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信眾都有到寺院燒香拜佛做供養的習慣,佛前供養,法緣殊勝、功德無量。佛門裡主要有供花、供果、供水、供燈、供香、供樂等等供養方式,但是我們要明白的是,每種供養都不是為了和佛菩薩做「交易」而做給佛菩薩看的,佛菩薩不缺世人的任何物質供養,佛菩薩更不會以此區別對待眾生。我們做供養,是度己利人,是培養大眾的慈悲心、布施利他心,心清淨慈悲了,自然消業修福,為自己積攢大功德。
佛前不論供養什麼,我們都應明白佛法之根本在於因果。「萬法皆空,因果不空」,這在告訴我們我們不要妄想著做了壞事、種了惡因,到佛菩薩像前多燒炷香、多供養些物品,就可以消災解難、逃避果報了,這是妄想、是愚痴,更是迷信。以功利心求佛,自欺欺人。
佛菩薩福慧圓滿,不會用眾生的任何東西,而我們在佛前做供養,只是佛門裡度化世人的一種善巧方便法。佛前供養的任何物品都代表一定的表法,是用來警示和提醒大眾精進修行的,而不是世俗賄賂之法,切忌不要顛倒了。比如佛前供花果,代表善因結善果,告誡大眾要敬畏因果、不造惡業。那麼,佛前供水,又代表什麼意思呢?有哪些注意事項呢?佛前供水,牢記「清淨」這兩個字,功德無量!
佛前供水,水代表清淨平等、慈悲平和,有句話叫「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水包容萬物,告誡我們要修忍辱心、修大心量。心量越大的人,自然福氣越深。水清淨無染,提醒眾生要洗去內心的汙垢,不生雜念,心無掛礙、無有煩惱。佛門裡更是將佛前供養的水稱為「大悲水」——無緣大慈,同體大悲。
佛門裡會有各種法事,寺院僧眾每天也要上早晚定課,經常參加寺院晚課的信眾應該都知道,晚課最後會有一項「蒙山施食」,出家法師會持一定的儀軌、咒語和手勢,將佛前供養的水灑出去布施餓鬼道眾生,廣做功德,助其離苦得樂。
學佛當修一顆清淨心,何以清淨?慈悲,慈悲善待一切,就像觀音菩薩那樣,大慈大悲、救苦救難。人有善的發心,就會有善的行為,身口意三業清淨,自然福德無量。「佛說一切法,為度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何須一切法」,若無用心,再好的供養也是徒勞。
心若不解脫,縱使身在極樂,也猶如困頓於地獄苦海;心中無憂,縱使身在市井鬧事,也會心無雜念。人心不清淨,各種障礙也會接踵而來。許多人到寺院拜佛,求這求那,心中的欲望更加嚴重。來寺院不是求解脫的,而是讓自己帶著一身煩惱回去,這就不是修福了。學佛當淨心,萬事要懂得隨緣,不要強求、攀緣,你越是和煩惱較勁,煩惱越是壓抑得你喘不過氣。
為什麼寺院的門檻很高?寓意踏進去,就要暫時把世間的煩惱放下。我們很多人表面看著很有修行,很有功德,又是供養,又是誦經念佛,但是心卻不清淨,妄念太多,嘴裡一邊念佛,腦子的念頭卻十萬八千裡,這樣修行,「口念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也枉然」。
「一切唯心造」,人心有多淨,福氣就有多深。智慧從寧靜中來,心淨則智慧生、菩提增。如《心經》中所言: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不論我們供養什麼,都要帶著一顆清淨心,這是對佛菩薩最好的恭敬。在生活中,時刻觀照好自己的念頭,不被外境所轉,如如不動、淡然自在,這就是一個人最好的福報。
那麼,佛前如何供水呢?注意以下幾點。首先,我們儘量選擇佛門專用供水的「大悲水」水杯,上面一般都印有大悲咒和觀音寶像。佛前供水,可供一杯、三杯或七杯。供佛的水最好不要用自來水,可以選擇礦泉水、純淨水倒入,一定要保證水的乾淨澄澈。水杯裡的水不宜過滿,七八分滿即可。水杯與水杯之間保持一拇指寬的距離。上午上供,傍晚撤供。撤供的水可以自己喝掉,也可以用來澆花草、利益萬物,但切記不要倒入汙水溝中,會很有失恭敬,也不利於功德聚集。
再純淨的水,裡面也有八萬四千生物,為培養慈悲清淨心,我們在飲用前,最好念上幾遍淨水真言,讓自己的修行更加圓滿殊勝。感恩閱讀與分享,祝您吉祥。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