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經常到寺院裡禮佛,為了增長功德,也會選擇發心在佛前做供養,佛門裡主要有供花、供果、供水、供燈、供香、供樂等供養方式,不論選擇供養哪一種,只要發心真誠清淨,皆功不唐捐。佛門裡的每一種供養都不是為了「討好」、「取悅」佛菩薩而設置的,佛菩薩不缺世人的供養,不會因你做供養的高低貴賤來區別對待,所謂供養,只不過是培養我們的慈悲利他心,但絕不是我們投機取巧、「賄賂」的工具。
供養功德大小,不在物品本身的價值,而在於供養者的發心。如果只是「敷衍」和「交易」,那供養再多,佛菩薩也不會歡喜。如果發心善良真誠,供養再便宜的東西,也功德難量。如《六祖壇經》裡說的:一切福田,不離方寸;從心而覓,感無不通。凡事用心了,利益便會加倍。學佛要走心,不要搞形式主義,不要自欺欺人。
佛門裡每一種供養方式都在表法,如佛前供水,代表要修清淨平和大悲心;佛前供燈,代表破除我執無明,點亮智慧;佛前供香,代表勤修戒定慧、熄滅貪嗔痴,皈依佛法僧三寶,點燃清淨心香,等等。那麼 佛前供果又代表什麼呢?佛前供果,如何做才能如理如法呢?佛前供水果,牢記「因果」這兩個字,功德無量!
「果」是與「花」相對應的,花開結果,代表佛門裡非常重要的「因果報應」。「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善惡之報,如影隨形」,不論我們是否信佛,但一定會在某一刻相信因果。因果,不論你信與不信,它都一直存在。凡事,只要有「因」,就必然有相應的「果」,不過時間早晚而已。「萬法皆空,因果不空」,善惡到頭終有報,從來因果不用忙。
佛前上供水果,意在提醒眾生要敬畏因果、不造惡業。「禍福無門,惟人自召」,不種惡因,自然不會感召惡果,也不會受苦。佛門裡有句話叫「菩薩畏因,眾生畏果」,世人總是抱怨自己命不好,卻不知一切皆是自己的因果,都是自己造作而來的。唯有「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改過遷善、種好善因,才能結出福果。
除此之外,佛前供果也有另一層深刻的含義。佛門裡將修行的果位分為三種,即阿羅漢、菩薩、佛。其中,阿羅漢屬於小乘佛教,菩薩和佛屬於大乘佛教。菩薩「自覺覺他」,佛「覺行圓滿」、福慧兩足尊,是非常殊勝的果位。那麼,在佛前上供水果,也意在時刻提醒修行人要精進修行,菩提心不退轉,早證菩提、圓成佛果。
既然,佛前所供水果如此重要,那便會有必要在此強調供果的注意事項,以防大家出錯而冒犯三寶、起惑造業。首先,我們在選擇水果上供時,一定要選擇質量好、新鮮的水果,千萬不可用腐爛變質的水果來上供,哪怕是在上供過程中,水果出現腐爛,也要及時撤換新鮮的水果。否則,若以壞果供佛,是非常不恭敬的,對前來修行的人來說也是不利的,難以令人生起圓滿法喜心。
上供水果的數量隨緣,看大眾發心,沒有過多要求。但是在選擇水果的種類上,要保證水果無異味、無難聞的氣味,一般的水果都帶有一股清香的氣味,如蘋果、香蕉、橘子、梨、西瓜、葡萄等等,這些都是非常好的供品,可放心拿來上供。
但是有些氣味不太好,大多數人接受不了的水果,比如榴槤。水果供在佛前,應是淨化人內心的,如果氣味不好,是不利於自己和大眾成就的,難免不如法。
水果在上供前,能用水清洗的最好用水清洗乾淨再擺在果盤裡,不要帶著汙泥供佛,不恭敬。我們供佛供的也是一份清淨心,將乾淨的水果供於佛前,對自己、對他人,都是很好的受益。水果擺在果盤可以擺放成適宜的造型,以莊嚴佛菩薩寶像。
我們大多都會選擇早上上供,臨近傍晚收供,當然也可以兩三天一收供,撤回的水果,有佛菩薩慈悲力的加持,是非常好的福果,可分享與他人食用。最後記得將果盤清洗乾淨收回,不可將空盤置於佛前。感恩閱讀與分享,祝您法喜充滿、福慧增長。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