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懿在高平陵之變中漏殺之人的後代,韜光養晦154年推翻了晉朝

2021-01-10 騰訊網

提起三國時期,我能想到的只有群雄爭霸、三國鼎立,最終還是曹操所屬的魏國力壓群雄,更勝一籌。然而讓人沒有想到的是,曹氏家族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卻被司馬家族取而代之,真是「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冤冤相報何時了,然而本文要講的一個故事是,在司馬懿奪得曹魏政權之後的150多年後,司馬家族的統治依然被取代,在江湖上混的,遲早都是要還的。

司馬懿對曹魏政權有什麼功勞?

要說三國之中最能活的人,我覺的司馬懿肯定算一個。早年時期,司馬懿跟隨曹操打天下,智計無雙,為曹操的大業立下了不少功勞,建康元年,曹操去世,朝野上下十分震動,曹魏政權出現前所未有的危機,最後也是司馬懿一手平定。

曹丕即位之後,司馬懿又獲得了重用,累次升遷,多擔任要職,很受曹丕的器重。沒過幾年,魏文帝曹丕也死了,死前任命司馬懿、中軍大將軍曹真、鎮軍大將軍陳群、徵東大將軍曹休為輔政大臣,還對太子曹叡交代說:「這幾位大臣,一定不要懷疑他們。」

曹叡繼位後,魏國又陷入了危機,孫權得知魏文帝去世,立即出兵北上伐魏。司馬懿為保魏國江山,與孫權大戰,擊退了孫權,大勝而歸。

諸葛亮北伐期間,曾經積極策反投魏的蜀將孟達,使得曹魏政權邊境再次陷入困難,司馬懿使計在新城之戰中擒獲孟達,將這次叛變扼殺在了搖籃當中。

此後,遼東發生叛亂,也是司馬懿前去平定的,可以說,曹叡在位期間,是曹魏政權最為危機的時候,也都是司馬懿幫助度過難關的。

但不得不說,曹家的子孫似乎都不怎麼長命。景初三年,魏明帝曹叡去世,留下了一個年僅八歲的齊王曹芳繼位,仍然任命司馬懿為輔政大臣,與大將軍曹爽共同輔佐小皇帝曹芳。至此,司馬懿已經是四朝元老了。

可以說,司馬懿取得這樣的地位,是非常容易受到別人的眼熱的,尤其是來自曹氏宗族的不滿。

司馬懿為什麼能夠在高平陵之變奪取曹魏政權?

曹爽在被定為輔政大臣後,也曾野心勃勃,想要排擠司馬懿,以便自己專權,然而曹爽的能力實在是有限,曹爽主持的第一件大事就是主張伐蜀,通過這場戰爭增加自己的影響力。

然而正是這場戰爭,讓曹爽顏面掃地,十多萬大軍連蜀地都沒有進去,在關中外圍就被蜀軍打敗,這次軍事上的失敗,魏國損失慘重,兵力大減,也使得曹爽的政治威信降到了極點。

但曹爽不知收斂反而日益張狂,據記載:「(曹爽)專擅朝政,兄弟並掌禁兵,多樹親黨,屢改制度。」朝中諸位大臣都對其意見不小。

司馬懿韜光養晦,開始裝病,曹爽派人查探之後就不將司馬懿放在心上了。這主要是因為司馬懿當時已經七十多歲了,古人說人到七十古來稀,再加上司馬懿多年帶兵徵戰,身體也有損傷,所以曹爽才會這麼輕易的相信司馬懿要不行了。

嘉平元年,皇帝曹芳前去洛陽祭拜魏明帝,大將軍曹爽隨行。曹爽前腳剛走,司馬懿後腳就從床上跑下來上奏郭太后,請求廢除曹爽兄弟,是為高平陵之變。

曹爽的的智囊恆範聽說之後,立即去向曹爽獻計,勸他先挾持皇帝曹芳到許州,再調天下兵馬勤王。

可是曹爽並沒有採納恆範的計策,反而相信了司馬懿的鬼話,司馬懿說不追究曹爽的過失,還可以享有他原來的爵位。

恆範幾人拼命勸阻,從晚上勸到早上,也沒能說服曹爽。最終曹爽連同恆範等人一同被處斬,甚至被抄家滅了三族。

經過司馬懿、司馬昭、司馬師和司馬炎幾人接連控制了魏國的朝政,最終司馬炎在自己父輩的基礎上完全把控了魏國,逼魏國皇帝退位,建立了晉朝。

被漏殺的奪司馬天下之人是誰?恆玄還是劉裕?

關於司馬懿漏殺之人,是誰,還存在一個疑問,有說是恆玄,也有說劉裕。

先來說說大家都比較熟悉的劉裕,劉裕的確是真正的奪了司馬天下的大贏家。

劉裕帶領北府兵起義,打敗了恆玄,又殺了晉安帝,最終在元熙二年六月丁卯日代晉稱帝,改國號為「宋」,改元永初,史稱「劉宋」王朝。至此,司馬家族建立的晉王朝就徹底覆滅了。

但劉裕卻不符合這一命題的另一個條件,劉裕是貧民出身,往上數雖然和漢高祖劉邦能有點關係,但家中實在是落魄,甚至靠賣草鞋為生,後來劉裕參軍入伍,才華得以施展,才建立了一番功業。

所以劉裕的家族根本沒有遭受過司馬懿的屠戮,兩者八竿子都打不到一塊去,那麼劉裕自然也算不上什麼被漏殺之人。

所以,真正奪司馬家天下的人,並非是劉裕,而是恆玄!

恆玄是曹爽謀臣恆範的後代,從前面的文章中,也可以看出,假如曹爽真的聽從恆範的,勝負尚未可知。正因為如此,恆範的存在才讓司馬懿忌憚,不僅要殺了恆範,還要夷滅三族,基本跟恆範有血親關係的都被殺死了。

儘管司馬懿做的很絕,但依然有漏網之魚,恆範的一個兒子桓揩僥倖逃脫,此後一直韜光養晦,伺機報復。

西晉爆發八王之亂後,國力逐漸衰微,不久就滅亡了,司馬睿衣冠南渡,建立東晉,經過一百多年的統治,東晉也逐漸很大的內部問題。

在這個時候,恆範僥倖逃脫性命的後人恆玄,在元興元年三月,攻入建康城,自命為太尉、平西將軍、又加之殊遇,可劍履上殿,入朝不趨、贊奏不明。

大亨元年十一月,恆玄將自己的冠冕加至皇帝的規格十二旒,又逼迫晉安帝司馬德宗禪位。在十二月三日,恆玄正式登基為帝,改元為「永始」,徹底奪取了司馬家族的政權。

當然,這種說法也有質疑,有人說恆玄並非恆範的血親後代,其實這都不重要了,人們都說「君子報仇,十年不晚」,很明顯恆玄奪取司馬家族政權的時候,距離高平陵之變已經154年,這也叫報仇?

相關焦點

  • 司馬懿為什麼要發動高平陵之變?不是因為利慾薰心,而是因為恐懼
    昨天寫到高平陵之變,有讀者反饋我的寫作進度跳躍太大,很多東西沒說清楚就直接進入了尾聲。今天我把高平陵之變的相關人物逐一進行梳理,希望能夠為大家解惑一二。司馬懿在曹魏帝國有著崇高的地位和威望,所以曹爽對司馬懿一直抱以尊重和謙恭的態度。而司馬懿也因為曹爽是曹氏皇族的代表人物,也對曹爽一直也報以尊重和禮讓的態度。
  • 品三國:司馬懿一輩子忍辱負重有啥用,子孫後代有半數都死於非命
    今天小編要和大家一起來討論一個人物,司馬懿。司馬懿這個人,很有計謀,輔佐曹操、曹丕,最後奪了曹氏的天下。他一輩子忍辱負重機關算盡,扶持他的兒子登上了皇位。司馬家建立了晉朝,但統治一直不穩定。而且,司馬家的子孫們裡面雖然一共出了十五個皇帝,但其中有七個死於非命,讓人不經想問,司馬懿這一輩子辛辛苦苦機關算盡到底圖了個啥?要說司馬懿,先從曹操時期說起。曹操這個人,歷史上對他的評價是奸雄。他這個人不算厚道,而司馬懿的為人,令不厚道的曹操都頗為忌憚。我們可以看出,司馬懿的心機之深。
  • 地緣三國——詳解「司馬懿卻吳」與「高平陵之變」
    諸葛恪去做丹陽太守時是公元234年,時年三十二歲。三年之後,證明了自己軍、政才能的諸葛恪被孫權加封為威北將軍。大多數二代都是繼承父輩的軍隊,比如朱異。諸葛恪這完全是自己白手起家。這一成就,使得他在公元241年的那次四路北伐中,能夠自領一軍單獨出擊六安,而不用跟著諸葛瑾那路去打柤中。
  • 司馬懿老謀深算,為何在70歲時發動政變?這是他最後絕地反擊
    司馬炎能統一天下,建立晉朝,他的祖父司馬懿功不可沒。他的存在,為他的子孫建立晉朝奠定了基礎。司馬懿終其一生,為何要等到七十歲才發動高平陵政變?司馬懿出生在官宦之家,東漢末年,他的父親在東漢京城當官,對曹操有知遇之恩。曹操在張角發動黃巾起義,迅速崛起,以「挾天子以令諸侯」,東漢政權名存實亡,曹操成為東漢的掌權人。
  • 牛繼馬後:司馬懿的曾孫司馬睿真的是夏侯光姬與小吏私通所生嗎
    晉元帝是晉武帝堂侄,西晉琅邪恭王司馬覲與琅琊王妃夏侯光姬之子,東晉的開國皇帝,在西晉滅亡後於江南重建東晉,使得晉朝又延續了一百多年。但在許多正史中(《晉書》、《宋書》)卻記載了一條「牛繼馬後」的讖語,稱晉元帝並非琅邪恭王司馬覲之子,而是一位牛姓小吏與夏侯光姬的私生子。那麼晉元帝司馬睿真的是牛姓小吏的兒子嗎,船長為你細細道來。
  • 司馬懿立遺囑,禁止子孫掃墓,過了1769年才發現真是老奸巨猾
    司馬懿早些年聰慧機警,自持有才,忠於漢室,曾經拒絕了曹操的任命(他認為曹操是奸人)。 曹爽打壓司馬懿,司馬懿就假裝隱退,暫時的以退為進,就這樣隱退了好幾年後,乘著大將軍曹爽和小皇帝曹芳外出祭祖,在深宮中挾持郭太后,發動「高平陵之變」。 他的對手,大將軍曹爽,內有皇帝,外有精兵,本身司馬懿發動政變這就是一個風險係數很高的一個行動,曹爽身邊也不是沒有智謀之士。
  • 新三國中的司馬懿謙遜低調,慈眉善目,別被電視劇騙了,他狠著呢
    ,在正始十年(249年),趁著曹芳曹爽去高平陵祭陵,司馬懿發起政變,這時他已經71歲,曹操所建下的江山也盡入司馬懿之手,這段也被歷史稱之為「高平陵事變」。也許是人在做天在看,司馬懿於251年病逝,不過從歷史上來看,司馬懿除了正面形象之外,他的另一面確實令人不齒,也留下了很多的罵名。比如唐太宗李世民認為司馬懿就是一個奸臣賊子,雖然有些片面,但是歷史上的司馬懿確實做了很多不光彩的事情。
  • 軍師聯盟司馬懿是什麼官職 軍師聯盟司馬懿是怎麼死的
    司馬懿被曹操強行徵辟為官,就此踏入了曹家暗潮洶湧的奪嫡之爭。而在他謀略幫助下,曹丕一次次通過曹操考驗就此送上了世子位。後與諸葛亮在六出祁山的較量與博弈中相知相惜,五丈原秋風一曲梁甫吟,就此徹底戰勝了強大的對手。而在垂暮之年,魏國主幼臣庸又默默積蓄力量,忍辱負重。但是卻憑藉才智謀略,智謀冠天下。  在歷史上司馬懿是司馬防的次子,在少年時期就胸懷謀略。
  • 司馬懿有一個讓人望而生畏的綽號,你知道是什麼嗎?
    「冢虎」從字面上來說,有兩個解釋,一是大老虎,冢就是大的意思,形容司馬懿是可怖的大老虎,倒是很形象。另一種意思是隱藏在墓中的老虎,老虎隱身在墓坑中,虎視眈眈,待時跳躍而出,搏殺獵物,這與司馬懿的人生經歷更為接近。司馬懿的一生,善於隱忍,韜光養晦,時機閃現的時候突然發力,剷除對手,獲得成功,奠定了西晉王朝的基礎,「冢虎」的綽號的確十分形象和貼切。
  • 司馬懿生前剷除的最後一個對手,讓人意外,此人活活把他給嚇死了
    關於司馬懿之死,史書《晉書·宣帝本紀》作出了如下記載,「嘉平三年(251年)六月,寢疾,夢賈逵、王凌為祟,甚惡之。從史書的記載中,我們能發現一個問題,司馬懿在病死前,經常做噩夢,夢見賈逵和王凌惡鬼作怪,司馬懿特別厭惡,結果就病死了。在某種程度上來說,王凌是司馬懿生平剷除的最後一個對手,可這個對手又把自己「嚇死了」。 司馬懿向來善於偽裝自己,迷惑對手,這不但騙過了曹爽,甚至連老謀深算的曹操也被欺騙。
  • 司馬懿73歲時夢見了什麼,因此而受驚,不久就去世了
    但曹操這個人眼光銳利,知道司馬懿野心極大,所以處處提防著司馬懿。曹操甚至告誡曹丕「司馬懿鷹視狼顧,不可以委以重任,否則必成大害」,但曹丕並沒有把曹操的話放在心上,等到曹操去世後,曹丕依舊重用著司馬懿,並將司馬懿看做自己的心腹,司馬懿也確實幫助曹丕處理了很多事情,後來曹丕臨終之時,將司馬懿列為了輔佐大臣,讓其輔佐曹叡。
  • 高平陵之變中,曹爽如果沒有選擇投降,號令天下勤王勝算有多大?
    我們可以試想一下,如果當年曹爽效仿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下一道天子詔書,再加上他「大將軍」的身份,號召天下起兵勤王,那麼司馬懿極其黨羽就成了名副其實的「叛逆」了。而桓範作為大司農,掌握徵調天下糧草之權,連他自己都說:「大司農的印章在我身上,可以籤發徵調糧草,沒有問題」。
  • 西晉王朝奠基者73歲的司馬懿被一個夢奪去性命,他到底夢見了什麼
    司馬懿,字仲達,河南溫縣人,三國時期魏國重臣,也是西晉王朝的奠基者。司馬懿是三國時期最為傑出的軍事家、戰略家,一生以「多謀略,善權變」著稱,與號稱「千古人龍」的蜀漢名臣諸葛亮齊名,是三國時代燦若星河的優秀人才中的翹楚之輩。
  • 郭嘉臨死前勸曹操誅殺司馬懿,他是怎麼看出司馬懿有「反骨」呢?
    直到6年後,也就是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當時頗為器重的謀士戲志才去世後,他在好友荀彧的推薦下來到了曹營。 此後郭嘉得到了曹操的寵信,成為他的第一謀士。而郭嘉也沒有令曹操失望,用業績來說話, 。
  • 司馬懿的最高職務,放現在是什麼官職?魏國的攝政王?沒這麼簡單
    在曹操眼中,司馬懿是「鷹視狼顧」之徒,「非人臣也」,早晚遺害曹氏一族;而諸葛亮對司馬懿只有無奈,「六十老翁,何煩詭誑如此」;孫權則稱讚司馬懿「善用兵,變化若神,所向無前」。在整個三國,甚至整個中國歷史中,能夠集齊各類褒貶評價於一身的,唯有司馬懿一人。
  • 司馬懿是三國中傑出的人物,他的成功就是所謂的天時地利人和
    首先司馬懿確實是很厲害,他在三國中是軍師。司馬懿是被曹操招來的,因為曹操很想找賢才,聽說司馬懿很有才能,所以就聘請他,但是司馬懿看不清形勢,所以就拒接了他。曹操穩定北方了之後,司馬懿才出現,跟隨曹丕,曹丕也非常信任他。在諸葛亮去世後,姜維又不是司馬懿對手,所以司馬懿能掙足夠的軍功,安排自己的親信,逐漸替代終於曹魏的將士。
  • 曹操夢見「三馬同食一槽」 懷疑司馬懿有野心
    《晉書》記載,司馬懿「少有奇節,聰朗多大略,博學洽聞,伏膺儒教。漢末大亂,常慨然有憂天下之心」。  當時的南郡太守楊俊很會看人,他見司馬懿年紀輕輕便胸懷大志,認為他是「非常之器」。尚書崔琰和司馬懿的哥哥司馬朗是好朋友,他對司馬朗說:「君弟聰亮明允,剛斷英特,非子所及也。」  漢建安六年(公元201年),曹操聽說司馬懿是個人才,便派人請他出來做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