巾幗四美講堂
展女性四美,助鄉村振興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
這足以證明了人們對
食品安全、衛生的重視
想要吃得營養又健康
前提必須是吃得「安全」
如果食物存在衛生問題
那必將給身體帶來一定的健康威脅
但是
任何事都有雙面性
很多人認為食物過於乾淨
反而會對身體產生不好的影響
所以民間一直流傳著
「不乾不淨,吃了沒病」的說法
那麼
這種說法有沒有科學依據呢?
今天全部來說清楚
「不乾不淨,吃了沒病」
說法從何而來?
對於「不乾不淨,吃了沒病」,之所以會這樣說,是因為人體自身有著很強大的免疫系統。一般情況下普通的細菌和病毒,在通過進食的途徑進入人體之後會被殺滅,從而也不會生病。但是這樣的理論並不代表著「吃了不乾淨的東西就不會生病」,假設如果身體攝入了含病原微生物的食品,那身體一定會出現相應的反應甚至疾病。
值得注意的是,任何學說理論都需要「對照現實」來考慮,不能片面看待。如果單純為了預防可能出現的過敏性疾病就不去注意飲食和生活衛生,這個「後果」是無法控制的。也就是說,如果通過接觸一些微生物等有害物質來培養兒童的免疫力,其實也僅有一小部分兒童可能會提高對微生物的抵抗力,但更大一部分兒童只會反覆生病,影響正常的健康狀態。
這一說法是否有科學依據?
一直以來,很多人總是用明尼蘇達大學免疫學家通過「小鼠」在野生環境和無菌環境下碰到細菌之後的健康狀況最終判定的試驗來證明「不乾不淨」的學說。但是,「小鼠實驗」並不能直接轉接於人體,動物與人體之間必定存在差異,並不能同等看待。這樣的理論實驗的確證明著「童年期暴露於微生物環境下的確有助於建立完整、平衡的免疫系統」。但是並沒有依據證明洗手或者保證食物衛生會增加過敏以及微生物感染的風險。事實上,攝入被細菌、寄生蟲、病毒等病原微生物汙染的水或者食物很容易造成感染以及嚴重腹瀉等病症的發生,甚至出現腦膜炎等嚴重疾病。
因此,維持或者增強身體的免疫力,更應該依靠的是健康的飲食習慣和良好的生活習慣,「不乾不淨可以增強免疫力」的說法萬萬不可以相信。
食物掉地上
立刻撿起來還能吃嗎?
這個問題主要取決於食物上沾到的細菌數量、細菌是否有致病菌以及自己的的抵抗力。如果你吃了沒生病,很可能是沒碰到致病菌,也可能是你的免疫系統比較強大。
細菌很「微小」,肉眼根本看不到,看上去很乾淨的地板,仍然可能存在致病菌,而「立刻撿起來」也根本不能阻止食物被細菌汙染。比如,拿「大腸桿菌」舉例,只需一點就會導致食物中毒(噁心、腹瀉、頭痛等輕微症狀)。對於免疫力低下的人,嚴重時甚至會導致死亡。
所以食物掉在地上之後,無論是3秒還是5秒,無論你撿起來的速度有多快,建議都不要吃了。特別對於免疫力比較低下的人群(小孩、老年、患病人群),更不建議「以身試法」。從現實角度考慮,如果接觸了被致病菌或者有害物質汙染的食物或水,可能會導致嚴重的腹瀉或感染,甚至容易誘發腦膜炎等,危害不容小覷。
注意事項
1、飯前便後要洗手。細菌等有害微生物通過肉眼根本看不見。
2、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定時洗澡,勤換衣物,保持清潔乾淨的狀態。
3、食物要熟透後再食用。徹底加熱才能降低微生物的感染風險。
4、飲用乾淨、衛生的水,不喝生水。
5、餐具要定時煮沸消毒,定期更換。
6、處理食物要生熟分開。接觸食物的刀具、案板等物品要分類使用,避免交叉汙染。
因此,「不乾不淨,吃了沒病」這樣的理論過於片面,並不能以科學釋之。對於「無病」,也就是「健康狀態」而言,更多的是需要大家養成一個合理、健康的生活習慣。做好衛生防護,拒絕不乾不淨,要求「必須乾淨」。
因此
生活中一定要記住這些
「八字諺語」
不乾不淨,容易生病
針對健康,不可僥倖
趨於健康,必須乾淨
✄ 圖文來源於網絡;
✄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原標題:《不乾不淨吃了沒病居然有科學依據?別再給懶惰找藉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