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真法界和十法界

2021-01-08 佛教在線

「一真法界」是華嚴宗對佛性的用詞,一般修淨宗的老年信眾從「我」要了生死求生淨土的觀點出發,對本具不生不滅的佛性,多數人沒有認識。「皆由不知二種根本,錯亂修句。」所謂二種根本:「一、妄本,依識所修;二、真本,依菩提心修。」也就是修行必先明心見性成佛度眾生。對這個根本問題不認識,必然對修行成佛發生障礙。

佛在《圓覺經》中指示:「眾生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認假為真,所以長處輪迴,不能出離。學佛者必須對我們本具的不生不滅的佛性——真我要有一個明確的認識,對修則能順利達到成佛的目的。凡是大乘佛法,不論何宗何派,都是以明心見性,見性成佛為究竟。《無量壽經》曰:「談眾生……於自善根,不能生信,故於往是清淨佛國,意志猶豫所專據。」這就是對佛性沒有認識,對求生淨土意志猶豫,障礙往生。所以明確認識佛性對學佛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為了對不同根機者說法,佛把佛性這個名詞講了不少的同義語。如《真心直說》中列舉的異名有「心地」、「菩提」、「法界」、「如來」、「涅槃」、「法身」、「真如」、「佛性」、「總持」、「如來藏」、「圓覺」等。歷代禪宗祖師更有發揮;將佛性喚作「主人翁」、「無底缽」、「沒弦琴」、「無盡燈」等十幾種名詞,又說:「若達真心、諸名盡曉,昧此真心,諸名皆滯。故於真心,切宜仔細。」學佛者對自性本具的真心不理解,實在就是盲修瞎煉,淨宗也不例外。

佛在《楞嚴經》中告訴阿難:「十方虛空,生汝心中,如片雲點在太空裡。」又說:「外泊山河、虛空、大地鹹是妙明真心中物。」明示阿難要明確自己的本具佛性。

禪宗祖師告訴學者真心妙用:「在胎名神,處世名人,在眼觀照,在耳聽聞,在鼻嗅香,在口談論,在手執捉,在足奔運,遍現俱該法界,收攝在一微塵,知之者謂之佛性,不識者喚作精魂。」這是告訴我們一切活動都是佛性在起作用。

永嘉大師在《證道歌》中對佛性明確開示:「萬象森羅影現中,一顆圓光非內外。」這是佛性真空妙有的具體寫照。

張拙秀才開悟之後道出:「光明寂照遍河沙,凡聖含靈共一家;一念不生全體現,六根才動被雲遮;斷除煩惱重增病,趨向真如亦是邪,隨順世緣無掛礙,生死涅槃等空花。」明確告訴我們,佛性就是這麼一個「空花」。

圓瑛大師悟後境界:狂心歇處幻身融,內外根塵色即空,洞徹靈明尤掛礙,千差萬別一時通。這也是佛性的寫照。

惠能大師開悟後的境界,他說:「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能生萬法。」揭示了佛性的體、相、用。

禪宗的一些大德開悟後沒有寫出具體的悟境來,大概怕後學依他作解,塞自悟門。這是有道理的。太虛大師卻與眾不同,他把自己三次開悟的境界具體描述出啟發後學。他在讀《大般若經》後說:「看了個把月,身心漸漸的安定了……有一日,看到一切法不可得,乃至有一法超過涅槃者,亦不可得。身心世界忽然頓空,但並沒有失去知覺,在這一剎那的空境中,沒有我和萬物的世界對待,一轉瞬間,明見世界萬物都在無邊的大空覺中,而都是沒有實體的影子一般。」這是第一次讀經開悟。

第二次開悟後自述;「閉關二三個月後,有一次晚上靜坐,在心漸靜時,聞到寺前的打鐘聲,好像心念被打斷了,冥然罔覺,沒有知識,一直到第二天早鍾時,才生起覺心,最初,只覺到光明聲音遍滿虛空,虛空、光明、聲音渾然一片,沒有物我內外,嗣後即起分別心,而漸次恢復了平凡心境。

第三次:「有一次又入了定心現觀。這與前兩次不同,見到因緣生法一一有很深的條理,秩序絲毫不亂。這一種心境以後每靜坐觀察,就能再現。」從太虛大師的三次開悟證明佛說的人人本具的佛性——「一真法界」真實不虛,可以開悟實證。

諦閒法師在《大乘止觀述記》中說:「欲見如佛,須徹底放下,一念不生,當下即見。須知正當一念不生時,一如一切如,即如佛也。若欲見智慧佛,老僧亦可略為指點,須知此佛,在我六根門頭,時時全體出現,可惜迷人不知求諸已耳,試思兩眼生而能見,兩耳生而能聞,此非無師智,自然智手?兩眼見青黃等色而不礙見性,耳聞鐘鼓等聲而不礙聞性。即無礙智也。然則正當見聞時,即迴光返照,如所謂反聞聞自性者,雖全分不能遽見,亦可見其少分。總之,既雲自性,必須自悟,若向言語文字上尋求術,尋至驢年永不能見。」又在書未偈中說:「佛祖心要妙難知,我今隨力明少分。」法師這段開示非常實際,我們對佛性不能全分速見,能見少分,對學佛者也有極大的作用。

上面列舉古今大德開悟的境界,說明「一真法界」的實相,證明佛說的真實不虛。

再講「十法界」是怎麼從「一真法界」變現出來的。按照《起信論》的說法是:「無明不覺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也就是從無明業相、能見相、境界相的三細變現,再現六粗智相、相續相、執取相、計名字相、起業相業系苦相。一真法界本來是無念的,一念妄動,產生分別,執著,就變現出十法界來了。十法界也就是我們的生活環境,包括佛、菩薩、緣覺、聲聞、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每個眾生如果不按照佛說的方法去修行,將永遠在六道輪迴中生活,在三善道中生活還可以,如果墮落到三惡道中去生活,那是糟糕透頂、苦不能言,正所謂「時長而苦重」。

學佛要破我、法兩執,所謂「破執為法、執破成佛」。菩薩破無明實際是破法執,正十二品無明破盡,登妙覺位而成佛。我們之所以不能成佛,因為把一真法界變成十法界了。淨空法師把這個變的過程講得簡單扼要,六個字,即妄想、分別、執著三種思想在作怪,就出現了十法界,凡夫則出現六道輪迴的畫面,長期生活在虛幻不實的境界中,不能解脫。佛說:「三界唯心,萬法唯識。」「一切法從心想生。」一切順、逆、苦、樂境界都是「唯業所感。」懂得這些道理,如果能做到能、所雙忘,對境界不起分別、執著,六道的畫面就會消失。

有些人認為念佛求生淨土是「迷信」。這是他不懂佛法的錯誤觀點,淨空法師說:「阿彌陀佛是宇宙間最高級的科學家,憑他老人家的無上智慧,建構起具有高度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西方極樂世界,理論根據何在?因為他掌握、了解物質互變的理論、方法和操作技術。彼國人民全是阿彌陀佛的學生。這套技能人人都會。要吃東西了,一想,吃的東西就現在面前,這是能量變的物質(空即是色),不要了,物質變能量,沒有了(色即是空),多方便,多自在。衣、住、行也同樣,不像娑婆世界人們一天到晚為衣,食、住、行奔波忙碌,苦啊!淨土的美滿是建立在科學理論的基礎上,怎麼能說是「迷信」呢?

從淨土法門來說,念佛須達到一心不亂。我過去講淨土法也經常這樣講,在「一真法界」裡,極樂和娑婆是不隔毫端的,因為遠和近也是眾生的分別妄執,原無實體的。佛的境界是「一塵不染、一法就立」的,根本沒有這個概念。因此,我可以說,一句阿彌陀聖號是破除我執和法執最銳利的武器,只要我們依教修行、真信、切願,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一生成佛,決定可以達到。我們修習淨土宗就是要從「九法界」回歸到「一真法界」,正像《彌陀疏鈔》說的要「萬法回歸自性」,見性成佛。正是:「現在則未離娑婆,常預海會,臨終則一登上品,頓證佛乘。」(信息來源:摘自《淨土》)

歡迎投稿:

Email: news@fjnet.com(國內)  fo84000@gmail.com(國際)     在線提交
QQ:983700265    電話:010-51662115轉8005      論壇投稿

免責聲明:

1.來源未註明「佛教在線」的文章,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佛教在線立場,其觀點供讀者參考。

2.文章來源註明「佛教在線」的文章,為本站寫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權歸佛教在線所有。未經我站授權,任何印刷性書籍刊物及營利性性電子刊物不得轉載。歡迎非營利性電子刊物、網站轉載,但須清楚註明出處及連結(URL)。

3.除本站寫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來自網上收集,均已註明來源,其版權歸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權益的地方,請聯繫我們,我們將馬上進行處理,謝謝。

相關焦點

  • 一真法界是什麼境界?極樂世界是一真法界嗎?
    十法界圖此時是什麼境界?是四聖法界,就是聲聞、緣覺、菩薩、佛。四聖法界放下塵沙煩惱、放下無明煩惱,從四聖法界醒過來,這時十法界不見了,進入了一真法界。沒有時間和空間,這裡的生命不衰老,永遠年輕,花草樹木始終茂盛、碧綠,沒有變化,所以叫一真。這是唯心所現,唯心所生,它是法性身、法性土,法性是沒有變化的。
  • 什麼是一真法界?
    一真法界者,遠離分別有無,不可言說彼此,故為為一;絕對不虛,體常顯露,法爾不變,故名為真;遍為一切法的真實自性,故名法界。一真法界的異名:自性涅槃、勝義諦相、真如實相、絕對真理等。一真法界屬離言親證的非安立諦,是依他起自性和圓成實自性的不可分別性而立,即勝義諦相,人生宇宙的絕對真理只有一個,就是一真法界。以一真法界為根本所依,如來方便建立種種言教,為令一切有情皆依此一真法界,隨彼所應,發起修行,漸次離障,皆得解脫。一真法界是有為法與無為法融合為一,一真法界就是唯識。一真法界遍一切處、遍一切時的境界裡頭沒有時間、沒有空間,時空一體。
  • 四法界與一真法界,現象無窮,本體是一,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華嚴宗對法界有不同的區分,以說明法界的多方面特徵,這一工作是圍繞理、事關係展開的。四法界又歸結為一真法界,以表示世界萬有最終的圓融。四法界指的是「事法界」、「理法界」、「事理無礙法界」、「事事無礙法界」。(一)事法界。此處「界」為分界之意。事法界指千差萬別的字宙萬有現象,也就是「俗諦」。在事法界的層次上,萬物各有各自的體,各有各的特性。
  • 南懷瑾老師:至真至善至美的一真法界
    至真至善至美的一真法界我平常不太喜歡講《圓覺經》,為什麼呢?這真是一本大經,太大了。若分科判教的話,則歸入最大的華嚴宗,華嚴宗是中國唐代以後新興的佛教宗派。其根本經典《華嚴經》的內容包羅萬象,是佛教的大寶庫,所謂「不讀華嚴,不知佛家之富貴」。
  • 什麼是四聖法界?它是怎麼生成的?
    菩薩法界,為無上菩提修六度萬行之境界也。緣覺法界,為入涅槃修十二因緣觀之境界也。聲聞法界,為入涅槃,依佛之聲教修四諦觀法之境界也。眾生該如何從六道輪迴中升入四聖法界?把執著放下,執著就是染汙。把自私自利放下,具體的來講,把名聞利養放下,把五欲六塵放下,把貪瞋痴慢疑放下,把二十六個煩惱放下,六道就沒有了,你就超越了,超越生到四聖法界。四聖法界是怎麼生成的?
  • 華嚴學前教育(一)
    在這之前,我曾簡略的講解了《華嚴經》三十九品大意,及華嚴法界三觀、十玄門。
  • 心地法門、一真法界
    就是我們的一真法界(本性),而不是別的什麼東西,與練氣、煉丹都不相干。認識本性之後,就是具正見。見性之後,本來應是無修無得無證的,但是你習氣未了,見境還要動心,那就生死不了,還是要修。為何如此說?因為你成佛之後佛也不可得,哪還有什麼東西可得?所以是無得;既然無得,你證個什麼東西呢?所以是無證;無得無證,你本來是佛,不是修成,所以是無修。然而你的習氣不了,還是要修。如何修呢?
  • 法界金融卡,讓我們當下雍容華貴
    因為淨土法門和聖道門不一樣,譬如禪宗,它是教外別傳,不立文字,只論見性,也不論禪定解脫,就一個明心見性;天台、華嚴也是講教理多;淨土、密宗則是講事相多,當然背後的教理也是很深奧的,但是很深奧的教理我們講不出來,因為那是佛的境界,我們即使聽了也理解不來,往往是「以事」來說明我們才能理解,也就是「指方立相」。
  • 六道,四聖法界,佛,一切境界從心想生
    是四聖法界,聲聞、緣覺、菩薩、佛,這個境界出現。這個境界還是一個夢境,所以六道是夢中之夢。四聖怎麼來的?四聖是分別來的、妄想來的,有妄想、有分別就有四聖法界。四聖法界,聲聞、緣覺、菩薩是分別,斷掉之後就成佛,佛妄想沒斷,有起心動念,就是無明煩惱沒斷。他如果對世出世法不起心不動念,真的醒過來,十法界沒有了。
  • 地藏菩薩和大吉祥天女的一次對話:讓富足的法界照進現實
    富貴法界有人問,為何念誦菩薩或者天女,會令人離苦、消災、受樂呢?最簡單的比喻,當你經濟拮据時,若向有財力的富豪求助,就可以解決你的問題。你作為一個薄地凡夫,能力有限,向本尊護法祈求,也是在藉助他們的威神力,他們積累資糧無數劫,遠富於人間乃至諸天的富豪。
  • 「輪迴」一說是真是假?
    1、十法界之說:  佛教有「十法界」之說,法界在佛家一般是指意識所緣的境。在不同的經論和宗派,對法界的開合分類有所不同,有一法界、三法界、四法界、五法界、十法界等之說。  十法界裡面的眾生,有十個階層不一樣。十法界裡從上面往下面看,有佛、有菩薩、有緣覺、有聲聞;  再往下面有天、修羅、人,再底下有畜生、餓鬼、地獄;前四位是四聖,後六位是六凡。而佛教認為,人死了就是靈魂離開了肉體,會進行轉世輪迴。
  • 淺談《華嚴金師子章》的「十玄無礙」和「六相圓融」思想(上)
    一、緒言《華嚴金師子章》是唐代法藏法師為武則天宣講華嚴義理的記錄整理稿。法師借鎮殿金師子為喻,闡明華嚴思想的基本綱要。本篇試根據章中重點「六相」和「十玄」,說明華嚴宗事事無礙法界的思想。《華嚴金師子章》全文共分十段,一如喜好用「十」數來論述佛教教義和各種問題的華嚴宗哲學特點,亦包含了法師讚嘆其派別教義圓滿無盡的用意。
  • 被前世冤家索命的金剛經行者和法界體制內外
    欽試夢到這裡一驚而醒,私下向家眷說起了夢境,但開始沒有人相信,覺得就一個夢而已,何必大驚小怪。他就去驗證,發現欽謨正好在誦金剛經,和鬼使說的相符。三天後,他再次做了和之前一樣的夢,兩位鬼使依然讓他帶路,到了堂哥家,他就躲在門外窺視,見到鬼使直接進入堂哥欽謨的蚊帳中,把人抓走了。
  • 《無門檻讀懂楞嚴經》連載:世界和眾生、山河大地是如何形成的
    若復世間一切根塵、陰處界等,皆如來藏,清淨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諸有為相,次第遷流,終而復始?又如來說:地水火風,本性圓融,周遍法界,湛然常住。世尊!若地性遍,云何容水?水性周遍,火則不生,復云何明,水火二性俱遍虛空,不相陵滅?世尊!地性障礙,空性虛通,云何二俱周遍法界?而我不知是義攸往,惟願如來宣流大慈,開我迷雲,及諸大眾。」作是語已,五體投地,欽渴如來無上慈誨。】
  • 心理學秘籍:一真法界,當悟本心,只有勝義諦
    標題:一真法界,當悟本心,只有勝義諦又名:佛法不離世間,悟到本心,世間法也能成為勝義諦人生在世,想要一番作為,實屬不易,有些人拼到中途,錢是掙到了,卻命在旦夕,那種富了再沒時間花,只能眼巴巴幹望的感覺,看著都疼。
  • 普賢菩薩的「十忍」是哪10忍
    普賢菩薩(圖片來源:鳳凰網華人佛教)在《華嚴經、十忍品》裡,普賢為菩薩摩訶薩提出十忍,若得此十忍,即能於一切佛法無礙無盡。於一法中解多法。於多法中解一法。菩薩了達諸法如幻已,則了達國土、眾生、法界、世間,悉皆平等,了達佛出現平等,了達三世平等,成就種種神通變化。
  • 你前世為哪界、哪道?死後又去何道?道家真法,一查便知!
    涉及的命理八字及道家概念簡述:概念一:三界:道家把世界分為天地人三界,在傳統道家陰陽理論中,天為陽,地為陰,陰陽交合產生萬物!純陽為天,即神仙界;純陰為地,即陰間幽冥界;陰陽合為德泰,即人間界!概念二:五道輪迴:據《太上老君虛無自然本起經》載:一道者,夢神上天為天神(神道,又分為古神和後神);二道者,夢神入骨肉,形而為人(人道);三道者,動物夢神入動物,為動物;人夢動物,形而為人(畜生道);四道者,夢入薜荔,薜荔者餓鬼名也(餓鬼道);五道者,夢入泥黎,泥黎者地獄人名。(地獄道)概念三:仙道: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道教認為人應修性守道,清靜寡慾,否則迷淪有欲,淆亂本真!
  • 透視法界的運作:在這種情況下命理八字不準……
    到了京城,方觀承因在街道上做測字先生,被平定郡王看中,招任記室一職,負責撰寫章表文檄,府內的楹帖都出自他之手。有一天,他寫的文字被乾隆皇帝看到了,召見後發現是個人才,就賜予中書一職。從此以後,方觀承平步青雲,不到十年,從監司升至建節,執持符節。顯貴之後,他招來寧波禮遇他的屠夫,贈送三千金,令屠夫改業。
  • 印光大師:凡是誦經、念佛的時候,都要為法界眾生回向
    印光大師嘉言錄圓濤法師·譯▌第195篇:凡是誦經、持咒、念佛、作這些功德的時候,都要為法界眾生回向人這一輩子,事事都可能造假,唯有在臨終不能造假。更何況你的母親臨終沒有愛戀之情,而有悅豫之色,安坐而逝,如果不是淨業成熟,怎麼能達到這個水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