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養一詞是佛門用語,它指以飲食、衣物、臥具等物供給出家人使用。佛陀住世時,僧團嚴持「不抓金銀戒」,又不蓄私產,摒棄一切外援,因而日常用度,就需要善男信女發心供養。譬如,《佛本行集經》中有言:「尊重承事,恭敬供養,四事具足。所謂衣服飲食臥具湯藥。」
所謂「佛在僧數」,釋迦牟尼佛住世時,與僧團同行同住,一起託缽接受世人供養。而佛入滅之後,世人追慕佛陀,便造像供養。經文中說,眾生若能至誠發心供養佛像,同樣有供養佛的功德。而漢地佛門因大慈悲心故,不食眾生肉,所以供養佛多用清水、瓜果等。在佛前擺放供果時,謹記下面五點,功德無量。
其一,為何擺放供果。
供養瓜果在內的一切物品,都是佛陀為度化眾生而施設的方便法門,一切皆為恆順眾生的需要。花開才能結果,所以佛門中以花表「因」,以果表「果」,使得眾生見到供品,就能想到「因果」二字。再者,凡夫眾生內心高慢、慳吝,供養諸佛也令眾生內心生起恭敬,降伏慳吝。最後,花果等一切供品,還能起到莊嚴道場的作用,「一歷眼根,永為道種」,為將來種下成佛的善因。
其二,用何種水果最好。
很多初入佛門的善信,因為不明佛理,認為供養的瓜果是給諸佛「享用」,因而會選擇自己覺得能令佛「歡喜」的水果,亦或者為用哪種水果供佛最好而糾結。實際上,這些都屬於妄想執著,《普賢行願品》云:「善男子,諸供養中,法供養最。」因而,不管供養何種水果,「如法」二字最為要緊。如說修行,利益眾生,勤修善根,不離菩提,則功德無量。
其三,供佛水果需要清洗嗎?
坊間有傳言,覺得供佛的水果不需要清洗,因為那樣會破壞水果的香氣,令諸佛生嗔心。可是,稍作推敲,就會發現這種說法站不住腳。因為諸佛是出世間的世人,貪嗔痴早已斷除,他們救拔眾生完全是出於「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發心。
從事相上來說,供養用的瓜果是需要清洗的,因為不潔淨的水果,全然體現不出恭敬心。再者,沾染汙物的供品,也起不到莊嚴道場的作用。從理體上來說,清洗水果的過程,也要眾生把自心放在佛法大海中清洗一番,蕩滌身口意,三業清淨了,才是最令諸佛「歡喜」的。水在佛門中表法清淨、平等,自心清淨,自然會生起平等智。
其四,寺院供果可以取用嗎?
有的善信進寺院禮佛,為了討個吉兆,可能有取食供果的想法。當然,從佛經中來看,譬如《梵網經菩薩戒》中就說,不予而取即為盜,「盜三寶物」的果報尤其重。但是,佛門廣大,慈悲普度,不能用重重戒律把眾生拒之門外。現在物質條件充裕,如果在寺院中過齋,可以與行堂的師父溝通,取用水果。不過,寺院中的一切屬十方常住,多取用要向寺院布施善財。而大殿內的供品不要擅自去取,因為那樣做既不莊嚴,又容易引發其他信眾的嗔心。
其五,供佛時能否有所求。
佛法自東漢年間傳入,至今已有兩千年的歷史,在佛法的弘傳過程中,與傳統文化越來越緊密地融合,譬如馬祖立叢林,百丈定清規,禪茶一昧等等。我們在供佛時,心中也有傳統文化的影子,比如求諸佛加被,讓自己滿願。而且,我們也常在寺院內見到「有求必應」這四個字。那麼,供養諸佛時,到底能不能有所祈求呢?
《維摩詰經》中有句話,叫做「先以利勾牽,後令入佛智」,佛門中不講祈求,而講發願。前者是向外求,把希望寄托在外境,近乎迷信。而後者則是向內求,自己發心要成就何種功德、事業,並為此付出行動。不過,在佛前求平安、健康,作為心靈的寄託,也是無可厚非的。但是,祈求、發願是一方面,自身行願也至關重要。譬如求平安可以嚴持五戒,不做惡業自然能遠離禍事;求健康要按時作息,所謂「起居有度,是藥一味」。
《僧伽吒經》云:「若有人供養六十二億恆河沙諸佛,施諸樂具,若復聞此法門者,所得福德與前正等。」供養法門殊勝、方便,謹記文中五點,不執著於相,如法供養,則功德無量,六時吉祥。南無阿彌陀佛。
更多佛經解讀、佛門典故,請關注蓮荷居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