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國科學家發表了一項對月球上「凝膠狀」物質的研究分析,這種奇怪的物質是由我國玉兔2號月球車首次在月球背面的隕石坑中發現的。
據信,科學家在玉兔2號的工作日誌中將這種奇怪的材料描述為「彩色神秘物質」,消息一經公布,便引起了科學界的廣泛關注。
玉兔2號是什麼?
玉兔2號月球車是於2018年12月8日,在我國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由嫦娥四號月球太空飛行器搭載長徵三號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升空的。
其在經歷漫長的26天太空旅行之後,終於在2019年1月3日抵達了月球,並且成功在月球背面的艾託肯盆地(Aitken basin)中的馮·卡門(Von Kármán)隕石坑完成了軟著陸。
嫦娥四號又是什麼?
嫦娥四號項目可視作我國探月工程中的裡程碑,這項任務的重要意義在於,它是歷史上第一個能夠在月球背面實現軟著陸的人造航天設備。
不僅如此,嫦娥四號還在月球背面首次揭開了馮·卡門(Von Kármán)隕石坑的成因之謎。
馮·卡門隕石坑究竟有多大?
說到馮·卡門隕石坑的話,那麼不得不介紹一下艾託肯盆地,這是一個在月球背面的被科學家稱之為太陽系內最大且最古老的隕石撞擊坑,其深度有13千米,直徑超過2500千米。
而馮·卡門隕石坑就位於艾託肯盆地的內部,它是一個直徑為180千米的小型隕石撞擊坑。
然而,正是在馮·卡門隕石坑之內,玉兔2號月球車藉助其全景避險攝像機和近紅外光譜儀(VNIS)等高科技設備發現了這種奇怪的「凝膠狀」物質。
奇怪的「凝膠狀」物質是什麼?
這項研究被發表在了《地球與行星科學快報》上面,根據我國科學家給出的分析結果,這種尺寸為20英寸x 6英寸(52 x 16釐米)的奇怪物質很可能是在隕石撞擊到月球表面之後,由於高溫高壓的作用,那些被擊散的巖石熔化後形成的角礫巖碎片。
一位來自於美國宇航局(NASA)戈達德太空飛行中心的博士丹·莫裡亞蒂(Dan Moriarty)指出:
「中國科學家公布的這種奇怪的「凝膠狀」物質與曾經美國宇航局阿波羅15號和17號任務中從月球表面帶回的兩種角礫巖樣本較為相似。」
這兩種角礫巖樣本編號為15466和70019 ,其中由太空人兼地質學家哈裡森·傑克·施密特(Harrison Jack Schmitt)所收集的70019樣本與此次玉兔2號發現的奇怪的「凝膠狀」物質相似度最為接近,70019樣本是由粘合在一起的深色礦物碎片和黑色發亮玻璃構成的。
此外,丹·莫裡亞蒂還做出了進一步闡述:
「目前玉兔2號是在光照條件不足的情況下,對月球背面的一個完全未知區域進行探索的,因此通過光譜設備的觀測結果還需要做進一步分析。由於我們沒有任何來自該地區的樣本分析報告可供參考,因此,這種奇怪的「凝膠狀」物質的化學成分還有待確認。」
不過,丹·莫裡亞蒂博士對於我國科學家在數據記錄以及對未知物質的分析方法和假設等方面給出高度評價,丹·莫裡亞蒂博士認為中國科學家能夠在極具挑戰性的環境背景下給出如此客觀且合乎邏輯的分析結果,實屬不易。
對於我們來說,能夠發現月球上的神秘物質固然是值得歡欣鼓舞的一件事,然而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講,我們的探月計劃已經向世界各國「秀了肌肉」,同時也迎來了對手的尊重,正如那句經典語錄中所說的:我們一路奮戰,不是為了改變世界,而是為了不讓世界改變我們,難道不是嗎?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