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時間多麼貪婪地吞噬一切,我們都應該在還能呼吸的時候盡最大努力來贏得聲譽,這樣時間的鐮刀就不會傷害我們。—— 莎士比亞
在湖北省武漢市東南郊,有一座海拔只有200多米的小山脈,名叫龍泉山。此地三面環水,兩條小山脈平行連綿9公裡,遠望好像二龍戲珠,是一處不可多得的風水寶地。
根據《江夏縣誌》記載,龍泉山在西漢年間是開國功臣,漢高祖劉邦身邊第一猛將樊噲的封地,樊噲死後就葬在山中。樊噲的孫子繼承爵位之後,將此山命名為江夏山。
到了唐玄宗天寶年間,天下安定,百姓豐衣足食,宰相李蹊看中了江夏山中的風水寶地,決定在山中建造房屋隱居,沒想到挖出兩口泉水井。據傳這兩口井非常神奇,能夠預測天氣,東邊一口水井冒出水汽,那麼一定是晴天;西邊水井冒出水汽,那麼一定會下雨,非常靈驗,從那之後江夏山又被稱為靈泉山。
唐朝以後,靈泉山的名氣越來越大,無數的達官顯貴都在此修建房屋定居,歷經漢、唐、宋元等朝代,在山中居住的人口已經數不勝數,主要有樊、李、杜等八大家族。不僅活人在此居住,很多人看準靈泉山的風水寶地,死後將陵墓也修建在山中,比如元朝的宰相沈如筠、明朝官吏張添佑等等,不過最著名的還要說山中的明朝楚王陵。
《明史·諸王傳》記載:楚昭王名叫朱楨,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六個兒子,當年朱元璋與陳友諒大戰,攻佔陳友諒的老巢武漢當天,有人報告說後宮生了一位皇子,朱元璋大喜說:這個孩子將來長大了,就將他冊封為楚王,封地就在武漢。
公元1381年,朱楨17歲,朱元璋下旨他離京到武漢就藩為楚王,從此,朱楨統治楚地長達四十三年之久。史料記載,每次朱楨在封地內遊覽之時,都會被靈泉山的秀美風景所吸引,並且對周圍百官抱怨說:「可惜這裡已經被其他百姓佔了,否則作為王府的陵園,那麼必將守護後世子孫。」
朱楨畢竟是大明親王,為了得到靈泉山的土地,他下令用封地內的其它土地交換,兩畝換一畝,如有不同意就強行拆除、驅離。此前在此居住數百年的八大姓氏家族雖然激烈抵抗,但在皇帝的默許下,朱楨還是將靈泉山劃為了王府陵園。
經過風水師的勘察,選定靈泉山上「五龍捧聖的吉地仙壤」,為朱楨開始修建陵墓。朱楨自己則親自寫下:「龍泉特結許多年,粉黛三千雲外懸」的石碑,從此靈泉山改名為龍泉山。
明代楚王共傳八代九王,從朱楨開始在龍泉山修建陵墓之後,子孫后妃紛紛效仿,之後八王都在龍泉山修建王陵,因此在此形成了「三龜九寢十二景」,繁盛的「靈泉古市」就此被蠶食成楚王家族陵園,形成了北京有明十三陵,武漢有明九王墓的奇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