在明治維新期間,日本學習了西方先進的科技,軍事實力得到進一步的提高。
  • 慈禧太后糊塗一生,但是她有一件事做得很對,可媲美秦皇漢武!
    呂后武則天慈禧這三大皇太后可謂是中國歷史上的厲害有手段的女人了吧。都知道的就是那幾個條約了,喪權辱國,讓國家沒有國家的樣子,也因此國土面積縮小了幾百萬,丟掉了多少資源啊。最過分的還是和日本在打甲午戰爭的時候了吧,慈禧好不容易經歷了後宮爭鬥皇權爭奪有了它的地位,所以當然他是相當重視文武百官對他的態度,也很想顯現自己,所以他每年的生日非常隆重,在甲午戰爭的這一年,他讓北洋艦隊躲避不要去戰鬥因為他要過生日,而這舉動直接導致了北洋艦隊的慘敗,全軍沉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