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法界與一真法界,現象無窮,本體是一,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2021-01-08 普通人看世界

華嚴宗對法界有不同的區分,以說明法界的多方面特徵,這一工作是圍繞理、事關係展開的。四法界又歸結為一真法界,以表示世界萬有最終的圓融。四法界指的是「事法界」、「理法界」、「事理無礙法界」、「事事無礙法界」。

(一)事法界。此處「界」為分界之意。事法界指千差萬別的字宙萬有現象,也就是「俗諦」。在事法界的層次上,萬物各有各自的體,各有各的特性。

華嚴宗認為每一事物都有十對相對而立的內容。(1)教義,言教與義理。(2)理事,即本性與現象。(3)境智,所觀的境相和能觀的智慧。(4)行位,修行活動及所得結果。(5)因果。(6)依正,依指依報,普通眾生所處的國土;正指正報,修行有成的人住更高級的國土。(7)體用,體性與作用。(8)人法,主體與客體,比如眾生與世界。(9)逆順,逆法教化與順法教化。(10)感應,隨應不同根機的不同應化,眾生隨自已的根機應得不同的機遇。以上十對內容同時相應,圓融無礙。

(二)理法界。此處「界」指性。理法界講一切事物的共同本質。事法界講現象,理法界講本體。按華嚴宗人的解釋理法界就是「真空」。而所謂真空,既不是斷滅,也不是消滅了色才顯出的虛無,沒有空相可見,才叫做真空,它是萬物的本體,同時又與現象界共存共依。

(三)事理無礙法界。事即現象,理即本體。華嚴宗認為,現象與本體無二無別,就好象波與水之間的關係。理、事之間的關係大致可以看作是體用、本末的關係,法藏說:「事雖宛然,恆無所有,是故用即體也,如會百川以歸於海。理雖一味,恆自隨緣,是故體即用也,如舉大海以明百川。」

又說「塵空無性是本,塵相差別是末」,從性與相的角度說明理與事之間的關係。詳細地說理事關係有五重:1.相遍。理完整普遍地存在於事之中。雖然事相各有差異,但理都平等地處在它們之中。好像金與金器的關係,金器雖形態各異,但本質都是金子。

2.相成。講理事之間的依存關係。無理不成事,無事不成理,就好象水與波的關係,不可能只有其一而無其二。

3.相奪。講理事之間的矛盾關係。理事之間互相表現。滅事以顯理,叫做理奪事;事物成而理隱,這叫做以事奪理。

4.相即。從前三者推論而來,講兩者是相即的,是根本統一的。

5.相非。講理事之間的差異性,理事本質如一不變,但在各自的層次上是互有差別的。水畢竟不是波,波也不能等同於水,認識上是有差異的。

事理無礙法界的目的是溝通本體與現象的關係,以證明此岸與彼岸有深層聯繫,不是遙遠的幻想。

(四)事事無礙法界。現象界一切差異性都是本體的表現,所以可以做到圓融無礙。法藏和澄觀對此都有十門解釋,此處介紹法藏的「十門」義。現象之間互不妨礙的原因是:(1)「緣起相由故」,事物因緣而起,是相對的。(2)「法性融通故」,法性沒有差別。(3)「各唯心現故」,都是心體變現。(4)「如幻不實故」。(5)「大小無定故」,事物大小是不確定的,是對比產生的。(6)「無限因生故」,追究原因是沒有盡頭的。(7)「果德圓極故」,最終的果報是圓滿的。(8)「神通自在故」,神通廣大。(9)「三昧大用故」,禪定的巨大作用,各種三昧境界數也數不清。(10)「難思難脫故」,悟境是無法以思維完全想明白的。

四法界是一種為了方便說法而做的區分,那麼,最根本、最圓融的狀態是什麼呢?一真法界。四法界是一真法界的表現,一真法界是涵蓋一切的存在,它絕對地、無虛妄地融攝一切萬法,是所有眾生和世界的「本源真心」。一真法界是清淨不壞,平等無差別的,它隨緣而起而自身不變,自身不變又能隨緣而變。法藏解釋說:

「如此華藏世界海中,無問若山若河乃至樹林、塵毛等處,一 一無不皆是真如法界,具無邊德。依此義故,當知一塵即理即事,即人即法,即彼即正,即染即淨,即因即果、即同即異,即一即多,……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各具重重無盡境界。」

一切現象本身都是真如法界,都既是現象又是本質,既是眾生又是世界,既是依報又是正報,既是因又是果。都具有重重無盡的真如境界。換句話說,任何一點都是一切,打開任何一扇門都獲得所有的財富。華嚴宗在此表現了一種佛教哲學特有的氣勢。

用現在的話理解就是:一切現象都是從同一本體顯現來的,比如大小、形態千差萬別的海浪,都是海水變現的;有海浪就一定有海水,而海水必然以各種浪的形式來顯現(無波浪也看做是另一種形態的浪)。找到了本質就一真一切真,一通一切通。

相關焦點

  • 一真法界是什麼境界?極樂世界是一真法界嗎?
    十法界圖此時是什麼境界?是四聖法界,就是聲聞、緣覺、菩薩、佛。四聖法界放下塵沙煩惱、放下無明煩惱,從四聖法界醒過來,這時十法界不見了,進入了一真法界。淨土講的四土中的實報莊嚴土叫一真。四聖法界這個一真境界裡頭沒有生滅,如《心經》所講不生不滅、不圬不淨、不增不減,這個境界裡頭沒有變化。
  • 一真法界和十法界
    從太虛大師的三次開悟證明佛說的人人本具的佛性——「一真法界」真實不虛,可以開悟實證。諦閒法師在《大乘止觀述記》中說:「欲見如佛,須徹底放下,一念不生,當下即見。須知正當一念不生時,一如一切如,即如佛也。若欲見智慧佛,老僧亦可略為指點,須知此佛,在我六根門頭,時時全體出現,可惜迷人不知求諸已耳,試思兩眼生而能見,兩耳生而能聞,此非無師智,自然智手?
  • 心地法門、一真法界
    無修之修,即是時時觀照,不要用什麼方法來修。所以,無修之修還是需要的。識得本性之後,就明白世界上一切色相,都是我這一真法界(本性)之所顯現。所以,性就是相,相就是性,性相不二,因此,我們佛教說不二法門。《心經》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色相就是我們一真法界、妙有真空之體所顯現,而不是一說「色即是空」,就以為色是空無所有,那就錯了。
  • 什麼是一真法界?
    一真法界者,遠離分別有無,不可言說彼此,故為為一;絕對不虛,體常顯露,法爾不變,故名為真;遍為一切法的真實自性,故名法界。一真法界的異名:自性涅槃、勝義諦相、真如實相、絕對真理等。一真法界屬離言親證的非安立諦,是依他起自性和圓成實自性的不可分別性而立,即勝義諦相,人生宇宙的絕對真理只有一個,就是一真法界。以一真法界為根本所依,如來方便建立種種言教,為令一切有情皆依此一真法界,隨彼所應,發起修行,漸次離障,皆得解脫。一真法界是有為法與無為法融合為一,一真法界就是唯識。一真法界遍一切處、遍一切時的境界裡頭沒有時間、沒有空間,時空一體。
  • 南懷瑾老師:至真至善至美的一真法界
    唯有《華嚴經》所講的,認為這個世界無所謂缺陷,即使是缺陷,也是美的;這個世界是至真、至善、至美;是一真法界,萬法自如,處處成佛,時時成道。這也就是所謂的華嚴境界。《圓覺經》講的是一乘圓教,沒有所謂大乘、小乘之分,只有「見性成佛」,而且是無所偏的圓教。......
  • 《道經》解「易」:一切即一,一即無常
    行事也有陰陽,事上須雷厲風行,即是陽,但為人卻要穩,要緩,即是陰。人若急,欲速則不達;事若緩,多是功敗垂成。事的本身同樣有陰陽,事慢心要急,事急心要慢。比如一場考試,剛開始的時候時間多,心卻要快些,不可在某一題上耽擱時間,快結束的時候時間少,心卻要慢一些,草草應對一定會忙中出錯。每件事情從頭到尾都會這樣轉化,把握不好不是留有後患就是行百步半九十。
  • 心理學秘籍:一真法界,當悟本心,只有勝義諦
    標題:一真法界,當悟本心,只有勝義諦又名:佛法不離世間,悟到本心,世間法也能成為勝義諦人生在世,想要一番作為,實屬不易,有些人拼到中途,錢是掙到了,卻命在旦夕,那種富了再沒時間花,只能眼巴巴幹望的感覺,看著都疼。
  • 什麼是四聖法界?它是怎麼生成的?
    四聖法界由佛、菩薩、緣覺、聲聞組成。佛法界,自覺覺他行共滿之境界也。菩薩法界,為無上菩提修六度萬行之境界也。緣覺法界,為入涅槃修十二因緣觀之境界也。聲聞法界,為入涅槃,依佛之聲教修四諦觀法之境界也。眾生該如何從六道輪迴中升入四聖法界?把執著放下,執著就是染汙。
  • 六道,四聖法界,佛,一切境界從心想生
    先把最嚴重的煩惱放下,執著最嚴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不再執著,給諸位說,六道就沒有了,都是假的。《金剛經》上佛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你因為有執著,它就現這個相,這是夢境。執著沒有的時候就醒過來,醒過來,六道沒有了,你再找找不到了。醒過來是什麼境界?是四聖法界,聲聞、緣覺、菩薩、佛,這個境界出現。這個境界還是一個夢境,所以六道是夢中之夢。
  • 華嚴學前教育(一)
    但大家好象很難懂,這是因為大家沒有般若學和判教學的基礎,所以在前兩個月的時間裡又分別與大家一起學習了《金剛經》,詳解請查看公眾號內的《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解;然後又學習了天台宗的判教《四教儀》,詳解請查看公眾號內的《天台四教儀》講解。由此有了基礎,我們便要正式進入華嚴學了,但了解華嚴學之前必須要了解下華嚴宗及相關理論及名詞法相,所以我稱這一期的學習為"華嚴學前教育"。
  • 受持法華經乃至一四句偈即是念這一句阿彌陀佛
    宿王華,若有發心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能燃手指、乃至足一指、供養佛塔,勝以國城妻子、及三千大千國土山林河池、諸珍寶物、而供養者,若復有人,以七寶滿三千大千世界,供養於佛、及大菩薩、闢支佛、阿羅漢,是人所得功德,不如受持此法華經、乃至一四句偈,其福最多。宿王華,譬如一切川流江河,諸水之中,海為第一,此法華經、亦復如是,於諸如來所說經中,最為深大。
  • 佛教六種無為法,是通向涅槃的出世法
    《金剛經》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做如是觀。所以有為法即世間法,有生有死,而欲出生死則用無為法——「一切賢勝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這六種法和上面講過的九十四種有為法不同,是心法、心所法、色法、不相應法四個法的實性,是出世間法,故名「無為法」。一「虛空無為」,是用虛空來比喻我們的一真法界的空性。真如佛性量同虛空,沒有妄想、沒有雜染,儘管現一切相,起諸般妙用,而無絲毫住著,宛如虛空一樣無所作為,故名虛空無為。這種無為,實際上是指我們用功修行,進入無修、無得、無證的境地,圓滿了一真法界的神用。
  • 四種緣起——佛教對宇宙萬法的詮釋
    五教,即小乘教,大乘始教,大乘終教,大乘頓教,大乘圓教。除大乘頓教外,其餘四教分別各說一緣起。即:小乘教說業感緣起,大乘始教說賴耶緣起,大乘終教說如來藏緣起,圓教說法界緣起。而唯獨頓教因是無相離言之宗,不涉及教相之教,故無緣起之說。業感緣起業感緣起,說一切萬法都由於業力的感應而生起,謂眾生之所以有生死轉回,皆由惑、業、苦三道輾轉而因果相續。
  • 一體不二即色即空,惠能沒伎倆不斷百思想
    佛教是不二法門,一切都不二,它是一而二,二而一,一切又是一,本來是一體,何處能分離?看不見的自性,和看得見的相,是圓融一體的。色(相)和空(性)也是這樣,沒有性是不能顯現萬物的,沒有一切相又如何見到無相的性?性的本體即空,色的本體又何異於空呢?色和空是了無分別的,即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 佛法楞嚴|色即是空,《楞嚴經》之會色陰即是如來藏妙真如性
    「藏」是含藏,是說五陰的一切諸法,都是含藏在如來藏性中。「妙真如性」的「妙」,是不可思議;因為如來藏的本體,具足一切的妙用,而一切的妙用,不離一真理體,所以叫做「妙」。下面的文中說到「一為無量,無量為一」,就好比一個金塊能夠變成種種的金器,而所有的金器都不離開一個金塊,就是一真一切真,五蘊都是真,一如一切如,五陰都是如,也就是全相皆性,所以才說「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 「輪迴」一說是真是假?
    1、十法界之說:  佛教有「十法界」之說,法界在佛家一般是指意識所緣的境。在不同的經論和宗派,對法界的開合分類有所不同,有一法界、三法界、四法界、五法界、十法界等之說。  十法界裡面的眾生,有十個階層不一樣。十法界裡從上面往下面看,有佛、有菩薩、有緣覺、有聲聞;  再往下面有天、修羅、人,再底下有畜生、餓鬼、地獄;前四位是四聖,後六位是六凡。而佛教認為,人死了就是靈魂離開了肉體,會進行轉世輪迴。
  • 深入經藏:一切皆是「緣生」 故一切法不離「因果」
    一切都是「緣生」 故一切法不離「因果」(圖片來源:資料圖)因果論的理論重點是四緣說。佛教各派對於緣的解釋頗不一致,部派佛教時期說一切有部有見於南方的《法聚論》講二十四緣,北方的《舍利弗毗曇》講十緣,理論紛繁,於是加以簡化,只列舉南北兩論中的前四種:因緣、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合之為「四緣」。並突出因緣為四緣中的重點,認為因緣是其中起主要作用的,可視為因中之因。四緣後被小乘和大乘認為是一切有造作事物所藉以生起的四類條件概括了一切因緣。
  • 楞嚴咒第一會,毗盧真法會
    吉祥如意不老松040.摩訶迦羅耶大梵天王名大悲 救護一切眾生歸四臂三眼觀邪正 賞善罰惡守法回041.地唎般剌那光明遍照大勇王 不空智慧露真常燃燈古佛權示現 普攝群機入法堂042.伽囉毗陀囉天兵天將猛勇軍 掃蕩群邪鎮妖氛法界澄清功德大 衛護正教永昌興043.波拏迦囉耶
  • 「普賢行願品」今日念誦一遍功德無量、一切佛法無礙無盡!
    於一法中解多法。於多法中解一法。菩薩了達諸法如幻已,則了達國土、眾生、法界、世間,悉皆平等,了達佛出現平等,了達三世平等,成就種種神通變化。菩薩雖成就佛國土,知國土無差別;雖成就眾生界而知眾生無差別;雖普觀法界而安住法性,寂然不動,雖達三世平等而不違分別三世法;雖成就蘊處而永斷所依;雖度脫眾生而了知法界平等,無種種差別;雖知一切法,遠離文字,不可言說而常說法,辯才無盡;雖不取度化眾生事而不舍大悲,為度一切眾生轉於法-輪;雖為開示過去因緣而知因緣性無有動轉。(5)#如焰忍:菩薩知一切世間,同於陽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