碭山突山:相傳孟姜女尋夫夜宿之地,劉邦曾在此建造寺廟

2021-01-08 雪林聊生活

1952年,皖北和皖南兩個行署區合併,組成了新的安徽省。

隨後,安徽省的轄區也有了一些新的調整,即:位於安徽省北部的永城縣,在1952年被劃入了河南省商丘地區。

從此以後,碭山變得不再「名副其實」,因為碭山無山了。

其實,原來的碭山除了芒碭山之外,還有一座山的,只不過被歷史的長河及黃河水患淹沒了,2006年,當地政府,為發掘歷史遺產,傳承歷史文化,在原址重新建造了突山風景區。

突山風景區位於碭山縣官莊壩鎮,北依黃河古道。主要景點有突山牌坊、九龍壁、中山公園、水上公園、生態果園、健身休閒娛樂等。其中的九龍壁重達9噸,是國內最大,且是整塊石頭雕刻的藝術品。

景區佔地100多畝,有樓臺亭榭,曲徑迴廊、繁花似錦、有著濃鬱的鄉土氣息。

另外,突山遺址地表高度為54.8米,比周邊地區高出10多米,這也是黃河水患,為碭山僅僅留下的一點突山的痕跡吧。

突山,從字面上理解很簡單,就是突然隆起的山。

說到這裡,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講的是孟姜女千裡尋夫,也不知道走了多少路。有一天,來到了碭山境內,夜宿黃河驛站(現在突山風景區),半夜做了一個奇怪的夢,夢見玉皇大帝降聖旨,自己的夫君範喜良被封官了。

為此,孟姜女喜極而泣,一個神奇的事情發生了,黃河驛站地動而上升,不想這時候,孟姜女的眼淚滑落在地上,黃河驛站瞬間停止了上升。

無獨有偶。漢高祖劉邦也與碭山突山有緣。話說已經功成名就,高高在上的漢高祖,一日夜裡,夢見碭郡境內,將有蛟龍出蟄,上朝時刻,並將此夢說與文武百官聽,便問這是何意?

不久,有太卜面解夢說道,碭郡境內龍脈氣重,將有天子與劉邦,相爭天下。劉邦一聽此言,心裡非常害怕,便問太卜可有破解良策?

太卜近前附耳一番,劉邦大喜,便下聖旨著當朝丞相張良等人去查辦。張良領命後,不敢停留,一路狂奔,這天來到了碭郡境內,見黃河驛站上空瑞氣祥光,乃龍脈之氣。

正思考對策之間,地動山搖,群鳥翔集,雷聲響動,瞬間,面前憑空起了一座土山。隨行的太卜見狀,知是蛟龍要橫空出世,忙命隨行的王妃,上山小解,以尿破之。還別說,王妃的尿真神奇,事畢,雷聲停止,鳥兒也不見了,一切如常,只是留下了一座不高的土山,這也就是後來人們所說的突山。

事後,劉邦心有餘悸,為了防止此地蛟龍再復出,命人在這座山上,建造了一座高大華麗的寺廟,名曰「突山寺」。以此鎮壓山下的蛟龍永不復出,保佑大漢的江山萬代永固。

可惜的是嘉靖年間,碭山突山寺被濤濤的黃河水,衝毀淹沒了。康熙六年,又在原址復建,鹹豐年間,黃河決口,又將突山寺再次摧毀。

碭山突山風景區,現為國家2A級風景區,自從2006年,開放以來,每年吸引著數十萬遊客瀏覽觀光,相信隨著碭山古城的開發建設,碭山會變得越來越美麗,越來越吸引人。

相關焦點

  • 孟姜女廟的一副奇特對聯,有五種讀法,你會幾種?
    廟宇前有108級臺階直通山門,象徵孟姜女尋夫的艱辛和曲折,更感嘆這小小廟宇歷經千年的頑強「生命力」。1992年9月,山海關區政府在孟姜女廟北側,根據孟姜女的傳說修建了大型文化園林孟姜女苑。苑內以「姜女千裡尋夫哭倒長城」的傳說為主線,在觀賞「夜制寒衣」、「萬夫築城」「望夫凹石」「哭倒長城」等二十個場景後,您會更深刻體會到這段動人的愛情故事。
  • 秦始皇東遊壓天子氣,劉邦不過是個亭長,為何就覺得是衝他劉邦?
    據《史記》記載,秦始皇曾因「東南有天子氣」而東遊,東遊的目的就是用秦始皇天子的身份來壓制「東南的天子氣」。秦始皇東遊時,當時不過是小小亭長的劉邦就覺得,秦始皇是衝他來的,於是他就躲到芒碭山的沼澤、巖石之間。秦始皇帝常曰:「東南有天子氣」,於是因東遊以厭之。高祖即自疑,亡匿,隱於芒、碭山澤巖石之間。
  • 劉邦曾當的「泗水亭長」,相當於什麼級別的官,學者:不是村支書
    導言《漢書》記載劉邦祖上來自魏國,是晉國大夫士會的後代。劉邦這一代已成為平民,出身農家,豁達大度,不事生產。初仕秦朝,授沛縣泗水亭長,後來釋放刑徒,亡匿於芒碭山中。陳勝起義之後,集合三千子弟響應,攻佔沛縣,自稱沛公。
  • 劉邦曾做過泗水亭亭長,這個亭長在現代是個多大的官?
    劉邦他爹去了田間一看,有一天若隱若現的龍盤旋在媳婦身上,自此就懷上了劉邦。傳說,此龍是赤帝,那麼劉邦也就是赤帝之子。皇帝嘛,總得有點傳奇故事,沒有也得編幾個。這段肯定是劉邦吹的,劉太公要知道劉邦敢這麼吹,敢公然給他一頂綠帽子,還不得氣個半死。不過,劉邦還真有傳奇的地方,《史記》記載,他是高鼻梁大長臉,飄逸著一縷漂亮的鬍鬚,大腿上更是有72顆黑痣。
  • 一代平民皇帝-漢高祖劉邦(公元前256年-公元前195年)
    漢王朝的開國之君劉邦,因在家排行老三,上面有兩個哥哥,也叫劉季或者劉三,生於公元前256年,公元前202年稱帝,公元前195年去世,在位8年,僅僅比秦始皇小三歲。公元前209年從秦末芒碭山斬白蛇起義始,到公元前202年稱帝前後人生跌宕起伏7年,戎馬倥傯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平民皇帝,書寫了不朽的人生奇蹟。
  • 秦時明月:鍾離昧不姓鍾,孟姜女出現,怎麼還有感情線?
    起初劉季也不知道鍾離昧其實不姓鍾,一個勁地叫他鍾將軍,看來能言會道不代表「學歷」高呀!03與孟姜女有感情線?孟姜女初次登場的時候,曾被鍾離昧救過一次,後來鍾離昧受傷,孟姜女反過來一直在照顧鍾離昧,按照言情小說中的套路,這多半是兩人相愛的前奏。
  • 用人我天下第一-劉邦
    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一、遊俠夢 公元前256年,劉邦出生於沛郡,和盧綰同年同月同日生,兩家非常要好。幼時常和盧綰等周圍人一起玩。為人性格開朗,不拘小節,喜遊俠。
  • 霸王項羽一生光明磊落、胸懷坦蕩,卻也曾暗箭傷人,劉邦險些喪生
    項羽的一生是坦蕩無悔的,英雄的事跡深深地鐫刻在歷史的長卷上。可是在史料鉤沉中,不經意,我們發現了項羽也曾暗箭傷人,這一箭,險些讓劉邦喪命「漢界」之邊。最後劉邦成功地把漢旗插在了彭城的城牆上。項羽的霸王也不是浪得虛名,聽劉邦把自己的老窩給端了,把主力依舊放在齊地,自己帶領5萬精兵回師克漢。漢軍大敗,項羽一直尾隨追擊。劉邦直到滎陽的時候才緩過一口氣。自此,項羽兵團和劉邦兵團進入了長達4年之久的拉鋸戰。
  • 杭州少有的三教合一古寺,相傳是呂洞賓煉丹之地,近靈隱卻遊客少
    02這樣一對比,附近的寺廟就顯得有點冷冷清清,有些寺廟雖然很不錯,卻沒有多高的人氣。比如韜光寺就是這樣,距離靈隱寺的特別近,但是絲毫沒有受到靈隱寺人氣的影響,這裡的煙火氣一直不是很旺,但是歷史還是比較悠久的,也有一定的參觀價值。
  • 懸掛峭壁之上的廟宇,距今有1500年歷史,相傳是女媧造人補天之地
    雖然只是一個傳說,但是在民間關於女媧的建築和寺廟也有很多,比如在太行山就有這樣一座神廟,它就是媧皇宮。據說這裡是女媧造人、鍊石補天的地方,但究竟是真是假,還有待考量,因為女媧造人這本就是一個故事,是人們賦予這座廟的一種猜測和想像只是傳說而且。據了解,媧皇宮建於北齊年間,距今已經有將近1500多年的歷史了。
  • 郟縣冢頭和劉邦妃子薄姬真有關係嗎
    冢頭的起源 相傳,劉邦之妃薄姬於冢頭弔唁在滎陽之戰代劉邦死去的大將紀信時,她驚奇地發現此處「黃埠蓄銳、藍溪藏精」,遂有百年後葬於此地的想法。
  • 相傳古代為群仙修煉之地,赤腳大仙在此地修成正果
    相傳古代為群仙修煉之地,赤腳大仙在此地修成正果,並在石上留下一串串足跡,人們曾稱此地為「足仙洞」,並流傳有清代舉人楊蘭皋神遊仙境後發跡檀香山的典故。後人陸續在此修建了觀音峒、佛堂、足仙閣等廟宇,並於96年增添境外友人捐贈並經泰國皇室法師開光的泰國「四面佛」,更是吸引眾多香客前來祈福,四季香火鼎盛,成為一處難得的祈福聖地。竹仙洞顧名思義「丹竹成林」。
  • 從劉邦到朱元璋,真命天子的出生,都伴隨著怎樣的異象?
    司馬遷·《史記·高祖本紀》記載:「其先劉媼嘗息大澤之陂,夢與神遇。是時雷電晦冥,太公往視,則見蛟龍於其上。已而有身,遂產高祖。」《漢書·高帝紀》中的記載也大同小異:「母媼嘗息大澤之陂,夢與神遇。是時雷電晦冥,父太公往視,則見交龍於上。已而有娠,遂產高祖。」也就是說,西漢的開國皇帝劉邦是「感孕而生」的,他的生父並非劉太公,而是蛟龍。
  • 釋迦摩尼悟道成佛之地,世界四大佛教聖地之一,今天已是旅遊勝地
    然而一走進景區內,頓覺外面的嘈雜混亂和這裡分明是兩個世界,遠遠地便望見了菩提伽耶的地標性高塔——52米高的摩訶菩提寺(Mahabodhi Temple)。它又名「大菩提寺」、「大覺塔」,其前身可以追溯至阿育王來此朝聖時建造的佛塔,公元5-6世紀重建。此後數百年間印度北部陷入戰亂,佛教的沒落和異教入侵也使菩提伽耶不復往日的風採。
  • 白羊座的項羽為何打不過雙魚座的劉邦
    然而轉折點也在這個時候出現了,處在人生巔峰的他竟然要在華夏大地上恢復諸侯國,一意孤行,理想主義的項羽不聽勸諫,白羊座的劣勢在這個時候充分的體現出來了,棄關中之地而回歸彭城,諸侯分地的隱患也就此種下了。原本覺得可以憑藉自己的威懾力讓眾諸侯相安無事,但這是不可能的。
  • 寺廟前殿供佛後殿供仙 門聯追尋和諧包容
    陳鬱攝  在南京城東的白下區光華路街道科技園旁有這樣一座獨具特色的寺廟,因為在這一隅之地間,居然出現了仙佛同在的場景,走進寺院,你會驚訝地發現,這裡前有如來後有大仙。  而再往裡走,你就會驚訝地發現一座道教殿宇,複式屋簷高低錯落,廊欄相接,陽光之下正中「威靈顯赫」的牌匾很是醒目。道觀裡供奉的三位老太爺,從左向右,分別是張老太爺、黃老太爺、王老太爺。  來歷  佛寺前身是一座道教廟宇  在歷史上佛道之爭屢屢出現,有時甚至水火不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