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隱,字義山,號玉溪生,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人,和杜牧一起合稱「小李杜」,又和溫庭筠合稱「溫李」,是晚唐最傑出的詩人。他的詩歌情深詞婉、語言清麗、句式多變、對仗工整、工於比興、巧於用典。藝術風格非常獨特,對後世影響非常深刻。
李商隱成就最高的是他的愛情詩,感情真摯,沉鬱婉約、悽美朦朧,極富感染力。如「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寫出了愛情的忠貞不渝,又如「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等,寫出了情人之間的息息相通,都是流傳千古的名句。
今天老楊和大家分享一首李商隱著名的七言絕句《夜雨寄北》,這首詩雖然只有短短的28字,卻誕生出兩個成語,其中一個還在詩中反覆出現兩次。
夜雨寄北唐代:李商隱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參考譯文:你問我回家的日期,歸期難定,今晚巴山下著大雨,雨水已漲滿秋池。什麼時候我們才能一起秉燭長談,相互傾訴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
史料記載,受西川節度使柳仲郢的邀請,李商隱於公元851年去四川任職,在梓州(今綿陽三臺縣)生活了四年。身處偏僻的巴蜀之地,詩人抑鬱、孤獨、寂寞,在秋天下雨的晚上寫下這首詩。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詩人開頭就設想遠在北方的妻子肯定盼望著自己的歸來,可矛盾的是歸程遙遙無期。誰願意獨自一人?誰不想早點和心愛的人早日相聚?一個「未」字,內心的愁苦和失望躍然紙上。接下來第二句向妻子描寫了眼前的情景,秋天的巴蜀,綿綿秋雨下個不停,今晚又下著大雨,估計池塘都已經漲滿了。李商隱因為牛、李的朋黨之爭,仕途坎坷,一直鬱郁不得志,這次來到四川,也是迫於無奈。在人生地不熟的他鄉,夜晚來臨,加上淅淅瀝瀝的雨聲,更使詩人難以入眠,對家鄉和妻子的思念便油然而生,這思念,也像那巴山夜雨,綿綿無期。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抑鬱之中,詩人便想像和妻子相逢的一天,那該是多麼溫馨的時刻!那個夜晚不再像今晚大雨滂沱,也不再像今晚一個人形單影隻。夫妻兩人在點著蠟燭的夜晚,相互依偎著,一邊要用剪刀剪著蠟燭的燈花,一邊促膝長談,訴說這今晚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久別重逢,三言兩語哪裡說得盡相思之苦?而想像中的幸福,更加劇了現實的痛苦。
這首詩開頭通過描寫巴山夜雨渲染當前的思念之苦,結尾又通過巴山夜雨反襯想像中的重逢之喜,兩處重複出現,充分體現了詩人客居異地又逢夜雨纏綿的孤寂情景。「巴山夜雨」已經成為一個廣泛使用充滿詩情的成語。
另一個成語也許很多人不知道。「何當共剪西窗燭」這句,誕生出一個成語「剪燭西窗」,指代親友相聚的長談。
後世對這首詩評價很高。清代大才子紀昀(紀曉嵐)評價:「此詩含蓄不露,卻只似一氣說完,故為高唱。」近代著名學者俞陛雲評價:「清空如話,一氣循環,絕句中最為擅勝。」因其獨特的藝術魅力,蘅塘退士把它編入《唐詩三百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