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懿為什麼要發動高平陵之變?不是因為利慾薰心,而是因為恐懼

2021-01-11 顧道驚城

昨天寫到高平陵之變,有讀者反饋我的寫作進度跳躍太大,很多東西沒說清楚就直接進入了尾聲。今天我把高平陵之變的相關人物逐一進行梳理,希望能夠為大家解惑一二。

司馬懿在曹魏帝國有著崇高的地位和威望,所以曹爽對司馬懿一直抱以尊重和謙恭的態度。而司馬懿也因為曹爽是曹氏皇族的代表人物,也對曹爽一直也報以尊重和禮讓的態度。他們這種做法獲得了外界的高度認可,如果這種局面一直保持下去,歷史也許就是另一番模樣。

但在利益面前,曹爽利令智昏了。

曹爽為什麼能夠成為帝國首席執政官呢?因為他是皇族子弟。如果拋開這種原因,以曹爽的才能、資歷和表現,是絕對無法與司馬懿相提並論的。曹爽很明白這一點,但隨著事件的推移,曹爽逐漸開始忘乎所以了。而曹爽所親近的人,大多都是急近功利的淺薄之徒。他們勸說曹爽應該把司馬懿擠到一邊去,於是曹爽讓皇帝封司馬懿為太傅,表面上更加尊崇司馬懿了,可實際上卻輕鬆剝奪了司馬懿的實權。

司馬懿是司馬家族的代表人物,更在軍政兩界有著無人可及的威望。但司馬懿面對曹爽的步步進逼,卻一直報以了退縮與忍讓,這種局面一直持續了十年之久。

很多人因為高平陵之變的緣故,認為司馬懿本來就是一個亂臣賊子,但在我看來這不太可能。司馬懿不想去做亂臣賊子,絕不是因為他道德水平高,更不是他對曹氏忠心,而是因為客觀條件一直在局限著他。後來雖然策劃了高平陵之變,那也是冒著滿門抄斬的危險去做的。

昨天我分析過:一個位高權重的實權派,如果願意提著全家人頭去賭博,一定不是因為利益。因為他已經位高權重,再想更進一步的概率太小,危險太大,以司馬懿的智慧不至於做出這種事情。可如果不提著全家人頭去賭博,就有可能讓全家人被政敵壓赴刑場,那願意賭博的實權派一定會有很多。

行險一搏不是因為利益,而是因為恐懼。

司馬懿害怕成為亂臣賊子,所以不敢與曹爽相爭。一切僅僅是因為當一個亂臣賊子,絕沒有人們想像中那樣容易。看看歷史上的亂臣賊子,滿門抄斬的可謂車載鬥量,真正成功的又有幾個呢?

司馬懿爬上人臣尊榮的頂點後,必須面對兩種選擇:一種選擇就是接受家族由盛轉衰的命運,另一種選擇就是冒險去當亂臣賊子。

這兩種選擇,對司馬懿而言都是痛苦的。司馬懿現在處於人生的轉折點上。如果向前一步,自然可以讓自己的家族更上一層樓,但裡面的風險與艱難卻是深不可測的;如果選擇向後退縮,卻會讓自己的家族漸漸面對由盛轉衰的命運。司馬懿選擇了向後退縮,因為司馬懿沒有勇氣拿著全家人的腦袋去賭明天。

如果我們不是戴著有色眼鏡看歷史,如果我們不用蓋棺定論的態度評價歷史人物。那麼在高平陵之變以前,司馬懿都是一個完美的臣子。他是國家的棟梁,又事事循規蹈矩,恪守臣子的本份。

說完主角曹爽和司馬懿,我們再來說說重要配角,曹爽的唯一支持者桓範。司馬懿和蔣濟稱呼桓範為「智囊」。在我看來,這個稱呼並不是褒義的,而是飽含著貶義的諷刺意味。

桓範當徐州都督時,曾與徐州刺史鄭歧爭奪房屋。爭奪得不可開交之際,桓範竟然想濫用職權往死裡整鄭歧,最後因此丟了官。

後來桓範聽說朝廷任命自己給呂超當下屬,立刻大呼小叫沒完沒了。因為桓範認為自己的資歷和能力都比呂超高,怎能去給他當下屬呢?桓範的老婆對他說:你從前與下屬相爭弄得聲名掃地,現在又對自己未來的上司報以這種態度,世人會怎樣看您呢?桓範無法反駁自己的老婆的話,頓時惱羞成怒地動手打老婆。桓範的老婆當時已經懷孕,被桓範打得受傷流產,沒多久就死了。

桓範曾寫過一本書,覺得自己寫得非常好,於是就勸太尉蔣濟讀一讀自己的書,漲漲見識。蔣濟看到桓範這種自大的樣子,當時就氣不打一處來,對這本書不屑一顧。後來桓範為此事向蔣濟尋碴挑釁,蔣濟面對桓範的挑釁置之不理。桓範對此氣得要命,逢人就說蔣濟狂妄。

大家可以看看桓範的各種表現,這種人也配被稱為「智囊」嗎?

在勸說曹爽失敗後,桓範哭著罵曹爽:你爹曹真英雄一世,生下你們幾個兄弟,真是像豬一樣蠢啊!桓範罵曹爽像豬一樣蠢,為什麼不罵自己像豬一樣蠢呢?

截止到高平陵之變,桓範與曹爽兄弟最少也有十年了。 十年的近距離觀察,桓範都不知道曹爽兄弟是什麼樣的人。直到事不可為,全家老小即將被滿門抄斬之時,才連哭帶罵地說曹爽兄弟像豬一樣蠢,這是多麼優秀的洞察力啊?

在我看來,桓範並不是什麼有謀略的人。因為從桓範的生平去看,除了在高平陵發表過一段似是而非的高見之外,桓範再也沒有留下什麼了不起的高見。而且從他的傳記去看,他只是一個執衷於爭權奪勢,並且自視甚高的官僚而已。所謂的「智囊」稱號,恐怕也是源於眾人對他的奉承,甚至調侃。

司馬懿聽到桓範跑出城去的消息之後,顯得格外擔憂。這並不是擔憂桓範給曹爽出什麼高明的計謀,而是害怕曹爽在桓範的鼓動下頭腦發昏。因為桓範和曹爽都沒有什麼大智慧,兩個愣頭青一時想不開,高平陵之變就有可能演變為一場大規模的流血衝突。而司馬懿卻希望兵不血刃地解決這件事,如果真的演變為流血衝突,司馬懿就算勝利也只能是慘勝。

高平陵之變的整個過程有驚無險,在司馬懿的預料範圍內圓滿收場。但司馬懿也沒能笑到最後,因為就在高平陵之變後的兩年,司馬懿就病逝了。而司馬家族即將面臨更大的挑戰,他們能否安然度過呢?

相關焦點

  • 司馬懿在高平陵之變中漏殺之人的後代,韜光養晦154年推翻了晉朝
    可以說,司馬懿取得這樣的地位,是非常容易受到別人的眼熱的,尤其是來自曹氏宗族的不滿。 司馬懿為什麼能夠在高平陵之變奪取曹魏政權? 曹爽在被定為輔政大臣後,也曾野心勃勃,想要排擠司馬懿,以便自己專權,然而曹爽的能力實在是有限,曹爽主持的第一件大事就是主張伐蜀,通過這場戰爭增加自己的影響力。
  • 地緣三國——詳解「司馬懿卻吳」與「高平陵之變」
    想讓這些因逃避賦稅徭役,而藏入山地的山越為己所用,首先要做的就是讓他們從深山遷徙到平原地區。至於手段,逃不出恩威並施四字。俗話說「戲法人人會變,各有巧妙不同」,恩威並施的想法人人都懂,想讓吹出去的牛落地,諸葛恪要有自己的方法。他的做法不是硬性去徵剿這些不服王化的山越。山越們熟悉地形,用這方法抓不到多少人,很可能還會把本錢賠進去。
  • 司馬懿老謀深算,為何在70歲時發動政變?這是他最後絕地反擊
    司馬懿終其一生,為何要等到七十歲才發動高平陵政變?司馬懿出生在官宦之家,東漢末年,他的父親在東漢京城當官,對曹操有知遇之恩。曹操在張角發動黃巾起義,迅速崛起,以「挾天子以令諸侯」,東漢政權名存實亡,曹操成為東漢的掌權人。曹操看到司馬懿是一位有志之士,並且與他的父親是忘年之父,想納司馬懿為己用。但司馬懿不屑一顧,裝病拒絕了曹操的邀請。
  • 牛繼馬後:司馬懿的曾孫司馬睿真的是夏侯光姬與小吏私通所生嗎
    晉元帝是晉武帝堂侄,西晉琅邪恭王司馬覲與琅琊王妃夏侯光姬之子,東晉的開國皇帝,在西晉滅亡後於江南重建東晉,使得晉朝又延續了一百多年。但在許多正史中(《晉書》、《宋書》)卻記載了一條「牛繼馬後」的讖語,稱晉元帝並非琅邪恭王司馬覲之子,而是一位牛姓小吏與夏侯光姬的私生子。那麼晉元帝司馬睿真的是牛姓小吏的兒子嗎,船長為你細細道來。
  • 司馬懿立遺囑,禁止子孫掃墓,過了1769年才發現真是老奸巨猾
    曹爽打壓司馬懿,司馬懿就假裝隱退,暫時的以退為進,就這樣隱退了好幾年後,乘著大將軍曹爽和小皇帝曹芳外出祭祖,在深宮中挾持郭太后,發動「高平陵之變」。 他的對手,大將軍曹爽,內有皇帝,外有精兵,本身司馬懿發動政變這就是一個風險係數很高的一個行動,曹爽身邊也不是沒有智謀之士。
  • 郭嘉臨死前勸曹操誅殺司馬懿,他是怎麼看出司馬懿有「反骨」呢?
    助曹操擒殺呂布敗劉備擒關羽,在官渡之戰前,因為袁軍強大,曹軍普遍信心不足,關鍵時刻,郭嘉提出了「十勝十敗論」,有力的提振了曹軍的士氣。隨後力助曹操在 「官渡之戰」打敗了袁紹,為一統北方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同時,他極善「讀心術」。
  • 品三國:司馬懿一輩子忍辱負重有啥用,子孫後代有半數都死於非命
    今天小編要和大家一起來討論一個人物,司馬懿。司馬懿這個人,很有計謀,輔佐曹操、曹丕,最後奪了曹氏的天下。他一輩子忍辱負重機關算盡,扶持他的兒子登上了皇位。司馬家建立了晉朝,但統治一直不穩定。而且,司馬家的子孫們裡面雖然一共出了十五個皇帝,但其中有七個死於非命,讓人不經想問,司馬懿這一輩子辛辛苦苦機關算盡到底圖了個啥?要說司馬懿,先從曹操時期說起。曹操這個人,歷史上對他的評價是奸雄。他這個人不算厚道,而司馬懿的為人,令不厚道的曹操都頗為忌憚。我們可以看出,司馬懿的心機之深。
  • 司馬懿73歲時夢見了什麼,因此而受驚,不久就去世了
    隱忍人生東漢末年,天下大亂,諸侯並起,這些諸侯都打著平定天下的旗號到處爭奪地盤,最終三個人物脫穎而出,他們分別是曹操、孫權、劉備,他們鼎足而立,形成了三國的局勢,而此時的司馬懿只是曹操手下的一顆棋子,任憑著曹操擺布,其實司馬懿早年並不想投靠曹操,曹操屢次召他為官,他都裝病迴避,但司馬懿了解曹操的為人,知道這樣下去不是辦法,最終為了活命只能投靠曹操,投靠曹操後一直為曹操出謀劃策
  • 司馬懿生前剷除的最後一個對手,讓人意外,此人活活把他給嚇死了
    關於司馬懿之死,史書《晉書·宣帝本紀》作出了如下記載,「嘉平三年(251年)六月,寢疾,夢賈逵、王凌為祟,甚惡之。公元249年,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事變」,曹爽集團被誅滅,自此曹魏大權盡落司馬氏手中。幹完這些事後,司馬懿認為還不夠,開始尋找對司馬氏執政有威脅的人,於是本文的主人公王淩出場了。
  • 西晉王朝奠基者73歲的司馬懿被一個夢奪去性命,他到底夢見了什麼
    司馬懿,字仲達,河南溫縣人,三國時期魏國重臣,也是西晉王朝的奠基者。司馬懿是三國時期最為傑出的軍事家、戰略家,一生以「多謀略,善權變」著稱,與號稱「千古人龍」的蜀漢名臣諸葛亮齊名,是三國時代燦若星河的優秀人才中的翹楚之輩。
  • 高平陵之變中,曹爽如果沒有選擇投降,號令天下勤王勝算有多大?
    我們可以試想一下,如果當年曹爽效仿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下一道天子詔書,再加上他「大將軍」的身份,號召天下起兵勤王,那麼司馬懿極其黨羽就成了名副其實的「叛逆」了。而桓範作為大司農,掌握徵調天下糧草之權,連他自己都說:「大司農的印章在我身上,可以籤發徵調糧草,沒有問題」。
  • 張郃奉司馬懿之命,追諸葛亮反被殺,是司馬懿陰謀嗎?諸葛亮咋想
    公元前231年二月,蜀漢丞相諸葛亮發動第四次北伐,這一次諸葛亮走出祁山,首先圍困了設在祁山道上的曹魏要塞,然後主力繼續向上方進軍,此時,關中軍節度使曹真病逝,魏明帝派司馬懿率領關中軍節度使張郃、郭淮等人前往抵抗諸葛亮。
  • 江文:貪官不是「交友不慎」而是利慾薰心
    筆者認為,這些落馬官員不是「交友不慎」,而是利慾薰心。習近平總書記早就指出,現在的社會,誘惑太多,圍繞權力的陷阱太多。面對紛繁的物質利益,要做到君子之交淡如水,「官」「商」交往要有道,相敬如賓,而不要勾肩搭背、不分彼此,要劃出公私分明的界限。
  • 司馬懿究竟是什麼樣的人?為何連子孫都引以為恥?
    曹爽被司馬懿殺死後,王凌對此極其不滿,便請求出兵討伐司馬懿。司馬懿親自帶領著軍隊人馬去討伐王凌,為了讓對方不起疑心,他又故技重施,不但赦免了王凌之罪,還寫了封書信寬慰他。沒過多久,大軍突然降臨,王凌本想請求司馬懿放過他一馬,又想試一試司馬懿究竟想不想殺他,便向司馬懿要兩顆棺材上的釘子,沒想到司馬懿果真派人送至他手中,絕望的王凌只好自殺身亡。
  • 諸葛亮在上方谷,為什麼沒燒死司馬懿?諸葛亮只說出12個字
    或許很多朋友都能猜出來,沒錯,在諸葛孔明第六次帶兵出祁山之時,想利用奇計將生平最難纏的對手司馬懿玩死!不過司馬懿也絕非浪得虛名之輩,可以說司馬懿絕對是一匹好馬,此時曹魏集團倘若損失這一匹難纏的老馬,其結果很容易就可以猜出來,那便是劉家必得天下。司馬懿,在曹操身邊如履薄冰的伺候了小二十年,也偷學了小二十年,說曹操是司馬懿的偶像毫不為過。曹操打仗幾乎就總是缺糧,基本上每次都是力爭速戰。
  • 每日一句英語:不是因為……而是因為……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口語>每日一句英語>正文每日一句英語:不是因為……而是因為…… 2017-12-22 11:29 來源:網際網路 作者:
  • 曹操夢見「三馬同食一槽」 懷疑司馬懿有野心
    他雖有廢漢自立之心,但始終不敢邁出這一步。在當時的形勢下,他知道皇帝的寶座自己不能坐,改朝換代的事只能留給下一代去完成,所以他說:「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曹丕當然知道父親的意圖,當曹操一死,便迫不及待地要漢獻帝行禪讓之禮了。  司馬懿比曹操更沉得住氣,他的野心比曹操隱藏得更深。如果曹操不是驗證他有「狼顧」之相,不是夢見「三馬同食一槽」,絕對不會懷疑他有野心。
  • 為什么女人越來越難嫁?不是因為男人少,而是女人都愛做夢了
    為什么女人越來越難嫁? 不是因為男人少了,也不是因為社會環境變了,而是因為越來越多的女人都愛做夢了! 三分長相。 七分打扮。 十分的美顏。
  • 利慾薰心是你看不懂傳銷的罪魁禍首
    很多人說:傳銷裡面的人都挺聰明,可是為什麼還是會上當呢?聰明的人會上當不會因為事情太難而是因為事情太簡單。簡單來說,就是因為這些人利慾薰心。一個人一旦利慾薰心了,他就可能面臨變質。一個人好的品質是不斷學習和領悟以及培養出來的,但是壞只是一念之間,所以有一句話叫:變好很難,但是變壞就在一瞬間。一念天堂,一念地獄,心如向陽,何處不光明?心如荼毒,何處又善良?傳銷的人就是如此,好端端的一個人走進去。
  • 心理深層分析實例:容易動怒和脾氣好壞沒關係,而是因為恐懼?
    好了不開玩笑了,這不是一道心理測試題目。其實,不同的人面對一次失敗的炒飯,都會有不同的反應,但是,如果因為一個小小的失敗就到達憤怒的地步並久久不能平息,而且每次都是如此,那就需要重視了。我的朋友L就屬於這種狀況,他自己也能意識到這種情緒的出現有些不合情理。首先,我要說明的是,這並不是一次正式的心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