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到底誰寫的?伏羲創八卦,文王演周易,孔子作易傳

2021-01-11 源易緣

易經到底誰寫的?伏羲創八卦,文王演周易,孔子作易傳

《易經》包羅萬象,奧妙無窮。

是中華民族古代文化的精碎,也是公認的群經之首,大道之源。

《易經》還是中國道家思想「易、老、莊」謂之三玄哲學的根源。

在一些問答平臺和日常生活中,常到見有人在問:「《易經》到底是誰寫的?」

其實,這部經典的成書,經歷了漫長的「三古」,並非某一人所作成。

今天,「源易緣」就讀者交流下《易經》的成書歷程。

據史記載:《易經》成書歷經天皇、地皇、人皇、昊帝、炎帝、黃帝、夏王、商王、文王、孔子等先祖聖賢。

時經遠古、中古、和近古。

從天皇到孔子,《易經》經歷了幾千年的歷史。伏羲創八卦,文王演周易,孔子撰《易傳》。

歷代學者又根據逐年積累的經驗資料、天文、地理、社會、人文知識、哲理格言等,經過無數次的研究、詮釋、篩選、刪補而成。

經過數千年的發展,於是形成了這部內容豐富的「百科全書」。

如今,《易經》已經悄然走進「尋常百姓家」,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繫辭傳》因此說: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

(原創聲明:未經許可,禁止進行刊載、摘編、複製及建立鏡像等任何使用。如需刊載,請通過本平臺留言獲得授權。)

相關焦點

  • 封神演義:司馬遷說『文王拘而演周易』,難道周易不是伏羲所創?
    在這個過程中,姬昌沒有閒著,寫下了一步千古奇書,也就是司馬遷所說的:文王拘而演周易。但在這裡出現了一個問題。說起周易,人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三皇之一的伏羲。而且,還能聯想到諸多詞條,比如:佔卜、八卦、陰陽、太極、道家等等。實際上,這些聯想有一部分是錯誤的。從某種意義上說,《周易》的作者,不是西伯侯姬昌、也不是伏羲。
  • 八卦是誰創造的,伏羲、周文王、還是孔子?可能另有他人
    八卦一說到底是誰創造的?按照傳統的說法,古人提出「易更三聖」。也就對於易經貢獻最大有三個人,分別是伏羲、周文王、孔子。漢代司馬遷在《史記·太史公自序》云:「餘聞之先人曰:『伏羲至純厚,作易八卦。』」對於伏羲創始八卦學說,歷來最得到認可。從司馬遷的自述中就可見,在漢代伏羲依據河圖洛書啟發,畫出了八卦。其次是周文王。
  • 封神演義:姬昌被囚的七年只做了一件事,從此跟伏羲孔子並列成聖
    在這個過程中,姬昌沒有閒著,寫下了一步千古奇書,也就是司馬遷所說的:文王拘而演周易。但在這裡出現了一個問題。說起周易,人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三皇之一的伏羲。而且,還能聯想到諸多詞條,比如:佔卜、八卦、陰陽、太極、道家等等。實際上,這些聯想有一部分是錯誤的。從某種意義上說,《周易》的作者,不是西伯侯姬昌、也不是伏羲。
  • 周文王——「文王拘而演周易」
    其子姬發後來滅商建周,追其父諡號為文王。在後來的武則天稱制時,她就自稱是周文王的後代,追尊周文王為始祖文皇帝。隨著西岐國力強大,讓商朝感到不安為解除不安,於是紂王就把姬昌拘於羑裡。 當然周文王雖被拘,卻沒有閒著, 據《史記》記載「文王拘演周易」,就是說在周文王拘於羑裡時,他推演周易。 圖為周文王羑裡城碑。據說,上古伏羲氏創八卦先天易,後又有連山易和歸藏易。
  • 易經:伏羲是用什麼方法把八卦畫出來的?揭開八卦的成因
    《易經》作為群經之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研究《易經》的朋友,都知道最早是伏羲畫的八卦,那麼伏羲是用什麼方法畫出來的?掌握這個推演方法,揭開八卦的成因,就能迅速記住八卦,輕鬆入門。1、易經:始於伏羲畫八卦,經歷三變,孔子作十翼而完成。
  • 八卦到底是什麼?伏羲憑著什麼創造了八卦?
    伏羲伏羲最為重要的一個發明是八卦伏羲將天地之間的造物以符號的形式演化了出來八卦的起源,來自一條河流這條河是黃河,伏羲治理天下時,有一個龍馬背著河圖出現當伏羲拿到河圖之後,心有所感於是在天水的八卦臺畫出了最初的八卦其實這個時候的八卦僅僅是一個雛形要形成現在我們所看到的的
  • 傳說伏羲畫八卦周文王演為六十四卦的《文王卦》古籍資料
    傳說伏羲畫八卦,周文王演為六十四卦,每卦六爻。此種佔卜法因六十四卦而起課,所以稱文王課。王統照《號聲·讀》《易經》,是中國古代最重要的經典之一。兩千多年來,它幾乎一直居於「六經」或「十三經」之首的地位。對《易經》的詮釋和發展又產生了諸子百家。而《易經》又是在文王八卦的基礎上形成的,對文王八卦的破解將直接地打開傳統文化的大門。 易學、術數、佔卜、中醫、針灸、風水學等都應用到文王八卦。
  • 伏羲八卦和文王八卦什麼關係
    伏羲的八卦圖先於周文王的八卦。據說周文王在被關押失去自由期間,潛心研究伏羲八卦,從而推演出新的文王八卦來。兩者本質的不同在於一個是先天八卦,一個是後天。  我們去看他們兩人的八卦內容就能得知這兩者的區別具體是指什麼。
  • 伏羲為什麼畫八卦?孔子在《周易 說卦》中的解說是否成立?
    我們已經在前面幾篇文章中,講到伏羲創作了卜筮用的八卦,周文王又把用於卜筮的八卦和六十四卦,演變成了文化思想的六十四卦及三百八十四爻,這是人類文明史上非常偉大的一次進步。 我們在《周易的「易更三聖」到底是什麼意思?為什麼要「易更三聖」》一文中,已經講過伏羲創作八卦的目的就是為了卜筮。
  • 湯陰羑裡城遊記|文王拘而演周易,苦難的力量
    司馬遷在《報任安書》裡有名句:「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最後司馬遷也給出結論:「大抵賢聖發憤之所為作也」。那麼這個拘押周文王,讓其發憤的地點在哪裡呢?答案就是羑(音有)裡城。從安陽沿著107國道向南往湯陰,不久就可以在路邊看到通往羑裡城的指示牌,羑裡城位於羑河村,在今河南湯陰縣城北約4公裡處,距安陽的殷墟直線距離不到20公裡。
  • 文王八卦,人是萬物之靈
    只有周文王註解的易經較為完整的流傳下來,所以一般稱為《周易》每個卦有卦名,有一個卦辭來解釋卦名。每個卦有六個爻,每個爻有爻辭註解。六十四卦完整無縫,環環相扣,沒有矛盾而且可以互補,非常難得。周朝推翻商朝後,周武王說,人為萬物之靈。有一種非常重的使命感。他知道父親文王寫出易經是為了教化,但是當時民智未來,商朝又是一個非常迷信的時代,要一下破除迷信,幾乎是不可能的。
  • 一文讀懂《周易》和《易經》二者的前世今生!詳細解讀!
    上古時期,八卦是由伏羲根據當時的天地來確定的,此時的八卦我們稱為先天八卦;西周時期,文王行六十四卦(即《封神演義》中為姜子牙輔佐的周文王),此時的八卦我們稱為「後天八卦」又或者是叫「文王八卦」;春秋戰國時期,孔子為《周易》創作了《易傳》(又稱《十翼》)。
  • 《周易》從伏羲畫八卦,再到兩派六宗,該如何理解這個過程
    要是換了我們,就會這樣直接問道:本來周文王只有一部《周易》,如果人們看不懂也就算了,但總有人會看得懂,只要有人看得懂,就只有一種理解,就算每個人的理解有差異,也不會相差太多。自從你孔子寫了《易傳》之後,後世的人各執一詞,非但對《周易》的經文有著各種各樣不同的理解,就是對你孔夫子的《易傳》,也有著各種各樣迥然不同的看法。造成後世這種局面的,你孔夫子也應該是有責任的。
  • 《易經》八卦並非伏羲畫制
    伏羲畫八卦只是一個傳說,並沒有十分確鑿的證據。我們知道卦的最早的知識來自於《周易》古經,但古經中只有六爻卦。而且古經中並沒有記載八卦的來源,也沒有說明六爻卦與八卦之間的關係。古經中並沒有關於八卦的任何直接的知識。
  • 《易經》有多傳神,看看這幾個歷史牛人就知道了
    相傳,伏羲發明八卦,衍生《易經》。又傳,《周易》之前有兩個版本的易經,分別是《連山經》和《歸藏經》。前者為神農所創,後者為皇帝所創。而《周易》,是周文王被囚禁期間,根據伏羲的先天八卦,演繹出文王八卦和文王六十四卦。而後,孔子為《周易》加注易傳,世人稱易傳為「十翼」,是《周易》的導讀資料。
  • 伏羲八卦和文王八卦的作用
    文王的八卦次序圖與伏羲八卦次序圖的排便與含議都不同。伏羲八卦次序圖演示的是陰陽,反映的是宇宙誕生初期的萬物萬象之形。
  • 北善應村王師傅擺卦攤,自稱擅長研究文王八卦
    河南安陽市善應鎮,北善應村王師傅擺卦攤,自稱擅長研究文王八卦。(王建安 攝影)今年50多歲的王師傅是善應鎮北善應村人,在善應鎮的小南海古廟擺卦攤多年。據稱,王師傅自幼喜歡研究中醫,無師自通學會了《易經》,對文王八卦頗有研究。
  • 現在學習易經算晚嗎,易經是怎麼來的,越早知道越好!
    伏羲當年看見神龜身上的字,河圖洛書畫出來先天八卦,周文王說出了後天八卦,孔子後來又做了傳,伏羲、文王、孔子稱為「三聖」是經過多少代人共同耕耘的結晶。周公即周文王的兒子,也為《易經》做了爻辭。咱們的歷史起源於伏羲時代。伏羲作古後,女媧娘娘繼承下來。
  • 演化易經八卦,周文王奠定了中國文化的基因
    姬昌也是在牢獄裡悟道,在文王被囚禁的這幾年,對中國後世造成了重大的影響,塑造了中國的文化,為中國文化注入了天人合一,善惡互倚,以德服人的文化基因。那就是文王姬昌演化了易經。司馬遷說,文王拘而演周易,說的就是這個事情。姬昌從早就學了八卦,這是伏羲流傳下來的先天八卦,先天八卦表徵方位,天乾在上方,地坤在下方,乾坤定則空間方位定,東邊屬於火,是太陽升起的地方。西方屬於水,水源發起的地方。
  • 周公為文王64卦註解前,爻辭並無文字,他又是如何精準推演的?
    而在華夏燦爛文化,淵遠流長的發展過程中,《易經》又為古今中外的聖賢名人,稱為經典中的經典,哲學中的哲學,智慧中的智慧。眾所周知,中國的群經之首《易經》起源於先皇聖人伏羲的先天八卦,及神農帝和黃帝對傳統易學的傳承和延伸。到了商末周初,周文王姬昌,被紂王拘禁在河南安陽羑裡城7年之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