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七夕牛郎織女會很美,觸情生情自然也會傷人:
李商隱在七月七日晚上,仰望天空,觸情生情思念亡妻,寫下這首《七夕》,此詩不輸於蘇軾的《江城子》
鸞扇斜分鳳幄開,星橋橫過鵲飛回。爭將世上無期別,換得年年一度來。七夕本是夫妻情侶相聚時,但是李商隱只能孤零零的望著天空那牛郎織女星。遙想牛郎織女在天上相會的美好情景:織女已經過河,並且走出鳳幄,分開障扇,與牛郎相會;烏鵲完成填河鋪橋的任務之後,全都撤回去了。
觸景生情:詩人不由得聯想到自己愛妻早亡,唯有自己獨留人間,再也無法與她相會,於是詩人在後兩句中發出沉痛的感嘆,渴望能像牛郎織女那樣每年與亡妻相會一次。其中,
第三句的「爭將」一詞寫出與亡妻天人阻隔、陰陽渺茫的極致哀嘆,顯現人間死別反不如天上一年一度之相會,明顯地表達出悼亡之情。
這是多麼的無奈,又是多麼的痛苦之情的表達啊!
在世可以盼望如牛郎織女一樣總會相聚。但是故人卻再無法相聚,只能」爭將「,這種爭將卻是永遠無法實現的。
有人出書分析李商隱的詩:說李商隱緋聞很多,那證明她並沒有真正了解李商隱。
全詩想像豐富,從天上想到地下,從牛郎織女想到自己的愛情生活,語言精美,感情深厚,借景抒懷,詩意在詩人的想像中奔馳,充分表現了詩人悼念亡妻的悲痛心情。
悼亡妻之悲切不輸於蘇東坡的「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裡孤墳,無處話悽涼」。
所以珍惜眼前人,有情人終成眷屬的珍重。
02這首《辛未七夕。又表達出李商隱對同令狐綯修復友情的渴望:
【辛未七夕】 李商隱恐是仙家好別離,故教迢遞作佳期。由來碧落銀河畔,可要金風玉露時。清漏漸移相望久,微雲未接過來遲。豈能無意酬烏鵲,惟與蜘蛛乞巧絲。
時李商隱妻子在這年春夏期間去世:
他同令狐綯的隔膜已經很久,此次進京又經過了許多周折,費了許多唇舌。現在才漸漸有了轉機,所以他覺得時間太長,但必定算有了希望。這便是「迢遞作佳期」的含義,語中微露喜悅之情又暗寓自我調侃的意味。但我所得到的僅僅是個微不足道的職位,只有再作別的打算了。聯繫李商隱後來的行蹤,這兩句詩的語意就更明白了。補太學博士後不久,李商隱就離開此職,到由河南尹改鎮東蜀的柳仲鄄幕府中任節度書記,十月改判上軍,不久又升任檢校工部郎中。這便可證明李商隱對令狐綯的舉薦雖有一定的感激之情,但對其職位並不滿意。他可能當時已在另尋出路,開始向「蜘蛛乞巧絲」了。
03第二年即852年,李商隱又寫下了《壬申七夕 》:
隱晦的表達出令狐綯不希望世人皆知兩人恢復了交往吧?
已駕七香車,心心待曉霞。風輕惟響珮,日薄不嫣花。桂嫩傳香遠,榆高送影斜。成都過卜肆,曾妒識靈槎。
結合上面《辛未七夕》和李商隱的行蹤,應該是851年後離開京城應西川節度使的柳仲郢向李商隱發出了邀請,希望他能隨自己去西南邊境的四川任職。
李商隱接受了參軍的職位,在簡單地安排了家裡的事情之後,李商隱於十一月入川赴職。在四川的梓州幕府生活的四年間,大部分時間李商隱都鬱鬱寡歡。他曾一度對佛教發生了很大的興趣,與當地的僧人交往,並捐錢刊印佛經,甚至想過出家為僧。梓幕生活是李商隱宦遊生涯中最平淡穩定的時期,李商隱已經再也無心無力去追求仕途的成功。「成都過卜肆,曾妒識靈槎。」是織女不想要人間知道他們相會的事情,忌有成都卜肆中識靈槎的人。抒發了自己深切的感嘆。末句講的是雙星不想人間知道他們的秘密,深怪成都佔卜攤子上的嚴老頭子懂得靈槎而多管閒事。也許是暗指同令狐綯吧?畢竟李商隱總被打上李黨標籤,而令狐綯是牛黨。
04李商隱同令狐綯的恩怨實際是後者對李商隱的誤解。
後李商隱對於這事向令狐綯寫信辯解過多次。
開成三年(838年)春,應博學宏辭試不取,在參與料理令狐楚的喪事後不久,李商隱應涇原節度使王茂元的聘請,去涇州(治今甘肅涇川縣)作了王的幕僚。
王茂元對李商隱的才華非常欣賞,並將女兒嫁給了他。 從李商隱後來的經歷中可以看出,這樁婚姻將其拖入了牛李黨爭的政治漩渦。李商隱的尷尬處境在於:王茂元與李德裕交好,被視為「李黨」的成員;而令狐楚父子屬於「牛黨」。因此,李商隱的行為就被很輕易地被解讀為對剛剛去世的老師和恩主的背叛,並且很快就為此付出了代價。
在唐代,取得進士資格一般並不會立即授予官職,還需要再通過由吏部舉辦的考試。開成三年(838年)春天,李商隱參加授官考試,結果在覆審中被除名。這件事對李商隱最直接的影響是使得他獲得朝廷正式官職的時間推遲了一年。實際王茂元只是同李德裕交好,但是稱其為李黨並不公允。而李商隱其妻也是賢妻,他也無法拒絕此婚事吧?而王茂元不幸病故,但是王茂元也沒有在生前利用自己關係給李商隱鋪路,完全可以證明王茂元是個不錯的官員。但他的去世,無疑使李商隱的處境更加困難。
李商隱可能運氣實在不好,後來李德裕重新掌權,李商隱母親去世,再後來跟隨另一個學識他的盧弘,結果第二年又不幸去世。但是與其說是運氣不好,更不如說唐代科舉考試還是門閥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