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甲午戰爭,大家最先想到的是什麼呢?是日軍無恥的侵略行為,還是清政府的軟弱無能?
我想這些都有,今天想給大家說的是關於此次戰爭的一些真相。因為,一些影視劇和文學作品的原因,大家在心中早已對此次戰爭的一些情況,留下了難以改變的觀點,但這些觀點可能是錯誤的,是跟現實不符的。今天,我們要從一個新的角度來解讀這場戰爭,為大家梳理一些曾經似是而非的歷史觀點。
第一個,慈禧太后挪用了海軍的部分軍費?
當我們討論甲午戰爭失敗的原因時,經常會說到清政府的腐敗無能,為了論證這個結論,還會舉慈禧太后挪用作戰軍費的例子。歷史課本是這樣描述的:李鴻章為了討慈禧太后的歡心,私自挪用了海軍的軍費用於修建頤和園,導致軍隊沒有資金提升作戰裝備。
因此,這裡得出的結論是:如果當時的最高統治者慈禧太后能夠嚴格控制政府支出,將資金用在與侵略者的作戰裝備上,相信清兵還能與日軍周旋一段時間,最後,誰勝誰敗還不一定。可是,事實真的是這樣嗎?堂堂一個大清帝國竟因為一座頤和園,就失去了戰爭的優勢嗎?
我們需要考察一下,當時雙方在海軍裝備上的投入資金。
其實,中國在海軍裝備的投入上並不比日本少。北洋水師從1861年組建以來,清廷每年平均要投入三百萬兩白銀,這些錢佔到年度財政的百分之四到百分之十。反觀日本海軍方面,他們從1868年開始,每年的投入資金平均是兩百三十萬兩白銀,只佔到清廷投入的百分之六十。
並且,關於「慈禧太后修建頤和園佔用海軍費用」的說法,其實並不成立。
因為,太后修建頤和園用的是各地督撫孝敬她的銀子,只是這些錢都掛在了海軍費用的名下。公元1888年,醇親王要求李鴻章向全國各地的總督、巡撫發出通知,讓他們籌錢為太后修建頤和園。但是,這件事不是什麼光彩的事情,這些官員都得考慮一下如何隱秘的完成這件事情。
之後,醇親王想出了以海軍所需來籌集這些錢財,總共籌集了兩百六十萬兩白銀。這些錢,一部分用於頤和園的修建,剩下的投入到鐵路的建設中。因此,頤和園的修建跟海軍費用一點關係也沒有,而且,慈禧太后還自掏腰包,貼錢為海軍增加必要裝備。可見,頤和園並沒有佔用海軍的軍費。
那麼,海軍的軍費為什麼緊缺呢?
清軍和日本在海軍的建設階段,每年投入的資金相差不大。但是,到了戰爭前期,這個差距就十分明顯了。
大戰在即,日本人迅速調整了財政支出的比例,將當年財政支出的百分之三十都投入到海軍作戰的準備中。然而,當時中國每年的財政收入與日本相當,而中國投入到作戰準備的錢只佔到財政支出的百分之一點六。
根據這個比例,清廷每年投入的錢財只有一百多萬,這些錢財僅僅能滿足日常開銷,至於擴充裝備就無從提起了。那時候,李鴻章非常著急,他希望朝廷能緊急調撥兩百萬兩白銀,用於作戰所需。可是,他們最後只拿到了十六萬兩。由於沒有足夠的資源投入,清廷海軍的作戰能力並不強。
那麼,頤和園佔用海軍軍費的說法到底是從哪裡來的呢?
根據史料記載,這種說法是從梁啓超的文章傳來的。梁啓超在自己的著作中提到:「群臣競奏請練海軍,備款3000萬……頤和園工程大起,舉所籌之款,盡數以充土木之用。」
可見,這種說法並沒有任何依據,是不可信的。而且,梁啓超是為了在社會上營造一種反對朝廷,反對慈禧太后的輿論,才寫下了這些內容。
第二個,炮彈裡裝沙子真的影響戰鬥力嗎?
「沙子炮彈」是那場戰爭的另一個謊言,影視劇《甲午風雲》中這樣描述:「鄧世昌在船上命令士兵們確認一下子彈的內部情況,士兵們將彈頭拔下,倒出來的竟然都是沙子。」子彈裡面不裝火藥,竟裝沙子,這個情況確實讓人惱火。
其實,這些「沙子炮彈」的來源,有兩個說法:
一個是炮彈在國內加工,因為,廠長貪汙,挪用公款,為了完成任務不得不以次充好;
另一個是彈藥從外面引進,那些黑心的商人欺負我們愚昧無知,故意賣這些次品給我們。
對於上述兩種說法,都缺乏有力的證據。炮彈不同於其它產品,當時炮彈的成本非常高,所以,製造過程需要層層把關,不太可能出現裝沙子的情況。近日,有學者認為這個「沙子炮彈」其實是一個誤解,它並不是假貨,而是當時艦艇常見的炮彈。
那時候,北洋艦隊使用的炮彈有兩種:
一種是開花炮彈,裡面裝滿了火藥或者炸藥,這種炮彈擊中目標後會爆炸,給目標造成進一步的傷害;
另一種是實心彈,裡面沒有裝炸藥,則是一些泥土或者沙石來增加子彈的重量,這種子彈擊中目標後不會爆炸,單純靠自身的衝擊打穿敵軍的船身,讓他們的船艦漏水。
影片中,鄧世昌控訴的「沙子炮彈」其實就是實心彈,雖然,沒有開花彈那麼好,但還是可以使用。
當時,成立不久的兵工廠技術有限,並不能生產開花彈,只能通過進口。而國內的兵工廠,包括江南機器製造總局和天津機器局,只能生產工藝簡單的實心彈。即使在後期投入資金參與開花彈的研究,彈頭裡也只能裝普通的黑火藥,沒法裝殺傷力更強的黃火藥。
戰爭開始了,北洋軍隊嚴重缺乏殺傷力強的開花彈,他們只能用自己製作的實心彈。因為,在戰爭的前一個半小時,開花彈就用完了,後面的幾個小時只能用實心彈。當時,定遠艦上面305毫米口徑的大炮都是用殺傷力差的實心彈,根本無法跟敵軍相持。
相比之下,日本海軍在這次戰爭中投入的都是自己研製的新型火藥,這種「下瀨火藥」的殺傷力基本能與歐美的彈藥相媲美。在大東溝海戰中,戰爭持續了五個多小時,參加此次戰役的中國軍艦有十二艘,其中有四艘被擊沉,有兩艘被打退,其餘軍艦都被重創到無法修復的境地。
但需要提及的是,北洋軍隊成立相對較早,他們的人員更替也比較少,水師炮手幾乎都是老兵。這些老兵雖然體能跟不上,但技能嫻熟,大炮的命中率比日軍高得多。
但即使這樣,他們還是打輸了,這完全是炮彈不給力。
那麼,甲午戰爭的失敗究竟是制度失敗還是綜合因素作用的使然呢?
最後,我們要講講制度問題。目前,對於甲午戰爭的失利,大家普遍認為是制度不行。日本人跟著歐美學習,成功躋身列強行列。而我們卻是照葫蘆畫瓢,成立了北洋水師,竟還是被列強們打敗了。由于洋務運動的失敗,社會在梁啓超、康有為的推動下,開始反思是不是我們學習西方的方法不正確。
到底是不是制度的失敗?這些年有很多學者提出了自己的見解。
近代史學家馬勇在自己的著作《重尋近代中國》中,發表了一篇文章專門探討這個問題。馬勇認為:洋務運動確實存在只學習西方表面而沒有學習其本質的缺陷,但讓洋務運動承擔甲午戰爭失敗的全部責任確實有些不公平。畢竟,戰爭的結果不全是洋務運動造成的,朝廷的一些官員也必須承擔大部分責任。
而且,我們還需要看到洋務運動積極的一面。
在十九世紀九十年代,清政府的實力雖然不能與歐美列強相比,但它的綜合國力及軍事能力卻在亞洲數一數二,甚至,連日本都不敢隨意挑戰我們。然而,中國在復甦,卻遭遇到日本的當頭一棒。日軍苦心積慮謀劃這次戰爭,目的就是要再次將我們打入萬丈深淵,讓我們翻不了身。
這確實讓國人很難堪,在一個彈丸之國面前,我們泱泱大國居然倒下了,這種恥辱感比之前任何戰爭的恥辱感都要強烈。馬勇認為:戰爭並不代表一個國家的綜合水平,歷史上軍隊強盛而國家不強盛、國家強盛而軍隊不強盛的例子很多,我們不應該僅憑一場戰爭的失利過度自我譴責,這種做法太過於極端!
而且,外國人對這場戰爭的評價是這樣的:「日本素修戰備,待時而動。中國則以寬渾為量,平日絕無疑慮日本有窺伺之心,以友邦相待。」日本為這場戰爭準備了好久,而中國卻毫無準備,甚至在決戰前對日本還是以禮相待。所以,如果中國也為這場戰爭做好了充足的準備,相信日本並不能得逞。
這次戰爭中,中國雖然打了敗仗,但是,不應該氣餒,需要反思失利的原因,可以從情報、軍事裝備、戰法上面進行分析,將它們拿出來討論,定下一個改進的方法。然而,國人並沒有耐心,他們單純地認為就是制度的失敗造成戰爭的失利,於是,他們否定這種制度,轉向了其它方式。
最終,原本平靜的中華大地迎來了又一次紛爭。
參考資料:
【《中日甲午戰爭全史》、《中日甲午陸戰遼海戰事紀》、《清史稿·兵志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