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向」一詞對於很多人來說並不新鮮,幾乎所有的佛事活動之後,都有回向的環節,比如誦經念佛以後要回向,放生法會以後也要回向。再者普賢菩薩十大願行當中,就有「普皆回向」,大乘菩薩五十二階位當中,也有「十回向位」。那麼,回向究竟有何功德相應,值得在經教中反覆宣說呢?
回向是梵語意譯,即把我們所修一切善法,所做一切善行的功德,迴轉給法界眾生。根據所回向的善業不同,佛說世間有四種回向:其一,回向得受佛法的善報,願眾生與皆如過去無量佛,依八萬四千行門,成就無上正等正覺;其二,回向得遇善知識的善根,願眾生與我在未來無量劫的時間內,都能從善知識那裡領受善巧法門;其三,回向受用資財的善根,願眾生與我,都能有足夠財富,不缺乏修行資糧;其四,回向攝受、護念一切眾生的善根,願眾生與我都得福慧雙全的善滿人身。從理體來說,所有佛事的回向,都不出這四類。
理體上來說回向有四類,在事相上,回向有總別之分。回向給世間一切眾生,希望共成佛道為總回向;回向給自己,希望現世善願圓滿為個別回向。也就是說,做了一切善事,都應先回向眾生,再個別回向。
關於回向,有很多流行但是並不如法的首發,譬如認為自己把功德回向給他人,那麼別人的冤親債主會算到自己身上;功德回向給他人了,自己的功德就不夠了。實際上正是因為回向,功德才能在自利利他的過程中,不至於隨煩惱習氣而散失。
善法功德不是有形的物質,別人得到了,自己就會失去,功德如同燭火,一支燭火可以點燃千萬支蠟燭。自身的光明不會減損分毫,卻能給他人帶去光明。把功德回向給他人,也是破除慳吝的法門,心量越大,功德也越大,能夠把功德回向給一切眾生,則功德無量。
經籍中有一則這樣的典故,有位僧人外出遊化,路上遇到大雨,於是去一富戶家裡投宿。可是這家主人與僧道無緣,從來不資助任何修道之人,僧人只好淋雨回到寺中。過了三年,富戶陪著自己的內人去寺院,在大殿內遊覽時赫然發現了自己的長生牌位。原來,僧人自從回到寺院,就天天念經,把功德回向給富戶,三年如一日。這位富戶深受感動,自此虔誠皈依。
從典故中可以看到,把功德回向給對自己不好的人,甚至是仇人,不但能破除貪心,還能破除嗔恚心。所以說大乘菩薩行者難行能行,難忍能忍,成就會圓滿得非常快。類似的典故,在高僧大德的傳記中俯拾皆是,《地藏菩薩本願經》中光目女的事跡,也說明了回向的功德之大。
關於回向儀軌,佛門中流傳著歷代祖師所作的回向偈和回向文,可以選擇與自己最為相應的一種。不論將所修功德,回向眾生或回向理體,都是功不唐捐。功德遍施法界眾生,使眾生常得安樂,自己也能得自在安樂,乃至與法界眾生共成佛道,同證菩提。南無阿彌陀佛。
更多佛經解讀、佛門典故,請關注蓮荷居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