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辮子」難剪,效忠大清數十年的袁世凱,走進民國身份卻變不過來

2021-01-09 大大大紅袍子

《建黨偉業》中的袁世凱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身份,無論是在社會上還是在家庭裡,或是為父母、子女、師生還是為人民服務,但是這些身份都是在一種穩定的社會狀態下產生的,各種身份之間的相互轉換會在早期帶來一種不適應感,比如青澀和不適應的大學畢業走向社會,但很快就能進入新的角色。然而,僅僅在百年前的中國,在辛亥革命摧毀持續兩千多年的專制帝制之後,當了半生人臣、「奴才」的袁世凱,在臣民和國民兩種身份之間,經歷了怎樣的轉變?

第一,袁世凱成長的時代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並非是一個典型的傳統時代,幾十年來的洋務運動和列強發動的一次次侵華戰爭,使他經歷了前人根本沒有經歷過的社會變革。一八八○年袁世凱赴朝鮮,成為中國「駐朝鮮大使」,在海外工作十二年,讓袁世凱再次親身感受到了中外的差異。

#在朝鮮工作了一年多,袁世凱被派往天津小站練兵,此後先後任山東巡撫、直隸總督、軍機大臣等官職,可以說是從海外到國內,從地方到中央,從軍事到政治,不管是辦廠、練兵、辦學堂,還是與近代化沾邊的事情,袁世凱都辦過。

#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後,由袁世凱創辦的山東大學,由袁世凱創辦,由袁世凱出任內閣總理大臣,掌管北洋新軍,與革命黨人談判南北問題。作為君主立憲制的倡導者和積極推動者,袁世凱最終接受了革命黨人的建議,於1912年3月就任中華民國第二屆臨時總統,翌年成為中華民國第一屆正式總統。1912年2月16日,也就是清帝下詔退位的第四天,袁世凱剪去了象徵滿清政權的長髮辮,從外形上看就是一個共和國的公民。

電視劇中的袁世凱

由於常年接觸西方文化,又是清末新政與立憲的倡導者,更是成為中華民國首任正式總統,剪去了辮子,這是否意味著袁世凱真的從臣子變成國民?

事實上,他自己在轉換的過程中也充滿了困惑和糾結。身分的轉變

作為清政府的代表,袁世凱與革命黨所建立的新政府進行了和談,並最終完成了政權的和平更替,但是如果在此時去探尋袁世凱內心的真實感受,或許可以從其摯友徐世昌的記憶中找到蛛絲馬跡。徐世昌曾說,袁世昌這個人是「世受國家之恩,在自己不肯從孤兒寡母那裡得到,為天下後世所詬病」,但奈何南方的革命浪潮發展如此迅速,以至於孫中山已在南京就任總統,這是「非項城(袁世凱)所不能及的」。這說明,在政體更迭之際,為新政和憲政而操勞多年的袁世凱,心境並不好。

徐世昌

袁世凱在《建黨偉業》中說:「如果從幼小的溥儀那裡得到了國家的最高權力,他難道不會成為一個盜取漢獻帝權柄的曹丕嗎?」因此,解決名譽損害和新身份認同難題的最好辦法,就是讓革命政府成為逼迫清帝退位的「壞人」,然後再由南方政府「民主選舉」把自己選為大總統,既能掌管國家的最高權力,又不會背負逼君退位的惡名。

「建黨大業」中的溥儀

卻在這個時候出醜了!南半球的革命發展很快,孫中山回國就任臨時大總統,這一速度之快,完全超出了袁世凱的想像,也使他在心底萬般糾結,最終選擇與清政府攤牌。

南半球的革命政府不會像袁世凱那樣有沉重的心理包袱,革命黨也希望看到袁世凱親手把皇帝拉下馬來,這樣就可以徹底斷絕袁世凱與皇室的關係,並將他完全投入到共和政體中去。

電視劇中的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三年,最後的身份選擇

,由於種種顧慮,袁世凱在清帝退位前,始終不敢放棄自己的「臣子」身份,這也引發了外界對他的極大爭議。關於袁世凱既要聲望,又要總統的心理,孫中山已明見,就任臨時大總統後,他向袁世凱發了電,說「君之苦心,自有仁慈」,並指出袁世凱若能使皇帝順利下臺,保佑全國人民社會安康,南方必能推舉袁世凱當總統,也能使他贏得好名聲。

從剪辮一件事,可以看出袁世凱對身份轉換的複雜心態。武昌起義後,清朝政府於1911年12月宣布廢除強制性留辮令,但是直到1912年2月15日,袁世凱才在只有兩個人在場的情況下,將辮子剪掉。

剪辮人蔡廷幹很快就放了袁世凱剪辮子的消息,而法國《小日報》很快就發表了一篇精彩的評論,說他是一個「精明的投機家」,總是想方設法地避開剪辮運動,在清朝還沒有結束時,他一直留著辮子,目的是「不能明顯地脫離朝廷的陣營」,而在民國建立後,袁世凱「年輕氣盛,命人剪去辮子」。

#《小日報》影視劇中剪辮子

的評論明顯帶有嘲諷的意味,但也反映出辮子在袁世凱心中的重要地位。在一個把忠孝當作美德的國家,辮子本身只是外貌的一部分,但是它所承載的忠君思想卻是非常沉重的。如今的袁世凱,正處在中華民國的末代總統的位置上,清政府已經完全消亡,此時剪辮子,就算面對前朝遺老遺少全網黑,也無關痛癢。這一「時」的選擇,既是中國固有觀念的影響,也反映了袁世凱身份轉變過程中所面臨的新舊、中西、民主專制、進步與落後交替的巨大壓力。

對於民主共和制一無所知的袁世凱,當上總統後,並沒有真正地改變他的身份,就像時任袁世凱英文秘書的顧維鈞所說的那樣:「袁世凱並不了解共和制,也不知道它為什麼一定比其他政體優越。」袁世凱就是在這樣一種新不新,舊不舊的狀態下,先後廢國會、立孔教,以至最後復闢帝制,親手埋葬了自己最珍愛的羽毛。

「建黨偉業」中的顧維鈞文史君說:

外表上的轉變很容易,但真正的轉變在於內心對新文化、新事物的認同,袁世凱選擇在最合適的時候把清帝除掉,剪掉他的辮子。但是,他的內心並不真正認同共和,因此走進了帝制的死胡同。從今天來看,這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經驗教訓,雖然20世紀是革命的世紀,但今人在許多事情上表現出的無知和愚昧,表明我們現代化的道路,仍然很長。

引言

趙汀陽:《身份認同與文化身份認同》,《哲學研究》,第7期,2003年。馬建標:《從「臣民」到「國民」:袁世凱在清末民初的身份認同》,安徽大學學報2018年第5期。

本文是一篇文史科普類媒體浩然文史的原創作品,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作者:浩然文史·小太陽!文章中使用的圖片,除特別註明外均來源於網絡搜索,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每天我們都將奉上精彩的歷史文章,懇請各位讀者朋友關注我們的帳號!你的點讚,轉發,評論,都是對我們最好的支持!

相關焦點

  • 民國軍閥史(一):小站練兵,袁世凱的發家之路
    中國歷史上任何一個朝代的終結都會出現軍閥或是軍閥割據,例如東漢滅亡後的三國爭霸,西晉滅亡後的五胡十六國,唐朝滅亡後的五代十國,還有我們接下來要講的民國軍閥。今天開始,我們將通過民國軍閥時期發生的十場大戰,為大家梳理從1911年辛亥革命到1930年中原大戰這20年時間裡風雲激蕩的民國軍閥史。
  • 黎元洪憑什麼能被譽為民國第一偉人?
    一、趕鴨子上架,黎元洪任湖北都督兼副總統 據傳黎上任的頭三天,不吃不喝,總想尋短見,起義的發展逐漸利於革命黨時,在湖北立憲派領袖湯化龍的勸說下,黎元洪才剪去了辮子,從「黎菩薩」變成了「黎都督」。這才去都督府議事。
  • 民國成立十幾年後,為何有些地方還有一半以上的男人留著辮子?
    新生的民國政府推行的政令,普遍的遇到了推行困難的巨大難題,這一方面是由於地方「諸侯林立」,舊官僚掌握了絕大部分的地方實權;另一方面是民眾對新生政權的「一臉懵逼」,既不知道民國政府的政治理念,也不知道這個政府能否給自己帶來切身的利益。聚焦在剪辮運動上,基層老百姓可謂是應之寥寥。所以大部分的剪辮工作,都帶有極大的強迫和暴力性質。
  • 民國九年袁世凱銀元拍賣市場價格多少錢
    民國九年袁世凱銀元拍賣市場價格多少錢辛亥革命後,袁世凱做皇帝的希望越來越激烈,為了解決軍費和進步自己政治地位,民國三年(1914年)鍛造有袁世凱頭像的銀圓。在2000年以來,不時有「袁大頭」珍品出現在各大拍賣會上,如2007年5月12日在上海交易中心春拍上,一枚1916年袁世凱像中華帝國洪憲紀元飛龍銀幣金質樣幣,由天津造幣總廠試鑄,有義大利雕刻師L.GIORGI籤名,估價150萬至180萬元,成果以253萬元成交。
  • 1912年民國大總統選舉,孫中山先生與袁世凱誰才是眾望所歸?
    黃興由於黎元洪、黃興態度矛盾,革命陣營的統一又是大勢所趨,刻不容緩,孫中山當選民國臨時大總統也就成為必然了。整個選舉中,孫中山可謂是一匹「黑馬」。2 眾望所歸的袁世凱2.1 革命黨的態度從現有資料看,最先主張袁世凱出山收拾武昌起義後局面並有具體行動的正是革命派。還在袁世凱於河南老家「垂釣」之際,川籍同盟會員煌就趕至彰德,「勸袁世凱乘機把清朝政府的軍政權力奪取過來,然後投效革命,那麼革命方面一定會推袁出來統一中國……」
  • 1912年,韶山,真實的沉塘事件
    (劇照)聽他說到這句,我卻一點也不奇怪。因為看《韶山志》的時候,裡面就有。書中寫道:民國時期,民事或刑事案件一般由地方紳士、鄉保長和家族依鄉規、民約或族規調解或處理,極少向法院起訴。民國元年(1912),今大坪鄉大坪村毛五砣盜習不改,由族長依族規判縛樓梯沉塘而死。
  • 疑雲重重的大清丁未錯版銅元,原來是民國八年(1919)後所鑄!
    但是幣面為滿清光緒33年(1907)的丁未銅幣,錯版有點多,而且有的還錯的有些離譜,比如下面這枚有點(也稱為四柱)的丁未十文銅幣,我們會驚訝地發現這枚銅幣的背面竟是一條宣統蟠龍,上面赫然四個大字「宣統年造」。
  • 民國漢族生活風俗
    進入民國以後,「隨著西方國家原經濟侵略,隨著近代物質文明的滲入,中國人看到了一種嶄新的生活模 式,激發了追求、模仿人類進步生活方式的心理,有意無意地用這種新的生活模式改造和充實自己的生活,從而使傳統的生活方式出現了巨大的變革」 嚴昌洪: 《西俗東漸記》,湖南出版社1991年版,第152頁。  一、服飾風俗  民國時期漢族社會生活風俗革故鼎新最直接、最迅速的外在反映,便是服飾式樣的更新。
  • 他是民國第二任總統,曾拒絕袁世凱封王,晚年經商,享年65歲!
    那便是袁世凱為政的時期了。可以說袁世凱此人非常的邪性,剛剛回到國內那時的他,雖然是逼著薄儀下臺。但是在幾千年來的封建專治剛剛結束的時候,他卻又突發奇想的要做起皇帝了,導致那時候的政權十分混亂。不過說起袁世凱,那就不得不提一下在民國時期同樣重要的另外一位人物了,同時也是袁世凱非常敬畏的,他就是黎元洪。
  • 民國時候,袁世凱為著統治需要,「大赦」晚清時候十萬犯人
    我國古代一個朝代建立,是否赦免犯人,都是為著統治需要,中華民國也不例外。 在1912年,溥儀退位,清王朝統治結束,中華民國建立,一個新的時代到來。很多人也奇怪,清朝已經滅亡了,官府不在了,應該是沒人給獄卒發餉錢了,自然也沒有看押犯人的義務了。
  • 甲午戰爭、庚子國難都能挺過來,為什麼慈禧一去世,大清就亡了?
    楊角風談《走向共和》第75期:甲午戰爭、庚子國難都能挺過來,為什麼慈禧一去世,大清就亡了? 也有人說,慈禧太后實際上才是力挽狂瀾之人,你看,她剛死也就三年時間,大清就亡了吧? 下面我們就站在慈禧太后馭人的角度來探討一下,她一死,大清怎麼就亡了呢? 1861年8月份,正值酷暑,在承德避暑山莊避暑的鹹豐帝沒能挺到冬天,一蹬腿駕崩了。也就是在這一年起,慈禧太后通過辛酉政變,正式踏上了政壇,開始在政治上大展宏圖。
  • 袁世凱一妻九妾的「幸福生活」,換成一般人還真是無法想像
    許多學者紛紛肯定袁世凱在清末新政、預備立憲中發揮的作用,從近代化的角度予以相當程度的肯定;對於袁世凱促成清帝退位和清政府的垮臺也給予客觀的評價,畢竟大大加速了民國的成立,儘管在民國成立之後,袁世凱很快就背棄共和,並最後走向了復闢帝制的逆流,最終在眾叛親離的局面中抑鬱而死。甚至有人說,假如袁世凱在稱帝之前一命嗚呼,歷史評價可能會截然不同,搞不好還會把袁世凱視為華盛頓一流的人物。
  • 他是民國「詩怪」,不僅算命算準袁世凱的死,還算準了自己的劫數
    民國時期有一位著名的詩人,人稱「民國詩怪」的林庚白,他寫下了眾多民國時期有名的詩集,看上去文縐縐的林庚白不僅是當時有名的政治家之一,還竟然是「鐵血剷除團」的組織者之一。林庚白的身份眾多,其中他身上的標籤除了詩人和政治家之外還有革命家和商人,與上海建立了一支專門用來清除滿清朝廷餘害的組織「鐵血剷除團」。還在南京國民政府擔任外交部總顧問等高級職務,並且在上海創辦《長風》月刊。他的才華橫溢,不僅會作詩,政治才能突出,年輕的時候特別激進,而他最令人稱道的不是這些身份,而是他算命的本事。
  • 一生悲戚人,落寞伴黃昏|為大清謝幕的女人
    皇帝大婚,迎娶的是一國之母,婚期不能變,禮制不可廢,必須從太和門進宮!最後下令用竹竿加彩紙、綢緞,搭建成一座紙糊的太和門。光緒十五年正月二十七日(1889年2月26日),靜芬在奉迎大臣的簇擁下,經過紙糊的太和門,進入東六宮之一的鐘粹宮。與此同時,有一對姐妹從神武門被迎入後宮——15歲的瑾嬪和13歲的珍嬪。
  • 民國算命師,因成功預言袁世凱一炮而紅,妻子是林徽因表妹
    民國算命師,因成功預言袁世凱一炮而紅,妻子是林徽因表妹算命師這種人,在古代崇拜神佛時可能受到尊重,但在現代,在破除封建迷信的運動下,他們的地位直線下降,很少有人能夠上升。然而,在民國,一個叫林庚白的算命師卻過上了一種讓人羨慕的生活。與普通算命先生不同,林庚白信奉馬克思主義。
  • 民國38年期間,有多達8位民國總統,蔣介石只能排倒數第二
    孫中山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後,國民黨在南京建立了臨時政府,舉薦孫中山為臨時大總統,1912年1月民國宣布成立。以袁世凱為首的北洋陣營掌權,北洋政府土崩瓦解後政局動蕩,孫中山到廣州,舉辦了國民黨一大,建立黃埔軍校隨而建立國民政府,促使國共兩黨合作後的孫中山沒多久就病故了,若孫中山沒病故,可能中國又是另外一個樣了。
  • 為什麼袁世凱能讓軍隊死心塌地效忠他一個人,從而架空清政府呢?
    其實這個問題要從三個方面來分析:1、北洋軍方面:北洋新軍的來龍去脈以及組成,他們與袁世凱有著什麼歷史淵源?2、袁世凱方面:自古擁兵自重的將帥數不勝數,為何袁世凱成功讓北洋軍成了自己的私家軍、最後還依靠這股力量逼清帝遜位、讓自己當上了民國大總統?
  • 談出來的民國:回望1911年辛亥革命
    從鴉片戰爭到甲午戰爭,中間跨越50年,中國人,尤其是讀書人,特別是有科舉功名、作為社會支柱的士大夫階層,沒有人認為我們遇到了危機,需要改變什麼,所以該考秀才的還是考秀才,考舉人的照樣考舉人,該種地的還是種地,朝廷沒有變,民間沒有變,什麼都沒有變。事實上中國的變化真正開始啟動是在1894年甲午戰爭後,我們被日本人打敗了。
  • 袁世凱逼溥儀退位時,宮內1萬多禁衛軍為何不來救駕?他們去哪了
    簡單舉幾個例子來說,溥儀於1906年出生,1908年被送到了紫禁城,成為了我國歷史上最後一位皇帝。然後1911年民國政權成立,1912年封建王朝的歷史完全退出舞臺。雖然溥儀可以以滿清貴族後裔的身份,一直居住在紫禁城內。但是在1924年,又被馮玉祥的士兵趕出了紫禁城。再到之後就是和日軍之間的聯繫,又讓當時的人們對溥儀的身份更加痛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