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是自家設置的佛堂,還是到寺院裡禮佛,大多數人都會選擇在佛前做供養。佛教裡,供養主要有供花、供果、供水、供燈、供樂、供香等形式。其實,佛菩薩並不缺世人任何外在的供養,是我們這些眾生需要通過這些善巧方便法幫助自己消業積福,所以看似供養是在利益佛菩薩,實際上最終是為了我們自身的修行、自身的解脫。
無論我們在佛前供養什麼,都不要炫耀功德,不要走形式,不要帶著功利心來求佛。佛教講究的是因果,而不是什麼世俗交易。佛菩薩視一切眾生平等,我們也不要妄圖燒高香走捷徑,那都是迷信,是無用的。「一切功德,不離方寸;從心而覓,感無不通」,對佛菩薩最大的恭敬和供養是我們內心的善良與純淨。
「佛說一切法,為度一切心」,佛教裡的許多物品、種種供養,都在表一種善法,在無形之中渡化人的心靈。如佛前燒香,使人聞之法喜充滿,這就是助緣的力量,給人啟發。供養三寶,一定要帶著一顆至誠清淨之心,方能諸佛歡喜、功德無量。本篇文章,小編就和大家聊聊佛前供水果,我們需要注意的3點常識。
一、選用新鮮優質的水果供佛
水果和鮮花一樣,保質期時間很短,大家如果家裡條件不是太好,不必天天上供,可選擇每月初一十五或者佛教盛大節日法會來供養,平日裡可做其它供養,比如供燈、供香。如果要供水果,一定要選擇新鮮優質的水果,不要有壞果,如果在上供過程中發現有腐爛變質的水果,也一定要及時撤換掉。
我們都知道,供養佛,不是佛需要我們的供養,佛菩薩也不會食用,而是讓這些物品起到好的表法作用,能夠更好地利益他人。而佛前上供的水果在佛教裡指代的是佛教裡最重視的「因果」法則。命運的真相就是因果,如是因、如是果,真實不虛。好因才會有好果,鮮花代表清淨善因,優質的水果代表善果,提醒修行人要敬畏因果,不造惡業,方能不感召惡果、禍端。
除此之外,佛教修行有所成就,體現在羅漢、菩薩及佛三大果位上。其中,佛果位,自覺覺他、覺性圓滿,福慧兩足尊,是最圓滿的果位,是眾多修行人的追求。佛是過去人,人是未來佛,提醒修行者要努力精進,成就無上正等正覺,圓滿佛果。故而,為了起到吉祥之意,佛前供水果,一定不要用壞果,否則功德也就壞了、漏了。
二、選用氣味清香的水果供佛
一般常用的水果供品,比如香蕉、橘子、蘋果、桃、葡萄、梨、西瓜、荔枝、火龍果、菠蘿等時令水果,皆可用來供佛。但是小編告訴大家,我們最好不要供養一些有刺激性難聞氣味的水果,比如許多人不愛吃的榴槤,並不是說這種水果有什麼禁忌,而是它散發出的氣味不討喜,不受大眾歡迎,如果用來供佛,不但是對三寶的不恭敬,也不利於來此修行的人生起清淨法喜心,是不太好的表法。
不論供養什麼,都是為了利益眾生。那些氣味清新的水果,果香清新潔淨,給人帶來舒適之感,更有利於生清淨心。另外,有人說佛前不能供梨,認為梨的諧音是「離」,有分離之意,不好。佛教並不認可這一說法,佛教認為「梨」有「離苦得樂」之法益,是好的寓意,完全可以放心用來供佛。至於水果的數量,看自己發心,隨緣即可,功德的大小在心、不在量。
三、水果清洗後再拿來上供
水果如果不清洗就拿來供佛,是不太恭敬的,猶如我們煩惱的心,充滿塵埃泥垢。把水果表皮的泥垢清洗乾淨,如同清洗我們的內心,令心潔淨不染、清澈透亮,起到好的表法。
水果一般上午上供、下午收供,當然也可以選擇兩到三天一收供,撤回來的供品可自己食用,但最好是能分享給他人,以共沾法喜,利益更多人,功德也才會越大。
願大家慈悲喜舍、廣作供養,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覺悟人生、奉獻人生,如法供佛、功不唐捐。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