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甚深大回向經法要》僧祐錄中失譯人名今附宋錄

2020-11-27 重樓逾陀

經要:甚深∣空義

大|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範圍包括一切。過去,當來,今現在,通三世。

回向|佛教特有的功德法。將所做的善行,回向某些目標。如回向病苦消除、亡者往生極樂、國泰民安、智慧增長、一切眾生、無上菩提等。 其意義在捨己為人,不獨佔功德;體驗無我,不貪著功德。

經要有三點:以身口意專志念 1「佛所行功德」,如普賢菩薩的十大行願,這是上求佛道。 2「眾生所」等念眾生,這是下化眾生。 3回向—所有功德果報 悉與一切眾生共回向無上菩提

起分: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衞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八千人具。爾時,世尊與諸大眾,前後圍遶而為說 法。於是會中有一菩薩號曰明天,即從坐起,偏袒右 肩、右膝著地,恭敬合掌前白佛言:世尊!欲有所問 ,唯願世尊分別解說。爾時,佛告明天菩薩摩訶薩: 善男子!欲有所問莫得疑難,如來當為隨問解說。

大比丘眾八千人具,是記錄,亦是證人。

啟疑:明天菩薩即白佛言:云何「菩薩少修善本而獲大果,或多作功德福報無量」?

小善為善本,大善為功德。如何在作大小善能有大福報?各經中常有提及如何得大福報,如何速成佛道。可解作出離心切及成佛道遠,急於成就,只要心不執著,不掛掛便可。

佛讚嘆問:佛告明天菩薩摩訶薩:善哉善哉!明天!能於佛前問如是 義。汝已曾於過去無量諸佛所殖眾德本,供養諸佛、親近 善知識,能為樂福眾生發甚深問。諦聽諦聽!善思念之!明天菩薩白佛言:世尊!唯然受教。

能為眾問疑必是對眾了解及關切眾生,而自己亦曾殖眾德本。

以下是佛

答三點:1念佛解行功德2於諸眾生所等念眾生3甚深回向

佛答念佛

所行功德: 佛告明天:諸菩薩摩訶薩當於過去、當來、今現在諸佛所「修慈身行、修慈口行、修慈心行」,專心念「佛所 行功德」。複次明天!菩薩摩訶薩當應往詣如來尊廟, 禮拜供養、右膝著地、合掌右遶,散華燒香、懸繒幡蓋 、作眾伎樂,尊重恭敬,以微妙音歌,甚深句義,贊佛 功德,隨喜嘆善。

相關焦點

  • 《地藏經》常識:45分鐘地藏經誦讀回向
    地藏經是有很多的師兄在誦讀修行,其實只要師兄能夠堅持的去體會經文中的含義,那麼師兄就是能夠知道經文中的道理是什麼,師兄在修行地藏經的時候,也是要知道自己45分鐘地藏經誦讀回向方法是什麼,這樣師兄誦讀地藏經的效果也會更好。
  • 農曆八月二十三日 《大哀經》譯成紀念日
    《大哀經》書影(圖片來源:慧海佛教資源庫)2013年9月27日,農曆八月二十三日,是《大哀經》譯成紀念日。《大哀經》,八卷,西晉竺法護譯,是《大方等大集經》之「序品」與「陀羅尼自在王菩薩品」之別譯本,分為二十八品。惠帝元康元年七月七日開始翻譯此經,八月二十三日譯成,見竺道祖《晉世雜錄》及《僧祐錄》;歷代經錄所記卷數不一,或分六卷,或分七卷。《大方等大集經》共六十卷,北涼曇無讖等譯,簡稱為《大集經》,大集部諸經之彙編。
  • 念佛,行善一定要回向?(10個常用的回向偈、回向文)
    佛弟子修行的目的是成佛度眾生,成佛有八萬四千種法門,普度眾生也有多種途徑,而「回向」是修行中最基本的法門,普度眾生最便捷的途徑。因為凡夫一旦離開了佛堂,很快就會忘記自己是修行人,面對世俗事情時,難免會產生貪、瞋、痴等煩惱,把我們所做的功德燒掉,所以我們要及時做回向。回向偈一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
  • 法 華 經(042)
    這個『信』字,由『人』字部首及『言』字合成,表示一個人在說話,假如你不相信他所說,就算他的話本來對你有益處,你也得不到這益處。同理,若人能信解經中之義理,繼而躬行實踐,才能真正得到法益。譬如你的脾氣很大,但讀了經文後,了解嗔恨是可以避免的,於是立志除此惡習。在『不知不覺』的修行中,有一天你會發覺往昔的壞脾氣已全消失,縱使有人無理取鬧,你亦視為無所謂,這就是信的功能。
  •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原文全文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原文全文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法會聖眾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
  • 若人但念彌陀佛,是名無上深妙禪:義烏海雲禪寺啟建彌陀佛七法會
    若人但念彌陀佛,是名無上深妙禪:義烏海雲禪寺啟建彌陀佛七法會念佛法門,別無奇特,只需深信力行,則佛果可期。時農曆十一月十一日公曆12月6日,為紀念佛教中阿彌陀佛聖誕,義烏海雲禪寺啟建彌陀佛七暨一年一度冬至祭祖薦拔超度大法會。
  • 《南無佛說秘瘟經》I 簡體注音
    開kāi經jīng偈jì無wú上shàng甚shèn深shēn微wēi妙miào法fǎ,百bǎi千qiān萬wàn劫jié難nán遭zāo遇yù。南ná無mó佛fó說shuō秘mì瘟wēn經jīng爾ěr時shí佛fó在zài舍shè衛wèi
  • 佛前回向,這樣做,功德無量!
    「回向」一詞對於很多人來說並不新鮮,幾乎所有的佛事活動之後,都有回向的環節,比如誦經念佛以後要回向,放生法會以後也要回向。再者普賢菩薩十大願行當中,就有「普皆回向」,大乘菩薩五十二階位當中,也有「十回向位」。那麼,回向究竟有何功德相應,值得在經教中反覆宣說呢?
  • 佛說,各種瘟疫或火災的因緣是什麼?
    佛說,各種瘟疫或火災的因緣是什麼?  其實各種病毒或瘟疫或火災等等災難都與殺生有關。  《佛說灌頂經》中佛陀借維耶離國發生的瘟疫解說了殺生的惡報及種種病苦和災難的因緣。
  • 「陰債」纏身的十七個症狀(附:化解方法)
    冤親債主這個病最好找高僧大德從中調解化解。可到哪裡去找高僧大德?高僧大德是可遇而不可求。找不到怎麼辦?在佛前懺悔業障,自己去調解,要天天懺悔,這就需要誦《地藏經》,念地藏王菩薩,然後把功德回向給這些冤親債主。今天他不饒你,明天、後天還這樣做,直到能夠感動他們為止。為什麼不念「阿彌陀佛」?因為這句佛號功德不可思議,登地菩薩尚不能知其少分功德,何況是在六道輪迴中的鬼神界眾生!
  • 念誦儀規 | 念佛堂日課 佛七儀規
    規定幾枝香之佛七,須視時地環境而定。茲將靈巖山寺專修淨土道場佛七儀規,照錄於後,建佛七者可以仿行。(七期內之修持,與日課同。唯起七時加香贊,圓滿後加禮祖。再每日加佛前大供,牌位前三次回向。(延生位前一次回向,每日第一枝香行之。
  • 印光大師:凡是誦經、念佛的時候,都要為法界眾生回向
    印光大師嘉言錄圓濤法師·譯▌第195篇:凡是誦經、持咒、念佛、作這些功德的時候,都要為法界眾生回向人這一輩子,事事都可能造假,唯有在臨終不能造假。更何況你的母親臨終沒有愛戀之情,而有悅豫之色,安坐而逝,如果不是淨業成熟,怎麼能達到這個水平呢。
  • 每天十分鐘,學習《楞嚴經》(90)|太虛大師:楞嚴大意
    法雖普遍於一切,但法之真實相,一切眾生迷而不知,不能認清法之實相,因此心起顛倒執著。能如實覺知者為佛,或稱佛陀、浮屠,即覺者。覺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此雲無上遍正覺。覺者、謂於諸法實相如如相應者,因此法是如實覺知之法,故惟佛與佛,乃能究竟。 一切眾生,無始迷惑顛倒,今以佛之覺法開示,使眾生聞而悟入。在此世界應化現身,為開示眾生故,方便說三藏十二部法,謂之佛法。
  • 準提法門|「回向」非常重要,準提行者不可不知
    念準提咒是要誠心,就是發心,之後,要回向,功德回向很重要。無論你念什麼咒,都是有一定目的的,誠如你所說的「各個咒語」,只要你修準提咒的回向與其相同就可以說已經具有那個咒的功德了。發願就是明確修行的方向 回向就是讓修行的功德起作用。
  • 受持法華經乃至一四句偈即是念這一句阿彌陀佛
    妙法蓮華佛告宿王華菩薩,於汝意云何,一切眾生喜見菩薩,豈異人乎,今藥王菩薩是也,其所捨身布施,如是無量百千萬億那由他數。宿王華,若有發心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能燃手指、乃至足一指、供養佛塔,勝以國城妻子、及三千大千國土山林河池、諸珍寶物、而供養者,若復有人,以七寶滿三千大千世界,供養於佛、及大菩薩、闢支佛、阿羅漢,是人所得功德,不如受持此法華經、乃至一四句偈,其福最多。宿王華,譬如一切川流江河,諸水之中,海為第一,此法華經、亦復如是,於諸如來所說經中,最為深大。
  • 懺悔文不能隨便念 玉皇心印妙經注附回向懺悔文
    懺悔文不能隨便念 玉皇心印妙經注附回向懺悔文時間:2018-02-25 00:13   來源:今日頭條 谷晟陽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懺悔文不能隨便念 玉皇心印妙經注附回向懺悔文 玉皇心印妙經注 上藥三品,神與氣精,恍恍惚惚,杳杳冥冥。 存無守有,頃刻而成,迴風混合,百日功靈。
  • 何時何地念誦《地藏經》最好?怎樣念誦《地藏經》及如何回向?
    地藏菩薩本願經(上.中.下卷)一、地藏經是什麼樣的佛經?《地藏菩薩本願經》,又稱《地藏本願經》、《地藏本行經》、《地藏本誓力經》,唐代三藏沙門實叉難陀譯。本經敘說地藏菩薩之本願功德,及本生之誓願,強調地藏菩薩不可思議之大願力。
  • 在十方三世諸多佛菩薩中,有9位佛菩薩,我們是一定要拜的
    在十方三世諸多佛菩薩中,有9位佛菩薩,我們是一定要拜的。在我們有著名的四大菩薩,分別是觀世音菩薩、地藏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第一位觀世音菩薩,早已成佛,佛號「正法明如來」。為了廣渡眾生,倒駕慈航,以菩薩的身份示人。
  • 智慧法語:佛說文殊菩薩會化身貧窮苦惱的人來為你培福
    據《首愣嚴三昧經》、《放缽經》記載,文殊菩薩在久遠劫以前已經成佛,號「龍種上佛」,在過去世曾是無量諸佛(包括釋迦牟尼佛)的老師。文殊菩薩常與普賢菩薩同侍釋迦牟尼佛,是釋迦牟尼佛所有菩薩弟子中的上首,所以又稱為「文殊師利法王子」。
  • 夢參老和尚:念佛誦經後,這樣回向,功德才大,因果絲毫不差
    當一個人做善事的過程中,內心是清淨的,就是功德,不清淨只能得到福德。因果報應,絲毫不爽,福德只能在三界、六道享福;而功德則可以超越三界、超越十法界。就像梁武帝一樣,他建立佛教道場四百多座,供養出家人幾十萬,有一次他問達摩祖師:「我功德大嗎?」祖師回答:「並無功德。」如果梁武帝問:「我福德大嗎?」祖師一定回答:「甚大!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