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精彩太空圖片 月球黑色物質流動

2021-01-09 科學網

 

北京時間2月28日消息,美國國家地理雜誌網站刊登了過去一周的精彩太空圖片,包括好似羊毛的螺旋星系NGC 2841、色丹島周圍的海冰漩渦、大規模太陽耀斑等精彩太空圖片紛紛榜上有名。

 

 

羊毛狀螺旋星系(圖片來源:ESA/NASA)

 

羊毛狀螺旋星系NGC 2841,氣體塵埃臂較短,同樣猶如羊毛一般。這幅照片由美國宇航局/歐洲航天局的哈勃太空望遠鏡拍攝,上周對外公布。NGC 2841距地球大約4600光年,座落於大熊星座。這個星系之所以與眾不同的原因在於:相對於其他螺旋星系而言,彎曲臂內的恆星形成速度較慢。

 

 

仙后座A(圖片來源:Chandra X-ray Observatory Center/NASA)

 

這幅圖片來自於一項新研究,利用X射線和光學數據繪製,圖片中的超新星殘餘仙后座A色彩斑斕,好似一個萬花筒。仙后座A的心臟是一顆中子星,即一顆發生爆炸的大質量恆星的超密集核心。此項新研究由美國宇航局的錢德拉X射線望遠鏡進行,發現了中子星內部存在怪異物質——超流體的證據。

 

 

月球上黑色物質流動(圖片來源:ASU/NASA)

 

照片由美國宇航局的月球勘測軌道器拍攝,暗淡物質沿月球迪奧芬塔斯隕坑北翼向下流動,形成山崩。照片頂部顏色更為暗淡的區域是環繞隕坑的平地。由於隕坑壁向下傾斜,直接將光線反射到月球勘測軌道器上,月表亮度相對較高。在亮度較高的區域,漆黑的物質似乎從隕坑壁上任意的點滲出。不同的礦物質以不同的方式反射光線,宇航局科學家懷疑這些怪異的沉積物可能是古代爆裂噴發留下的火山碎片。

 

 

為太空梭安裝隔熱板(圖片來源:Jack Pfaller, NASA)

 

2月17日,美國佛羅裡達州甘迺迪航天中心,一名技師正在「亞特蘭蒂斯」號太空梭的下腹部安裝隔熱板。上周,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發現」號太空梭的發射上。與此同時,宇航局員工也正緊鑼密鼓地做好最後兩次太空梭發射的準備工作,2011年末,美國的太空梭便要退出歷史舞臺。繼「發現」號之後,「奮進」號太空梭也將發射,預計於4月升空。雖然仍在等待國會對經費做出最終批准,但宇航局已在推進STS-135任務。6月,「亞特蘭蒂斯」號將發射升空,上演最後一次國際空間站之旅。

1 2 下一頁 

相關焦點

  • 一周太空圖片精選:太空拍壯觀雲漩渦(組圖)
    新浪環球地理訊 北京時間4月15日消息,據美國國家地理網站報導,這是過去一周的精彩太空圖片,包括恆星形成區、嬰兒恆星的噴流、美國新墨西哥州野火以及東北大西洋上空的雲漩渦在內的精彩圖片紛紛榜上有名。  1.恆星形成區恆星形成區(圖片來源:UCLA/JPL-Caltech
  • 玉兔2號再發威,月球背面發現神秘物質,這次美科學家服氣了!
    近日,我國科學家發表了一項對月球上「凝膠狀」物質的研究分析,這種奇怪的物質是由我國玉兔2號月球車首次在月球背面的隕石坑中發現的。據信,科學家在玉兔2號的工作日誌中將這種奇怪的材料描述為「彩色神秘物質」,消息一經公布,便引起了科學界的廣泛關注。
  • 從火星到月球,2021年各國的太空探索有點兒忙
    技術人員正在對韋伯太空望遠鏡的一個組件進行檢查。圖片來源:諾斯羅普·格魯曼圖片來源:《紐約時報》 地球上人類又迎來新的一年,就在2021年新年過後約一個月,3個無人探測器將駛入火星軌道附近。據《紐約時報》最新報導稱,這些於去年7月發射升空的星球「探險者」們的最新動作預示著,2021年將是太空探索、發射任務和天文事件讓人們應接不暇的一年。
  • 太空採樣大盤點·阿波羅和月球號
    隼鳥2號返回艙再入地球大氣層形成的「火流星」 | JAXA [1]主動前往太空採回樣品,在人類歷史上還不多見。短短半個月裡兩份來自太空的「土特產」,這無疑是2020這個坎坷之年回饋人類智慧和堅韌的一份大禮。除了帶回星際塵埃和太陽風粒子,在人類短短六十多年的深空探測史上,迄今為止只完成過9次月球採樣返回,1次彗星採樣返回和2次小行星採樣返回。每一次,都伴隨著未知、艱險和挑戰,每一次,都是載入史冊的壯舉。接下來幾期,讓我們來一起盤點一下吧。
  • 火星到月球 2021太空探索有點兒忙
    鎖定月球表面  雖然中國在過去七年裡三次把著陸器降到了月球上,但NASA自1972年的最後一次阿波羅任務以來,一直沒有在月球表面著陸過。隨著美國在太空的發力,這種情況可能會在2021年有所改變。  過去十年裡,NASA一直依靠私人公司建造和運營可以向國際空間站運送貨物的太空飛行器或是載人太空飛行器。
  • 「快用月球秤,測測你的月球體重吧」
    昨日記者探營時發現,展會展示的實物或模型不僅覆蓋星、箭、船、器各個宇航產品門類,還將為觀眾帶來好玩的體驗,如站到月球秤稱一下在月球的體重。  昨天下午,本報記者來到位於高新區的山東國際會展中心探營。工作人員正在緊張地進行著最後的裝修和布展,位於最東邊展廳的航天展的布展工作基本完畢。一個黑色的大物件擺放在展覽大廳的入口處,非常醒目。
  • 動畫電影《太空狗之月球大冒險》發先導預告
    劇照劇照劇照劇照12月3日報導將於12月14日全國上映的《太空狗之月球大冒險》今日發布先導預告。這部由麥克·迪薩、羅爾夫·卡尼夫斯基聯合編劇,麥克·迪薩執導的冒險、家庭動畫電影打造一系列航天酷寵,一改往日狗狗電影的或煽情或歡脫的萌寵路線,上演一場真正刺激的太空大冒險,準備好接收這股來自月球的神秘「引力」了嗎?航天英雄為愛再次啟航 新老朋友月球碰奇遇在今日新曝光的先導預告中,新老朋友悉數登場。
  • 火星到月球 2021太空探索和天象奇觀介紹
    鎖定月球表面雖然中國在過去七年裡三次把著陸器降到了月球上,但NASA自1972年的最後一次阿波羅任務以來,一直沒有在月球表面著陸過。隨著美國在太空的發力,這種情況可能會在2021年有所改變。過去十年裡,NASA一直依靠私人公司建造和運營可以向國際空間站運送貨物的太空飛行器或是載人太空飛行器。現在,NASA正嘗試使用類似「商業月球有效載荷服務」的計劃執行登月任務。
  • 《飛向太空》圓中國孩子天文百科夢
    本報訊(記者丁楊)日前,由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兒童視聽百科·飛向太空》(下稱《飛向太空》)在北京天文館首發,擔任該書編委會主任的中國月球探測工程首任月球科學應用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院士來到現場,與《飛向太空》出版方領導、北京天文館館長朱進及多位國內天文學界專家學者交流了向青少年普及天文學知識
  • 月球形成撞擊理論得到推動
    長期以來天文學家們提出了許多月 球形成理論,最著名的有以下幾個:第一種是「捕獲 學說」,月球最初形成於其他地方,在太陽系形成早期,經過軌道的遷移,成為了地球的天然衛星。但由於地球和月球的組成物質具有很高的化學相似性,這個理論很早就不再是主流。第二種是共同形成理論, 認為月球和地球一起在45億年前,在太陽系的原行星盤當中凝結形成。
  • 天文學專家稱月球上不能看到「地出」「地落」
    該影像於14日被公布後,有媒體稱,這是人類第一次從月球上看到了地球的「地出」「地落」。不過,北京天文館館長朱進表示,這種說法並不正確。  在月球看地球,有些地方要麼永遠都能看見地球,要麼永遠都看不見地球  北京天文館館長朱進告訴記者,繞月衛星在月球附近拍攝到了「地出」「地落」現象,並不能理解為人類從月球上可以看到地球的起落。
  • 月球上看地球四大建築是什麼
    網上一直流傳著一種說法,說月球上看地球四大建築,在月球上真能看見地球上的建築嗎?從理論上來說這是不可能的事情。流傳最多的就是在月球上能看見萬裡長城,說萬裡長城在月球上看像蚯蚓!月球上看地球四大建築是哪四個建築呢?
  • 彌足珍貴的月球隕石
    2,很多人也認同科學辨別月球隕石,我們也在做科學辨別月球隕石元素分析對比,除了簡單的科學辨別月球隕石以外,其實不是單看數據,也就是有些人講的未知月球隕石,是不是月球隕石就算數據沒有還有一種方式就是像,金屬像,矽酸鹽像,因為這兩種在月球隕石裡面是不可缺少的,因為月球隕石經歷幾千度的溫度,各種月球隕石會形成自己該有的屬相,而屬相怎麼看呢,還是要有元素的情況下看,沒有元素也看不了
  • 阿波羅11號登月秘密(十一):月球巖石樣本是"時間膠囊"?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紀念專題:「人類登月50年」作者 | 小小出品 | 網易科技《知否》欄目組(公眾號:tech_163)這些碎片是從南極冰中發現的隕石,以及被認為比太陽系形成更早的物質顆粒。這些都是寶貴的財富,可以幫助我們人類了解自己在宇宙中的位置。地質學家凱特·伯吉斯(Kate Burgess)從箱子裡取出一件寶物,一個很小的特氟隆瓶,它用雙層特氟隆袋包著。這裡面包含了1972年阿波羅17號太空人從月球上收集的月壤。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這些月球上的塵埃都沒有受到幹擾,只是曾暴露在超高的太空輻射之下。
  • 人類月球日|月球遺產如何保護?
    一名登月的「太空人」為了拍攝登月飛船上打出的橫幅,不慎踩到了阿姆斯特朗留在月球表面的第一個腳印。「人類在太空中的第一個腳印」這個月球遺產,就這麼被破壞了。這個讓人捧腹不禁的場景,出自某手機品牌的宣傳廣告。△(太空人:我在月球上攤上事兒了!
  • 太空鳥瞰地球:月平線上升起新月形地球
    人類已經向太空發射了無數的衛星和探測飛船,當這些探測器從太空中回眸地球時,它們看到的地球形象要麼是一顆小小的藍色彈珠,要麼是一彎新月,當然還有其他不同的地球形象,這都讓地球人真正認識自己所居住的家園。以下七幅圖就是由各類太空探測器或太空人在太空中回眸地球時所拍攝的精彩地球照片:1.地球城市燈光圖
  • 地球的自轉周期與月球的公轉周期愈加趨近,未來,一天將等於一月
    天文學家發現,地球的自轉周期會逐漸與月球的公轉周期重合,也就是說,再過數十億年,地球上的一天將會與一個月一樣長,一日可達1000小時。嚴格來說,地球如今自轉一周所需的時間為23小時56分04秒,月球繞地球公轉一周所需的時間為27天7小時40分48秒。
  • 價值2813.7萬元/克,月球上的土憑啥這麼貴?
    嫦娥五號探測器將在呂姆克山(Mons Rümker)附近著陸,這是月球正面西北方的火山丘,高出月球風暴洋約1100米,風暴洋是過去的巖漿活動形成的火山巖平原,組成了最大的黑色玄武巖平原——即「月海」,它們在月球表面肉眼可見。科學家認為,這片區域的一些巖石比其他月球樣本年輕得多。
  • 「在月球背面著陸」用英文如何表達?
    1月3日上午10點26分,嫦娥四號月球探測器成功著陸月球背面,,並通過「鵲橋」中繼星傳回了世界第一張近距離拍攝的月背影像圖,揭開了古老月背的神秘面紗。一起來看幾段外刊的相關報導,學學「在月球背面著陸」用英文怎麼說。
  • 地球的自轉周期與月球的公轉周期愈加趨近,數十億年後,一天將等於...
    嚴格來說,地球如今自轉一周所需的時間為23小時56分04秒,月球繞地球公轉一周所需的時間為 最初的時候,地球還遠遠沒有現在這麼大,其自轉一周所需時間可能只是數個小時,然而與大量的小行星相撞,卻影響了它的自轉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