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徐家花園往昔勾陳

2021-01-08 齊魯壹點

徐家花園街道示意圖(藍線)

題記

最近拜讀了魯安先生撰寫的《濟南南新街憶舊系列》作品,又欣賞了鄧先生製作的美篇《抹不去的記憶》,作者都是寫自己出生地與居住地,這鉤起了我重走徐家花園的想法,碰巧兒時同學小萍也想去,一拍即合,就來到老地方——徐家花園。因為這裡是我的出生地,在此生活了三十多年。

我們漫步走在這熟悉的老街小巷中,邊走邊拍邊回憶著前塵往事,尋找著往昔情景,歷歷在目......

讓現在的街景講述那些過去的時光歲月.....

——夏威夷

選自雍堅著《濟南城記》一書的1930年代《濟南市城內商埠地圖》

徐家花園,曾是軍閥徐鴻賓的私家宅邸。

徐家花園淵源:據資料,1917年,軍閥徐鴻賓(字延山,綽號「徐大鬍子」,任第五師四十七旅旅長,也有任炮兵旅長之說,民國北京政府陸軍少將,曾任曹州鎮守使)在此購地,建造私人住宅和花園,形成街巷後把徐家花園引為街名。解放後,原徐家住宅和花園幾經改建易主。住宅舊址改為山東省公安廳駐地(現為山東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宿舍),花園舊址駐地為山東省歌舞團。

半個世紀前的徐家花園除了居住的民眾外,還有許多有名的大院:省文史館及宿舍(舊4號院)、省公安廳駐地(舊12號院,白如冰官邸大院,現為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宿舍14號院)、西青龍分社(舊10號院)、省京劇團宿舍(舊45號院)、省藥品檢驗所宿舍(舊123號院)、省歌舞團及宿舍(大門開在文化西路,其東西北三面沿邊全部是徐家花園)、省勞動局宿舍(舊24號院,現為上新街41號)、省手工業管理局及宿舍(舊為徐家花園,現為上新街47號)、省公安廳幼兒園(後為省文化廳幼兒園,現為44號院)、回民衛生所(現民族醫院)等等。

徐家花園52號,整個街道的中心地帶。

當年這個中心地方,也稱「大表」。52號大門的門簷和門框之間正中掛著個圓圓的木製鐘錶,很醒目,很多人家看時間都跑到此地。聚集人最多,特別是夏天人們拿著扇子在此乘涼,張家長李家短的事都在這兒發布。52號旁邊捲簾門最早上個小賣部,經營油鹽醬醋,後來就是街道幹部們辦公地(現稱居委會)。

52號院當年居住張姓、黑姓、楊姓、馬姓、于姓五個家庭八間房屋,每家孩子多,顯得大院人來人往。小學同學於永瑋和黑際山當年都住在裡。老宅子還在,他們時常回來看看,院裡鄰居們很團結,還時不時的搞個聚會,好不熱鬧。

當年勸業場有個「前進照像館「,其櫥窗擺放個人的俏像,我們小學同學男生是黑際山,女生就是趙旗(居上新街,現居澳大利亞),其個人黑白放大照片,都在櫥窗展示很長時間,但不是同一個期間,真是帥哥倩女。小學五年級,文藝團體來學校選演員時,趙琪被選其中,她沒去。

徐家花園52號是三個路口交匯處,北抵濼源大街(原西青龍街),南(向右順往南)到文化西路,東(向左)達上新街。

現將徐家花園以52號為中心作為起點,分三個方向三條支路邊走邊說。

1、北路——通往濼源大街的南北路。

2、南路——通往文化西路的南北路。

3、東路——通往上新街的東西路。

徐家花園52號,門口牆上掛了兩個牌子:向西是「徐家花園54-73號」(指南路),向東是「徐家花園14-52號」(指東路)。

出了文化西化西路往西過了民族醫院還有「徐家花園87-89號"。

走了一圈徐家花園,未見其他門牌號碼,估計這就是徐家花園全部的門牌院落了。其他的門牌隨著拆遷永遠的消失了。北路門牌消失了。

這兒還是徐家花園的中心地帶。

北路——通往濼源大街的南北路。

從52號往北到達濼源大街這段南北路的房屋住戶早已拆遷。住戶與門版號也沒有了。就留下這條路。五十年前還是石板路。當時的路面不是太平,石板之間有縫隙,騎自行車時,一不小心騎到縫隙中,就會捌一下,有時會摔下車。我的主要活動都在這條路上,此路凝聚著「故巷情」。

人們稱自已出生地或居住地為「故鄉」、「故居」、「舊居」、「老宅子」,我稱這條路為「故巷」,故巷只剩下這條走過的路了。

2009年52號院處丁字路口路東14號院牆上還能看到「徐家花園」的街牌。

現在「徐家花園」街牌已被粉刷蓋住,實際上這條北路屬於徐家花園的門牌號碼全部消失了,屋去地空,只留下這條不足百米的支巷。供行人過往。

樂源大街上這個直衝的路,是通往徐家花園52號的南北路,也是此街的最北端,徐家花園門牌號從這條南北路的兩邊開始排序。

右側(路西)門牌是單號(1號左家小院、3號小學尹家......最後到45號省京劇團宿舍)。現在已是中保人壽保險濟南市分公司的辦公駐地及宿舍。

左側(路東)門牌是雙號(2號院、4號院省文史館、西青龍分社胡同6號院/8號院/10號院)。現在是空曠的場地成了一大型停車場。

這裡早在1997年全部拆遷。

現在面目全非。舊的房屋建築全部蕩然無存。

徐家花園1號左家小院(現在是樂源大街236號)。原來這裡是一座舊式傳統的三合院,一進大門,迎面有影壁牆,院裡房屋磚瓦結構,院子裡排列整齊有序擺放的許多盆栽的花,使得小院生機勃勃。大戶人家的左家,人丁興旺,家境殷實,當年左家居住一家四代同堂,左家奶奶是位非常漂亮又善良可親的老人,她有五孫(一女四男),在這個小院裡享受著天倫之樂。

據左家三孫左金璧大哥(今七十多歲)講,小院有棵老槐樹,兒時在房頂上就好象進入仙景般的感覺。

從左家1970年代長孫長媳倆抱著兒子(第四代嫡長孫)的老照片中看出,小院背景灰磚白牆,身後及院子擺放花卉植物,襯託出整個小院很是溫馨。

路東的停車場就是當年徐家花園舊稱2、4、6、8、10號院子。

1989年改為4、6、8、10、12號院。

因為失去了,沒有了,所以就想看著現在的場景,講講這些院子的記憶。均按當時舊門牌號。

停車場舊房屋沒有了,昔日風光不在。只有南牆和東牆還有一點過去的痕跡。遠處的兩座居民樓,是在原12號大院(白家官邸大院)建造的山東省電子工業局宿舍樓。

停車場東牆後面露出一座尖頂老房子,這是留下的唯一完整房屋,是當年西青龍分社的會議室,現在屬於14號院的財產。後面會單獨介紹。

原載1993年《山東省文史研究館四十年》書中圖片

古韻庭院藏隱士 文史館裡有賢人

徐家花園4號(後改為6號),山東省文史研究館。

圖片上的大門是黑色,曾經在這個院居住的兩位發小同學回憶,當年(上世紀六十年代)大門是紫紅色的。

當年算深宅大院,是大型組合舊式院落,傳統建築,古香古色。最初的主人不知。

走進4號院大門,左、右、前三方各有漂亮豪放的二門,前方二門南側有個一般化的邊門,這四道門,就形成4號院的四個院落,跨院形式,每個院落風格不一樣。

左側跨院為北院,二門是木製屏門,屏門內是一座三合院,是文史館辦公院,坐北朝南是二層小洋樓,全部是紅色木地板,樓下是館長王福進先生辦公室(發小同學梅子的父親)。後來不辦公了,樓上居住的是勞動局亓仲文局長(發小華子父親)一家,樓下柳姓一家。東西廂房是平房各住人家,其中東屋住著姐妹倆修女老太太。整個院落很幽靜雅致。

右側跨院為南院,二門進去後也是傳統的三合院,都是平房,比一般住宅房間寬闊,也是文史館辦公室,這個院多了一份厚重之感,文化韻味十足。座南朝北的房屋是藏書室,有時天氣好時,館員們會拿出很多線裝書放在院中曬,擺好書桌,有規距的放好。那是我見到是古裝書籍,擺放整個院裡,還是分批諒曬,大人們不時的囑咐不準動手,看看就走。院西屋與大門廈下傳達室相通,姜大爺是很負責的人,我因為常去找梅子,所以混熟了,暢通無阻。

這兩個院因是辦公地,很少能進去。

前門跨院,是我經常光顧的院子,向前方過二門的大宅院,這裡是文史館的家屬院,很大的四合院,沒有前兩個院古樸,但房屋質量好,屬於當時上乘。梅子家住南屋,同時也是後院的北屋,有一間通往兩個院子,她家居四大間,後院還有兩間。父親是老紅軍,也上了朝鮮戰場,身上多處有彈傷痕跡。因為他是館長,出出進進的人們都是老學者。當年書法家金芬先生是館員,經常去寫,她家有一幅四條幅,掛到後來搬到南新街51號江家公館(我們稱「省長樓「)的家中。梅子最小,上有三個哥哥,特別受寵,算是當年的公主吧。也下過鄉,進過工廠,最後在山東藝術學院退休。我們從公安廳幼兒園到小學同學,到現在已經認識了半個多世紀了。我雖不住在這院,因為兒時天天泡在這院裡,很享受這裡的一切。

後來華子搬來,我們一起上中學同路,早上一起與亓老爺子(亓仲文勞動局局長)跑步,她唱京劇練嗓,到現在還是唱的那麼棒。亓春華的父親有十位孩子,現在生活的都很好,去年華子的大姐今年92歲,最小的妹妹也近六十了。

那時梅子、華子,我們三個人天天在一起玩,度過了人生中快樂的童年和少年。

在這個院裡,兒時的遊戲時常浮現眼前:跳房子、跳皮筋、捉迷藏、過年打鞭炮仗……

梅子家後院還有一棵無花果樹,每年碩果纍纍,還能品賞,那是別的孩子們見不到的水果。回想起來就美滋滋的。

這個院裡居住的都不一般人。大多是老學究,道骨仙風。

居南屋。發小王梅的父親。後來一家搬入南新街51號。

居東屋。欒調甫一家,後搬入上新街44號院(或他的子孫在此處)。據《文史資料》1990年第二期,第一篇論著是欒調甫遺著《齊民要術作者考》(1956.7.20)。對這篇論著簡介是由欒調甫的兒子欒登撰寫,講明是由當時省文史研究館李駿昌館長關注,山師大歷史系李念孔教授指教,將這份《作者考》整理出來。說明欒調甫老先生的貢獻。是真正的老學究。

其孫子立正博客《上新街外十二》中寫道:「究其祖父的一生,就是手不釋卷的一生」。據說他的老伴於抗戰時期病故,最後陪伴老人的是他家保姆劉姓,稱她欒奶奶,脾氣好,有耐心,全家都接納她。欒老先生算是有福之人,學術功譽絕佳。

居北跨院樓上的亓家,亓仲文(1908.12.20-1996.9),原名亓宗書,化名劉化民。山東省萊蕪縣西溝村人。1928年考入曲阜師範。1937年11月參加革命。解放後,1950年5月任青島市勞動局局長。1953年10月任山東省勞動局副局長,兼任中共山東省技工師範學院黨委書記。1983年12月離休。 1996年9月因病在濟南逝世,享年88歲。

居北

金芬先生因家住西關,離文史館較近,經常在館中寫字,有時書法作品寫的滿地都是,也不知索要收藏。他出身書香門第,幼即酷愛書法。濟南城頂街清真寺之「清真寺」、「認主獨一」、「濼源堂」( 在趵突泉北岸)等匾額為其手書。

居北屋的還有傳達姜大爺一家,他有三個兒子,二兒子姜建國小學是上新街小學少先隊大隊幹部,中學是濟南八中十七級四班的班長,因為同是一個班主任肖老師,得知他每年組織他們班聚會,每次都請肖老師參加。三兒子叫姜三,都叫小名,很活潑幽默的一個人。

還有一位小學同學湯立工兩歲左右在4號院住過,她母親從部隊文工團轉業後在省文史館工作,父親湯化過,音樂家,是省歌舞團業務團長兼樂隊指揮。後來一家人搬到省歌舞團宿舍。其伯父湯化達是著名演員、導演,電影《南徵北戰》中飾演政委,導演《渡江偵察記》。都是老藝術家。

這是湯立工在徐家花園居住時與父親湯化過音樂家的合影。

鬧中取靜百年院 分社胡同歷蒼桑

一眼望到頭的大門是52號院「大表」處。在路東中段有個胡同,大家習慣叫"分社胡同「,實際就是徐家花園6號、8號、10號(下圖綠三角門)三個院子。1989年改為8號、10號、12號。這是2009年走過時的街道狀況。

這面牆上有破磚頭高出牆面為界,有鐵絲網的是14號(原白如冰官邸大院),無鐵絲網的是分社胡同口,現在堵了。

這段老牆與上圖白牆是同一段,白牆是在北街上,這段是在14號院內。只有露出的灰磚是原汁原味,有年代感了。右邊翻牆就是「分社胡同」。

「分社胡同」的叫法源起徐家花園10號前院曾是西青龍分社(紅△院),大躍進年代是集體食堂。拆遷時搬到現在的12號,稱西青龍街道辦事處,再後來合併到樂源大街街道辦事處搬到共青團路。

胡同三個門牌住戶是由四座院子組成:6號和8號都是三合院,房屋結構與面積差不多。10號院分前院四合院,東屋和西屋都是辦公室,每個室內很多辦公桌,其北屋是五間,兩邊小間是分社領導的辦公室,中間大房三間是開放式,為分社的會議室,其北門與南門都開著,直接可以到達後院董奶奶一家大院子,現在這所老房子還在,就是示意圖中帶藍圈的。只剩下這座房屋見證過去的百年歷史。

這四個院子前世叫"四至堂",購於1936年,是6號周姓,8號夏姓,10號前院李姓,後院董姓共同購買。1958年私房交公,6號和8號留個北屋個人居住。10號後院比較獨立,一家一溜北屋,院子大,有大葡萄架,夏天遮滿半個院子,還有一棵很大的酸石榴樹,每年都結滿咧嘴的紅皮紅籽的石榴,碩果纍纍,董奶奶就把石榴送給鄰居們,家家都有,還有一小棵甜石榴樹,是白皮白籽,收成遠不如酸石榴。還有棵蘋果樹,三棵桑樹,剩下的地面種有玼麻等植物,院裡讓勤勞乾淨利索的董奶奶井井有條,一派豐收景象。我家住在8號,幼年時就在董奶奶家渡過,在葡萄架下乘涼、遊玩,酸石榴能吃到春節。

1977年這個院子被省電子局宿舍徵用,拆遷後她家搬到現在的14號省電子局宿舍(現在為信息產業廳宿舍)。

分社會議室老房子北屋正房,坐北朝南。現存I4號院內。

已經封著,無法居住。像位飽經風霜的老人,曬著太陽,沉靜在過去的往事裡.......

分社會議室後面,董奶奶院的南屋。

連接分社會議室由前院到後院的當年小過道。

老房子東牆

老房子西牆

這是在現14號院的分社會議室,右邊是董奶奶家在宿舍分得的三室一廳一衛一層樓房,已經在這有四十多年了。

董鳳宸(1900.5.4—1945.8), 創建萊陽鄉師的校長。出生在山東陽信城內西門裡。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國文系。畢業後,他擔任過一段時間的中學教員,後在山東省教育廳任督學,1930年被派前往萊陽縣,籌建萊陽鄉師,成為第一任校長。1936年,調回濟南,繼續在省教育廳工作。抗戰爆發後,南下安徽,在阜陽縣,當時正值國共合作時期,辦了一個「魯幹班」(原國民黨部隊所屬培訓軍隊幹部的機構)任教官兼政治部主任,招收了大批流亡學生,專門向部隊輸送軍政幹部。在這種惡劣環境中,他身體每況愈下,但仍親力親為,親自任教,直至1945年,因勞累過度,肺部與腸胃患上了嚴重疾病,在阜陽縣醫院病逝,年僅46歲。

崔文藻(1902.8.14古一2000.10.16), 董鳳宸夫人。祖籍山東茌平,出身於大戶人家,家境殷實,大家閨秀。畢業於濟南一所女子職業學校。其父曾在濟南、雲南任地方官吏、參議員等職。她有文化,漂亮知性。一輩子聰慧、心靈手巧,持家有方,相扶教子,撐起一個溫馨的家,培育子女們學業/事業有成。是董府家的功臣,也是位了不起的女性。於2000年10月16日壽終正寢,享年98歲。

只剩下原來的老牆,也是修整過的。

摘自新浪立正博客《上新街外篇十三》中回憶分社胡同:「分社」所在的那個小胡同,小時候,很少去那個胡同玩,那裡沒有小夥伴,印象中,靠路口的那個門裡(徐家花園6號)住著一對老夫妻,身體似乎不太好,進出那個胡同的大多是去「分社」的。總感覺分社這個胡同安靜、冷清,有種肅穆的感覺。他說的老夫妻就是金大爺和金大娘。

1992年分社胡同原貌。圖片是由東向西拍的。胡同口是通往樂源大街(當年叫西青龍街)的南北路。

右側(路北)三個門洞:6號院(進胡同右手第一個大門),8號院(只露出院門西邊一點),10號院(胡同最東端)就是「西青龍分社」。

胡同路面是薄薄的水泥,有點粗粗的感覺,胡同南牆由石頭坐底灰磚壘砌而成,由於年久失修,磚縫有時會風化,時不時會露出小洞洞,我們會手腳並用的爬牆觀看12號院(後面專講)。

徐家花園8號院(後改為10號院)的俯瞰圖,拆遷前(1992.10)從省電子局宿舍樓上拍的老宅院。我從出生到離開此院,生活居住了三十五年。

1986年落實政策,房屋回歸。

這座小三合院從買入到拆掉,我家居住了六十多年。

對這所院落的描述,用仝意大哥的原文:「一所清靜的小院——徐家花園8號。它處於鬧市之中,大塊巖砌的屋牆和院牆,看樣子有四五十年之久;街巷很乾淨,東西胡同內僅有東西並排兩套坐北朝南的三合院,院門朝南,有北、東、西屋各數間,還有一棵生長了幾十年的參天大槐樹遮蔭,老式房屋內有木板虛棚,加上牆厚,冬暖夏涼。院子不大,有70—80平方米的樣子。伯父喜愛養花,北屋牆角處和朝陽的窗臺上以及院內空閒處,有各種各樣的花卉,散發著陣陣清香。好一座別致怡人院落。」

據哥姐回憶,在此院住過的人很多,東屋朱希貢大爺一家,金家,高家,西屋徐茂清一家(在院裡種了很多花,花盆特高級),曹大娘,彭士柱一家(後搬到6號,再後又搬到民族醫院後面胡同,彭家兄弟五人基本都住徐家花園不同的院子,在8號的是行二),北屋西邊還有趙家(他們家孩子一男四女都漂亮)......

這是柴老師在上新街小學五七工廠給學生們講課

說起8號院,同學們強烈要求說說我的母親柴老師,她是上新街小學的老師,在此讀書的學生們大多數都認識,認識她的人比認識我的人要多。母親柴丕珍(1917—2005),畢業於萊陽鄉師,後來一直從事小學的教學工作,1986年在上新街小學退休。從教三十多年,她老人家熱愛工作,認真負責,培養孩子們正直、誠實。她品格優秀,高風亮節,虛懷若谷,奉獻精神猶為突出;她畢生的精力奉獻給學校、奉獻給家人、奉獻給子孫、奉獻給朋友們;她勤勞、善良、樸素、節儉,只要給人以幫助,毫無怨言,可謂做到無私奉獻,先人後己,毫不利己,專門利人,是一位高尚的人,使人尊敬的人。她生前,學生們每年都有來看望的,使她非常感動。在此我也特別感謝以陳彬、呂梅(1960年畢業生)為首的大哥大姐們為柴老師晚年帶來的快樂時光!感謝學校歷屆領導及老師們的關懷!

這是1960年畢業於上新街小學的師生合影(前排右4柴老師,右5吳老師)。老師們已仙去,其中照片中的學生們還去送行,特別感動。

2017年這條南北街道。走一次,拍一次,回憶一次。

現在路西中段有一所大院,已經不是徐家花園了,現在是樂源大街236號。但這塊地方二十多年前確實是徐家花園47號。分社胡同對面。

徐家花園名流多 梨園京腔璀璨星

徐家花園45號 省京劇團宿舍

北街到南端就是52號院的丁字路口。

右邊這條路是北街,左邊這條路是徐家花園東西街。

白色圍牆是這兩條路的斜面,左白牆就是當年山東省京劇團宿舍45號大門,大院有平房、老式二層樓、新式的居民樓,無規則在大院,住著眾多京劇演員和工作人員。

經很多人回憶,在這處宿舍中有: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方榮翔、殷寶忠、尚長麟、宋玉慶等等。

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宋玉慶,1942年出生,工文武老生,京劇《奇襲白虎團》飾演主角嚴偉才。退休後居住在美國。他在徐家花園住時很年輕,都說他是京劇團的後起之秀,他是唱功武功都好,這樣的人才很少。當年他住在宿舍院後面一座四層樓的一層第一戶(東首),後來他搬到南新街51號」江家公館「院內東邊二層小洋樓,他住樓上,同學王梅一家住樓下,我去找梅子玩時,他會在小樓前葡萄架下練功,親眼看到他倒翻空,翻的跟頭身輕如燕,乾淨利索,很帥。

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方榮翔(1925-1989),北京市人。京劇院花臉演員。本姓周,幼隨繼父姓方。6歲開始練功,16歲拜裘盛戎為師,專工裘派花臉。1951年參加中國人民志願軍京劇團赴朝。1956年入黨。 1958年回國,擔任山東省京劇團副團長。1986年,山東電影製片廠為方榮翔拍攝了紀錄片《方榮翔舞臺藝術》。1988年被授予山東省勞動模範稱號。他一家住在一進45號大門右側木製紅色二層樓,後來他一家又搬到上新街,再後就搬到南新街直到去世。

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殷寶忠(1924~ 2019),京劇老生演員。北京人。"譚派"藝術人。曾榮獲「京劇藝術家終身成就獎」。曾任山東省京劇團副團長。

現在正在寫《南新街憶舊系列》的作者魯安先生,正巧他剛寫《濟南二中憶舊》,他回憶,他去過徐家花園殷家,他與殷先生長女殷菊莉都是濟南二中射擊隊的,她熱情,有愛心,善良,樂於奉獻和助人,記得在射擊隊時,常常練習忘了吃飯,殷菊莉大姐就去二中對門(八中門口)的地瓜爐子攤上為大家買烤紅薯;如果正好趕上午飯或者晚歺時間,大姐就去二中食堂買饅頭,只要有饅頭,就一定有事前大姐在醬菜鋪(八中門口西首)買的醬菜,記得有糖蒜,醬瓜,五香各瘩皮,真香!

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尚長麟(1931-1983) ,京劇旦角演員。原籍河北南宮,生於北京,漢軍旗籍。系京劇"四大名旦"之一尚小雲的次子。子承父業,繼傳尚派,尚長麟嚴格地遵循了父親的教誨,輾轉多師,博採眾長,然而始終又以尚派藝術為主線。曾任山東省京劇團團長、山東省戲曲學校校長。

這個院子現在是中保人壽保險公司濟南分公司的宿舍,門牌掛的是「樂源大街236號」。

南路——通往文化西路的南北路。

南街從徐家花園最南端開始。這是文化西路通往徐家花園的路口。左手是民族醫院(原回民衛生所),右手是省歌舞劇院。順著路走到底的那座樓就是省京劇團宿舍。一拐彎就回到52號院。

左手路西電線桿處原來有一個長長的東西走向的胡同,同學顧效蘭就住在胡同中段路北的一個院子裡,一進院就是她家。胡同西頭是省藥品檢驗所單位駐地和家屬大院。現在這條胡同一半被濟南市民族醫院蓋樓用去,一半廢棄,沒有房屋和居住人。

徐家花園123號院,省藥品檢驗所駐地及宿舍。

123號門牌現在是徐家花園89號、87號。

原來右邊的胡同通往徐家花園,現在胡同已堵,這兩個院落就成了獨立於徐家花園街路以外的兩個門牌號的院落。

89號是原山東省藥品檢驗所駐地。現在是酒店。87號是其宿舍。在進89號大門時東側的兩個單元居民樓便是。

早年宿舍是徐家花園123號,原址在89號大酒店西邊大門口處,那是個三進院的老院落,全部為平房,分前院七家、中院四家、後院四家,共十一家,家屬院的孩子們也多,在院裡經常瘋跑玩耍。小學同學於夫和王鑄都在中院居住,舊院拆除後,在此基地上蓋了辦公樓和宿舍樓,於夫和張春景(後來由徐家花園2號院搬入)現在也在此居住,雖然不是老宅子平房,但是還是在老地方。於夫說起在徐家花園住了一個甲子的事,感慨萬千,對這兒的一草一木,特別喜歡,住久了住出情感來了。我們這兒文化底蘊深厚,他的老院中也住著一些知名藥學專家,像劉毓英、於爾增等老先生就是123號院子裡的驕傲。

徐家花園73號。這個胡同盡頭就是回民診所原址,當年都是在這兒看病拿藥,大夫們都熟,記著有位沙大夫,醫德雙馨,親和力強,每次見到我都問寒問暖,知道是病秧子,囑咐注意事項,耐心周到。每每想起還是特別地感謝他。

大院65—1號現在成了執法大隊樂源支隊辦公駐地。

往北走路東邊的小胡同

南路最北頭路東第一戶單家56—1號

南路最北頭路西,右手原是小買部,日用百貨,油鹽醬醋,針頭線腦,方便周圍居民,很受歡迎。

南路北端,也是徐家花園最西端,這是通往上新街的東西路,本篇稱「東路」。

東路——通往上新街的東西路。

再回到52號中心地

52號院東鄰是一個胡同,胡同盡頭右拐有兩個院落,曾經認識的住戶都不在居住。

後面的黃樓當年很顯眼,這是省歌舞劇團辦公樓兼宿舍,正巧劇團正副團長的兒子都在我們班(於虎和湯立工),我們是小學同學。省歌舞劇團駐地被徐家花園所包圍,真正的徐家花園的花園應在那兒。

這兩位歌舞團大院的同學與4號院梅子(因父母是一個系統),三人下鄉同在一個村當知青。同學+知青,感情濃濃,每次聚會都有說不完的話。

於虎同學的父親於太賞先生曾任省歌舞團團長,後調任省京劇團團長。

歌舞團駐地前世是真正徐家的花園,在這塊土地上工作生活著的人們也像花兒一樣幸福快樂!

真是:花園不在歌舞在,人才輩出藝苑香。

徐家花園46號,早先這個大門是公安廳幼兒園的一小門(甬道的路東),路西有三個院落,第一個院子有位小學程春華同學住在此院北屋西頭的房子,後來搬家轉學了,失聯。這個院子貌似都是連排紅磚瓦房。這個院與第二個院子住的是幼兒園的老師和工作人員居住。最後甬道南端是歌舞團的後門,很少開門。

44號院,原省公安廳幼兒園。

44號院原來是省公安廳幼兒園,因為斜對面就是省公安廳辦駐地。我和4號院的梅子同在這所幼兒園上了兩年寄宿班,每兩周接回家一次,幼兒園夥食特別好,上世紀六十年代每月生活費大約8元左右,幼兒園費用每月14元。所以各方面設施應當是最好的,我們離家很近,方便。在園裡吃的最好的一次飯是洋柿子雞蛋湯(西紅柿),當年還不像現在,很是稀罕。每年還參加大型運動會的入場式(白色三角褲頭和大紅嘟肚),排練節目,統一服裝。還集體洗澡,做遊戲。若有病,還可以在幼兒園住院治療,我出水豆時就住了一次,有老師醫生專人照看,還有病號飯。算是快樂童年!後來文化廳幼兒園遷入。

現在門口牌子是「山東文化藝術職業學院專業建設孵化基地」。成為培訓藝術人才的寶地。

清幽靜謐神密院 捷足攀登探風景

徐家花園12號(現在14號),曾是省長官邸。

原來的12號改為14號,其大院大門開在院子東南方位,當年是神秘大院。解放後最早是省公安廳辦公駐地,後為趙建民省長官邸,再後白如冰省長官邸,最後是省電子工業局辦公地,現在成了省工業和信息化產業廳宿舍。

趙建民(1912-2012 ),曾用名吳培強,山東冠縣人。1932年到濟南入省立第一鄉村師範學校求學,1955—1958年任山東省省長。1963年後調雲南省委任職。享年100歲。

白如冰(1912—1994),陝西清澗袁家溝村人。原名白樹勳,化名高超。1963—1967年任山東省省長。享年83歲。

趙建民任省長期間居住在12號院,他搬走後,白如冰任省長住過來。我們五十年代末出生的人只知道白如冰在此居住。這樣這個院子當年算是「省長官邸」。

最早的公安廳大門處。這是現14號院的西端,原大門左手這個石頭砌牆的小尖頂屋就是當年公安廳辦公院的傳達室,小屋旁邊是大門。現在大門開在院東頭。

現在的14號院子內,曾經的"假山流水,小橋亭榭"之處。

現在的14號院,當年曾是神密的花園式庭院。曾任山東省省長的白如冰居住過。大門當時開在院子西北方位,其對門院子也是跟著稱12號(白省長秘書鄧家居住)。

說其神密之一是因為當年門口有站崗值勤的衛兵,不得隨便進入;之二院子四周圍牆上都加鐵絲網,防止爬牆入內;之三附近的人們基本沒有去過這座院子。

越神密越好奇,分社胡同北牆就是12號大院,北牆是石砌座底(半米高),灰磚壘起,時間一長灰磚會風化,露出縫隙,我們會踩著空隙爬上牆頭窺看,牆上還有鐵絲網和玻璃碎片扎在牆頭斜面上,在牆上只要露出半個頭,就會有人喊。所以窺探也不是件很容易的事。但總是有機會的。

牆頭觀景:眺望院中,整個院子一眼望去真是"假山流水,小橋亭榭"的景觀,滿院的樹木綠植,遮擋視線,看不到盡頭。能直接入眼帘正南方是一座老式房屋,牆面房頂上爬滿綠色植物,現在知道叫爬山虎,使整座房子像穿上了綠色衣服,好漂亮!感覺像公園,惹人豔羨的幽靜雅致之地,讓人眼連忘返。那時的花園式庭院美景永遠印記在腦海中……

當時的感覺就是美!

爬牆觀望之舉,一打聽,有很多同齡人都幹過此事。

現在此院也真是大院,院內有三座樓房。只是變成了徐家花園I4號院,原來的景觀蕩然無痕。

左門牆掛著門牌12號,當年的大門開在此處(院子西北處)。照片這塊地方含著過去三個院落:白如冰大院對門鄧秘書家,後被西青龍街道辦事處辦公地;緊挨著是西青龍派出所;直衝的大門是省手工業管理局辦公和宿舍(後為二輕廳宿舍)。當年都屬於徐家花園的三個院落,門牌號好像是45號、47號、49號(有待落實)。

直衝著的省手工業管理局大院。算是很大的院子。院中有平房,有樓房,有辦公,有宿舍。

據中學同學孫麗父親孫慶真老先生(省檢察院離休幹部,今年九十歲)回憶,當年他的戰友吳雷夫妻倆就住在此院裡,吳雷(1911—1968),寧陽人,1939年參加抗戰。生前任山東省輕工業管理局幹部(後為二輕廳),辦公與宿舍都在這個院子。他的夫人秋霞,生前任西青龍分社主任,後調入杆石橋街道辦事處任黨總支書記,也是市中區人大代表。

孫老先與吳雷認識於1942年,上級派吳到當地擔任平邑白彥鎮區委書記,開展地下革命工作,住在他家,母親高英時任婦救會長,孫老先生是兒童團長。從此他們兩家成為很好的戰友+朋友,一直保持到為他們夫妻二人送行。

秋霞的知名度,我們這個年令都很熟悉。她天天來往於分社胡同去辦公,更是記憶猶新。她那幹練作風、風風火火的邊走邊談事的情景深深的印在腦海中。

右手大門牆上門牌是上新街41號,當年是徐家花園24號,大門開在院南面的東西路上(東南門),現在大門是院子西南方位,南北路中段(西北門)。

徐家花園24號院,省勞動局宿舍。

24號院(現在的上新街41號),當年這個院子挺大,北邊是平房,南邊是樓房。大院有兩個大門,一個是東南門,一個西門(不常開)。我七歲時在這個大院「兒童樂園」上學,現在叫學前班(由婦聯辦的)。教室就在左邊(院北屋)這個位置,附近的同學們天天來上課。記著同位叫周建軍,他住上新街,後來在一私企見到他,他是股東+高管。還有小學同學梁浩和石廣興都天天來上課,只有一位老師授講。

院南面當時是三層蘇式紅磚樓房的勞動局宿舍,小學同學一對雙胞胎莫家兄弟倆就住在宿舍樓中。不知為何他倆沒在院中上課?

說起莫思真莫思崇還有一個故事。他倆前有個哥哥莫思軍,當時莫媽媽順利生產雙胞胎後13天因突發急病去世,莫爸爸是勞動局的年輕幹部,怕影響工作,許多好心人幫忙找到新媽媽,新媽為了撫育兄弟仨人,自己一輩子沒要孩子,全身心都鋪在這個家,像親生孩子一樣,孩子們也沒辜負這位勝似親媽的老太太,養老送終,去年謝世,享年89歲。

這個大院後來昔日的三層紅磚樓早已不存在了,1990年在此基地上重新造建了L型六層省勞動局宿舍樓。

昔日說的省勞動局演變成現在的山東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

幼兒園再往東走有兩個緊挨著的胡同,兩胡同南頭相通。這是胡同之一,東邊。也是徐家花園最東端。

胡同之二,西邊這個。電線桿上有街牌很醒目。胡同南首的居民樓是分社宿舍38號。東邊胡同在南首匯合後,可以直通文化西路,當年常常穿過這條胡同去藝新小館(現在金鷹鼎酒店)和山東劇院。

這是西邊胡同南首,左邊是40號院,大門上的小樓是我們同學崔玉霞的老宅子,她從出生到現在一直住在這兒,居住了六十多年,也是我們班唯一堅守老宅子的同學。真為她的執著而感動。她是回民,小時候特別漂亮,每次舞蹈都必須有她,她現在是兩個孫女的奶奶了,大孫女都九歲了。她現在一直在自己的小店,經營水果食品,打發閒日時光,忙並快樂著。

右側的門牌16號,是徐家花園最東端,路的盡頭是上新街糧店。緊挨的鄰院門牌就是上新街,包括省博物館宿舍。印象中,省博宿舍與省勞動局宿舍(當時大門開在這東西路,後來大門開在南北路,並且成了上新街)是斜對門,都屬於徐家花園。

這個高臺子大門位於由徐家花園通往上新街東西路的路南處,門臉很氣派,有9級臺階。現在屬於受政府保護的近代民國建築。原為紅萬會小學門樓,磚石結構,系傳統宗教文化建築。

現在看到它,就想起張國華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4b36b30100clu4.html中的水彩畫和釋文。在下圖

據張國華先生博客中介紹:偶然查濟南回民教育資料,得知在徐家花園做過小學確有一個私立金氏小學!為金汗青氏所獨設(回教人),經費每月400元皆金氏一人承擔,學生200餘人,是濟南容回族生最多的學校.所以畫面中的教師和學生我服裝上我做了處理,包了頭巾....但我一直也不敢確定這裡到底是不是金氏小學?

經詢問老人們,這裡確實是一所小學。

兒時上學每天在此路過四趟。但不知道原來是小學,只看到大門緊關,據了解是省博物館後門,從來未開過。

現在走到這裡倍感親切。

這兒已經不是徐家花園了,看到路的盡頭黑門,那是上新街糧店,當年為了生計,每月光顧購糧。右邊的高牆裡邊是最早的省博物院(原「萬字會舊址」,現在是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大門開在上新街北首)。

高牆一直沒變,小路一直還在,記憶一直永存。小學同學聚會時,湯同學回憶:一條不長不寬的小街,在我童年時代總感覺它又長又寬。這條小路是我們上學放學時必經之路,就是這條高牆下面的小路,筆直的,一走就是五年。那個年齡的女生都是瘦瘦的,身體單薄,都是單肩背著書包,男生卻是斜挎背著書包,忘不了女生們走在路上,兩條小辮子左右擺動著,天真,生動。男生們則是追打奔跑著。

當年的小學放學後,都要到學習小組完成作業,住在就近的幾家同學在一起。

忘不了那年的炎天暑月的假期裡,為了要完成老師布置的家庭作業,每天家裡一張小桌子上都擺滿了各種學習用具,看似蠻用功,其實並不然,作業總要拖到臨開學的前夕再突擊完成,記得,一天我正在樓道玩,突然間她出現在了我面前,啊!原來是班長帶著兩位班幹部來檢查和督促暑假期間做作業的情況,天氣那麼熱,同學家那麼分散,一天下來不知要走多少路,她們付出了辛勞,盡到了責任,真不知她是怎樣的一種堅持,一種精神。我見到她們,不好意思的跑回了小桌上,裝著用起功來,她們見狀沒有說話,只是用筆記錄著什麼,在家裡看到她們這還是第一次,我有些不知所措。她們走後我才遺憾的感到,連一句禮貌的話都沒有說。

這些小組學習的情景,想必當年都會有這樣的經歷吧。

從東西路的東頭回望徐家花園西頭。走到這兒,算是在徐家花園每個門牌下打了一遍卡。

靜靜想想,徐家花園,曾經在此住過的左鄰右舍們,也許同在一座城市裡,也許會在異國他鄉,沒有方法再聯繫,沒有機會再遇見,在心底裡,只留下一段記憶.......

意猶未盡。還會再來!

【後記】沒想到《徐家花園往昔鉤憶》引起發小、同學、左鄰右舍及認識與不認識等這麼多人的關注,紛紛提供現索及照片,把最初個人的記錄,看現在的片,憶過去的事,變成了現在大家的回憶,雖然有些零亂,有些還有待考證,或許還會增加內容,就當是一個資料留存下來,作為永遠的記憶。「讓我們重新回憶起曾經走過的歲月,記住為國家做過貢獻的人」(同學孫麗父親的原話),記住那些曾在徐家花園居住過的人,還有咱老百姓的生活趣事,優雅美麗有特點的一座座大院小院,街道上熟悉的一草一木。特別感謝高水平惠評的朋友們!感謝大家的支持、鼓勵、幫助和提供資料與信息。有不妥之處請斧正。謝謝!2020.6.4

感謝魯安、董曰侗、郭誠、仝意、左金璧、崔建萍、王梅、亓春華、莫思真、湯立工、孫 麗、於 夫、崔玉霞、於永瑋、崔 玲、石廣興、唐榮等親朋好友、兒時鄰居、同學們的支持和幫助,並提供珍貴資料及糾錯!

本文原出夏威夷老師的美篇,經作者授權轉發。

相關焦點

  • 勾陳之象,位居中央,仿古雕--勾陳
    但當時不知雕的是個什麼,翻閱資料方知是--勾陳!▼中國古代漢族神話傳說中的神獸是指以上古六神朱雀、青龍、白虎、玄武、勾陳、 螣蛇)為代表的皆可見於中國經典中的生物。勾陳是一種動物。形狀像鹿,頭上有角,全身有鱗甲,尾像牛尾。古人以為仁獸﹑瑞獸,拿它象徵祥瑞。
  • 勾陳天皇大帝
    天皇大帝,全稱勾陳上宮天皇大帝,又稱勾陳大帝,乃是天皇星的星君,是道教「四御尊神」之一。
  • 仙之痕天皇大帝勾陳厲害嗎 五星勾陳怎麼樣
    在仙之痕中肉盾其實也是分級別的,最初級的肉盾是自己夠肉可以頂前排,高一級的肉盾不僅自己肉還能主動保護隊友,而天皇大帝不僅做到了這兩項,還附帶全體加血技能,實在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下面我們就來看看仙之痕中勾陳有多厲害吧。
  • 民間故事:勾陳
    咱們今天要講的呢,跟這個也是有著莫大的關聯,也許有人要問了,你的故事名字不是叫做「勾陳」嗎?其實,勾陳就是麒麟,【易冒】有言:「勾陳之象,實名麒麟,位居中央,權司戊日」,只不過世人對它的稱謂有所不同罷了!  書歸正傳,話說在大清光緒年間,順天府宛平縣出了這麼一位奇人!此人喚作陳林,乃是這宛平縣縣衙裡的一名刑房書吏。
  • 恭喜勾陳科技喜遷新址!
    迎賓LOGO背景牆歡迎光臨吉林省勾陳科技有限公司!勾陳企業文化長廊,展示企業產品風貌和人文風採。勾陳科技簡介展板,讓您能夠迅速了解我們!勾陳科技領導風採勾陳科技員工風採
  • 淺論勾陳在六爻預測中的應用
    《荊州佔》:"勾陳,天子大司馬,勾陳者,黃龍之位也"《易冒》:"勾陳之象,實名麒麟,位居中央,權司戊日。蓋仁獸而以土德為治。" 從古代典籍中我們不難看出勾陳的五行屬性是土,這就首先從五行的角度劃定了勾陳的基本特徵:田土、遲滯。勾陳為爭鬥鉤連之神,主徵伐、戰鬥、逮捕、詞訟、爭論、田土、鉤連、遲滯等。為兇神之一。
  • 神煞之勾陳篇
    勾陳在很多人的心裡都是黑白無常,勾魂使者,其實這事還真有講頭。開元佔經裡各家佔星其實對她都有描述。
  • 八字研修吧,關於對「勾陳得位」的看法!
    古人說戊己土為勾陳,為勾陳當位。這種說法雖正確但也不太全面。戊土在周易六爻上也為勾陳,這個屬實,但己土應為騰蛇恰當,六爻上也有騰蛇之應。雖然都為土,但是陰陽屬性不同,戊土為陽,體壯威猛、好多而剛,故而為勾陳。己土雖表面柔弱,但內心極為包容堅強、能屈能伸、能剛能柔、智才並存,應為騰蛇更為恰當。
  • 橫鬥柄珠星燦燦,界勾陳銀漢澄澄——《梁州》
    梁州(摘調)湯式橫鬥柄珠星燦燦,界勾陳銀漢澄澄。恰行到梧桐金井潛身兒聽。晃綠窗十分月色,隔幽花一片琴聲。明出落求鸞覓鳳,暗包藏弄燕調鶯。一字字冰雪之清,一句句雲雨之情。賣弄他窮書生酸溜溜調美才高,迤逗的俊女流急穰穰宵奔夜行,辱末煞老丈人羞答答戶閉門扃。那生,可稱,一崢嶸便到文園令。富貴乃天命,長門賦黃金價不輕。可知道顯姓揚名。
  • 勾陳得位享榮華 八字麒麟帶寶者富貴非常!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有五方神獸,其中管中央戊己土的神獸叫「勾陳」,很多人認為勾陳就是麒麟,比如《易冒》中說:「勾陳之象,實名麒麟,位居中央,權司戊日」。因為勾陳在五行的土位,所以我們把八字中日主為戊己土,且坐下帶財、官、印三寶者(不一定三者全)叫做「勾陳得位」。
  • 機架伺服器戴爾易安信R740濟南年底特惠
    (中關村在線 濟南行情)近日,戴爾易安信R740 {金牌5215(2.5G,10C)X2/128G/1.2T SASX4/H730pDVDRW/750W雙電導軌}在中關村在線經銷商「山東存儲盤櫃伺服器銷售」優惠促銷,報價
  • 六神獸之勾陳:大災極少,小禍不斷
    而勾陳的勾,實際上是句(ju)表示的是曲折之意,現在南京的句容,這個句就是此意。所以勾陳六星在天上也是曲折、彎曲之象。其形如鉤,勾陳六星中其中一顆星正是北極星,北極星坐鎮,後面的幾顆星在古代視為黃帝的後宮,天帝的正妃。而勾陳本身的形象是麒麟的形象,在道教中神格化為勾陳大帝,是紫薇大帝的同胞兄弟。掌管的是人間兵革之事。那麼勾陳在佔斷中代表什麼呢?
  • 中國神話人物一一勾陳大帝
    勾陳大帝是鬥鬥姆元君的長子,紫微大帝的胞弟。奉玉皇上帝敕命,執掌天地人三才,主管人世間的眾生,與一切兵戎、戰爭之事,故亦是武神。勾陳大帝與北極紫微大帝一樣源於我國古代星辰崇拜。勾陳大帝在三清四御六合系統中,在四御內列第三,在六合(也稱六御)位列第二:尊號勾陳上宮天皇大帝,入住勾陳宮、南極降霄宮,位同北極卻為樞紐,而天皇也隨天而精,上應始無炁,三炁之下,萬天之上謂之萬雷句陳,幻化之身齊七七又七七之數,所以有五千九百二十有九之多。掌管直符靈動九天界,主御群妖靈者,手執萬神圖,總御萬星,尊原始符昭,坐駕是<華蓋雲香車>。
  • 皇家花園酒店辦婚宴收場地費 涉嫌與婚慶公司捆綁銷售
    23日,女報讀者孟先生向記者反映,他原本打算7月份在位於英雄山路的皇家花園酒店舉辦婚禮,可在諮詢價格時卻被告知,如果使用酒店大廳,除去2600多元一桌的價格外,還要格外繳納3000元的場地使用費,孟先生納了悶,在酒店舉辦婚宴既然交了餐費,為何還要收取場地費?
  • 勾陳上宮天皇大帝——執掌天地人三才,一切兵戎戰爭都由他統御
    而提到「勾陳大帝」,還需要再延伸一下星象常識,星辰崇拜是古代造神的基礎,紫微大帝來自於此,勾陳大帝亦然。講解勾陳大帝相關,就從星辰分布開始吧……勾陳大帝神像 星象中,有所謂「北鬥七星」和「勾陳六星」,其實這兩組星,都屬於紫微垣。
  • 勾陳得位、玄武當權,四柱怎樣組合,才是可以主富貴的格局?
    文/ 子漁01勾陳得位詩訣:日幹戊己坐鬼官,號曰勾陳得位看;若有大財分瑞氣,命中值此列朝綱。勾陳得位會財官,無衝無破命必安,甲子北方東卯木,管教環佩帶金鑾。戊己勾陳得局清,財官相逢兩分明;假令歲運無衝破,富貴雙全享太平。勾陳:戊己土為勾陳,地支在《協紀辨方書》書中註明是「醜」字,用之於擇日法。戊己天幹坐地支醜,六十甲子只有己可以自坐醜,戊天幹不能自坐醜,此處是指戊日生在丑時。詩訣之意,並不是說戊己見醜就是吉命,而是必須有醜字得位。若是大財分瑞氣。
  • 封神榜上,在「四象」中間為何要插入「勾陳騰蛇」?想說明什麼?
    比如咱們今天要說的「四象」以及「勾陳騰蛇」,要不是在封神榜的名單當中看到,你對這些星宿又了解多少呢?說到所謂的「四象」,咱們比較容易理解,比如咱們所熟知的「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就是所謂的「四象」!這四種星宿,在中國古代的星宿體系當中,是佔有很重要的地位的。但是,在封神榜上,在「四象」中間為何要插入「勾陳騰蛇」?想說明什麼?
  • 農曆二月初一,勾陳上宮天皇大帝聖誕,同時也是冥神秦廣王聖誕
    今天是道歷4717年二月初一,是道教的先天尊神勾陳上宮天皇大帝聖誕之日。勾陳上宮天皇大帝簡稱「勾陳大帝」、「天皇大帝」,為道教尊神「四御」中的第三位神。也是道教的一位星宿神。勾陳上宮天皇大帝的神職是協助玉皇大帝執掌執南北二極和天、地、人三才,並主管人世間的兵革戰爭之事。
  • 勾陳大帝:我弟是紫薇大帝,母親是鬥姆元君
    也有人說雷震子未來的來頭最大,他最後成了勾陳大帝,但真的是這樣的嗎?想來雷震子是願意的,但也要看人家勾陳大帝同不同意啊!這勾陳大帝乃是是鬥姆元君的長子,紫微大帝的胞兄,負責輔佐玉皇大帝執南北二極和天地人三才,統御眾星,掌人間兵革事,權勢極大。 其實勾陳大帝與北極紫微大帝一樣源於我國古代星辰崇拜,《上精靈寶大法》卷四稱天皇大帝:「乃北極帝座之左,有星四座,其形聯綴微曲如勾,是名勾陳,其下一大星正居其中,是為天皇大帝也。其總萬星,位同北極卻為樞紐,而天皇亦隨天而精,上應始口。」
  • 300萬在濟南買房選擇難,就因缺少一張清單
    而二手房雖然也是降聲一片,但是旅遊路銀座花園還是還是兩萬七八的單價;歷山東路建築新村1980年代的老房子,大戶型在兩萬三四,小戶型甚至賣到兩萬六七。 當然你喜歡環境好,但還不到頤養天年的時候,不想遠離城市,又在東部上班,漢峪的綠城玉蘭花園,300萬可以買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