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傳到紂王的時候,紂王暴虐無道,所以百姓更喜歡周西伯,也就是周文王。他是商朝封在西邊的一個諸侯,周西伯很得民心,紂王害怕就找藉口把他抓起來,關在羑(you 一聲)裡。周西伯被關的時候,他知道自己命在旦夕,覺得自己長期體驗累積的寶貴經驗丟掉很可惜,於是他利用這段時間整理出來,留給後人。因此他在牢裡給《易經》寫經文。後世很多在牢裡寫書就是學習的周文王。
六十四卦,每個卦有六個爻,周文王結合自己的人生經驗給每個爻寫一些詞句來說明,就成為了今天的《易經》。伏羲氏時是沒有文字的,只有簡單的符號,可以說是無字天書。
周文王在牢裡煞費苦心,一字一斟酌。因為紂王的壓迫,他不能暢所欲言,有一點躲躲藏藏,有一點難言之隱,有一點說不出來的苦衷,所以巧合的替後人創造了留白性。字裡行間留了很多可以拐彎抹角的空間。只有周文王註解的易經較為完整的流傳下來,所以一般稱為《周易》
每個卦有卦名,有一個卦辭來解釋卦名。每個卦有六個爻,每個爻有爻辭註解。六十四卦完整無縫,環環相扣,沒有矛盾而且可以互補,非常難得。
周朝推翻商朝後,周武王說,人為萬物之靈。有一種非常重的使命感。他知道父親文王寫出易經是為了教化,但是當時民智未來,商朝又是一個非常迷信的時代,要一下破除迷信,幾乎是不可能的。因此他先把易經的宗旨寫出來,講出來,就傳到了現在。人是萬物之靈,我們很多人都知道,只是搞不清楚這句話到底是誰說的,為什麼要說。
人本來是動物的一種,但是既然身為人,就要覺悟,要拉開跟動物的距離。因為易經告訴我們,人是天地間唯一能夠幫忙天地來改造這個世界的一種動物。這是我們的責任。
文王寫這部古經是為了教化用的,但是在商朝又是迷信那麼濃厚的時候,所以周文王用卜噬的詞句,用卜噬的形式來寫爻辭。吉,兇,悔,吝,無咎,這些話替《易經》披上一件神秘的外衣。
孔子《論語》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你要讓老百姓完全聽懂道理有點困難。孔子當時有教無類,普施教化,就是因為看到老百姓知識不普及,智慧未開。你要他聽懂道理,相當困難。因此他才用其他方法,其中有一個方法非常普遍,一直沿用到現在,那就是祭祀。歷代皇帝沒有一個不祭祀,不拜祖宗。孔子說祭如神在,你可以不祭,我們尊重你,你如果要祭,你的心中就要有神的存在。這就是儒家非常重視的「敬」。
我們要重視老祖宗留下來的寶貴智慧。世界上很多國家都重視孔子,我們不能因為對他太熟悉了而輕視他。孔子要我們敬畏大人,敬畏聖人,不是因為害怕他,而是你要敬重他才能從他當中學到一些道理。
《易經》不幸地披上了神秘的外衣,但是它又是很幸運的。秦始皇要燒書的時候,人家告訴他易經是卜噬的書,是民間百姓搞迷信,佔卜用的,所以沒有燒。因為秦始皇要燒的是讀書人讀的東西。這就是一陰一陽之謂道。
漢朝把易經分為義理和術數兩部分。這違背了一陰一陽之謂道的精神。易經是講合的。所有的分都是為了合。靜能動,動能靜,這樣才有變化。為了研究方便把易經分成易理,術數來研究無可厚非。說易理是對的,術數是迷信,這就偏見了。一個人完全講理就少一個情字,很少有同情心。情理是合在一起的。易理多半在讀書人手中,民間流傳的大多是術數,算命,看風水,選日子,姓名學等都在裡面,在民間流傳甚廣,甚至讓人產生易經就是算命的錯覺。因此現在我們一說到八卦就想到笑話,覺得荒唐不羈,沒有依據,扯來扯去搞不清楚的東西就叫八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